国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2022-04-25

【摘要】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的正常饮水,提高饮水安全,必须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只有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农村水资源分布不均且人口众多,为了实现农民的正常饮水,需要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篇1:

珠三角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实证研究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贫水国家之一,如何确保农村的饮水安全是党和政府及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建立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农村饮水安全因素进行主因子分析,并对主要变量影响程度进行剖析。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绩效进行研判,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要系统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必须系统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 因素 政府管制 市场调节 珠三角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世界上排名第110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李金平等,2009)。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并将影响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关于饮水安全的定义,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饮水安全的概念和内涵作出界定。蔡勇(2008)认为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卫生的生活饮用水,并且在经济上能够负担得起。姜开鹏(2009)认为饮水安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饮水安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建立全面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狭义的饮水安全,仅指饮用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本文认为,农村饮水安全是指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代内与代际间的用水需求,使之能够持续、方便地获取足量且符合水质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饮水安全现状和饮水安全的危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层面进行经验总结和提出若干解决措施:李仰斌(2005)认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应注意加强饮用水水源点的保护,要有适度规模,以集中供水为主,加强技术指导。(P31)郝华勇(2006)从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李雪松等人(2007)提出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机制、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融资体制、饮用水价格制度和饮用水工程的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实施创新。郭莉、崔强(2008)认为,需要设定农村安全饮水供给与需求保障机制、饮水安全市场交易机制、饮水安全管理机制多重法律保障机制。赵旭红、刘爱平(2008)则指出将自动化控制系统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自动化技术手段,提高供水公司的水质安全。赵红燕等(2008)认为要实现农村饮水安全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搞好供水水质管理,加强水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农村供水优惠政策等。高俊才(2009)认为,需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供水,逐步提高农村供水技术标准和实际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王韩民(2009)提出要加快建立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和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但是从总体来说,我国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面较窄,研究角度单一,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具体案例和政策性措施层面。本文研究范围锁定在经济发达、地处“沿海丰水地区”但仍存在“水质性”问题的珠三角农村地区。研究对象定位在“农村饮水安全”。对中国从根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具有长远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结构:PSR模型分析

本文建立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的目的不是对饮水安全现状进行评价,而是对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导变量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为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提供逻辑依据。根据PSR模型的基本原理,正是在各种压力和反应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的基本现状,当采取的对策效应大于压力效应时,表现为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的提高;反之,当压力效应大于对策效应时,农村饮水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表现为安全水平下降。

1 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建立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时,“压力”是指造成农村饮水不安全的水资源状况、人类活动、消费模式、人口数量、经济结构及影响水系统良性运行的其他因素,它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负效应”,即造成饮水不安全;“状态”反映农村饮水安全的现实状况,它反映出各种压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饮水安全现状,如当前水质状况、水源状况、供水工程状况以及严峻的饮水安全形势下产生的后果,如供水紧张、水性病的蔓延、水冲突的发生及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响应”则表明人们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现状采取的补救措施,包括水源保护、治污防污、兴建供水工程、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及制定饮水安全法律、法规等多方面措施,是饮水安全的“正效应”。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的PSR分析,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农村饮水安全PSR概念模型。

(1)压力变量:水资源压力、社会经济压力、水污染压力和供水工程压力共同表征了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压力变量。其中,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形成水资源压力;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的提高形成社会经济压力;生活污水及工农业废水的排放形成水污染压力;供水设施的不足形成供水工程压力。(2)状态变量:在压力变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基本状态,具体包括水资源状态,社会经济状态与饮水安全状态,其中饮水安全状态表征了当前时期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具体表现为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四个方面。压力作用还对水资源状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资源开发利用率、可作为饮用水源的水资源比例表示。需要明确的是当前时期形成的水资源状态同时又可视为影响今后时期饮水安全的压力变量。(3)响应变量:响应变量是农村饮水安全系统的参与人对系统状态作出的反应。饮水安全资金投入、供水工程建设、水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及饮水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与提高饮水安全应急能力共同表征了农村饮水安全响应变量。其中供水工程响应变量同时又可视为评价当前时期饮水安全现状的状态变量,因为自来水等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普及率对取水方便程度与饮用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态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

2 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变量集。造成珠三角农村不安全饮水现状的因素错综复杂,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珠三角地区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及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农村饮水安全形势。在农村饮水安全变量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变量集。

