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5

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共有70多万人口,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五省的丘陵山区,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山地农耕民族。浙西南一带是畲族人口的重要聚居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畲族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畲族民间艺术论文 篇1: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为例研究保护发扬畲族传统文化

摘 要:博物馆在研究、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是一座集中展示畲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除了向游客展示畲族的饮食与服饰、信仰与崇拜、文化与艺术外,也为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多样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发挥博物馆在研究、保护、发扬畲族传统文化中的職能作用,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文章从培养畲族传统文化爱好者、提升畲族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博物馆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畲族传统文化;观赏性;数字博物馆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作为陈列、展示、宣传畲族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是解读畲族民俗的重要窗口,是具有影响力的畲族文献资料展示中心,同时也是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做好畲族传统文化收集、保护的前提下,博物馆也尝试组织开展多样的活动,提升畲族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致力于培养更多的畲族文化爱好者、传承人,目前已初见成效。在“互联网+”时代,探究博物馆在研究、保护、发扬畲族传统文化中各项职能作用的发挥,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博物馆在研究、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或是传统民间艺术,由于保护不力或是“后继无人”,已经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培育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应当承担起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收集、保护、传承、发扬等方面的应有职能。博物馆的优势在以下方面:首先,博物馆内有着丰富、多样的藏品,每一件藏品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为例,共有藏品6162件,类别有生产生活用具、畲族服饰、文献、祭祀道场用具等,是人们了解畲族人文历史,解读畲族民俗的重要窗口。对于游客来说,通过观看实物,能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进而自觉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中。其次,博物馆为现代学者研究传统文化、古代历史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借助于博物馆内珍藏的各类展品,让我们可以对古代畲民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文化生活等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无论是科研活动还是教育活动的开展,或是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都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

2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的机遇和挑战

2.1 迎来的机遇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而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文化与艺术的场所,自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虽然不像故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一样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作为国内唯一一家集中、全面展示畲族文化的博物馆,仍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来参观。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的参观游客逐年递增,这也为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文创产品的赠送或销售,既可以为当地企业增加创收渠道,又能够借助这些蕴含畲族文化的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传播。从整体上来看,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在保护、传承、弘扬畲族传统文化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2 面临的挑战

畲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较为丰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比如以《高皇歌》为代表的畲族文学,以“凤凰装”为代表的畲族服饰,另外还有畲族武术、猎神信仰等,构成了绚丽灿烂的畲族文化。但是由于畲族人口较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畲族青年开始走出世代居住的村子,畲族文化也向其他民间技艺及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近年来加大了对畲族传统文化的征集、保护力度,但是仍然有一些珍贵的技艺、文化失传。在这种情况下,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如何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让博物馆在保护与传承畲族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畲族文化之树更加枝繁叶茂,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3 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研究保护发扬畲族传统文化的策略

3.1 面向学生群体,培养畲族传统文化爱好者

针对畲族文化传承断代的问题,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开展了“畲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主要面向本地的中小学,旨在从小培养学生对畲族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例如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与本地教育机构联合编研校本教材,在语文等学科教学中,穿插讲解畲族传统文化,增进中小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化的了解。另外,每年的寒暑假,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还会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班,选拔喜爱畲族文化的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中采用“边学边练”的方式,通过专职讲解员的培训,使他们对畲族传统文化、博物馆内陈列展品的信息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畲族文化的魅力;另外也让他们尝试担任“讲解员”工作,向其他来馆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活动形式,培养一大批畲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保证畲族文化可以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3.2 组织多样活动,提升畲族传统文化知名度

随着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游客数量的增加,如何利用游客的口碑效应,进一步提升畲族文化的知名度,进而吸引省内、国内,甚至是海外游客,已成为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组织开展了多种有创意的新颖活动,通过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度,既可以对畲族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又能够提升畲族文化的知名度。比如瓯江(特别是其景宁支流段)的青花石,质地坚硬温润,造型自然天成,画面意境丰富,色彩分明,给人以厚重充实之感,是观赏石中不可多得的好石种。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曾举办“奇石鉴赏活动”,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石爱好者、收藏者聚集到一起觅石、玩石、赏石、论石,不仅提升了圈内影响力,对整个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深化对外合作,提高畲族传统文化影响力

除了重点做好畲族传统文化的收集、保护工作外,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还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面向全国进行畲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弘扬。例如为庆祝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在县庆30周年暨2014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期间,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举办了“生态畲乡·美丽景宁—庆祝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生态文明成果展”,此次展览全面、系统、真实地展示出畲乡景宁优美的自然、悠久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景宁人民为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努力。在这一基础上,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重点发展以“青山绿水”为主的生态旅游和以“畲族文化”为主的人文旅游,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景宁畲族自治县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保护传承畲族文化上达成统一,并相互协调发展。

