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户灌溉管理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唐名村小区用水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取水规模、取水水源及取水地点进行论证,分析本建设项目实施后取水和排水对论证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和水环境影响,以期为建设项目取水许可申请和审批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户灌溉管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水户灌溉管理分析论文 篇1: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与绩效实证分析

水资源短缺是困扰世界各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难题。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可以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紧缺的世界贫水国之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楚永生

水户灌溉管理分析论文 篇2:

水源热泵集中供暖项目水资源论证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唐名村小区用水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取水规模、取水水源及取水地点进行论证,分析本建设项目实施后取水和排水对论证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和水环境影响,以期为建设项目取水许可申请和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源热泵;地下水;水资源论证

1 建设项目概况

大唐名村小区位于孟州市城区西北部河雍办事处,合欢北路与西河雍大街交叉口(孟州一中对面),位置优越,总建筑面积40万m2,分四期开发。其中,一期工程共计8栋高层,每栋21层,占地2.67万m2,南北长250m、东西宽130m,建筑面积9万m2,居住户数800户,工程于2014年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其配套供暖设施设计水源为浅层地下水,采用1台水源热泵供热机组,末端为地板辐射采暖,配置循环水泵、定压补水装置及配电柜等辅助设备及系统,以解决小区冬季采暖问题。设计取水井4眼,回水井8眼,备用井2眼,取水井与回灌井比例为1∶2,取、回水井井深均为100m,年最大取水量为35×104m3,年回水量最低不少于34.3×104m3(灌采比不低于98%),主机选用1台“翰艺”专利型双系统四回路高能效水源热泵供热机组,单台机组制热量为1 949kW,制热功率为364.8kW,供暖期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1]。

2 水资源论证目的和任务

孟州市水资源总量0.94亿m3,人均水资源量246m3,低于全国人均平均水平,是全国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区之一。因此,本项目水资源论证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项目用水工艺、取水方案中拟采取水源、水量、水质、取水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取、退水对周围水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为有关部门对该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3 工作等级与范围

该项目取水水源为浅层地下水,项目用水为取暖用水。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GB/T 35580—2017)的要求,结合项目区现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工业和生活取水量、水文地质条件、用水合理性、取水及退水影响等,确定本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为三级。

根据项目业主提出的取水方案,其建设项目用水主要取水水源为当地地下水,同时现状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所涉及的區域均位于孟州市内,项目分析范围为孟州全市,总面积541.6km2。

项目区位于蟒河冲积平原区,根据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特点,以项目取水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及其影响范围范围外扩700m为论证范围,论证范围面积为2.52km2。由于该项目退水通过供水管道直接注入回灌井,项目没有直接设置入河排污口,因此不再单独划定退水影响范围。

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孟州市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0.9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0.67亿m3,地下水资源量0.46亿m3,地表与地下重复计算量0.19亿m3;多年平均可利用量0.7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0.37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0.44亿m3,地表与地下重复计算量0.07亿m3;平水年份水资源总量0.88亿m3,可利用量0.6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0.33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0.43亿m3,地表与地下重复计算量0.07亿m3;偏枯水年份水资源总量0.63亿m3,可利用量为0.5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0.22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0.38亿m3,地表与地下重复计算量0.08亿m3。

通过分析孟州市2016年用水水平可知,孟州市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指标均低于焦作市平均水平,但灌溉用水指标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万元GDP用水量低于焦作市和河南省平均水平,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9.23%左右,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3.81%,农业还有较大节水空间。应尽量挖掘地表水以及引沁水和黄河水的开发利用潜力,同时加大孟州城市水系建设的力度,补充地下水,遏制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5 取水水源论证及用水合理性分析

