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环境意识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5

学军中学搞环境教育已经16年了,但我们只是在几个月前才知道。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化学环境意识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环境意识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幼师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摘 要 环境教育是离不开地理教育的,两者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本文分析了环境教育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幼师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方法。

关键词 地理教育 环境教育 环境技能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Geography Teaching

MENG Qingwei

(Sichuan Preschool Educators College, Jiangyou, Sichuan 621709)

Key words geograph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skills

1 环境教育之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地理科学是实现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

由于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地理科学是实现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地理课堂上,主要教学内容是讲解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环境知识。地理教师必须认识到,地理教学是离不开环境教育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旦把两者分开起来,环境教育工作将会步履维艰,因此加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将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1.2 帮助学生发展环境技能

环境技能指的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的能力。随着全球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帮助学生发展环境技能已是时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发展环境技能已变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应该在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环境问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訓,帮助学生发展环境技能。

2 幼师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方法

2.1 课堂教学是环境教学的主要渠道

地理课堂教学是环境教学的主要渠道,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信息,既要做到对学生传播地理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吃透教材内容,结合教材上的实例,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2.2 结合相关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法制教育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收集我国和国际社会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宣海报,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课堂上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可以从图片和视频中非常直观地了解到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同时教师向学生灌输环境法知识,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基本的环境法意识,又起到了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活动的作用。

2.3 培养学生环境问题思辨意识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探讨本地环境问题,例如可以结合当地环境污染热点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看法。地理教师还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向学生普及环保科普知识,让学生对环境法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2.4 结合地理课程内容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地理教师应该定期举办环境问题班会。教师结合地理课程内容,制作相关的环境问题课件,和学生就课件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这样做既是帮助学生温习地理课程内容,又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还可以开设环境地理学的选修课,通过选修课对学生地理环境知识进行补充;组织环境报刊杂志的课外阅读和资料的收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每周要求学生阅读有关环境方面的报刊杂志,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环保措施的具体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环保知识,又开阔了环保眼界。

2.5 鼓励学生收集与环境相关的阅读刊物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刊物也越来越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收集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阅读刊物,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校图书馆里的资源,同时定期举行“环境保护”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朗诵收集的环境问题阅读刊物,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这样做既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环保知识面。

3 注重以地理内容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1)组织有关环保类的参观活动并调查环境问题。提倡学生亲近自然,关注环境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环境状况养成亲自实践并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其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增强环保自觉性。(2)有效利用各类重大环境或地理节日,加强环保宣传并举办相关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和国际上都有许多关于环保或者地理类的节日,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节水宣传周、地球一小时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向学生宣传环保意识,并适时举办一些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感知能力。(3)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在环保部门进行乡土环境测试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适当承担一些能力范围内的监测任务,借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科研能力,还可以增强环保意识,这种活动还增强了学生责任感。

4 注重思想素质教育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4.1 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不难发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地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应该客观地向学生介绍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发展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政治地位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自信心、国家危机意识、个人使命感,这对学生日后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4.2 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破除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树立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已迎来信息时代,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中,要想取得一席之地,就应该把握住每一个机遇。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想实现国家的稳步发展,就必须抓住社会环境中出现的每一个机遇。例如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国际社会和平的实现、全球经济危机、资源短缺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球各个国家发展的绊脚石,而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依靠群体的力量而非个体能力。对于我国而言,要想真正实现我国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就必须和国际社会中的各个群体相互合作。

4.3 增强学生参与世界竞争的观念和国际意识,打破其狭隘的地方思想

任何国家和地区要谋求发展,都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影响因素。不论是欧美的金融危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甚至人类共同面临的资源、人口問题等,都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各个国家间互相协调,而不是单凭一己之力。我国也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因此,在我们地理教中,要引导学生开放思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化的环保观念,争取日后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5 总结

教师是现代文明的传递者,承担着知识传递的责任,教师不仅传播知识文化,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引导者,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应该不断加强环境意识,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才能使学生建立起全面科学的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春花.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甘肃高师学报,2006.2:106-107.

[2] 杨利平.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68-69.

[3] 黄天美.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贵州教育,2006.18:41-42.