3.4 创新管理模式,增强畲族传统文化的观赏性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数字博物馆成为一种新潮流,特别是随着V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的成熟,国内许多大型博物馆也相继开发和推出了线上展览功能。对此,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也应树立创新思维,重視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推进“线上”与“线下”双线并行的发展模式。除了建立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对馆内藏品进行展示外,还可以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与游客进行线上互动,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接受游客的反馈意见,从而有助于博物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另外,微博、微信、客户端作为互联网产品,本身也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用户广等特点,在传播、弘扬畲族文化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时代在发展,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开展“畲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及其他以畲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利用“两微一端”做好线上宣传推广,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在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地方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公众通过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这一重要媒介,能在古老的畲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新智慧,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必将成为大众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并且在此基础上让畲族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蒋京霖,徐怡梦.以现代工艺为载体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研究[J].大众文艺,2020(2):143-144.

[2]秦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140-141.

[3]悦志华.新时代下的博物馆如何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晋国博物馆为例[J].参花:下,2019(1):150.

作者:毛丽珍

畲族民间艺术论文 篇2:

浅谈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

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共有70多万人口,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五省的丘陵山区,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山地农耕民族。浙西南一带是畲族人口的重要聚居地。改革开放后,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有弱化的趋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畲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严重退化,有的已经频临灭迹,对其的保护和开发,也是刻不容缓,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如何保护和开发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现狀

据《史册》及畲族宗谱记载,南宋淳右年间(1241-1251)逐渐往闽东、浙南地一带迁徙(即:云和、景宁等地),后再散迁泰顺、平阳、遂昌、松阳、龙游、兰溪等地。因此,云和、景宁是畲族迁徙史上一个古道驿站和枢纽性的聚散中心,故有“处州小凤凰山”之称。目前,云和县有畲族行政村(寨)26个,畲族人口9775人,占云和总人口的8.79﹪。畲族在漫长迁徙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独特的“三礼二文化”即畲族婚礼、行礼、葬礼、图腾服饰文化、歌舞文化。

(一)畲族婚礼

畲族婚礼淳朴而丰富多彩,隆重而又独特。有“拦路对歌”、“借锅”、“捡田螺”、“吃姐妹饭”、“溜筷子”、“出嫁踩饰”、“行嫁”、“拜别祖宗”、“盘歌猜种”等一整套的风俗礼仪。在云和雾溪坪垟岗保存的较为完整。畲族姑娘出嫁,还得按照传统风俗礼仪进行,值得研究保护和开发。

(二)畲族行礼

畲族行礼是畲族独特的宗教活动。据《学师传师》记载:凡畲族家族经济较好的男子年满十六周岁就可以学师,学过师的人方能传代、没有学过师的人不能传代,俗称“白身”。学师未传代者俗称“断头师”。学过师的人要取上法名(死后作公德必须用上法名),学师者认传师者为师父,并为师父当孝子。学过师的人死后一定要做功德,多者三天三夜、少者一天两夜。没有学过师的人,死后可做可不做,若做也只能一天一夜。

(三)畲族葬礼

畲族葬礼以歌代哭,也是畲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哭歌歌词与一般民歌一样,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曲调低沉悲哀,真嗓平音,各地基本相同,内容大多是对死者的还念,也有对孝子孝孙的赞扬或对不小子孙的斥责。哀歌多数随编随唱,自编自唱,也有些是对唱,对歌有些是对死者生前不孝的辩论,(在道场不会哭歌的人会被人以歌责骂,所以畲族男女青年非学歌不可)其内容广泛。

(四)畲族图腾

畲族图腾产生于唐朝初,畲族将祖先深化传说绘制成龙头、狮鼻、麟身、马蹄的麟豹和百鸟之王凤凰做自己民族标示,并绘制《祖圖》、配有祖杖、祖担、族谱等作为宗教信仰传世之宝,还有《祖画》壁画、雕刻、泥塑等民间艺术构成丰富的图腾文化。现在麟豹和凤凰图腾标识及《祖图》、《祖画》等图腾,在云和县坪垟岗畲寨尚存部分仿制品外,其他大部分畲族村已失传。畲族图腾文化是畲族民间艺术一大瑰宝,有极高的文化文书价值、有待于挖掘、整理和抢救开发。

(五)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的是凤凰装,这与畲族图腾文化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畲族服饰有花边裤、花边衫、围裙、彩带、花鞋和头饰,而最具有特色的是畲族头饰。畲族头饰共五种类型:凤尾式、凤身式、凤头式、雄冠式和雌冠式,这也是畲族服饰“凤凰装”的集中体现。

畲族彩带畲族妇女装饰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彩带有棉质和丝质良种,其色泽鲜艳华丽,样式繁多,是畲族民间一大“绝活”,也是畲族民间的一大艺术资源。