5.1 取水水源分析

项目所在区域的河流均属季节性河流,且河道水质污染严重,常年水质为劣V类。因此,地表水不适宜作为项目供水水源。孟州市污水处理厂位于城区东南部,处理后中水作为城区河道生态及绿化等用水,水质达到V类标准,也不能满足本项目要求。项目区位于孟州市城区北部,浅层地下水富水性较好,是区内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水质较好,适宜作为热泵供水水源,因此选择浅层地下水作为热泵供水水源。水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对周边地区造成局部地质灾害。项目建设符合国家鼓励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本工程同层取水、同层回水,供水井静水位23m、动水位28m,水位降深5m,供水井与回水井最近距离为18m,供水井距离小区房屋最近距离为15m,回水井距小区房屋最近距离为18m。项目区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夹有薄层砂砾石,含水层岩土粒径大,孔隙率大,有利于取水和回灌。取用地下水经热泵机组置换热能后98%回灌。在停抽时,地下水降落漏斗可基本恢复,取水不会对地下水水位产生不良影响。在严格控制取水量和回水量均衡及反渗透控制下,本项目取用地下水不会造成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大唐名村小区一期水源热泵机组每小时用水量为181.47m3/h,日最大取水量为2 910m3/d。根据供水井探测资料知,18~100m含水层累计厚度32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夹有薄层砂砾石,渗透系数5.0~15m/d,根据井位布设,近似为矩形,长约250m,宽约130m。将抽水井群概化为一个大井,则大井半径约120m。结合当地施工实践可知,单井抽水影响半径为300~500m,因此引用半径按700m计算。经计算,在抽水影响范围内(按700m考虑),当地地下水弹性储存量和降落漏斗周边径流补给量之和可以满足项目正常取水要求。该项目经冷热泵交换循环后,除管网系统的跑、冒、滴、漏外,抽取的地下水98.8%经过管网又回灌到地下。因此,当地地下水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机组用水需求,而且抽水影响范围极小。

5.2 用水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采用的水源热泵机组以水为载体,在冬季采集来自湖水、河水、地下水的低品位热能,取得能量供给室内取暖;在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释放到水中,以达到夏季空调供冷的目的。工程取水只用于热泵机组正常运行,不作为其他项目取水。

本项目按供暖面积9万m2(入住率100%)计算,冬季供暖期内年用水量35×104m3/a,供暖期内月平均用水量1.0m3/m2。参考河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 第2部分 工业取水》(DB 13/T 1161.2—2016),该用水定额针对水源热泵居民住宅地板取暖而言,月用水量准入值3.15m3/m2,考核值4.05m3/m2。经比较,本项目月用水量小于定额值,用水合理,属于节水型项目。

6 取水及退水影响分析

6.1 取水影响分析

6.1.1 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通过对小区周围取水井进行调查可知,在其周围500m范围内没有井深100m左右的水源井,抽灌水在小区250m×130m范围内完成,并且用于机组换热的井水从取水井抽取,又经回水井回灌入地下水,且取水98%均回灌地下含水层中,整个过程基本不消耗地下水资源,不会造成地下水量的减少,因此不会对区域地下水资源造成影响,也不会对其他取水用户造成影响;水质亦不会影响周边地质环境及生态。

6.1.2 对水功能区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该项目主要是取水经冷热泵交换循环后,除管网系统的跑、冒、滴、漏外,抽取的地下水全部经过管网又回灌到地下。因此,该项目取水对水功能区无影响,水质亦不会影响周边地质环境及生态。

6.1.3 对区域地下水位影响。孟州市水利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全市共布置17眼水位观测井(其中,岭区3眼、城区2眼、黄河滩区4眼、蟒河冲洪积平原8眼)。通过分析城区许村观测井(该观测井位于项目区南1km)的长期观测资料可知,城区在地下水开采量增加情况下,2017年比1992年区域平均地下水埋深下降5.25m,25年间平均降幅为0.21m。随着孟州市城区水系的建设,地下水会得到及时补充,城区地下水位会逐步得到回升。因此,对区域地下水位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6.1.4 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项目建设区域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中细砂,夹有薄层砂砾石含水层。建设项目是抽取浅层地下水作为热泵机组用水,并实施不低于98%的回灌,取水不会对周边地下水水位及富水性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根据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本小区建筑结构采用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该项目凿井取水层取在自然地面以下30~80m处。根据地质资料及取水對地质构造的影响分析,建议严格控制取水、回水量的均衡及反渗透控制。在运行过程中,水层不波动,不会造成地质构造的波动塌陷,对项目及项目四周地质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不会危及项目及周边地质安全,也不会对项目建设区的岩土层性质造成破坏。

