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品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开始重新被发现和重视,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分析了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作品中的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古代作品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文化体现

摘 要: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体育运动的题材,文学是反映中国人从古至今体育生活、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古至今,体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在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不断发展,而文学作品将体育文化的内涵用更加通俗与容易传播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古代文学中有关体育文化的内容,以及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促进,对于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围绕古代文学中关于体育文化的体现,从体育文化和精神的内涵以及体育项目的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体育文化 古代文学 发展

从古至今,体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之一,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的体育文化是从前人的劳动与战斗的间隙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并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得以完善与调整,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得到较为完善的传承与发展并一直保留至今。它不如生产活动、文艺活动等能够留下相对较为清晰的产品、痕迹,因此只能通过一些文献记载窥探当时各种体育活动的掠影。a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在中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体育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从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中表现了其茁壮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多样化。

一、从古代文学看体育文化的发展

(一)体育活动的萌芽

中国的体育文化起源于生产活动,依附于军事训练。人们将当时的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砍、扎、劈、射等动作,一直运用到后来的军事活动中。《史记》中记载了“轩辕乃习用五兵干戈,以征不享”的场面,这样的记录表明了体育活动因战争活动而展开。另外,在《淮南子》中提到“燧人氏以瓠济水,伏羲氏始乘桴”,从中可以得知,在燧人氏十七岁,就开始使用木筏并在伏羲氏时代就开始使用独木舟。再后来的《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尧时期出现了击壤,《别录》中提到黄帝发明了蹴鞠、角抵等运动。从中可以窥见体育活动自此开始萌芽并成型。

(二) 体育文化的发展

体育文化虽然萌芽得非常早,但是体育文化从萌芽到成为一种独立的有意识的活动,也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在萌芽时期,体育活动虽然依附于生产活动与军事活动,但是其纯粹的运动意义在生产军事活动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是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经济财富开始增加,人们的劳动力活动逐渐变少,人类的活动行为不再只围绕着生存这一唯一目的,而开始有更多的精力与空间投入于生产活动与战争之外,因此随之开始出现了单纯的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等。b从夏朝到战国时期,体育活动已经开始成了日常的娱乐方式之一。在《礼记·正义》中描写到“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观者如堵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孔子与当时的百姓们都十分重视体育活动。《诗经·竹竿》中就有诗句“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我们从中即可以看出当时的百姓已经开始有了通过划船这种体育运动来排解心中忧愁痛苦的意识。

(三) 体育文化的定型

中国的体育文化大约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经逐渐定型,体育运动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之一,也不再依附于生产与军事活动,而开始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体育运动,甚至开始将体育活动中的某些运动项目作为官职称谓,如秦朝将“射”作为一种官职称谓,在 《文献通考》中写到秦在统一六国之后的阅军大典之中,将角作为大典中的内容之一,从中可以看到体育活动在当时的重要性。在《汉书》中也记录了“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的宏大场景,表现了体育活动在当时已经十分普遍。在《后汉书》中也一一整理了射法、剑道、蹴鞠、手搏等各种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十分详细地刻画了体育活动在当时的发展现状。

(四) 体育文化的繁荣

随着我国古代经济开始繁荣,政治、文化等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体育活动逐渐成了一种流行的娱乐模式,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运动形式,例如荡秋千、风筝、空竹、踢毽子、棋牌等。三国时期的曹植,就写过关于空竹的诗歌《空竹赋》。在《事物纪原》中也记载了关于踢毽子的场景,体育运动也不仅仅局限于达官贵人,而开始深入普通群众百姓,俨然成为了全民运动。特别是从隋唐之后,体育运动更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全唐诗》中就有二十多首关于打马球的诗歌,在《旧唐书》《新唐书》等历史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唐朝人民参与体育竞技的记载,甚至出现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英姿。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创造性地开创了“武科举”,更是大大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在宋朝,开始开办武学,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间体育的发展。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体育文化在当时的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与发展。

二、体育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一) 以德为本的礼仪风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就连体育活动也与礼仪规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体育运动有着不可或缺的竞技精神,但同时我国古代的体育文化更讲究体育活动参与者的礼仪道德与品质。《礼记》中记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从中可见,在当时人们的体育活动并不僅仅是围绕着成绩和名次,而更加注重进退接言的礼仪风范。人们在体育运动中,不仅仅以名次为目的,更是希望在竞技过程中,获取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方可更好地完善自己。这样的体育精神也能够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

