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培养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年轻人正在向城市涌入,希望能够在城市中收获更多的资金,提高生活质量。笔者调查,如今许多农村劳动力都在城市务工,只有农忙的时候会回到家里,农村的家里只剩下老人还有儿童,于是孩子的学习成为一个问题,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小学德育培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小学德育培养论文 篇1: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如何让儿童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塑造儿童的美好灵魂,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何让儿童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塑造儿童的美好灵魂,是我们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现就个人的认识做一探讨:

社会的物流与经济效应对儿童的诱惑力极强。在经济发生重大变革与转型的今天,整个社会风起云涌的就是发展经济,如何赚钱,如何得到经济实惠。这样,儿童从小看到的就是别人如何赚钱,如何享受。家长的教育与希望也是孩子长大了如何发展好经济,赚大把大把的票子,将来在经济发展上有成就,乃至于成为富翁,让父母的腰板硬起来……因此,从小给孩子要求的就是读书与赚钱一套密不可分的发家致富经典。经济发展与物质丰富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吃穿、玩乐上大可尽情地享受。让孩子们从小滋生的就是满脑袋的金钱观。社会公德的淡化影响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就是胸有他人。可当今社会雷锋精神似乎离我们远了,为别人着想者为数甚微。在社会中,谋财害命、打砸抢劫、敲诈勒索、以假乱真等种种恶劣行径比比皆是,这不都是公德的淡化吗?由此,在种种公共场合,自觉让位的少了,主动助残的人少了,总之社会的爱心少了。

社会上不良之风的负面影响,造成儿童不思上进,淡化人生。在社会环境发生多元化的前提下,滋生在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毒害着社会也波及到儿童的心理健康。

读书做官与读书无用仍在沿袭危害部分家庭,造成对孩子的教育误区。目前不少家庭还存在着“养儿不读书,官从何处来”的指导思想,因此,对孩子的希望值寄予很高,总希望孩子读书成名,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样,总是对孩子的成绩过问很多。

社会黑恶对儿童的胁迫与利诱随社会转型、危害社会的黑恶势力应运而生,无处不有。偷抢、胁迫、取闹等种种恶行对学生的影响也极大,部分不辨是非的学生还被他们利用,糟蹋了儿童健康的人生。

当前,对广大青少年的价值启蒙,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统一的角度出发,由家长、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各相关机构)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教育者应当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上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现实;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应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吸收为自己生活、学习和行为中的一部分。离开这两方面的任何一个,价值启蒙和道德教育都会失败。要善于捕捉、启发和鼓励孩子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与小朋友和平相处的优点,有意识地指出其不讲礼貌、自由散漫、不善合作的缺点,而事实上,其背后蕴涵的价值观念就是平等观念、友善观念、合作观念。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榛子乡中心小学)

作者:吴春艳

农村小学德育培养论文 篇2:

农村小学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培养的研究报告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年轻人正在向城市涌入,希望能够在城市中收获更多的资金,提高生活质量。笔者调查,如今许多农村劳动力都在城市务工,只有农忙的时候会回到家里,农村的家里只剩下老人还有儿童,于是孩子的学习成为一个问题,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笔者根据如今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以德育为切入点,谈一谈如何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德育,完善教育体系。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德育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55

在素质教学时代,对于学生的教学已经由知识层面上升到全面教学,也就是说,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内在修养、道德品质、核心素养等,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贴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先学习做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践行“育才先育德”的教育方针,让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够在道德、修养方面有所提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需要正确的德育引导,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走向美好的未来。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现状

1.家庭方面:亲情的缺失,过度宠溺

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陪伴在身边,虽然现在科技发达,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沟通交流,但是与陪伴在身边仍然有一定差距。留守儿童在成长方面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容易造成性格叛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思想。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祖辈身边长大,也就是爷爷奶奶在照顾,作为儿童的监护人,老年人的精力有限,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不能够在学习与思想上进行指导,帮助儿童明辨是非,只能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而留守儿童做错事情的时候,出于补偿心理,父母也不会太过深究,而爷爷奶奶由于年龄比较大,可能不会发现错误,或者是纵容学生犯错误。留守儿童遭受的意外伤害比例比较高,身体上的伤害也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