6.2 退水影响

项目退水为回灌水。该项目退水系统由空调机组和回灌井构成循环回水系统,年最大取水量为35×104m3,年回水量最低不少于34.3×104m3(灌采比不低于98%),年目标回水量35×104m3(灌采比达100%时),极少量回扬水流入小区污水管网或用于小区内清洁及绿化用水。因本项目呈全封闭式循环运行,所以无需设置排污口。

7 水资源节约保护措施

该项目水源热泵空调系统采用“抽灌”循环封闭方式,整个系统几乎不消耗水资源。对于该项目,主要采用以下水资源节约保护措施。

①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在取水井加装在线监测设备,制定用水管理制度。对小区各项用水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各项用水进行优化配置。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对小区居民的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小区居民的用水、节水意识。

②严格取水管线沿线的管理。针对本小区人流较大的特点,制订相应的管理方案,保护管道输水安全,对输水管道沿线实行有效监控,减少输水损失,防止污染物的进入,保证管道的稳定运行,保障供水安全。

③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摸清小区用水现状,挖掘节水潜力,合理配备用水计量仪器仪表,减少“跑、冒、滴、漏”现象。

④取、回水井口安装标准计量水表,取水和回水定时计量,随时注意抽水和回水是否平衡,找出漏水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水量流失。

⑤严格控制回灌水温度,冬季大于4~7℃,避免大温差回灌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

⑥增设水质、水位监测,达到实时监测地下水水质变化的目的。针对本建设项目用水过程,为保护本区地下水资源,提出工程节约、保护和管理措施。

⑦抽、回水井要定期交换使用,严格按照地温空调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成井质量及周边建筑物安全。

⑧建立取水井、回灌井及空调主机等设备管理档案,详细记录各井的利用情况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空调系统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护地下水资源。

参考文献:

[1]河南东方水利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孟州市河雍办事处大唐名村小区一期工程水源热泵集中供暖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R].济源:河南东方水利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2019.

作者:郭乙霏 王明明

水户灌溉管理分析论文 篇3:

民国时期我国喀什噶尔地区水利发展概述

摘 要:民国时期我国喀什噶尔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文章结合了民国时期喀什噶尔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水利环境等,分析了喀什噶尔地区水利发展现状,以及民国时期喀什噶尔地区水利矛盾与纠纷。文章根据喀什噶尔地区水利发展规模和现状,概述了我国喀什噶尔水利发展的影响和带给当今社会的历史启示,并总结了民国时期喀什噶尔水利工程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未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民国;喀什噶尔;水利

1 民国时期喀什噶尔地区水利状况

有关民国时期的水利研究,国内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有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沈佺等合编的《江南水利志》、李仪祉的《李仪祉水利著作选集》、钟歆的《扬子江水利考》等,这些著作为我国水利研究奠定了基础。笔者将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来分析我国喀什噶尔地区的水利概况。

民国时期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大兴水利,水利建设之目标,日臻完备”[1]。然而在大兴水利的情况下,受制于“政府人力、财力之限制,及物价变动之影响”,民国政府“尚未能达预期之效果”[2]。在民众对水资源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民国时期水利建设情况的好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民国水利建设的探讨也因此成为民国水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喀什噶尔地区位于我国西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属于典型的干旱区,年降水量39~664毫米,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这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因此,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水利措施,解决了喀什噶尔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民国三十年(1940),岳普湖由疏勒县析出,置岳普湖设治局,但是引水工程仍与疏勒县共用,用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民国三十二年(1943)升为岳普湖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2月成立县水利委员会,由当时的县长杨万雄兼主任,总干事由建设科长王政刚担任[3]。但是后来水利委员会随着杨万雄县长的离职便不复存在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岳普湖县政府开始号召民众增挖水渠,共开挖4500余亩水渠[3]。但这些水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管理和维护问题,导致短期内大量水渠出现故障,引水成了难题。

民国时期,疏勒县县长对水利事务负有直接的管理职责,县政府建设科也负责一定程度的监管。当时县政府下设多个总水利办公处,各区水利事务均交由区长主管,根据政府指定的项目展开水利管理,各项工作均交由专职管理人员管理,这类专职管理水利的人员被称为“密喇布”“阔克比西”“达卡勒”。民国三十一年(1941),疏勒县成立了水利委员会,为便于各项水利事务的管理和协调,水利委员会主任由县长兼任[4]。

