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医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教材内容多,进度快,学时少,增大了生化教学的难度。当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化教学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把理论和临床结合起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医学论文 篇1:

“互联网+”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当代教育教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医学生物化学》是电大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优势互补,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革。MOCC、微课、混合式教学通过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创新了课堂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了知识和资源的共享。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资源配置、网络资源运用、教学效果监控等方面释放出创新活力,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传统学习与网络数字化学习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医学生物化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护理的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参加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在職护士,学习时间难以保证,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深入透彻的理论讲解和实验教学,根本不可能。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以适应成人学习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方法指导、网上学习资源介绍及运用指南—网络课程自学—网上讨论—课堂讲授—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课程实验—网上作业、测试—网上答疑”的学习流程。

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的作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完善教学内容, 实施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高质量的视频资源学习、形式多样的线下课堂活动和网上答疑,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性很强,而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实验的设施和条件难以达到普通高等学校的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直观的呈现实验步骤和反应现象,加深对实验原理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体会

1.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学生可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线上线下互动,可取得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2.师生双方角色发生变化,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教师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到混合式教学中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运用网络资源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成为导学者。

三、混合式教学普及存在的难点

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挑战。因为相比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除了上课外,课前还要进行线上理论学习,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而对老师来说,混合式教学更强调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给学生设计更多的与时代相结合的“实践体验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大答疑、指导、总结反思的力度,课堂的不可控性增加。

尽管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突破,致力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普及,但实际效果甚微。如何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普及,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强化,成了推广混合式教学的一大难题。

通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应了“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和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教学公平发展,仍是我们不懈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莫宏伟,徐立芳,毕晓君,王科俊,王宗义.《MOOC与人工智能的混合式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5.

作者:郭红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医学论文 篇2:

医学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教材内容多,进度快,学时少,增大了生化教学的难度。当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化教学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把理论和临床结合起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问题;改革

随着生物化学(以下简称生化)理论与技术的日新月异,作为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生化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随之改革,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高职生化教学面临的问题

1. 学生的问题。生化的研究范围涉及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好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初次接触生化的学生难免感到枯燥难学,加上一些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导致学习难度加大,随之产生畏惧、抵制和厌学情绪。有些学生一心想学好生化,但学习方法不得当,死记硬背,结果成绩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学生对生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基础课中学好“三理”(生理、病理、药理)和解剖就行了,生化知识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处于为了考试而被动学习的状态。

2. 教学矛盾。生化内容繁杂且抽象,而且与化学、遗传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是医学学习过程中的瓶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到生化知识晦涩难懂且无从下手,考试的通过率较低。从教师的角度讲,生化的难教也是大家公认的。为了适应医学高职院校面向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教学方针,学院对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做了较大的调整,使生化教学课时在不同的专业均有减少。然而,教材内容却在逐版增加,凸显了内容多、学时紧的矛盾。

3.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长期以来,生化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有些年轻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上课时照本宣科,没有联系与扩展,使课堂教学陷入枯燥的境地,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生化用处不大”的错误认识。

4. 实验教学问题。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医学类院校开设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病理、药理、遗传等后续课程的学习。目前,生化实验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课上,教师对实验原理、内容、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缺少独立思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挥。教师不及时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考核形式单一,致使学生普遍不重视实验,觉得生化实验就是交一份实验报告而已,互相抄袭实验结果屡见不鲜。

二、高职生化教学改革措施

1. 加强生化教学与医学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强调生化与临床的关系,在讲透生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和衔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尽可能多地开阔学生视野,定期邀请附院的医生与学生探讨一些常见的临床病例(如糖尿病、脂肪肝、痛风等)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加深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生化教材中联系临床的例子很多,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授糖脂代谢时,引入一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帮助学生理解糖脂代谢和酮体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讲解高氨血症时,可将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联系起来;讲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时,可利用几年前安徽阜阳发生的劣质奶粉事件强调蛋白质在体内功能的重要性;讲解氨基酸的特殊代谢时,联系到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尿黑酸症等疾病的发病机理;讲解脂类代谢时联系到高血脂、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疾病,加深对生化知识的理解。

2. 采用多样教学形式,将趣味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层次多样,如专升本,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以及乡村医生培训等,他们有的对生化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有的对医学化学和医学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都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层次,从教材的基本内容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

学生在生化学习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贯穿教学始终。(1)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中,采用比较法、案例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适当穿插互动式、启发式、导入式等教学形式,用语言、板书、教学思路去启发学生,将教学内容自然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活跃课堂气氛,将趣味教学进行到底。(2)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框架式教学:在章节开篇和结尾,可将相关内容安排、重难点和逻辑关系用树图方式罗列出来,使学生对本章的逻辑层次和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理解和记忆;二是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问题启发、比喻启发、对比启发、推导启发、案例启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三是问题式教学:挑选一些与日常生活或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生化问题与学生探讨;四是多媒体教学:以图形与动画相辅、声音与文字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各种知识点,增强教学效果,提供课件下载,弥补学生来不及记笔记、不利于理解和课后复习的不足,将上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和思考上;五是讨论法教学:定期开展阶段性讨论课,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介绍学习方法,树立自信心。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懂知识、学会知识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坚持传授学习方法。