作者:孟庆威

化学环境意识教育管理论文 篇2:

绿色长城从这里垒起

学军中学搞环境教育已经16年了,但我们只是在几个月前才知道。

那是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结题会上,一万多字的结题报告中有一二百字提到了学军中学开设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一事,这让我们眼前一亮: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人们已有了很多共识,但把它变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学校,还是凤毛麟角,学军中学这一举无疑走在了前面。是什么在支撑他们这么做呢?他们又究竟做得如何呢?我们启程到杭州寻找答案。

思路:让学生终身受益

从浙江大学到学军中学的路上,到处都充满嘈杂和喧嚣,尤其是一些建筑工地,尘土飞扬,机器声吵得人心烦意乱。终于走进学军中学了,周围突然宁静了,视线里增添了许多绿意。在学校广场两侧,用绿色密目网罩住的,是正在施工的体艺馆和行政楼,奇怪的是,这样大规模的施工,居然是那么“温柔”地进行,丝毫没有破坏学校的安宁,也没有影响学校的清洁。直觉告诉我们,这次,是不虚此行了。

一个特别的定位

校长任继长一开口就给了学校环境教育一个特别的定位:“一所学校要办好,需要独特的办学理念,我们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成16个字:学教和谐,因人施教,发展个性,提高素质。要实现办学理念,就要有一个好的教改思路,我们的教改思路是要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先进的未来意识和比较好的品格。环境意识就属于富于时代气息的东西。环境意识,它不仅是科学意识和文化意识,也是社会意识和道德意识。让学生具备较好的环境意识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抓环境教育是我们学校的一项重大任务。”

要把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模式,把抓环境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就需要研究学校环境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校课题组把学校环境教育的思路提炼成“三合”:“学科教学中融合环保,环境选修课中综合环保,课外活动中整合环保。”这是学军中学立体化环境教育的一条主线.

播下火种的人

如此明晰的思路和主线,学军中学花了16年的时间来积淀。

16年前,也就是1985年的暑假,周兰娟,一个普通的化学老师,兴致勃勃地带领高二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到杭州20多个泉水点采取水样,然后进行pH值及硬度的检测。事后,学生写出了《杭州泉水硬度与地质关系》的小论文,把化学和地理的有关知识灵活地综合起来。周兰娟选择这样的活动内容,其良苦用心是要让学生由此树立一种环境意识。

当时,要在重点中学开展环境教育,可谓困难重重。许多人还不知道环境教育为何物;应试教育正日益“得宠”,学校忙于提高升学率,以升学为已任的学生有无兴趣参加也是个问题。但周兰娟凭着自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责任感,执着地认为:人如果没有环境意识,自己破坏了环境也不知道:重点中学毕业的学生日后大都可能成为经理、厂长,他们有无环境意识对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影响更大,因此,开展环境教育对重点中学来说特别有意义。回忆起当年的环境教育,她的声调不由得高昂起来。她说,当时做这件事,是要讲究方法的。她的体会是,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二要争取当地环保部门、环境科学学会的支持,三要尽力让全体教师参与。实际上,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像她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带头人。

在周兰娟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呼吁下,环境教育进课堂的建议得到了时任校长陈士良、副校长吴亚南和教导主任翁启蕴及一些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老师的支持。1989年,環境教育作为选修课(要求必选,每周1课时)正式列入高一年级的课表。

开课,师资和教材怎么解决?

环境教育,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的内容涉及各个学科,而当时又没有专门的师资,只能借助各学科教师,授课也只能采取拼盘式。

1989年暑假,在周兰娟老师的带动下,崔玉兰、杜持红、彭湘萍、康暨安、蔡建萍、朱燕、翁启蕴、赵梅芳等一些老师加入了省、市环境科学学会,参加省、市环保局和环境科学学会举办的环境教育培训和环保讲座,及时充电使这批教师成为学军中学环境教育的先行者。当年参与授课的12位教师,每人备2节课的内容,分头给高一6个班上课,物理老师讲噪声及其防治、电磁波辐射,化学老师讲大气、水体污染及其防治,生物老师讲土壤植物的绿色化,地理老师讲江河湖海的保护,语文老师讲环境文学、环境美学,政治老师讲环境法学·一这样分工,每个教师的负担也就不重了。

不久,学军中学的环境教育就开始收获果实。 1989年,科技小组撰写的《杭州水源溶解氧调查》获全国青少年“人与环境”观测赛特等奖,这篇小论文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周全的调查和细致的分析,成为学军中学课外活动的经典之作,而其主要作者之一宋越扬,在1989年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荣获铜牌。

