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5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必然路径。生态经济的发展绝非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要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局面,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和企业主体责任的强化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举措,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丰富,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明确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立足吉林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适应振兴发展新要求,是吉林推动绿色發展的重大举措。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建设生态强省决策的提出,为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一、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着力打造更高质量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是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重点任务之一。加快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意义。

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是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需要。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而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条重要指标,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二是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要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之上,所以构建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三是要坚定不移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吉林省是粮食大省,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要筑牢生态屏障,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就要加快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这既是吉林省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就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产出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生态经济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成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需求正逐渐由外在的压力转变为内生动力,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必然也必须是绿色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底色,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就是要培育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二、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的基本原则

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首要原则,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生态发展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是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创造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生态体系建设环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严格制定程序,将民主与集中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科学制定规划,才能明确前进方向,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就是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构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服务业良性发展。构筑起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向市场输出绿色生产技术,充分发挥金融的绿色引导作用,强化以考核评估为保障的一系列措施,形成现代化的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就是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要在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覆盖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起绿色创新、低碳发展等制度体系,完善生态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使生态经济发展有法可依。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要对国土空间规划利用的统筹、协调和管控,也要对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排放进行制约。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自觉按照制度执行,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同时,制度的有效实施,既依赖各行为主体的自觉遵守,也需要彼此间相互监督和约束。

三、我省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我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体系,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要促进生态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不断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要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利共生。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发展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服从生态、服务生态、改善生态,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等途径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彻底改变產业发展对生态无度开采、浪费和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生态产业化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发展,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同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生态资源的良性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关键是要立足生态优势,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持续促进生态和产业发展的融合,依据本地实际瞄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重点应放在长远发展上,让生态环境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充分彰显出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率,才能减轻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新时代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依托市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化,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兼顾。绿色创新体系的良性发展要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吸引创新主体和多元资本进入生态经济发展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要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二是要在消费方式、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变革,守住生态底线,协调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机统一;三是要发挥消费对市场的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规避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促使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引导人民绿色消费,倒逼企业绿色生产,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新时代吉林振兴正面临着东北振兴的政策机遇、新发展格局的融入机遇、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机遇、产业升级的趋势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吉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是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突破、开辟新局的关键五年。只有紧紧抓住机遇,结合吉林省生态优势,打造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才能使吉林生态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走上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雷   博

作者:李春雷

生态经济发展论文 篇2:

生态经济发展背景下生态文明理念塑造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必然路径。生态经济的发展绝非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要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局面,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和企业主体责任的强化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发展生态经济除了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之外,也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绿色节约的生活消费方式,从而达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型供需关系。因此,生态文明理念的塑造对于生态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理念是人们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软约束。因此,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将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有效的减少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交易成本。

一、加强树立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深入学习包含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思想在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完善,包含了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八个方面,是我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指引和遵循。

其次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削弱直至消除西方工业文明理念的影响。要加大力度弘扬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代表的蕴含丰富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社会公众生态文明价值理念。要加大力度弘扬以“温、良、恭、俭、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

再次要加强宣传教育。一是要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大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在党校系统培训课程体系所占的比重等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通过加大压力传导、硬性规定专家授课频次等方式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教育;通过加大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宣传力度、正面发挥环保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等方式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学校教育,政府出台法律规定从小学开始必须将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纳入教材体系;从中学阶段起开展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进一步完善其生态文明相关知识。三是要推进国家及各地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建设,通过3D虚拟技术真实再现国内外重大生态环境危害事件,强化社会公众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能够帮助包括领导干部及企业主体在内的社会公众从思想根源上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强化全社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与主人翁意识。

二、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

(一)要加快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及实施,从成本控制的源头上促使企业履行在环境保护治理中的主体责任。通过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将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减少外部效应,避免“公地悲剧”。一方面要加快各类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工作,明晰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的归属;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类自然资源不同特点和情况,差别化制定补偿和退出方案。