民国年间,疏附县政府设立了建设科,分管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水利事业等事务。民国三十三年(1944)在县政府成立水利委员会,推选各区、镇、保长中有水利常识者担任委员,负责全县水利事宜[5]。

因疏附县地理位置靠近克孜勒河、盖孜河等,全县境内共有4条河流经过,水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但是因疏附县的独特气候环境,该地区年降雨量较少,农产品受雨水滋润的机会十分稀有,只能倚靠河水进行灌溉,因此被划定为灌溉农业区。清宣统三年(1911),全县有干渠47条、支渠163条。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有引水口43處[5]。

相较于其他地区,叶城县的水资源相对丰富,境内有叶尓羌河、提孜那普河、乌鲁克乌斯塘河、棋盘河和柯克亚河流过。清代时期,政府就关注此地水利事宜的发展。如哈尔嘎里克先设密喇布伯克专管本区域水利事宜;至光绪十年(1885)十一月设县时,水利事务改由地方官主持。本地人民仍习惯称地方水利官员为“密喇布伯克”,称管水的人员为“密喇布”。

民国初期,叶城县主要采用清末时期的旧体制,地方官主持相关的水利事务,并由县长直接统一管理,下设机构是县政府建设科。区长主持打理相关事务,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水利进行管理。叶城县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11月10日成立水利委员会,水利人员从“养地”收入中领取报酬——每人每年小麦10京石[6]。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我国喀什噶尔地区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喀什噶尔水利经过各种方式的整治、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管理制度上,地方设立了专司水利的管理机构,民国时期当政者也重视水利建设,这集中了水利的行政管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 民国时期喀什噶尔地区的水利纠纷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绿洲开发规模的扩大,人们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用水纠纷也日益增多。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水利纠纷频繁发生。在我国新疆地区,大陆性荒漠气候显著,年降雨量十分有限,干燥的气候导致绿洲农业的形成比较普遍。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它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洲人口的增加会影响合理用水和配水等,制度的变化就会带来行政区划的变动,这一时期各地用水灌溉的现象比较常见,也成为引发用水纷争的重要原因。如民国时期,岳普湖、疏附、疏勒、英吉沙引盖孜河水灌溉,实行“例水”制度,并轮流用水。但这不过是形式而已,因为水权完全掌握在地主手中。那些地主为了不让农民浇地,就故意把水引入戈壁滩,还私开渠道,安装水磨,甚至挑动村与村之间的农民争水、打架[3]。

2.1 水利纠纷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我国喀什噶尔地区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绿洲的形成和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利灌溉。倪超在他的著作《新疆之水利》中说到:“有水则生,无水则死;有水利则富,无水利则贫;水之宝贵,胜于一切。”[7]

对于南疆地区而言,水是十分昂贵的资源,当地群众通过选举管理水利的官员和管理人员来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各地民众对水利事务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大家都能够意识到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资源。民国时期我国喀什噶尔地区设立了管水官,负责帮助政府管理水利,其主要职责包括修建和维护水利工程、分水、解决用水纠纷、商议水规、防止偷水等。管水官通常会召集民众商议分水、配水等规定,也会根据水情、民情解决用水纠纷。这也推动了民众进一步关注水利事务,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意识,促进大家共建水利工程。

2.2 水利纠纷的解决

2.2.1 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解决水利纠纷

民国时期,因用水问题引发的地方纷争并不少见,多个群体之间常常因水利的配水、管理、维护等问题引发纠纷,对当地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最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的发展。如叶尔羌河和提孜拉甫河上下游之间因分水不均“迭起纠纷”;位于下游的麦盖提县“耕地日见报荒”,“麦县户民文电交驰,请求政府予以彻底解决以利民生”[8]。地方政府在解决用水问题的过程中,多直接对水利纠纷进行管理,这也是当时处理案件的主要方式之一。水利纠纷主要发生在用水比较频繁的季节与时段,给农作物收成、民众生计带来了严重影响。

2.2.2 运用行政处罚和奖励的办法解决水利纷争

1944年新疆政府曾出台了《新疆水利纠纷解决办法》等相关政策,对损坏水利设施、私挖渠道、浪费水资源、哄抬水价等行为给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同时该文件要求,对于管理水利的人员,如果违反了相关规定,要加倍予以处罚[9]。该《办法》还规定:一方侵犯了另一方的利益,且造成利益损失的,必须进行赔偿;而对处理纠纷发挥作用的人,则给予一定的奖励。

