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前,关于旅游危机管理模式的探讨,正逐步成为旅游管理研究的热点。旅游危机的特点和形态依据其景区所在地的差别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完备的地域性旅游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危机突发事件给当地旅游业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损害,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旅游危机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旅游危机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旅游危机管理论文 篇1:

民族村寨旅游危机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缺乏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探讨。文章以土家民族村寨十三寨为例,对十三寨的旅游危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旅游危机管理策略,使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触角触及民族村寨,树立危机意识,希望为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中的危机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危机;旅游危机管理

一、引言

旅游行业是高敏度、高关联、高弹性的综合型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发展涉及旅游客源地、旅游中转地、旅游目的地三大旅游市场,外界因素如自然条件、政府政策、季节性和可替代产品等对它的影响甚大。这些要素都从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旅游危机管理。目前对于旅游危机管理的理论实践研究也很多,基本集中在这几大方面。一是旅游危机概念,类型,特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等基础理论研究及研究综述。二是根据旅游危机发生的不同背景环境进行的研究。三是旅游危机管理的个案研究,从特定事件引发的旅游危机研究到各景区、各省份因地制宜的案例研究。四是对专项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五是旅游危机管理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传播学理论,混沌理论等等的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但是,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关注度很低,民族村寨交通闭塞,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地质环境复杂,民族文化浓厚,旅游发展潜力大,但旅游危机意识淡薄。本文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以板夹溪十三寨为例进行的民族村寨旅游危机管理研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危机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理论借鉴。

二、旅游危机管理概念

旅游危机管理是指为了避免或减轻各种预期性及非预期性危机事件给旅游业带来的严重威胁和可能的损失,通过危机预警、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以及危机恢复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旅游行为、恢复旅游环境和提升旅游者信心的管理活动。

三、民族村寨旅游危机分析

十三寨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主要产业,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景区内公路省道209里程6.3公里,这里青山绿水,环境洁净,土家民族风气浓厚,生活着250户1090人。板夹溪民族村寨保护建设若干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保护机制、发展模式、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资金来源等方面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民族村寨需要对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分析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危机意识弱,缺乏危机预警能力

政府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和保护提供了很大支持。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板夹溪土家族村寨是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寨,参与了重庆黔江区北部旅游环线建构与小南海风景名胜区由4A向5A级景区的提档升级举措。十三寨现在在旅游开发发展初期,旅游建设项目火热开展,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返乡建自己的农家乐,对旅游发展致富的期望值很大,但我们也需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意识宣传。

(二)缺乏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制度

一是村寨中的旅游建设东搞搞西搞搞,结果每块都没有搞好,没有进行分类分级分区管理,缺乏系统性。十三寨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环境破坏,河道硬质化,建筑风貌破坏,产品结构单一,汉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的缺失,人口流失,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都是因为政府对于十三寨旅游发展的每个方面都有考虑,但都是进展慢、考虑不全面、半途而废,严重影响十三寨环境保护。

二是缺乏来自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缺乏本土的导游,也缺乏外部监督。十三寨现在无论是民间组织、居民自组织还是政府组织的危机管理机构都没有,缺乏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危机的研究,对于村寨的保护发展都处于模糊认识状态,甚至于当地村民对于自己村寨的文化了解都不够,民族文化逐渐流失。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出现的很多问题,如放弃沟通、沟通不善或披露信息不实等都会对危机的转化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沟通不仅仅是纵向沟通,也是横向沟通,需要注重周围景区的沟通,相关产业的沟通。十三寨周边景区都有优美的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十三寨处于周围景区的形象遮蔽之中,竞争力不强,需要进行差异化定位,突出文化特色,联合发展。

(四)对危机信息量搜集不足,一手危机资料缺乏,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缺乏相应的危机管理经验

我们对危机的处理总是临时紧迫的,平时很少关注社会调研、田野观察,基础资料的收集,而这些对于对危机预防处理都至关重要。利用实地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因更加贴近实际,真实而可靠。要关注“事前”信息收集,也要关注“马后炮”的事后经验总结。十三寨在规划过程中,发现很多基础资料的缺失,在十三寨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但是都没有详尽的文字记录。

四、旅游危机管理策略

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机管理要着手危机意识、危机预警、危机沟通、危机信息资料收集等诸多方面来处理,危机不一定就是噩耗,也可能成为旅游地发展的转折点,旅游危机事件的得当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发现问题,产业升级,产品优化,以及旅游景点和目的地知名度的提高。