(二)要创新完善监管制度,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事前监管的预防规避、事中监管的精准识别以及事后监管的反省提升,通过监管模式的创新迫使企业充分履行在环境保护治理中的主体责任。首先要加快构建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特别要针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优先铺设,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其次要加快建设标准化的,涵盖各类自然资源的数据平台,并推动实现与关联地区(如上、下游区域,周边省市等)、企业、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等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合作,丰富基础数据资源,缩短数据实践价值挖掘过程,提高数据有效利用率;再者要加快建设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互动互联的信息沟通平台,打破数字鸿沟,向社会公众公开生态环境数据,发动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对企业的环保监督。

(三)要推动企业自律制度的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帮助企业各级人员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之主动履行在环境保护治理中的主体责任。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能够帮助企业主体从思想根源上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强化其在环境保护治理中的主动参与性与主人翁意识,进而成为其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软约束。首先要通过加大压力传导、硬性规定专家授课频次等方式加强对企业各级人员特别是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的教育;其次要通过加大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宣传力度、正面发挥环保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等方式加强企业各级人员对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深化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强化践行环境保护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再者要鼓励企业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通过直接的“灌输”教育和间接的潜移默化,强化各级人员的环保意识。

(四)要明确奖惩制度,激励企业履行在环境保护治理中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通过减免税收、评比先进、联系主流媒体免费宣传等方式,奖励表现突出的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曝光、罚款、停业整顿、吊销执照等方式处罚污染企业,其中罚款数额应综合考虑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改头换面恢复生产的成本、违法所得等因素制定,以避免经济处罚过低而丧失其应有的震慑效果。(作者单位:江西行政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乡村振兴中的实践”(19QN20)。

作者:陈颉

生态经济发展论文 篇3:

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种新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其需要从资源型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和部门要重视解决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此,文章首先概述绿色生态经济,然后阐述绿色生态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缺陷的策略。

关键词:绿色生态经济;问题;相关建议

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方面的要求逐渐提升。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将资源经济当成关键内容,资源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多的不利影响。在促进资源经济进步和发展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受发展资源经济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情况逐渐加重,资源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向,由资源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实现保障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绿色生態经济概述

(一)绿色生态经济的特点和内涵

绿色生态经济属于现代生态经济的一种,它主要是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当作最终发展目标,促使自然生态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环境资源因素是促进经济进步的内生变量,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要按照经济可以提供的资源量,以及环境可以容纳生产废弃物的数量进行调整。如果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过环境容纳数量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那么自然就可能会将能量集中,给予社会文明一记重创。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两点:第一,在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发展经济系统,而它属于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一部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要符合整个地球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经济生产是从原材料的输入开始,经过交换和流通环节,最终消耗产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和地球环境资源系统的可吸收以及再生进行交换。故此,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规模要在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可容纳范围。第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环境的可容纳数量有限。如果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自然资源可以容纳的范围内,那么就能促使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相互促进,反之如果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过自然资源可以容纳的范围,那么就会出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问题。

(二)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全球经济发展中,会给气候、能源等方面带来一些影响,而气候的变化、能源危机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考验着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几率快速提升,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害,所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全球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开始重视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金融危机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能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十分重要和关键。

二、绿色生态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粗放型是资源经济模式发展的特点之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操作模式方便简单。然而,在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面临较多复杂问题。这对于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一)转变思想观念方面出现问题

在围绕各种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中,只需要简单开发土地、矿产、树木等资源,运用粗放型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就能够产生理想的经济收益,并且经济发展见效比较快,效果十分明显,还可以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很多地区将发展资源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上。然而,社会经济在不断变化发展,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短期内使用,将来注定要被淘汰,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才是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随着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相关单位和工作者无法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无法充分利用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观念意识方面存在问题

没有正确认识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在末端治理方面存在较多局限性。末端治理主要是发生问题后,采取的解决措施,无法在源头上防止污染问题的发生,污染物的减少会增加末端治理的成本,末端治理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相互抵消。因为末端治理导致产生虚假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只遵守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不会积极开发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方式。另外,一些企业没有正确理解绿色生态经济,认为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优化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没有正确认识到绿色生态经济是新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三)宣传方面存在问题