(1)资源因素:水资源条件是制约饮水安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降水的时间分布、地下水源与地表水源的比例、水资源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源水质等特征,重点衡量了水资源可用量的大小和水源的水质状况。(2)社会因素:饮水安全是建立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社会系统中的人对水资源的消费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不仅加重了水资源供需负担,而且使得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难以满足较高用

水需求。而快速提升的城镇化水平又从多个方面增加了水资源需求量。(3)经济因素:主要反映珠三角地区农村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及当地农民的收入情况。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越高。则越有能力改善当地的饮水安全问题。而另一方面,居民收入的提高也影响到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紧张。此外经济因素还体现在当地的产业结构层面,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可以衡量出当地最大的需水产业,进而大致反映出当地的水质状况。(4)工程因素:主要是指珠三角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基本状况,反映当地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常分散式饮水方式要比集中式饮水方式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也不利于准确掌握农村饮水安全整体水平。(5)水消费因素:由于珠三角的年降水量较大,过境水资源丰富,无论是当地企业还是居民的用水态度、节水意识以及水资源安全常识等可能与国内其他地区会有较大区别。

以上是从五个大的方面分析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而对于各个因素如何作用于珠三角农村饮水以及各因素起作用的重要程度还需对每类因素做细化、量化分解,建立影响因素变量集。本文用于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的变量主要来源于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PSR模型的压力变量与响应变量,并加入水资源状态变量(见表1)。

3 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变量结构。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只有充分挖掘造成目前珠三角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实质,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因子分析法主要用于找出多因素间的相关性,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本文通过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得出影响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的主因子,为解决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提供依据。

本文选取珠三角九市(珠海、中山、江门、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肇庆)为分析对象,文中主要数据来自于《2009广东统计年鉴》,通过对珠三角九个城市的供水经营主体(供水公司)的实地调研获得。表2展示的是依据表1的变量集整理出来的珠三角九市2008年相关变量的原始数据。

显然,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效果而言,表2列出的变量有些具有正的影响效果,即对提高安全保障具有积极意义,例如X3、X9、X10等;而另外的一些变量,例如X4、X8和X12等,对维护饮水安全具有负效果。因此,需对表2中具有正向影响效果的变量进行逆向处理,即对有利于饮水安全的变量通过对原始值取倒数的形式进行反向处理,并通过SPSS13.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结果如表3所示。

依据表3计算的相关系数矩阵以及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列在表4和表5中。从表5中可以看出,前2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2.392%,亦即这两个因子包含了80%以上的信息量,因此选取这2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基本能够满足分析的需要。

表4是根据表5计算出的主因子载荷矩阵。从中可以看出,主因子1对变量X1、X2、X4、X5、X6、X7、X11、X12、X13具有较高载荷,主因子2对变量X3、X8、X9、X10具有较高载荷。

对应变量集,前者主要与水资源供给、社会经济状况、用水方式或习惯等几类变量密切相关,而后者主要涉及水的质量和供水的工程建设。通过计算珠三角各市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而计算出综合因子的分值并进行排序(表7),据此大致可以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因素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第一,总体上看,目前珠三角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其中,肇庆、惠州、江门三市相对较好,而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市的农村饮水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第二,在珠三角各市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水资源供给高度相关。深圳市在主因子1上的得分高达1.95442,表明该市的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及传统用水习惯都是造成该市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这与深圳市水资源稀缺、人口聚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高、用水需求量大及节水意识差的现实情况相一致。

第三,就经济发展地位与城市化进程而言,广州与深圳存在许多相似处。广州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程度明显优于深圳,除水源供给较为丰富且水源多元化、供水设施建设长期积累等因素影响外,与近期广州通过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改善饮水安全状况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及广州投入巨额资金对辖区范围的河涌等水系进行治理不无关系。但是,广州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及相对较差的节水管理措施仍可能成为制约其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第四,肇庆、江门、惠州三市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相对较轻,这与三市丰富的水资源、相对缓慢的经济发展及较低的人口密度有关,但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江门、惠州两市需要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及供水工程建设方面做出积极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