学科教学中融合环保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获得日益富裕、舒适的生活条件,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这些都源于人类缺乏环境意识,没有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

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光靠在高一年级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各年级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和融合环保。

“我一辈子也不会抽烟了”

2000年3月,高一某班,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正在进行。

几位学生用自制的“S”形玻璃管收集了烟焦油,而后由3位学生用注射器各取1毫升蒸馏水、1毫升烟焦油和1毫升用酒精稀释过的烟焦油,分别注入3只活蹦乱跳的小白鼠体内。一旁的学生掐着秒表等待结果:滴答,滴答……10秒钟刚过,同学们一片惊呼——“喝”了用酒精稀释过的烟焦油的小白鼠一命呜呼了!24秒钟后,注射了烟焦油的小白鼠也步其后尘,只剩下那只“吃”了蒸馏水的小白鼠还神气活现。这时,学生中爆发出一个声音:“我一辈子也不会抽烟了!”

——这是崔玉兰老师在化学课上结合环境教育组织学生做的“香烟千馏及其产物毒性验证活体实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环境的影响,她已首先向学生作了讲解,但是这样的灌输难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拒绝吸烟的念头,而实验却以活生生的事实给了学生以极大的震动。

这只是学军中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个例子。多年来,学军中学的教师已形成了对环保问题的高度敏感,讲到有关动物的知识就会联系到当今的生态环境,谈到声音的原理就会跟噪音挂上钩,说到城市问题就会点到白色污染、垃圾问题,等等。这都是常识了,学军中学做得不一般的地方在于,把融合于学科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系统化了。他们精心设计出各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政治:进行环境道德意识与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价值取向与意义:语文:从写作入手,在语言美上对学生进行环境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环境审美意识;地理:从某些自然灾害的人为起因,如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切入教学:物理:进行噪声的测定和控制设计,自然资源的最佳运用方案设计;化学:空气、水、土壤的测定及污染治理方案设计;生物:搞爱鸟活动,无土栽培,校内外护绿、养绿等;历史: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环境破坏及保护的事例等。

日常的学科渗透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有着水滴石穿的作用。但有些内容无法在单一的学科教学中讲全讲细,因而有必要进行学科之间的协同“作战”及与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有关酸雨问题的教学,地理学科中,在“大气的组成”、“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章节中渗透;在环境教育选修课上,可在“大气污染”、“全球三大大气环境问题”及“酸雨的概念和成因”等部分中细讲;化学实验中,可进行pH试纸及酸度计的使用、雨水酸度的测定等内容的教学;对于气象小组,则可组织各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的活动。

还鸟儿一片蓝天

去年11月,教初一年级生物的叶华老师在准各“鸟类”一课的教学时,心头一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许多鸟类正遭受着灭顶之灾,爱鸟、护鸟应当成为下一代自觉的行动,何不结合这一节内容搞个活动呢?一个主题活动就此在她脑海中酝酿成熟,她给它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还鸟儿一片蓝天,让家园更加美丽”。活动历时半年,从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分三步:第一步是准备阶段,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她提供给学生的参考题目是:①鸟类有哪些形态特征适于飞行生活?②请你从鸟类繁殖行为的角度谈对鸟的保护。③为半年后的校爱鸟周设计宜传活动方案,并想出精练的lL-句话广告语”。④如果你有养鸟的经历,请把它写出来。由4~5人组成研究小组,利用互联网和社会信息资源搜集、整理资料,时间是两个月。第二步是征集环保一句话,是迎接爱鸟周的“热身”活动,2001年1月下旬结束。第三步是2001年4月4日至10日的爱鸟周活动,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成果为基础,走出课堂,自己设计展板以及进行演讲,在全校掀起爱鸟、护鸟的热潮。

这次历时半年的主题活动,环环相扣,开展得很成功,增进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爱鸟、护鸟意识。但其意义远不只是这些。最终的成果展示形式丰富多彩:有自编自写的书刊,有充满想像力的展板,还有关于鸟类专题的网页。而一个学生告诉我们,他那组撰写的洋洋洒洒几万字关于鸟类的“大作”,有60%的资料是从网上搜集的,另外的40%,一部分是从一位研究鸟类的亲戚那得到的,另一部分是由平时积累和从各地爱鸟活动资料中汇总出来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想像能力乃至人际交往、小组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师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了解、沟通也得到了加强,家长可能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孩子竟如此能干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成果后,惊叹道:“你怎么可能写出几万字的东西呢!”);老师也是瞪大了眼睛:自己的学生居然有如此巨大的潜能口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无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选修课中综合环保