2.学校方面:德育比较少,应试教育占上风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为6012万以上,这个庞大的数字说明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经过对留守儿童的抽样调查,有85.26%的留守儿童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认为自己具备生活在大城市的能力,未来能够去大城市与父母团聚,在城市中安居乐业,需要更加努力去实现梦想,这说明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还是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

甘肃省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省,留守儿童的数量比较大,在甘肃的一些农村小学中,并没有将学生的德育重视起来,仍然主抓知识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学校仍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首要位置,集中精力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学生树立只有通过优异的成绩才能够走出留守儿童的状态,这也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风险要高于城市中的儿童,许多留守儿童患有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并且数量逐日递增,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都比较内向,以自我为中心,执拗。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生源的状态,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提升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德育的举措

1.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对于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每个学生家长都有义务配合学校共同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共同向着一个方向努力,采取全包围式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成长更加快速,向阳而生。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地务工,但是也不代表对于学生就放任不管,让学生放飞自我。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不同的人哪怕相隔万里,也能够实现零距离沟通交流,这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建立了桥梁。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与家长进行沟通,比方说在A同学犯了错误被教师发现后,教师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将这一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并指出如果不及时改正问题对于学生会有恶劣影响,引起家长方面的重视。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家长对于学生教育的责任感,可以为学生家长建立一个共同的沟通群组,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活动拍摄成照片,发送到群组中,让学生家长对学生每一天的校园生活都有一定了解,仿佛就在学生身边,见证学生的一步步成长,勾起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学生家长对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也会抚慰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灵,让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虽然相隔千里,但是隔不断父母的爱,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一些消极的想法。

2.學校内部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留守儿童在与自己的祖辈相处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年龄差距,可能无法理解当下小学生的困扰,让问题越来越扩大化,这不利于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由于一些事情的不被理解,留守儿童可能会产生被生活孤立的感觉,从而导致其价值观发生偏差,影响到行为,在学习上不积极,不团结同学,学习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这些对学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是需要整顿的内容。学校应当提升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重视,尤其是甘肃省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数量比较多,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并设置专门的教师进行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的教师要注意与留守儿童的距离,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不断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当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烦恼时,可以在留守儿童之家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思维。在留守儿童之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午饭或者晚饭,学生免去回家吃饭的流程,降低了学生在路途上的危险,许多学生一起吃饭,也能够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实现友好相处,留守儿童会更加懂得对方的心理,让留守儿童体验集体生活,从集体中收获温暖。留守儿童之家需要一定的场所,学校可以给予一些支持,完善留守儿童之家的功能,从学生的生活到心理,让留守儿童之家成为学生心灵的驿站。

3.开展课内外活动

德育也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德育,同样也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实现。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小,相较于初高中生,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者定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针对留守儿童可以实施的德育实践活动有很多,比方说,组织留守儿童节进行“有偿打工”,在学校周边或者学校内部找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进行劳动,以劳动收获一些报酬,让学生体会赚钱的艰辛,理解在外务工家长的不容易。例如,在学校需要植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栽植树苗,学校内部的卫生由不同的学生轮流打扫,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金钱观念,让学生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打消不劳而获的想法。或者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团队协作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师作为领头人,积极参与到其中。学校可以将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进行团队协作,比如猜成语,或者是两人三足比赛,等等,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收获了快乐,又让一些留守儿童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让其敞开心扉,形成开朗的性格,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加友善团结,减少校园内学生之间的摩擦,形成一个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为了更多留守儿童的未来,学校也应当作出教学调整,为更多的留守儿童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从知识教育与德育方面出发,实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学政策。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先立德,再成才,呼吁学校在教育的同时,能够做到双管齐下,同时,也不要忽略家长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利用家校联合,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晓新、张秀兰、李淼《将家庭视角纳入公共政策——基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演进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2] 魏军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希望与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第5期。