(一)加强危机预警,树立危机意识,加大危机宣传

在旅游危机事前管理中,危机预警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监测,预警,加强危机意思和危机教育。旅游危机具有长期潜伏性和偶然爆发性,对于潜伏的危机,我们要时刻提防,把危机爆发趋势扼杀在摇篮。

(二)构建旅游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一是分时分级分区分类危机管理,形成系统网络。实地调研划分危险区域、危险活动类型和事故高发时段,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形成分级分类分区分时的危机管理网络。

分时管理:根据景区一年、一季度、一天的危险灾害高发时段,加强该时段的监测管理。

分级管理:根据旅游危机严重程度划分不同危机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危机采取不同的危机管理策略,区分是可自组织痊愈危机,还是他组织干预危机。

分区管理:根据保护重点以及灾害发生频率,划分重点、一般、协调保护区。对于重点保护区域,要加强管理监测,预防危机发生。如十三寨形态是线性旅游景区,可以考虑分区开发,前面作为药引子,着重基础设施建筑,满足餐饮住宿需求,后面作为保护区,着重民族文化展示,田园风情体验,休闲体验。

分类管理:研究村寨整体风水格局、村寨土地使用、山水环境与总体格局、传统民居及院落保护控制、建筑单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分级分类制定分级分类的危机管理标准。

二是建立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人才生产本土化。建立民间力量参与的旅游危机管理办法,集合来自民间力量的各方监督,形式“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如十三寨可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武陵山土家文化保护,民族村寨保护试点项目等民间组织,接受来自各方的研究调研与监督,为十三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回馈社会。板夹溪政府也可以设立多方面的旅游危机管理结构,上联下效,加强与各方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危机处理等指导,做示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和危机资料库,成立自己的危机分析处理资料库

成立危机信息中心,一是在危机预警中,自上而下,传达国家旅游危机管理的政策法规,发布国内外旅游危机警示信息;自下而上, 注意民意的了解、一手资料信息的收集及旅游产业相关危机事件的督查监控,及时向上级和社会传递、更新、反馈信息,如水文资料、泥石流滑坡记录、重大事件纪实等。二是危机反馈信息收集,做好危机后评估和经验总结等善后事宜。

参考文献:

[1] 李锋.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评估与控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窦开龙,南宇. 制度经济学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危机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3(08).

[3]袁花,吕利军,明庆忠. 浅析旅游危机管理策略[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09).

[4]罗育斌. 陕西省旅游危机管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6).

[5]张婷. 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研究——以无锡水质危机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6]尹菲,罗颖. 从5·12地震看旅游危机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09).

[7]陈丽敏. 会展旅游危机管理探析[J].中国会展,2006(08).

[8]夏光,刘巍,于扬. 冰雪体育旅游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J].冰雪运动,2008(03).

作者简介:王倩(1992-),女,汉族,四川仁寿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村寨聚落保护。王睿(1993-),女,汉族,四川仁寿人,吉林大学档案学,本科,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刘艳梅(197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作者:王倩 王睿 刘艳梅

旅游危机管理论文 篇2:

旅游危机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摘 要:目前,关于旅游危机管理模式的探讨,正逐步成为旅游管理研究的热点。旅游危机的特点和形态依据其景区所在地的差别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完备的地域性旅游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危机突发事件给当地旅游业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损害,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旅游危机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旅游危机;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1.引言

中国的旅游资源十分富足,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古迹遗存。从十五规划到现在,我国旅游的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等主要指标稳步增长,旅游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了更好巩固。由于显著的乘数效应和较严密的产业关连性,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然而我国旅游业较为脆弱、敏感,极易受各种危机事件的影响而导致经济和环境损失。对于这种现状,除了旅游本身的特征和市场因素外,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历年“黄金周”旅游拥挤事故、2003年SARS疫情、特大旅游交通事故以及2009年金融危机等,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危机突发事件发生前后,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危机管理模式对于游客信心的恢复、危机负面影响的消除、旅游业正常经营的维系以及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

国外最早对旅游危机基本原理进行研究的是Anbul.A.(1980),他创建了旅游危机管理的初级模型[1]。从构造旅游安全危机管理模型的视角Faulkner,B.(2000)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旅游危机和灾害进行了研究。他利用混沌系统理论(CST),通过剖析危机事件的诱因和演变机制,系统研究了旅游发展的潜在价值,并搭建了相应的基本动力学架构,最后构造了旅游危机及灾害的管理策略制定与分析的通用模型,同时还系统阐述了旅游危机高效管理的诸多前提及准则。Faulkner认为尽管不同的旅游景区都曾经或正在遭遇各种危机事件,但由于危机管理领域缺乏定量分析研究,所以难以做出完美的危机管理决策。