(二) 动以养身的保健目的

中国的体育运动精神与西方不同,西方注重竞技,以比赛结果为目的,而中国则更多强调动静结合,借助运动来保养生命,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样也伴随着养生保健的发展。早在庄子时期,庄子就强调通过动以养身、主张通过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后汉书》中记载了华佗创造的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鹤这五种禽兽的形态和动作所创造的体操以强健身体。五禽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健身体操的代表,关于五禽戏的功效,也能够从《后汉书》中窥探一二:“身有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展现了五禽戏的强身健体功效。c除此之外,太极拳的创造也展现出了一种浓厚的生命精神,太极拳主张在动静之中实现道法自然,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种动以养身的运动方式不仅从肢体上进行活动,同时也兼顾到了身体内部的运转,由内而外地进行锻炼。

(三) 军事强国的家国情怀

在各朝代的兴衰变迁之中,军事战争是国家常常面临的危机,因此应运而生了军事强国的国家战略,这种战略也推进了军事体育活动的发展。“射、御”这两种运动项目,是我国古代六艺中重要的两项,这两项具体指代射箭技术和骑御技术,所以可见其在古代社會中重要的地位。“射、御”运动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其能够体现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两者都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能够用其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作战水平。在《水浒传》中,就着重强调了“青面兽”杨志、“小李广”花荣等过人的骑射技艺,并且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唐代时期,李世民也强调军事力量对于国家的重要程度,随后在武则天的统治中更是开创了武举制度,将军事强国这一战略贯彻到底,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精神也在当时得以传播。

三、各时代文学作品中对体育文化的表现

(一)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文化

唐代的诗歌创作十分丰富,对于体育活动的描写也并不鲜见。这些诗歌有对体育运动激烈的竞技、热烈的气氛的描写,也有对社会上的体育运动习俗的描绘,很多诗歌都通过体育运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唐代的政治较为开明,因此唐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也较为鼎盛。在《全唐诗》中有一千多首诗是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的描写。唐代流行球类运动,因此关于球类运动的诗歌较多,例如蔡孚的《打球篇》、王建的《宫词》等对马球的描述。而在韦应物的《寒食》、王维的《寒食城东及事》等诗歌中,则提到了另一种球类运动——蹴鞠。诗人们描述“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幅蹴鞠如同飞鸟一般直上天空,人们还在一旁热烈地荡着秋千。唐代薛胜在《拔河赋》中则重现了百姓拔河的热闹场面,这种运动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盛唐时代全民运动的和谐景象。

(二) 宋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文化

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对蹴鞠这种运动的描写较多,因为宋代人喜爱蹴鞠因此文学创作也常常围绕着蹴鞠展开。甚至在《文献通考》中记载着女性蹴鞠的活动场景,足以见得蹴鞠在宋代的重要地位。同样受人喜爱的还有宋徽宗的《念奴娇》中提到的跳丸,还有宋词《水调歌头》中的击球,也就是马球。南宋时期,跳水运动也十分兴盛,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人们利用秋千进行跳水的描写,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非常纯熟的跳水方法。同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总之,在宋代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背景下,体育文化在宋代的发展也十分繁荣。

(三) 元明清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文化

在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也不乏关于体育运动的描写。在《水浒传》中就设计了骑射、游泳、踢球、拳击、举重等各种体育运动。例如文中详细介绍了高俅的蹴鞠技艺,以及高俅陪伴宋徽宗踢球的场景,并因此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从而一步登天,权倾朝野,表现了蹴鞠这种体育运动在当时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元代张可久的《气球》中也生动地刻画了蹴鞠时惊险刺激的场面。明代《宝剑记》以及清代《金瓶梅》中也有关于蹴鞠的描写,在《宝剑记》中甚至将蹴鞠与舞蹈相结合,表现了体育运动的多元化发展。在《红楼梦》中也出现了许多放风筝、下围棋等体育活动的场景,足以看出体育运动的发展状况。