三、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调查与分析:农户的视角

为进一步对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做出客观评价,本文通过向珠三角地区九市农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农村用水户对于农村饮水安全状况的切身感受和感性判断。本次调查首先进行了预调研,选取中山市镇村居民作为调研对象,就农村饮水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然后根据预调研结果分析,重新考虑发放对象及其代表性,修改形成正式的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调研问卷,以提高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本次调研分别从珠三角九市中选择部分乡镇的相关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共涉及120个乡镇的农村居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00份,回收2500份,其中有效问卷2294份,有效问卷率为91.76%。主要调查结论如下:

1 农村居民对珠三角地区饮用水水量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近53%的居民认为珠三角地区水资源丰富:但47.35%的居民表示缺水日益明显。对同一个问题出现数量相近但评价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其现实依据。大部分参与调研的农户认为,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珠三角地区年降水量丰富,河流密布,相对而言并不缺水;但与以往的历史时间段比较,近几年由于干旱、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可用水资源量下降,缺水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一结果既说明珠三角地区与历史纵向比较愈来愈缺水的发展趋势。体现目前农村居民对缺水问题的关注和焦虑,同时也说明农村居民存在认识的表面化问题。

农村饮用自来水的居民17.38%选择目前是由村办水厂供水,56.41%选择由镇级以上水厂供水,26.21%的居民并不清楚供水水厂的状况。在水压稳定方面,26.62%的居民表示水压很正常,61.77%的居民选择基本正常,偶尔水压低,有11.61%的居民选择水压偏低,影响生活。供水水量上有30.43%的

人选择水量很稳定,49.09%居民认为平时供水量一般,而供水量不稳定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情况达到20.47%。

水压和水量的消费者反映数据与居民对珠三角水量的评价基本一致,即农村地区日常饮水水量并不充足,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正常的年份下,评价度普遍不高,若遇干旱年份出现人畜饮水水源紧张的情况。生活用水无法保证,社会稳定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 农村居民对珠三角地区饮用水水质的评价。在消费者对水质关注的问题上,47.05%居民表示高度关注饮用水水质,用水谨慎;42.50%居民表示关注,但没有太在意;只有10%左右居民表示对水质基本不关注。在调查生活中是否受到饮用水水质影响时,59.94%居民表示生活中受到饮用水被污染、咸潮、水质颜色、味道异常等水质问题的影响,有近41%居民表示饮用水曾受到咸潮的影响。

在最安全饮用水水质选择上(图2),只有36.6%居民选择了经过处理的自来水,山泉水、桶装水及难以判断的饮用水比例分别为19.29%、21.06%、23.05%。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该问题的选择也体现出不同趋势: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对不同选择的趋势较为平缓,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的居民对经过处理的自来水认可度最高,而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居民选择山泉水和桶装水的比例高于其他收入群体。在最担心的水质问题选择上,近60%居民选择了水源污染太严重,水厂现有技术不能完全净化:33%居民担心管网老化问题,只有不到8%居民担心咸潮及其他水质问题造成的影响。在调查消费者对村办自来水厂是否有水净化设备问题上,44%居民表示并不清楚,选择有完善设备的居民占18.24%,选择能做简单净化处理的占29.77%,没有水处理设备的为8.64%。调查发现,在发生水质问题时,42.33%的人选择停止使用并向有关部门报告;28.29%的人选择先用一段时间,看是否会变好再决定要不要上报:12.29%的人选择如果问题不大会照常使用;17.10%选择购买桶装水喝。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足够的水量和安全的水质,只有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才能说明该地区饮水是安全的。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农村地区绝大数居民都对饮用水水质问题表示关注,日常用水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咸潮等问题的影响。只有36.7%居民将经过处理的自来水视为最安全饮用水,近90%居民担心水源污染严重,水厂现有技术不能处理以及管网老化导致二次污染等水质问题,说明大部分居民对饮用的自来水水质、水源地污染及技术水平的担忧及不满,但同时只有42.33%的人会第一时间将水质问题上报有关部门,反映出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安全饮水权益上的积极性不高。在政府部门对井水或山泉水的检测频率方面,近64%居民选择从未检测过或者多年前做过检测,仅有36.34%居民选择政府每年都进行检测。