要把环境教育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最好是要有个“基地”。

这个“基地”就是环境教育选修课。

动态的教学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军中学的环境教育选修课内容由起步时的拼盘式逐渐发展成形,从纵向和横向构建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系统。

纵向,指由保护环境的若干中心问题,组成环境教育综合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环境和环境保护知识。如:

第一讲 环境概论;

第二讲 环境的价值,环境与发展;

第三、四讲 大气污染及防治,全球三大大气环境问题;

第五、六讲 水体污染及防治(一)(二);

第七讲 土壤污染及防治;

第八讲 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处理;

第九讲 居室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十讲 噪声、电磁波及放射性污染和防治;

第十一讲 生态问题与自然保护区;

第十二讲 环境与健康;

第十三讲 美学与环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环境问题出现,环境教育也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也就成了一个动态体系。1992年~1994年的教材体系变成八大部分:生存还是死亡(相当于环境概论);工业文明还是黑色文明能源与污染):是祸还是福有毒化学品污染、臭氧层空洞等);是多还是少(水的问题);城市,理想吗;这是一片净土吗(农业环境问题);不可缺少的绿色:停滞还是发展(环境与发展问题)。如今,学军中学的活页版《环境保护》教材分为认识篇、知识篇、能力篇和綜合篇四大板块,另外,还编进了1989年~1994年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优秀作品;在装订上采用活页笔记本式,教师可按教学需要随时选用或补充新内容。

横向是指以知识教育为起点,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及全校活动中展开。(下文另述)

开放型的课程观

环境教育,作为新设的选修课,教学内容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当是课程的研究者,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有态度、技能和方法的习得。这在地理老师杜持红组织的“一次性筷子还能用多久”环境教育主题课上有着生动的体现。

1998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放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报道——“一次性筷子还能用多久?”大体内容是:日本人禁止用本国木材生产一次性筷子,93%的一次性筷子都从中国进口,同时建立全国性回收网络,把用过的木筷送去造纸,据说由此节省下来的造纸木材成本相当于进口木筷的钱。而我们的厂家却在拼命地消耗珍贵的木材以赚取利润相当低的外汇。这则报道让正准备给学生上“环境的价值”一课的杜持红深受震动,也得到启发。她当即把它引进了课堂,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三个问题: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与日本在环保意识上的差距;筷子与餐饮业的卫生问题及解决途径。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立刻积极地投入讨论,激烈的争论之后,他们对森林价值和有关环保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后,杜持红又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项作业:利用寒假开展一次“杭州市中小餐饮业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分析调查”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对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等环保问题,就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且转化为自身的行动,成为个人的一种修养。

类似的课例不胜枚举,如,1999年,教师们从“焦点访谈”中收录了“遵守环境保护法”、呸北京以蓝天”、“太湖零点排放”等节目充实教学内容;《中国环境报》、《环境教育》杂志也是学军中学教师必备的“教材库”,而这正是一种开放型课程观的体现。

学军中学的环境教育选修课,以环境教育为主题,把各科相关内容综合起来,又随时融进生活实际内容和最新科技信息,不仅顺应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还迫使教师在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问题,逐步改变自身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观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师不再拘泥于教材,重视了解、分析社会需要和社会热点,通过各种途径汲取有用信息,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开放了教学过程,自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重激励、重过程

环境教育,十几年来在学军中学由选修课逐渐发展成为学校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如何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科学的评价,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可以照搬,他们只能自己摸索和创新。

在评价目标上,学军中学关注的是学生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素质发展状况,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实践,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创新意识、思想道德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状态、发展水平。如,2000年初,“新世纪环保家乡行”活动结束后,教科室和学生处对各班的活动情况作了综合评价,具体到高二(1)班,他们的评价是:“组织周密,实施细致;分析能力较强,对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的切入点好;水样分析方法科学,论文措辞严谨。需改进之处是在活动的展开上还要全面些。”对高二(3)班则如实地指出缺陷:“活动组织方法简单,说明班干部的组织能力不强或对这次活动不重视;对运河的环境知识(注:他们做的是关于京杭大运河的调查)了解甚少,文章缺乏研究性。”

又如,对李洋同学撰写的小论文《关于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教师的评语是这么写的:“从菜场的黄鱼谈到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李洋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学业,还有那蓝色的国土;不仅是眼前的餐桌,还有国家渔业的发展,不愧是一个关心社会、关心未来的学生。论文的有关资料是她从国家海洋局二所获取的,并做了恰当的分析处理,表明她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及自我发展意识。”这对学习者是怎样的一种鼓励呢!