[3] 李庆海、孙瑞博、李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模式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10期。

[4] 吕利丹《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人口研究》2014年第1期。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亲情缺失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137)

作者:张文博

农村小学德育培养论文 篇3:

为何?何为?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现实问题,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师范院校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承担起主要培养任务。

一、什么是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该类型的教师应满足如下特性:适合农村环境、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具有坚定的农村教育情怀、广博的知识、全面的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心理,能够胜任国家所规定的小学所有科目和内容的讲授,主动自愿投身于农村小学教育事业。

二、为什么要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

(一)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在经济利益促使下,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大量的农村学生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和学习,造成农村地区学生数量不断减少,而国家规定要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这就使得乡镇以下的农村小学(尤其是小规模小学)教师队伍遭遇“表面超编,实质缺编”的尴尬。一些地方不得不采取临时聘用代课教师的办法,以缓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的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较低,不足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特别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不合理,如《中国教育报》所报道的:“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任教师非常紧缺,农村师资状况堪忧。”一些农村学校往往让主科教师兼任多门课程,他们的专业能力有限,因而大多数课堂多被主科教师占用,或安排成自习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课程表形同虚设,不能满足国家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素质教育,最终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

全科型教师能够担任多门课程,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农村小学存在的结构性缺编问题,进而能够满足国家开齐开足课程的要求,因此推动农村小学教师向全科型方向发展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诉求。

(二)满足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智慧、个性品质发展和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特质。因此,教师应为人师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并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小学生对世间万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本应该是整体化、生活化的,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解释。这促使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素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博学多才和人格魅力。因而,农村小学生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的教师给他们带去更多的知识享受,需要全科型的教师在其求学道路上予以教育和指导。

(三)适应农村小学“小班额”教学形势的现实诉求

在城镇化大力推进的社会背景下,近年来,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大幅萎缩,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班容量变小,导致农村大量“小班额”小学的出现。其实,辩证来看,“小班额”也有优势,如果有适合的教师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学,则能够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使农村孩子受惠。那么,这种适合的教育教学就是小班化教育教学,这种教学就应该是全科型的教育教学,合适的教师必然是全科型的教师。“小班额”的教育教学可以增加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全科型教师符合“小班额”教学的需要,可以承担班级的各科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他们与学生交往时间和机会多,对学生的了解更深入,更能全面地关注儿童智慧、个性、道德等品质方面的需要,实现因材施教。尤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更加迫切需要全科型教师。

三、师范院校如何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

上个世纪的中师曾经为中国的农村教师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但上个世纪末我国盲目地“一刀切”地撤销、转型、升格中师,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大败笔,给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正在和还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今天,培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任务只能由师范院校来承担。那么,师范院校如何为农村小学培养全科型的教师呢?

(一)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从世界范围看,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等发达国家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偏重于综合,强调小学教师应具有任教小学主干学科的能力,实行的是全科型培养模式。例如,美国主要采取“2+2”模式,即前两年是通识教育,课程中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主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后两年是教育教学知识和一学期的实习。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很大的选择空间,希望把小学教师培养成通才型人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我国的小学教师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承担,按招生对象不同分为三种学制: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直接在师范院校就读的“五年一贯制”;二是先在中师就读三年,然后通过中师阶段水平测试后进入二年专科学习的“三·二分段制”;三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培养三年制专科生。学校对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制”培养模式,安排综合课程,促使小学教师获得全面发展。历史可以为现代师范院校培养全科型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对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讨,主要采用“3+1”与“3+2”两种。如重庆市要求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实行“3+1”开放性合作办学模式,“3”即大学四年有三年时间在高等学校完成全科课程学习,“1”即一年时间在地方教师研训机构指导下在基地学校见习、研习,或在定向区县农村小学实习。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高校和地方区县的协同创新。湖南省从参加初中升学考试的考生中直接招生,实行“3+2”形式,即读三年中专,两年大专,并提出“全科培养、低龄培养、定向培养、专门培养”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为农村补充师资力量。