饮用水的外观和口感是消费者对饮水水质是否安全最为直观的判断。在外观上,29%居民日常饮用水混浊有杂质、颜色偏黄;在饮用水口感上,3l%居民日常饮用水有腥臭味、苦咸味、消毒水味等异常味道。通过简单的感官就能辨别出水质是否安全的比例达到In以上,考虑到还有很多水质问题是居民无法直观判断的,这意味着实际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高出1/3。

3 农村居民饮用水取用便利性评价。在饮用水便利性上,饮用山泉水或井水的居民中。取水基本不花时间的占27.05%,取水往返时间在10分钟之内的比例为11.36%,超过10分钟的达到60%左右。以上数据反映出饮用山泉水或井水的居民饮水方便程度不达标,造成农村居民在取水上的时间浪费。该部分人员比例较低,不具有普遍性。但在调查区域中,近三年来遭遇过井水干枯或山泉断流而造成的饮水困难居民比例却达到30%。

主要饮用水的选择体现一个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同样也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该地区水质情况。在珠三角地区目前消费者的主要饮用水问题上,53.64%居民用的是自来水;11%用的是山泉水,7%用的是井水,29%买桶装水。虽然一半的居民使用自来水,但桶装水比例明显高于井水和山泉水的总和,这说明居民对未经处理的饮用水信任感不强,很大程度反映出水源地水质的情况。

4 农村居民对水源地污染情况的评价。水源地作为农村饮用水的来源,其保护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饮用水水质的安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水源地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近30%居民表示家庭饮用水水源附近有垃圾场、化工厂、造纸厂、养殖场等污染源,27%居民表示不清楚,只有44%居民表示自己家庭饮用水水源附近没有污染源。通常情况下,水源地的实际污染情况要严重于消费者观察到的状态。

上述调查结论从农村用水户的视角揭示了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存在和具体表现。当调查居民对目前政府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所做工作时,59%居民不清楚政府做了哪些工作,15.67%居民表示不满意,仅有26%左右表示满意。对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绩效情况,95%以上农村居民表示水质环境比之前下降很多,但政府和供水企业的安全供水保障措施也加强了很多。但对饮水安全总体满意度较低,这进一步说明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极大的主观改善空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主要结论是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堪忧,水质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水资源稀缺性和持续性问题。破解珠三角农村饮水安全难题的根本措施是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就如何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及运行机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宏观层面:国家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统一饮水安全保障相关立法,制定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公共政策等等。中观层面: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完善初始水权配置制度,推进区域统一供水,加大防污治污的协调和惩治力度。具体还包括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等等。微观层面:政府水务监管部门和水务运营主体推进水务企业市场化改革和水价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激活企业运营活力,保障制水日常运营安全;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益;加强水质检测检验,保障终端水质安全;建立应急保障机制。确保饮水应急安全等等。

2 从技术到管理等层面。对于饮水安全保障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国显得很缺乏,国外也不充分,应该鼓励此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比如饮水安全的科学评价、区域饮水安全问题的比较研究、不同缺水类型的比较研究、饮水安全保障机制的具体应用研究等。从技术来看:饮用水净化技术、深度处理技术、水质预警技术、产销差率控制技术等等属于饮水安全的技术层面,应有系统的支持体系。从管理方面,水资源规划、流域统一管理、政府水管部门的管理模式、水务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管理等等都应该有相应的措施。

3 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运行到绩效评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首先是全面系统构建保障机制,其次是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行,再次是对机制运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最终目标是问题的解决,实现并保证持续有效的饮水安全。建议政府水管职能部门和水务运营主体能形成一套评估机制来衡量饮水安全保障的成效。只有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才能保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运行的闭环,才能检验保障机制是否真正起到实际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振荣

作者:邵念荣

国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篇2:

关于农村水利现状及农村饮水安全

【摘要】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的正常饮水,提高饮水安全,必须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只有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农村水资源分布不均且人口众多,为了实现农民的正常饮水,需要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举措,才能满足农民的正常用水需求,才能更好地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作用,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村水利;饮水安全;现状;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饮用水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无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因此,关注农村饮用水质量,分析农村饮水安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帮助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呵护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水平,从而促进社会良好发展。

1、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意义

1.1便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

农村饮水安全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基础设施过于滞后,公共服务体制不够健全,导致农村生产力过于低下,人们收入不高,村民争水打架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增加了很多不和谐因素。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使农民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差无几的服务。