在评价形式上,学军中学着眼于通过学生讨论、作业、观察及对学生适当的书面考试等方式,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具体形式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教育管理者)评价、社会家长)评价、书面考查和其他形式的评价(如展示式公众评价)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历”档案。学军中学的教师从“病历”的功能得到启发,把“病历”转换成只记录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成就与进展,为当前和日后评价提供重要线索的“学历”。这样做既很好地体现了正面激励为主的教育原则,又体现了注重过程性教育管理的理念。一份完整的学历包括四项内容:一般项目课题、学生姓名、学习时间和记录时间)、学前计划(目标、内容和方法)、过程描述(過程实录、时间分配、学习行为和表现)和学后鉴定。

这样独特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引导,对综合性课程目标的逐步实现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它还有助于课程实施情况的反馈,为下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让环境教育课程长远地保持魅力和活力。

活动中整合环保

纯粹的课堂教学,影响的主要还是学生的知识、态度,而要完成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行为等立体培养目标,就缺少不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块,实际上,前述典型的环境教育案例,哪一个不是延伸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呢?

当年周兰娟老师组织的科技小组活动应该说是这一实践的最初形式,也是学军中学研究性学习的滥觞。时至今日,学军中学的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已发展为多种的实施形式,在此简列如下几种。

课题研究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结底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学校要尽力让学生形成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式活动是一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对知识的探求成为学生内心的渴望,并使他们在探索和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行为。

个案:

全国青少年卫星搭载活动——卫星搭载番茄种子生产性能的观察研究

时间:1992年12月至1993年5月

参加者:学军中学生物兴趣小组高二年级学生

研究目的:了解番茄种子被卫星带上天后,经受了失重和宇宙射线辐射,其遗传性能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无实际应用价值。

活动阶段:1.选种:同一优良品种番茄种子两克,1克用于搭载在我国的返回式卫星上,另1克在地面自然状态下储存。

2.观察:把两种种子置于同一环境(学校生物园)下种植,认真观察它们各个生长阶段的状况,作详细记录。

3.分析和比较: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给两种种子所结的果实做生化测试和抗逆性分析。

4.结论:宇宙射线和微重力对番茄种子产生了正面影响(结果率高,产量高,抗逆性强)。

这半年多的时间,在生物老师康暨安、余之惠的指导下,学生每天都认真观察、记录,对番茄的生长过程有了极为细致的感性认知,而直接体验了一个生命完整历程的人,對自己身边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可能就有了不同的感觉,也许进而会知道:我要珍惜世间万物,毕竟,它们也属于生命之网啊!另外,学生这么早就接触高科技,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他们的科学素养也便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说不定他们之中就会产生未来知名的生物学家、航天专家呢!

职业活动模拟

学校的环境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还要让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而职业活动模拟实践,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真实的职业活动,直接从这一实践中获得环保体验,为成为具备良好环境意识的现代人奠定基础。这方面可以“控制白色污染与送布袋子活动”和“废电池污染与处理办法”为例,两者都是由高中年级的学生参加,前三个步骤分别都是:①从学校环境教育中获取相关知识,②问卷调查,③讨论解决办法。后面几个步骤则有所区分,前者:④行动:结合劳技课,自制布袋并写上广告语;到菜场宣传不使用或少使用塑料袋。后者:④信息探寻:访问杭州回收废电池的公司;⑤提出倡议书:学校回收废电池;⑥学校设立收集废电池箱,并由专人管理和处理废电池。

这样的活动,会对学生的环境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他们无论在问卷调查中还是在相应的环保行动中,都是以自主学习、探究的方式切身体验到环保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从而促使环境意识成为他们内心的一部分。而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还会带动一大批人。现在,学军中学开家长会的时候,许多家长都主动把废电池投进学校的专门收集箱。