通过运用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社会经济获得了长久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虽然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也出现了汽车尾气、建筑垃圾等各种污染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相关单位要提倡保护环境,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没有宣传到位,导致各种污染环境的问题依旧存在,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绿色生态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绿色生态经济是今后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资源型经济转变为绿色生态经济,会存在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规划问题。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规划和努力,长期的努力和规划难度较大,以致于一些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应付工作的问题。第二个方面为投资方面。在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以及物力,转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见效,所以影响到投资者和投资单位的积极性。

三、解决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缺陷的策略

(一)积极改变思想观念

促进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绿色的生态经济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企业领导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积极思考,不断更新和创新发展模式,运用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解决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绿色生态经济的宣传

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应该让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果想达到这个目标,那么就需要人民群众的努力,单单依靠企业和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相关部门要积极进行宣传,通过报纸、互联网、电视节目等方式宣传绿色生态经济,让人民群众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并且,相关企业和单位可以创建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生产和建筑垃圾,倡导公交车或者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防止汽车排放过多尾气,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绿色生态经济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推动绿色生态经济的培养

解决能源方面污染问题时,可以采用增加绿色能源供应数量等方式。例如,农村地区在使用热水时,都会采用燃烧煤炭或者树木的方式,这种方式带来较大污染,未来可以借助太阳能替代燃烧木柴和煤炭的方式;企业工程项目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在处理这些垃圾时,可以采用分类处理的方式,先分类再利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已经成为家家户户都拥有的一种出行工具,而汽车的增多会给空气带来较多污染,面对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数量的方式,减少使用汽车的次数。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不断发展以及探索绿色生态经济,促使农业附加产值不断提升。对生物质垃圾,可以采用发展生物质產业的方式解决,创建循环发展产业链。

(四)企业要建立绿色生产意识

建立和强化绿色意识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宣传绿色生态经济的思想、观念等,使其符合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要求。绿色生产不会给人民群众、社会以及自然带来不利影响。发展生态保护意识,企业在发展和生产的过程中就要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企业要实施绿色发展,就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投入大量资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导致企业对绿色生产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相关企业就要积极投入资金支持生产,在生产中积极运用全新的工艺,减少废弃的排放量。一方面要将绿色生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还要在发展战略中体现出绿色生产观念。企业领导者要贯彻落实绿色生产理念,将有关绿色生产理念的内容添加到企业规章制度中,带领工作人员开展绿色生产。

(五)培养人民群众绿色消费观念

帮助人民群众养成绿色消费意识,使其学会节约资源以及反复使用产品。首先,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一次性产品,尽可能使用一些可以重复使用的产品,这种方式既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数量,又可以防止排放大量垃圾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其次,不要过度追求时尚产品,时尚产品并不是绿色产品,在追求这些时尚产品的同时,极易于导致过度开采。在产品的包装方面,尽量使用一些可以循环使用或者可以快速分解的材质。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粮食,杜绝出现浪费粮食的现象;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用品,在使用它的过程中,要节约用电,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纸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之一,大部分纸都是通过砍伐树木得来的,故此,在使用纸时要尽量正反面同时使用,防止大量砍伐树木。

四、结语

总之言之,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具有较多的优势,它已经成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趋势。要更好更快发展,就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促使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曹静静.浅析绿色生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节能与环保,2019(11):35-36.

[2]武继腾.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建议初探[J].山西农经,2019(03):106.

[3]许辰晗.用绿色理念领引山区生态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9(04):78-79.

[4]程军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10.

[5]于颖.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J].河北企业,2016(10):72-73.

[6]李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及提升对策研究[J].商,2016(34):286.

(作者单位:西宁博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作者:张文郡

上一篇:农业物流发展论文下一篇:农业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