1.2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制约农民群众奔小康的主要因素,现在我国农村人口饮水并不安全,存在高氟、高盐和砷污染等问题,饮用此种水源将会导致人员存在地方疾病、恶性疾病和死亡率高等问题。农村饮水不安全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会导致一些地区因疾致贫而阻碍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3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全新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可以有效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是对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一次调整,也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对策。

2、农村水利现状分析

2.1水利设施老化

农村有大部分的水利工程修建于上世纪中期,很多水利设备早已老化,不堪负荷,长时间没有得到保养和修护,一旦出现问题只简单的补齐故障部分的缺失,对整体设施中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没有借鉴现阶段的科技成果,对水利设施重新全位检查和替换,这些超过了“保质期”的老设备以年久失修的状态,制约了农村水利的发展。

2.2缺乏完善健全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及设施管理存在着制度缺乏、产权不清晰等问题。管理和维护水利工程项目及基础设施过程中,资金相对较紧张,供水价格没有形成合理及科学的机制。另外,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缺失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农民、社会、政府三方面的职责权力缺乏明确性,直接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维护和建设工作,造成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下降,同时对农民收入和农业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阻碍。

2.3水利工程监管机制未到位

目前,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已在国内开始使用,但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大型项目中无法实现灵活运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对完善及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无法约束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人情关系情况,同时负责人没有进一步加以明确,导致在发生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事故问题后,出现推诿责任或逃脱责任的现象。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落实监督机制,造成专项资金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

3、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措施分析

3.1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在开发饮用水水源的工作中,相关部门可利用招标的形式来解决当地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从而确保饮水符合国家标准。依照当地农村的实际用水情况,在招标过程中选择信誉度良好、有丰富经验的公司。此外,在开发水源工作中,派遣专业的地质勘测和水质勘测人员进行现场检查,依照当地的水源情况,完善勘察设计资料,再选择科学有效地开发手段进行水源开发,从而保障工作质量。在正式开工前,还需对当地情况充分了解并合理规划,从而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有效节约资源,让我过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整体发展和科学使用。

3.2加大农村水利资金投入

农业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发展。要提高农村水利工程项目质量,关键在于投入大量资金,这就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水利工程项目中,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投入,促使所有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同时,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构建完善政策和法规,建立激励制度,通过采取合理方式吸引广大社团、企业及农民参与其中,加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实现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3.3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系

一方面,全面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其中,地方人民政府统筹负责所辖范围内农村饮水安全的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管理机构、人员和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经费落实工作,明确有关部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职责分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抓好农村饮水工程规划、项目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和组织实施,指导、监管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工作。供水单位负责向用水户提供符合水质、水量要求的供水服务,做好水源巡查、工程运行管理、水质检测、水费計收等工作。

另一方面,完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增加运行管理经费,确保农村饮水工程有机构和人员管理、有政策支持、有经费保障。各县要制定、出台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落实工程运行管理主体、管理责任和运行管理经费,明确水源保护、水质检测监测、水价制定等工作的职责要求;明确合理的水费收缴方式,如农村实行两部制水价,乡镇实行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水价,二、三产业实行阶梯水价。同时,出台补贴政策,对供水成本高、水费收入难以保障工程正常运行的予以适当补贴。

3.4全面加强监督和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只有全面加强监督,保证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确保其正常运行。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工程的管理责任部门,并且落实管理上的责任制,定期对工程进行维修、维护。另外,要积极鼓励社会的监督力量,让群众参与到监督工作中,加强对水的保护。通过进行监督,防止出现破坏资源及服务设施的现象,确保整个安全用水工程能够稳定地、长远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结语:

综合目前农村水利与用水安全的现状,农村水利管理单位应注重农村的用水安全问题,积极研究改善策略,利用新型的设备和理念完善水利管理体系,普及合理卫生化饮水,引导大众节约用水并共同创建良好的饮水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守云.探究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保障对策[J].科技资讯,2015(13).

[2]周云雄.农村供水工程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思路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

[3]陈世武.新时期如何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措施[J].科学咨询,2019(09).

[4]胡永中.试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7).