创意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也应渗透到环境教育之中。2000年1月至2月在全校开展的“新世纪环保家乡行”,从方案制订到具体行动,都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自主权交给了他们,他们的潜能一下子被激活,其创造才能有了一次淋漓尽致的表现。

让学军中学师生津津乐道的是黄熹同学的一个创举”。去年,听说杭州要开“西博会”,她萌生了一个念头:给西湖设计一件旅游商品,这件商品要有三层寓意:一是杭州正以博大的胸襟开门揖客,笑迎世纪挑战;二是西湖之美在于水,要让天涯海角的人们都能与西湖水相伴,睹水思杭州;三是促使人们在欣赏西湖之美时,会产生爱护西湖、珍惜水资源的的意识。苦思冥想之后,她拿出了设计图案:外形是一个八角柱,用透明玻璃做成,取八面玲珑、“窗户轩敞”之意;里面装着西湖水;八角柱一侧写上“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十个字,另一侧是本届“西博会”的吉祥物——金鱼欢欢。它的名字就叫“小西湖”。这一独出心裁的设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钱江晚报》还专门作了报道。如今,“小西湖”已成批成批地生产。

由创造的意愿到思路清晰的创意,由无形的创意到有形的图案,再由图案变成真实的商品,若没有一点环境意识,没有对身边事物的关注、思索,“小西湖”现在就还在爪洼国;若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切也都只有免谈。

这样介绍学军中学的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不免挂一漏万,如,作为学军中学的优秀传统项目——无土栽培,在此就没有进行介绍和论述。总之,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学军中学有着良好的传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与学科教学、必修课一起,组成了学军中学环境教育的有机系列,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环保习惯的习得,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信息素养的形成,团队协作精神的熏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一句话,环境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2000年5月,学军中学学生赵卉在高考保送生综合考试中获得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同年的高考中,学军中学综合考试的平均分数比省平均分数高出30~40分,这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吗?

“我是环保主义者”

学军中学是浙江省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与许多国外教育机构(如德国克雷弗尔德环保中心、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语言中心、日本横滨鹤见女子学校、英国利兹市亨利王子学校等)有着友好的交往关系。对外开放与交往的时候,学军中学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要代表好这个形象,就不仅要有一流的硬件,更要有一流的“软件”,全校师生都要成为有修养、品位高的人。“在环境教育中,我们提出要‘内铸气质,外塑形象’”,“让学生既在观念上有所悟,又要在实际行动中有所得,从而培养起一个比较高的品位。”任校长赋予环境教育巨大的功能:帮助学生练好“内功”与“外功”。

要提高学生的品位,师德的熏陶不可或缺,因而教师乃至校长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气质和品格。任校长说,在学校里,如果看到地上有纸屑,即使是一校之尊,也立刻会弯腰把它捡起来。

教师呢?已退休的周兰娟有个习惯:一水三用——洗过衣服的水用来拖地板,拖完地板冲厕所。这不是小气吗?“不,这是一个人有无环境意识、环保习惯的问题。”她说。周兰娟老师这个习惯已成了许多老师的共同习惯。作为市政协委员的蔡建萍老师,1999年、2000年在市政协会议上连续提了两个议案,都是关于环保的,分别是“关于废电池统一回收的建议”和“关于加强对一些化学污染源的环保监督的建议”,引起了很大反响。这说明了什么?惟一的答案就是,环境意识已浸润到学军中学教师的骨髓。

学生当然也不会落后。1999年,在部分学生的提议下,校学生会成立了环保部,这在全国也算是得风气之先了。当年竞选上部长的周卓城同学,谈起当部长的感想时非常激动:“我是环保主义者,小时候看见有人摧残小动物心里就不舒服。现在在环保部长的位置上,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日益恶化的整个现状,但至少可以带好学校里的一大批人,这不也很好吗?”谁能否认,多年之后在那些坚定的环保主义者行列里不会出现他的面孔呢?

学生的成人节仪式上,有一个重要项目,就是给学校里的树起名字,并写上一条环保标语挂到树上。而上届高三学生在18岁生日的纪念活动中送给了学校一件特别的礼物——在学校栽下3棵银杏树。

谁又敢预言,经过了这样的熏染,在离开学校之后的岁月里,他们不会为环保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呢?曾有这样一个事例:在杭州的一次环保讲座结束后,留下来与专家探讨问题的,有一张大家并不陌生的面孔——周勇,杭州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的骨干,原学军中学的学生。现在,他正在为杭州的有关环境问题积极奔波呢。

是的,学军中学通过独特的环境教育,正在培养一批批绿色卫士,塑造千百个品位高尚的现代人,这才是最坚固的绿色长城!