掌握规律,科学记忆。生化知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习时不能完全死记硬背,要注重理解。一个章节学完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表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通过概念图的制作,学生可以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提炼重点,提高了学习效率。

4. 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优秀医学生的关键。作为生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平时要不断学习与积累,注重自身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专业知识储备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备课时要全面理解教材,尽可能多途径地查阅足够多的与医学相关的资料,上课时将专业知识生动且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重点讲解那些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生化内容,让他们认识到生化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脱产到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去进修或做访问学者,吸取同行的先进之处,并对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更新。

5.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贯彻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理念,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贯穿生化实验教学始终。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合理编排生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采用电化辅助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制作或引进一系列生化实验CAI课件进行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玻璃仪器的使用清洗到精密仪器的操作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准确示范,让学生学会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6. 制定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成绩评定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传统的考试通常用纸笔测验进行成绩评定,即在课程结束后通过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对学科的掌握程度。纸笔测验具有测验效率高、便于分析研究和制定统一的标准等优点,但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被动学习。

为了保证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过硬的技术技能、良好的身心素质、品德素质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研组积极探索和建立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体系。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采取四个措施:(1)笔试检测。即常规的闭卷笔试,实行考教分离,进一步完善试题库。(2)技能测试。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习论文写作能力。(3)口试检测。即采取课堂提问、安排学生上讲台短时间授课等形式,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平时表现。即从课堂纪律、上课情况和作业等方面进行检测,使学生的平时学习变得紧张起来。这些措施改变了以前只靠一张生化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考后又将知识“还”给教师的局面,将知识检测和能力考查、纸笔检测与表现性测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既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又要在课余仔细阅读教材和大量的参考资料,总结所阅读的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的潜力和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晶,等,“框架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9).

[2]柳晓燕,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6,(6).

作者:马元春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医学论文 篇3:

蛋白质数据库PDB在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生物化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蛋白质分子结构抽象,功能复杂,文章将蛋白质结构数据库中丰富的立体结构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物化学;蛋白质;PDB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是农林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抽象,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静态生物化学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糖、脂等生物分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在静态生化的内容中,蛋白质结构部分的内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理解蛋白质分子的功能,包括进一步掌握酶的催化机制和活性调控、理解动态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加强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学生未来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初次接触到蛋白质结构的概念时,往往对于抽象的空间结构的把握比较欠缺,对于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特征缺乏足够的理解。从而导致了对动态生物化学中代谢途径掌握起来比较吃力,比如在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机制、酶的活性调节等章节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与高级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不够;同时,教材中的蛋白质结构展示缺乏立体感、相对单一,存在不足。因此,在针对本科阶段的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蛋白质结构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数据库中的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信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通过对蛋白质分子的立体结构进行三维观察,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简介

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http://www.rcsb.org/)简称PDB,是由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ies(BNL)在1971年建立的,在1998年转由结构生物信息学联合实验室(Research Collaboratory for Structural Bioinformatics(RCSB))运行管理[1]。PDB数据库中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3D结构信息,截止到2017年7月,数据库中累积了132055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信息。这些立体结构信息主要由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NMR)、冷冻电镜等技术建立,在生物医学、农业科学等相关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3]。

PDB数据库中生物分子的结构信息(PDB Entry)主要由以下7个部分构成,包括结构摘要(Structure Summary)、3D浏览(3D View)、注释(Annotations)、序列(Sequence)、序列相似性(Sequence Similarity)、结构相似性(Structure Similarity)、实验信息(Experiment)。在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利用的是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摘要部分的信息。以下简要介绍结构摘要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蛋白质分子的立体结构(立体结构可以在线预览,并可保存至本地运行);第二部份包括分子的摘要信息(分子的名称、分类、提交日期、样品来源、引用文献等);第三部分主要是分子的结构信息,主要包括对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域的注释等,另外在实验数据部分还包括晶体结构数据、配体分子、提交历史等信息。PDB结构数据信息注释全面、明晰,以下文章中下载使用的蛋白质结构信息采用PDB数据格式(PDB Format)。

二、蛋白质三维结构信息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部分的教学是重中之重,而蛋白质三维结构又是此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将蛋白质数据库中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并有精确三维立体结构的蛋白质分子引入到生化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准备

PDB数据库提供方便的在线浏览模式,进一步为了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将目标蛋白质分子的三维数据下载到本地,并利用分子可视化软件RasMol离线浏览。RasMol软件可以在http://www.rasmol.org网站下载并安装。

以人的脱氧血红蛋白(PDB ID:1A3N)为例[4],首先下载人血红蛋白1A3N四个亚基的氨基酸序列(FASTA Sequence),学生可以对血红蛋白多肽链的序列信息建立直观的认识。同时下载脱氧血红蛋白(PDB ID:1A3N)的三维结构文件(PDB Format),保存至本地后,用RasMol软件打开后浏览,学生可以对分子的整体结构和血红素辅基的结合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帮助其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血红蛋白进行立体展示,并将蛋白质分子结构信息与课件整合,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运用