作者简介:

何红卫,男(1982-),汉族,湖南宁乡,本科,工程师,从事水工设计。

作者:何红卫

国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篇3:

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建设新农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的主要成因;提出了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源;现状;保护;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提出今后5年水利工作的主要目标期中就包括: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建设必须显著,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要不断增强。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问题。但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农民的饮水问题。但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枯竭问题,这些问题正日益威胁到农民的饮水健康。因此,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农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农村饮水现状和展望

农村饮水主要是指农村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全国1/4 以上的国家河流监测断面和近1/2 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最低要求,一半以上的国家河流监测断面和70%以上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不适宜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河湖污染相当严重。目前中国农村继续要求饮水解困的人数还有1,000 多万,主要是近年来新出现的饮水困难人口。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 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饮水不安全人口在数量上中部多东部少,中部为1.4 亿人,东部为0.7 亿人;在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上,西部多东部少,西部为40%;东部为27%。按照规划,中国到2010 年底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至2020年底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其中乡镇实现自来水化。在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今后的工作重点将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 年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争取让3 亿多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2.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问题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把帮助农村居民解决饮水困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建设一系列农村饮水工程,并提出和逐步推行一系列措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在取得一些经验和效益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2.1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度

我国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极端气候发生频繁,且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威胁饮水安全。有资料显示,1997 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855 亿m3,2004 年降为24,130 亿m3,特别是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水资源总量下降趋势极为明显。河北省平均年降水量上世纪五十年代为612mm,而近七年只有430mm,明显减少。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主要靠地下水源,多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有的井深在500m 以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山丘地区,主要靠集雨的水窖、水池和小水库,由于持续干旱,这些蓄水设施干涸,需要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全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三分之一。

2.2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因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村镇水环境恶化,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饮用水源、牲畜直接在水源地饮水以及牲畜的粪便也被带入到水中。如果饮用水源流动缓慢,将使藻类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绿色,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乡镇采矿和冶金工业的尾矿、炉渣乱堆乱放在小河沟旁,造成河道淤积、水体受污染;采用落后工艺技术的乡镇企业对自然资源地掠夺式利用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时有泄漏事故发生,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饮用水源的水质。

2.3地下水位下降

因工农业生产开采地下水过量,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浓度增大,地下水源受到污染。研究表明,尽管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地下水,但是构成地下水广域性和持久性污染的并不是潜在有危害的重金属污染物,也不是有毒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是存在于地质构造、成为天然水基本溶质成分的主要离子和生物中成份物质,这是因为地下水含水层比地表水有更强的净化能力,以及这些化合物自身的化学性质和在含水层中的化学行为。使地下水变苦、变涩,使形成的水体硬度增加,是当前地下水污染中的突出问题。

2.4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为4 亿多,约占农村人口的40%,而日供水量大于200m3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5%;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许多集中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没有进行规定的水质检测。由于我国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今年南方地区冰雪灾害使得大量农村供水设施损坏,影响正常供水。5.12 汶川大地震后,造成上千万人的饮水不安全,灾后重建任务艰巨,关于供水工程建设标准问题需要我们专题研究。

2.5水土流失

由于不适当的人为开发,引起了生态环境改变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草原退化、植被稀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泥沙及腐植质进入地表水体在底部淤积,形成了地表水体的内污染源。

2.6农村面源污染

人们在从事农业耕作活动时,由于使用化肥、农药等,使有害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造成农村地表饮用水源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是氮、磷营养元素:一方面,我国农田的氮肥使用量居世界首位,但其利用率却很低,过量的氮肥随降雨径流和渗漏排入水体而引起水源污染;另一方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 年统计, 我国农田磷素进入水体的通量为19.5kg/hm2,比美国高8 倍。过量使用化肥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的原因,这类污染是水源保护工作中不易控制的因素。

3.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卫生,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于农村地区,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微型蓄水工程建设。污染一般是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对于农村饮用水源来说,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由于土壤岩性、生活垃圾、卫生条件、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等因素造成了饮用水源地污染。针对于此,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应的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1)选择不易污染的水源;(2)严把水源工程关;(3)加强水源卫生防护;(4)强化水质监测。■

【参考文献】

[1]李仰斌.采取措施 努力工作 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J].中国水利,2005,(3):30-32.

[2]翟浩辉.把握重点 统筹规划 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审查会上的讲话摘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5):1-3.

[3]李代鑫,杨广欣.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5):4-7.

作者:徐贵霞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下一篇:构成艺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