四、结束语

中国的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文学作品中关于体育文化的描述也数不胜数,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各种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探索,从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对体育精神进行探索与分析,加之对各个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对于体育文化的描述进行剖析,能够让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智慧与辛勤劳动创造的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从这些历史作品中取其精华,将体育文化中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的部分加以传承与发扬,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体育精神加以挖掘、宣传,让现代人能够有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提升意识,向后人展示中国繁华、丰富与厚重的文化历史。

a 王振超:《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体育文化活动的描写探析》,《语文建设》2013年第29期。

b 侯秋香:《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文化展现》,《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12期。

c 栾云祺、徐莉姝:《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中国体育文化》,《语文建设》2012年第16期。

作 者: 余晓玲,硕士,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作者:余晓玲

古代作品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2:

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开始重新被发现和重视,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分析了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古代文学;儒家文化;体现

众所周知,自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就成为了我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广泛和深远的文化,并且绵延至今,在社会上众多领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总而来说,大概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仁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文天祥的这句诗很好地概括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和发扬者,一个注重“仁”,一个讲究“义”,从而奠定了儒家文化的根本和基础,并逐渐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这五方面。第二方面,实用。儒家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并且立足现实,倡导人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好高骛远或者是消极无为,这与道家思想截然相反。第三方面,尚德。儒家文化诞生于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而孔子高瞻远瞩,以德为本,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时重视品德,这也是后世任人唯贤的萌芽。

二、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山水田园文学作品

很多人对古代的山水田园作品有很大的误解,以为是道家文化的产物,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者是《归去来兮辞》,就以为山水田园中的人们忘记了世上的纷争,企图追寻心灵上的宁静,在放浪形骸之际完成归隐和救赎。其实这种观点十分片面,古代的诗人和文学家往往是寄情于山水,咏物以言志。比如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就极具儒家文化特色,当时“永贞革新”刚刚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从山水中汲取力量,并且振奋精神,仍然心系天下,不断进取。又比如南北朝时期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他在政治失意之时,从大自然中获得安慰,并且鼓足勇气,以天下为己任,才有后来的淝水之战,也造就了成语东山再起。又比如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描写,体现了儒家重视友情和自我品德修养的内涵。而且我国古代一直有“仁者乐山”的说法,比如唐代杜甫的诗《望岳》、宋代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都是儒家文化的真实反映,表现的是锐意进取,不断争先的精神,以及身先士卒,斗志昂扬的面貌。

(二)感怀伤时文学作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感怀伤时之作,这与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儒家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代表。比如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有苏轼的《前赤壁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包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代的感慨。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现了“与民同乐”的精神,这些都是儒家经世致用和利国利民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对于屡遭贬谪的刘禹锡,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而白居易也写出了《琵琶行》,一面是面对困境怡然自得,一面是推己及人关怀他人,都有儒家文化的影子[1]。

(三)喻世讽刺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种类也不断丰富,由诗歌到小说,由传奇到散曲,蔚为大观。拿小说为例,在明清两代出现了众多杰出的小说,比如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里面始终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告诫人们遵守礼教,与人为善,为国家做贡献,并且将道德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另外,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特别注重君臣关系,并且维护礼仪纲常,始终以刘备为正统,并塑造了诸葛亮这一杰出的形象,完全符合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核心。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是针对腐败的时代,做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当时人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完全失去了儒家文化中要求人们“吾日三省吾身”的真谛,借助小说的人物,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四)日常生活文学作品

儒家文化不只是在庙堂之高,更在江湖之远。市井底层文学注重描写小人物的内心和活动,而这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情怀[2]。比如小说《水浒传》,讲述劳苦大众被统治者剥削压迫,最终反抗的故事,里面大量宣扬和渲染行侠仗义和打抱不平的观念,这与儒家乐于助人和扶危济困的要求不谋而合。又比如《金瓶梅》,里面描写了各类市侩的日常生活以及堕落经过,主要原因就是抛弃了儒家文化,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结果走向覆灭,可见儒家文化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是多么重大。对于我國古典文学作品的巅峰代表《红楼梦》而言,虽然这部书以贵族生活为主,但是人物众多,充分并且详细地展示了贵族腐败消亡的整个过程,深刻揭露了不学无术、贪赃枉法、唯利是图以及用心险恶等人性丑态,这种现象正是对儒家文化的扭曲引起的不良后果。可以说,我国古代主要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也赋予了这些作品更深的内涵。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探讨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能够更清楚地认清儒家文化的作用和本质,并且有助于我们合理地利用儒家文化,去粗取精,使之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李安飞.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文化分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 (03):29-31.