从经济学的角度,Crouch,G.L.(1994)研究发现境外目的地的旅游外汇价格和汇率的影响是跨境旅游者最重视的因素;Agarwal,S.(1999)研究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危机后阶段受影响旅游业的恢复决策[2]

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McElroy,J.(1981)揭示了中美洲地区游客数量与犯罪数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认为犯罪率居高不下主要由现代旅游业的活动影响所致。

从旅游危机评价的角度,Sheng-Hshiung Tsaur和Gwo-Hshiung Tzeng(1997)针对旅游危机从模糊数学的角度进行了评价研究,他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种旅游危机的评价指标确定权重,然后对“模糊逻辑”的概率进行主观判定,最后运用模糊多重标准决策方法(FMCD)对旅游风险加以评价;Black,A.and Sinclair,TM.(2003)运用CGE分析法对“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为重振旅游业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从旅游灾害事故的角度,国外大部分是对个案进行研究。Mazzocchi,M.(2001)研究了自然灾害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二者间关系;Huang.J.H.(2002),对台湾1999年9月21日发生的大地震对本地旅游业的影响以及灾后恢复和旅游营销战略做了系统研究;另外,在旅游交通事故、食品卫生安全事故以及骚乱踩踏火灾事故等一般性旅游安全事故对旅游业发展的破坏与应对措施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3]

从游客安全感知的视角,Sonmez & Graefe(1998)采用保护动机理论与信息集合理论,研究游客躲避排斥某一些旅游目的地的理由和机制,他们认为,旅游态度、风险感知价值和收入对旅游景区的选择有直接影响。

从沟通策略的视角,国外研究非常重视与社会公众的有效交流沟通在旅游危机管理中的作用,Young,W.B.(1998)阐述了危机后旅游企业与目标游客交流的方式、策略及其重要性;Gammisa(1993)通过分析研究美国旅游管理部门应对1992年Andrew飓风灾害所选用的应急策略,发现旅游部门若与游客交流沟通的方式欠妥或沟通效果差,则可能令游客产生过度反应,造成不理想的效果。

2.2国内研究

国内针对旅游安全及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孙根年(1998)是国内最早研究旅游危机的专家,他通过旅游学中本底趋势线的观点对“89”风波对我国境外旅游业的冲击和影响周期进行了研究。

从旅游危机基本理论的角度来看,薛澜等(2003)详细论述了我国在转型期创建现代危机管理系统的程序和方法,提出了危机处置决策的宏观战略设计和制度策划;侯国林(2006)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危机的相关文献分析,系统论述了旅游危机的形态、诱因、影响范围和演变机制,构造了旅游危机时期潜在游客的风险决策模型,编制了旅游危机发展各个阶段的应急对策体系;张丹(2007)描述了旅游危机管理的有关定义及危机的种类,认为系统研究旅游业危机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应从旅游产业的特性、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等若干角度来进行研究。

从危机管理系统研究的角度,汪季玉等(2002)创建了危机信息、决策和实施有机统一的系统管理模式,并整体概括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机理;陈文杰(2003)通过针对危机的准备、确认、控制与处理以及恢复等一整套流程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出了建立组织危机管理系统的整体策略。由于危机管理的系统研究实践意义较为显著,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3.未来努力方向

虽然目前国内外已从多学科、多角度针对旅游危机管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但是从丰富完善旅游危机管理理论和满足旅游业现实实践需求的角度来说,对于旅游危机基础理论的研究仍在初级阶段,具体针对某一地域的旅游危机管理研究就更为稀少。同时,区域性旅游危机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严重滞后于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面对未来潜在的不确定性旅游危机,针对适应特定区域的旅游危机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315)

参考文献

[1] Anbul.A.& Bager.J.A planning model for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0,5(2):77~85.

[2] Agarwal.S.Restructuring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seaside resort regeneration in Southwest Britain.Tourism Management,1999,20:511~522.

[3] 侯国林.旅游危机:类型、影响机制与管理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5,1:78~82.

作者:李伟

旅游危机管理论文 篇3:

从5•12地震看旅游危机管理

摘 要: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考验了四川旅游业,距离震中200公里的乐山市,震后客流量急剧下降,旅游危机严重。政府、旅游企业等相关部门迅速实施了旅游危机管理,使乐山旅游业在5个月后恢复到震前水平。分析总结汶川大地震后乐山旅游业面临的危机,及其实施的危机管理措施,结合实例,提出了旅游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

關键词: 地震;乐山市;旅游危机管理

作者:尹 菲 罗 颖

上一篇:防雷行政执法论文下一篇:县域金融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