化学环境意识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基于生态文明目标下广西乡村环境教育研究

[摘 要]广西乡村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许多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激化了人地之间的矛盾;环境教育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面对广西乡村环境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强化乡村环境教育的观念、整合环境教育的力量、优化环境教育的制度等措施,提高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以期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环境教育;广西乡村;生态文明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的一种文明形式。广西的乡村具体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且人口较分散的地方。近30年来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以土地退化、生态失调、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广西乡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教育是以解决因人口增长、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指导调整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它可以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广西乡村环境教育现状

(一)有环境教育氛围的影响

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手段、是贯彻环境、资源法规的有力保证、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关键;[1]学习会通古今与东西的生态思想,是当今人类的选择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环境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通过密切结合行业来开展,中小学的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中开展实施生态环境可持续教育的研究,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也可进行生态环境教育,[2]在中学化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施,[3]尤其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4]通过加强野外教学提升环境教育效率。[5]此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学生要培养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在产业发展中如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7]可以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保持与国内的环境教育同步。

(二)有环境教育的迫切性

依据当前的广西生态环境分析显示,[8]生态环境潜在脆弱区所占比例为12.65%、轻度脆弱区44.97%、中度脆弱区20.98%、重度脆弱区11.89%、极度脆弱区9.52%;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广西的环境质量已在迅速地下降。[9]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原有的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致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10]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的严峻现实,[11]城镇化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12]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是首选途径,[13]迫切需要建立环境教育的机制。

三、广西乡村环境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发展的新要求

环境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直接提到“生态”或“环境”字眼的地方达45处,相比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多出27处,相差仅仅5年的时间里对“生态”、“环境”的大幅关注,说明是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的深刻反思,是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情感、价值和态度,是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心。

2.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该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该自治区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共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2011年该区政府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保护和修复广西生态环境。以上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提升了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挑战

1.实施正规教育的师资落实不到位

宏观上,从1992年后《中国21世纪议程》的推广,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环境教育学科层面相继得到建设与完善;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的《科学》《地理》课程纳入环境教育的内容。

在广西乡村的小学和初中学校里,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此外,在高等学校也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等,总的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然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单薄甚至缺失。2011年调查广西乡村的13789所小学、8732个教学点的《科学》教师的配备情况,基础课程中的《科学》课程基本上没有配备科学专业教师;学校对《科学》课程的实施有极大的随意性,可上可不上,任何专业教师都可以上课,上课也是简单的。非专业教师的上课仅凭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研究的传统,让学生去亲近大自然、了解生态,实施传统的社会教育,但是对学生们进行环境平等和社会变革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缺失的。有证据表明,学生们不具备对环境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采取一定行为的能力。从初中的《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的实施来看,2012年,随机对广西30所乡村初中学校《地理》课程的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30所学校中有10所初中没有配备地理教师,剩下的20所初中合计仅有38位地理教师;38名地理教师在30所学校合计的教师数2039人中,占1.8%;总学生数25363人与地理教师38人比较,比值为667比1;可见,地理教师辐射力的力单势薄且进行环境教育的不到位。不仅如此,如果地理课堂进行环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搞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兴趣转移到地理学科,还会遭到学校领导及其他科目老师的反对;为此,《科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效果不佳。具体的表现为学生对现实环境中有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现象好奇心淡薄,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以及爱护环境的行为和习惯漠不关心。可见,校内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低,难以带动非正规教育、校外教育的延伸与发展、难以达到让学生从小就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良好教育,也无法实现通过个体学生以点带面的给学生家庭其他成员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意识的目的。

2.社会团体整合的教育力量弱

本来,广西的新闻媒体、企业、NGO、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各类教育场所等社会单元都是非正规环境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然而,针对广西乡村的具体情况,利用自身的优势,实施相关的各类环保会议、环境主题展览、竞赛活动、环保教育培训、专题性环境教育活动等有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少,更谈不上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环境教育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实施。当下乡村的人们还普遍停留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是为了致富这个目标的认识水平上;乡村农业和生活等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从不处理的现象极为普遍。完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工具的使用,展开公众参与的环境教育的力量,但是,现实的情况显示,现代交流手段与乡村环境教育的整合度低,只能让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糟糕,渐渐丧失了乡村原有的生态优美的优势。