[2]曾祥耿.儒家文化价值彰显与现代演绎[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 (04):87-91.

作者:邵美玲?

古代作品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3:

浅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与水意象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更展现出古代人的智慧与高尚的节操。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能够体现出水思想与水意象,借助于水,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以水喻政,以水喻德,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还有很多事借助于水,来表达愁情、爱情、离情、豪情等等。本文就简要的分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水思想与水意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水思想;水意象

作者简介:邱炳铭(1995.2-),男,汉族,湖北省武穴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正如歌词所说一样,有着著名的长江与黄河,他们养育了神州大地,可以说,他们正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水在我国中华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浸润着中华文明,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诗句,都借助于“水”这个意象,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毫不犹豫地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是由“水”滋养出来的,处处都充满了水的气息。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水思想

(一)《老子》的以水喻道

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思想,其中,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的代表人有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讲究的是一个“道”字,他们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也是最高的道德追求。而在其的著作中,常常以水喻道,也体现出道家精神。比如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借助于水的潺潺不息,与水利万物的特点,来表现出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再比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句子,蕴含着道家所追求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他们认为,水是柔弱的,但是水又具有着以柔克刚的特点,这就告诉世人,万物具有两面性,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管子》的以水喻政

水,在管子与荀子看来,是万物之源,在管子的思想中,也有很多事借助于“水”这个意象,来表达自身的政治理想。比如说,他将水比作是君子的德行,认为水的身上蕴含着很多的人生道理。比如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将水从小流汇聚成大江、大海,来启示人们,要善于积累,脚踏实地的学习,从而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才能,这体现着量变与质变的重要思想。在荀子看来,将“水”比作是民众,那句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展现出一种先进的治国理念,从现代来看,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并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论语的以水喻德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十分盛行,而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地方借助于水来比喻君子之德。比如说,在《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这句话显得极其的有深意,不仅展现出水的特性,也强调了水就像是君子的品德一样,启示世人要像水一样,务本求实,学习水的拼搏、坚韧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水意象

(一)以水比喻愁情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通过水来展现出自身身上的愁情。比如说,大诗人李白的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不管是流水还是酒水,都不能拯救诗人身上的惆怅心情,那烦恼就像是江水一样,无穷无尽。在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描述枯老的藤树、乌鸦、小桥、流水、房子、小道、风、马等意象,组成起来构成一幅悲凉的画面,通过对流水的描写,表现出作者身上那愁苦的思绪。

(二)以水比喻豪情

古代的文人墨客,心中涌动的情感,能够通过水、山等意象,来描写出让世人所赞叹的作品。长久以来,通过水这个意象,来比喻自身豪情的文人数不胜数,比如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就点名了虽然说前行的道路艰难,会遇到诸多的风险,但是,只要相信自己,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还是会实现自身的梦想。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所描写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了奔腾的流水,也展现出其身上的豪情。

(三)以水比喻离情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描述友人离别之时的情感,为了能够抒发自身的情绪,就借助于水,来表达自己身上的伤感。像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描述了长江之水,大气磅礴,却仍旧不能够抵挡住朋友之间离别的伤感气息。就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借助于对桃花潭边,水的描述,即使那水有千尺深,却仍旧不能够抵挡住李白与汪伦二人的情谊,更是令人感动。

结束语:

不可否认地说,水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孕育着中华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古代的文人墨客,通过对水的描述,来激发出自身之感,借助于水,能够喻出世间百态。借助于分析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水思想与水意象,不仅能够品位水的魅力,还能够进一步的传播水文化,传播我国的優秀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倩. 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意象分析与文化继承[J]. 北方文学:下, 2015(5):105-106.

[2]杨发军, 蒋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水思想与水意象探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5):123-124.

[3]周晓维.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悲剧意象——“水”[J]. 草地, 2016(4):79-80.

作者:邱炳铭

上一篇: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论文下一篇:职业道德教育切合实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