1. 深入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为掌握蛋白质功能奠定基础

蛋白质作为自然界中功能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大分子,其复杂的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介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概念,通过在PDB数据库中得到的不同种类和功能的蛋白质,将其一级结构的氨基酸序列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能很好地促进其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在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概念的基础上,利用PDB数据库中的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信息,把具体的氨基酸残基序列与四种蛋白质二级结构相对应。比如血红蛋白(PDB ID:1A3N)主要由螺旋结构组成,其β链中的氨基酸残基6-16、21-35、52-57、59-75、102-119及125-143序列为α-螺旋,其余部分主要形成无规卷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将这些残基序列单独列出,带领学生一起在三维结构中找出相对应的信息,并对照教材中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结构特征进行对照讲解,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二级结构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可以在PDB数据库中下载一些结构更为简单明了的二级结构组成的蛋白质,比如主要由α-螺旋组成的角蛋白(PDB ID:3TNU)[5],还有主要由β-折叠(片层)组成的蚕丝丝素蛋白(PDB ID:3UA0)[6]等,将这些蛋白质特殊的功能、性质与其结构联系起来,提升学习兴趣,辅助教学工作。

在明确了整条多肽链的所有局部的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三级结构的概念。在三级结构的讲解中,可以进一步下载更多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比如人肌红蛋白(PDB ID:3ODQ)[7],与教材中的例子相补充。通过对分子的三维结构的立体操作,对分子的表面结构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直观地观察,带领学生观察分子三级结构中的二级结构组成单元,并深入到分子内部,了解基团之间的互作关系。将抽象的分子结构具象化,促进学生完整地认识蛋白质多肽链的三级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由多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为下一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奠定基础。

2. 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感受微观领域中的生命之美

蛋白质的多样的功能是由其精细复杂的结构决定的,形成立体结构的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动态变化,对蛋白质功能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以蛋白质的立体结构信息为基础,对其与配体结合前后的氨基酸残基中基团的微观改变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真正掌握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至关重要。比如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前后的氨基酸残基空间位置的改变,转录因子与DNA分子结合后发生的结构改变等。可以利用血红蛋白与分子氧结合的立體结构(PDB ID:3AQ5)[8],引导同学将其与脱氧血红蛋白(PDB ID:1A3N)的结构进行对比学习,理解蛋白质功能和结构的对应关系;另外抑癌蛋白p53的转录调控功能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下载到p53的DNA结合状态(PDB ID:1TSR)[9],帮助学生理解转录因子与DNA分子的互作及对下游靶基因的调控作用。教师可以在PDB数据库中找到更多的例子,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理解生物分子的功能及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感受微观领域中的分子之美,理解生命,敬佩生命。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PDB数据库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章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介绍。除此之外,PDB数据库中还包括大量蛋白质、核酸分子的结构信息,对于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有重要的价值。比如酶学章节中酶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特别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酶的催化机制、酶的调控等课程内容;还有新陈代谢反应中关键酶的调控机制等,教师都可以在PDB数据库中找到相应的三维立体结构,辅助课程的教学工作。

蛋白质分子的功能丰富多样,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揭示生命现象奥秘的重要基石。蛋白质的立体结构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热点,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分子的结构信息正以飞快的速度被不断更新。将蛋白质数据库中的分子结构信息作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erman HM, Westbrook J, Feng Z, et al. The Protein Data Bank[J]. Nucleic Acids Research,2000,28(1):235-242.

[2]王三山.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数据库(PDB)简介[J].生命的化学, 1991,11(2):13-15.

[3]刘伟,黄伊子,李都悦,等.基于PDB数据库的三个RNA二级结构预测软件评估[J].生物信息学,2015,13(1):35-39.

[4]Tame JR, Vallone B. The structures of deoxy human haemoglobin and the mutant Hb Tyralpha42His at 120 K. Acta Crystallogr D Biol Crystallogr, 2000,56(7):805-811.

[5]Lee H, Kim MS, Chung BM,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heteromeric assembly and perinuclear organization of keratin filaments. Nat Struct Mol Biol, 2012,19(7):707-715.

[6]He YX, Zhang NN, Li WF, et al. N-Terminal Domain of Bombyx mori Fibroin Mediates the Assembly of Silk in Response to pH Decrease. J Mol Biol,2012,418(3-4):197-207.

[7]Larson SB,Day JS, Nguyen C, et al. Structure of a crystal form of human methemoglobin indicative of fiber formation. Acta Crystallogr D Biol Crystallogr,2010,66(12):1316-1322.

[8]Igarashi J, Kobayashi K, Matsuoka A. A hydrogen-bonding network formed by the B10-E7-E11 residues of a truncated hemoglobin from Tetrahymena pyriformi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ty of bound oxygen and nitric oxide detoxification. J Biol Inorg Chem, 2011,16(4):599-609.

[9] Cho Y, Gorina S, Jeffrey PD,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a p53 tumor suppressor-DNA complex: understanding tumorigenic mutations. Science,1994,265(5170):346-355.

作者:张斌 黄伟伟

上一篇:英语学习动机留守儿童论文下一篇:初三化学学习兴趣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