2.2.3 以司法诉讼解决水利纠纷

民众也可以通过司法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双方在发生水利纠纷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分歧,通常有权势的一方会首先提出愿意通过和解的方式处理矛盾。如果两个群体之间产生用水纠纷,且双方的利益关系无法有效解决,那么民众可以通过司法上诉进行解决。“对持械斗殴,破环堤坝,损坏水利设施的行为,政府通过司法程序,对违反规定者处以拘捕,责令其赔偿损失,以儆示众。”[10]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解决分配和利用水资源等问题,司法机构起到了调节矛盾和解决纷争的作用。

2.2.4 民间自行调节

自行调节是民间自发解决水利纠纷和矛盾冲突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在自行调节矛盾的过程中,第三方往往能够发挥引导作用,一般包括地方乡绅、民众代表等,他们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与润滑作用,减少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水利事务上,各阶级的利益如果不能满足,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纠纷与矛盾。各地方的精英分子、知识分子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就会组织、号召群众维护权益[11]。因此,地方精英为了帮助地方民众优先获取相关利益,通常会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尤其是在处理水利纠纷等方面,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尽管自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法定性,但是这种调节行为往往是得到地方政府认可和支持的。地方精英分子为了平衡各方之间的利益,就必须具备更高的权威性。纠纷双方能否听从其劝解,关键就在于能否认可其权威性。

不难看出,地方水利官员在水利管理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他们不仅能够有效处理水利纠纷问题,缓解各方之间的矛盾,同时能够帮助政府促进政策的宣传,并引导民众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和谐守法的用水氛围。再者,这些水利官员往往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许可,因此在法律范围内行使相关管理权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比专职法律监管人员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3 民国时期喀什噶尔水利发展的影响及历史启示

3.1 水利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大力建设水利工程将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大規模地兴建水利工程能够为民众农业生产和生活生产提供充足的水利资源,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也充分保证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有了水源,就有了更为充足的发展资源,能够促进手工业、纺织业等进一步发展,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12]。

农田水利发展能够激活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环境。农业发展能够为人口增长提供更为充实的物质资源,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侧面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手工业等发展,一环扣一环,由此推动农村经济的复苏,为民众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13]。

其次,农田水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水利的发展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必将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水资源是绿洲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根源,而农田水利的发展对绿洲内农牧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水利工程在防旱减灾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水利工程增强了当地抵御灾害的能力,也保证了粮食的产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大量兴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水资源的分配格局,对植被生长、动物迁徙产生重要影响,稍有不慎就会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3.2 历史启示

第一,在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只有社会稳定,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水利事业和农业经济等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杨增新统治时期和盛世才统治时期,一系列制度被确立下来,新疆经济活力逐渐提升,水利建设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制度对于维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水利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的调控力量和民众的自发力量,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相互监督才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水利发展前景。新疆水利事业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及人民生存发展,也是推动边疆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石,历代以来新疆水利建设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未来,喀什噶尔水利事业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政府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这样才能够推动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政府应当注重调动民众兴建水利的积极性,要充分挖掘民众的智慧,不能离开民众的支持[7]。

第三,水利建设激活经济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不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放松,不能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为由破坏生态环境。纵观喀什噶尔地区,气候环境十分特殊,干旱少雨是主要特征,生态修复能力较差,一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短时间内将很难恢复。对此,兴修水利应当建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一方面,水利资源开发利用能够扩大绿洲农业面积,造福百姓,解决民生问题,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长远利益的重要性,不能盲目开发和规划,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绿洲沙漠化。

通过上述分析,自1912年杨增新治理新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喀什噶尔地区水利建设迅猛发展。不仅在杨增新时期大力兴建水库及水利基础设施,更在国民党萎缩时期进一步发展了水利和农业经济。在杨增新的治理下,新疆地区水利建设效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边疆地区的稳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然而,在缺乏监管的背景下,水力资源开发的秩序性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比如,部分地区在水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盲目建设,不重视长远利益,只顾眼前利益,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损失了大量水资源。在这一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激化,甚至更多的人开始认为水利资源必须依靠抢夺才能够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我国应当进一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绿洲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解决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解决好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地方之间水利纠纷和矛盾冲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沈白先.中华水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薛马弼.农民与水利[J].地方自治,1946(3):48.