3.制度建设的迟缓导致环境意识不强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乡村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需要通过教育互动、建立保障支撑作用的环境制度来进行。然而,广西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2006年广西自治区政府才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广西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才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广西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与《共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2011年广西区政府才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从宏观上来看,可以说2006年以前,广西对环境保护的制度层面上的支持意识和实践有较长时期的缺位,也就谈不上环境教育的广泛实施。但是,与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其质量的优劣如果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就难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与人的相关性的自觉表现来源于人的实践性,而人的素质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环境教育。

四、应对的措施

(一)强化乡村环境教育的观念

加强环境教育力量系统的建设,通过校内外的教育、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扩大关心和关注的范围来把个人、环境、集体的价值联系起来,建立可持续性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需要、理解以及期望的紧密性,建立一种对环境、对他人和未来的责任感,并把这种责任转化为个人和集体生活的行动的信仰、知识和技能;强化在尊重他人及其文化的同时,达成与理想、环境的合理的平衡,通过识别个人行动与集体行动、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对环境不确定性做出积极反应与自由的、有益的质疑的能力,努力使乡村的人们养成一种环境整体性的视野,形成一种内化的自觉性的环境教育的观念。

(二)整合环境教育的力量

首先,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并联合地方政府和乡村共同促进。设立环境协调人员对乡村环境教育从规划到活动实施进行有效性的指导,强化环境教育作为乡村的个人的一种终身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来执行。其次,强化乡村学校的《科学》和《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在校的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引导,能够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体会环境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以及对生存环境的洞察力与理解力,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提升学生对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感知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即通过学生带动家庭成员、亲友及邻居,认识环境与社会的重要性,促进乡村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再次,复兴那些曾经构成教育体制的基本所固有的、进步的价值观的方法,尽可能的与乡村宗教、祠堂生活有效结合。因为,参与到乡村有世俗标志且象征着积极向上的宗教的社团系统中,其中的权威人物能够抓住足够多的人,能将环境教育实践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最后,利用手机、电视、网络的交流通道,持续性的传播相关乡村环境教育信息,使环境教育的内容被乡村大众内化成为可能。总之,整合社会的力量将富有建设性的环境教育理念及内容传递下去,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构想。

(三)优化环境教育的制度

环境教育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价值、技术、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反思,随时能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持续性联系的各种行动。为此,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环境教育的制度的建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宏观上,从乡村环境教育研究到强调其中的复杂性,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发展了20多年,然而,在环境中的教育和关于环境的教育这两种形式仍占优势,这仅是一种松散型的感觉式的教育模式,缺少实效性。然而,共同的环境责任是制度的要求,建立来源于乡村的核心价值的环境教育制度,那么,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劳动力的期望,就能通过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各种活动来实现,面对即将到来的“后现代”世界的可能及其所面临的困境而言,将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让人们参与以及它所带来的变化,才是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结论

环境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极为重要;把环境和发展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合乡村实际情况环境教育的开展,

可以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观、态度以及技能,并实现公众对环境决策的有效参与。

[参考文献]

[1]贺建林.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搞好生态环境教育[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7):29-31.

[2]徐秋艳.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策略[J].幼教天地,2012(21):188-189.

[3]葛长龙.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0,(7):73-74.

[4]陈锦涛.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5):69-70.

[5]朱清泉.加强野外教学提升生态环境教育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9).

[6]黄宇.可持续发展视野中大学面临的挑战与责任[J].教育文化论坛,2010(5):6-9.

[7]周俊满.在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4-16.

[8]周兴.广西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6):1-8.

[9]卢远.广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47-52.

[10]苏杨.解决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6(57):37-44.

[11]李明慧.环境污染转移对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11):243-246.

[12]蒋洪强.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边际环境污染效应变化实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2(2): 293-297.

[13]黄桂平.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6): 690-692.

[14]Joy A. palmer,田青,刘丰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15] John Huckle Stephen Sterling主编,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

[16]韩梅.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作者简介]陈桂秋(1963—),广西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陈桂秋

上一篇: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实验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