师范院校在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上,可将“3+2”模式与“3+1”模式结合起来。在招生过程中应着重招收农村地区的孩子,他们不仅具有农村教育情怀、改变家乡基础教育的愿望,而且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具有与农民沟通交流的“先天优势”。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重点在“全”上,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相互结合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这对师范院校制定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课程方案有着很高的要求。中师教育的学校不分系,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所有课程。学校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要求学生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这是可供师范院校吸收借鉴的。

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符合农村学校的要求,积极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必修课、选修课”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以必修课为主,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各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专业选修课是准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发展其特长和爱好,充分发掘其潜能;实践课程主要是学校组织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其目的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使其适应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工作,同时了解农村学生的需求,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师范院校应合理地划分课程比例,促进小学全科型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三)强化见习实习

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实习不仅有利于师范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其建立专业情意,提升专业认同度,也有利于师范院校了解小学的人才需求,进而调整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纵观我国中师教育和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培养机构都非常重视与周边小学的长期合作,很多院校都是由大学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的,二者在师范生实习和见习环节有很多有益的举措,可供师范院校学习借鉴。

在实践课程方面,中师教育非常重视与小学的沟通和联系,进而增强教育的实践性,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其主要措施有三点:一是聘请当地有名的小学教育专家、教师来学校讲授有关教学法课程或其他课程,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阻隔,增进学生对小学教育实际的认识。二是安排师范生去小学任校外辅导员,以熟悉小学教育的工作任务与要求,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三是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来加强与小学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智慧。中师教育一般安排多次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组织严密,阶段性任务明确,教育效果显著。

发达国家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都很重视与当地小学紧密合作。如在教师专业化的推动下,美国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一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公立中小学为基地,以社区和学区为背景,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职前实践和职后专业发展的机会。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很大的比例,在教育专业学习的两年期间每学期都要在小学实习,前三个学期要分别从学前班、幼儿园一直实习到五年级,师范生一周有两天时间都在小学,最后整个学期选一个年级实习。澳大利亚、新西兰突出实习环节教育:其一,在1~2年的专业教育中,要求每个学期都有教育实习的安排,实习应在3~4所学校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60~80天;其二,教育学院经常组织学生到中小学校进行观摩见习,与中小学教师进行广泛的接触交流,并指导学生拟订各自的教学计划。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

师范院校要想在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方面获得成功,不仅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方案,强化教育教学见习实习,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资格以及获得教师资格的程序进行严格把控,从而保证小学全科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发达国家对教师资格制度有着严格的要求,譬如德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要通过两次考试。第一次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笔试、试讲,考试合格者可申请实习教师职位。第二次考试是在实习教师结束见习之前在其见习学校进行,所在学校要对实习教师的实践能力作出评价。第二次考试非常严格,合格了才可以获得资格证书。

中师教育对学生有一套量化的、复杂的、严苛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多样化的量化计分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设定各种各样重在鼓励的奖励措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如湖南一师的考核条例中,当班干部、做好事、校外辅导、参加各类比赛等都可以转化为德育加分,转化为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力;相反,也有许多的减分细则。这种具体详细的计分方式在每周都有一次汇总,是一种重在过程的激励。

师范院校可吸收借鉴中师教育的评价制度,结合实际构建一套“培养过程评价与培养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培养过程评价主要是师范院校对农村小学全科型师范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进行评价,通过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定期举行教师技能考试和试讲比赛等方式,准确地评价师范生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结果评价主要是针对毕业生所做的评价,评价主体应由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小学一线教师代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成,通过专业性考试、专业化面试、试讲、答辩等方式评价他们是否具备小学全科型教师应有的素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是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有生力量,师范院校应积极构建并完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小学全科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并促进其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朱蕴茝)

作者:周晔 陈立焕 付翠

上一篇:戏剧教学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账款管理企业内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