[3]岳普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岳普湖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4]疏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疏勒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5]疏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疏附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6]叶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叶城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7]倪超.新疆之水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8]查勘莎车麦盖提两县水利意见书[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1948.

[9]为令发新疆省水利纠纷处理办法仰遵照由[M]//谢丽,杨方正.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10]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北:兰溪出版社,1980.

[11]刁培俊.宋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4(2):91-96.

[12]周偉洲.西北民族论丛(第六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3]李溥霖.十年来新疆的经济建设[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新疆金融研究所.革命理财家毛泽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资讯

秦末汉初雍王之都废丘究竟在何处

当年为牵制刘邦,“楚霸王”项羽大笔一挥,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这便是三秦的由来。

继栎阳城遗址的发掘工作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团队在陕西西咸新区东马坊遗址的发掘工作又有了新的发现。

“结合考古遗迹、遗物和相关地理环境信息,并结合文献分析,我们认为该遗址为战国中期至西汉时期的高等级建筑遗存,或为秦汉之际文献所载的项羽所封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 刘瑞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陕西省西咸新区的秦皇大道项目途经沣西新城东马坊村。在秦皇大道东马坊村段施工前,刘瑞带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从2018年7月开始对该段工程占地范围内的遗存进行大面积抢救性调查和发掘。

经过近4个月的发掘,考古队清理确定夯土建筑基址3处、水井22口、灶15座、灰坑70处、墓葬1座。22口水井中,战国秦汉时期的有15口,唐宋时期的有7口。此外,在出土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上,发现有“左宫”“右宫”“大匠”字样的陶文。刘瑞介绍,“左宫”“右宫”推测为“左宫司空”“右宫司空”的简称,宫司空和大匠都是秦汉时期负责大型宫殿建筑营建的主要职官。在已有的考古发现中,虽然在秦咸阳宫遗址、秦始皇陵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秦汉宫城、陵墓中零星发现前述陶文,但仅有阿房宫遗址同时发现前述3类陶文。

“从建筑时代看,该遗址营建的时间应早于阿房宫,但参与营建的机构规模却与阿房宫相当,显示出该遗址建筑始建时应有相当高的建筑等级。”刘瑞指出,遗址水井清理出土的陶罐上还发现有“灋丘公”三字,“灋”和“废”相通,“灋丘”即是“废丘”。

尽管发现遗址建筑等级高,还发现疑似“废丘”的字样,但考古队也不敢轻易下结论认为该遗址便是雍王之都废丘。因为,根据文献记载,主流观点认为古书中的废丘与槐里是一个地方,大致在今天的陕西省兴平市南佐村一带。

在完成发掘区内遗迹清理后,考古队以现存夯土建筑为中心,开展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发现了遗址的环壕遗存。确定在一号建筑西面向西320米处有一条南北向填满淤泥的壕沟,北面向北347米、东面向东497米处均发现大面积淤泥。大面积淤泥显示该遗址周围曾经有水面存在。刘瑞指出,从文献看,刘邦夺取三秦时与章邯的战争中,废丘之战的最大特点是“灌”。这说明废丘旁应有充裕水源,且地势相对低洼,适用水攻。“从东马坊遗址看,四周围绕宽阔水面,遗址中心仅比周围高不到1米,所在区域南高北低,由南向北约有2米左右的高差。遗址向南约930米是古沣河河道,从沣河引水很容易实现‘灌’城。”刘瑞分析道。在收集整理东马坊遗址相关地址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考古队通过数字模拟的方式验证了当时在该遗址上实施引水“灌”城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反观位于兴平市的南佐遗址所处的地形,不太可能出现引水倒灌的情形。南佐遗址所在地海拔大体在404米左右,地势较高且敞阔,没有紧邻河流。该遗址向南约3.3公里是现在的渭河河道,但渭河河道目前海拔约396米。考虑到历史上渭河不断北移,秦末汉初时期渭河河道可能离南佐遗址所在地更远。

文献记载,“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刘瑞认为,废丘的确定,对探寻周懿王的都城犬丘提供了重要线索,对西周都邑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娜扎开提·加马尔丁

上一篇:企业资源知识管理论文下一篇:社区药品销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