(六)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艺术是畲族文化的“明珠”。畲族人民常以歌为乐,以歌代言,一个叙事,以歌抒情。一首歌能独立成为一个整体内容的歌叫短歌,要几首以至上百首为一整体内容的歌叫联歌。民间有大量的民歌手抄本,多用汉字记畲语,其中:“掌”(住)、“何”(有)等,以畲语带音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但流失非常严重,亟待抢救和保护。

(七)畲族舞蹈

畲族舞蹈是畲族艺术之母,原始畲族舞蹈主要孕藏在祭祀活动之中,祖先神话故事和《学师传师》及治丧中的《做功德》几个了畲族舞蹈精华。《学师传师》可以说是畲族民间流传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剧。持续三昼夜,在唱、唸、咏、讲中往往离不开舞,舞时必定有歌,歌时亦起舞。歌舞以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等道具的吹、摇、碰击声中烘托气氛,舞者刚健有力、粗犷而朴实。

二、畲族民间民俗文化当前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畲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远,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畲族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大多是植根于传统刀耕火种,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培育畲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土壤”的退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这是许多畲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被逐渐“退化”与“矮化”甚至“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

科技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畲族刀耕火种,游耕民族架构下许多原有的畲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快瓦解、涣散甚至泯灭。一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不少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畲族人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艺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

(三)城镇化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

畲族自称“山哈”是一个典型的山上民族,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改革开放后畲族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大量畲族人口进城打工经商,有的成为市民,他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畲族青年文化骨干的外出,畲族族群分散,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传统民俗文化的日渐流失和难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带来的制约

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融合,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畲族传统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切割、肢解直至没落;另一方面,畲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目前畲族村“寨”就处于这样的双重困境当中。

三、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开发措施

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极具特色丰富珍贵,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图腾、服饰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围绕畲族“三礼二文化” 体系,挖掘、收集、整理、抢救、保护和开发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我认为采取以下措施:

(一)优化整合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把畲族优秀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有效优化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畲族文化品牌,把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强化畲族特色村(山寨)体建设

以畲族特色村(山寨)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把畲族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融入畲族特色村(山寨)建設的各个环节,使一些频临即灭绝的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重新换发生机。

(三)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特别是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和开发工作列入到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精心组织,科学制订保护和开发规划和工作计划,要把工作落实到保护和开发的每个环节,专人负责,专项管理,既要立足于现状,又要着眼于长远,要根据实际和长远保护和开发需要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畲族民间艺术人才保护和培养

目前我县各个畲族村(寨)还有为数不多,而且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开设畲族民间歌舞传习班,聘请畲族民间老艺人进行辅导培训,作为培训民间艺术人才,普及山歌、民间舞蹈艺术的基地。开设畲族服饰工艺美术传习班,保護开发畲族图腾服饰文化,创建畲族服饰、工艺美术展览室。

(五)抓好畲族民间民俗文化研究

加强对畲族民俗文化、民歌、诗歌、故事、音乐、传说等普查和研究工作,收集整理和研究,并整理出版《云和畲族民俗文化大全》、《云和歌谣集》、《云和畲族故事集》、《云和畲族谚语集》等系列民俗文化书籍。组织民族音乐、舞蹈专业人士开展畲族音乐采集研究工作。

总之,畲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坚巨工作和任务,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作者:邱长棋

畲族民间艺术论文 篇3:

畲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的渗透研究

摘 要:将畲族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机融合,不僅扩展了学生美术表现的空间,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畲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精选教学内容、丰富创作手法、融合课堂内外,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畲族文化;美术教学;创作手法

在福安市6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就有汉、畲、回、苗等10多个民族。其中,福安畲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1%、闽东畲族总人口的37.4%、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0.5%。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畲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神话、诗歌、服饰、民俗技艺等优秀民间文化。如何将畲族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机融合,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精选教学内容

第一,应该对畲族文化中与美术相关的元素进行梳理。形式方面,最具美术特色的应该是畲族纹样、服饰、建筑;内容方面,畲族信仰、神话、山歌、诗歌等可以作为美术创作的文本依据;活动方面,唱畲歌、打枪担、包畲粽、打糍粑、制作乌米饭以及举办畲族婚礼等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

第二,要与日常美术教学有机整合。如执教四年级“有趣的舞蹈”时,教师这样布置课堂任务:“热闹的畲乡舞会快要开始了,赶快动起手来,画一幅畲舞画吧。谁画的舞姿最美,画得又快又好,小山哈就邀请他去参加畲族篝火晚会。别忘了,作画步骤:画出动态、画出服饰、画出表情。”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忆和感受,运用掌握的形体知识对畲舞人物进行线描表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执教湘教版五年级上学期“家乡古建筑”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本地网站查找畲族建筑的有关资料,学生们有的以线描写生形式,有的以版画形式,有的以色彩绘画形式,创作出了一幅幅生动美妙的作品。

二、丰富创作手法

表现畲族文化的美术创作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线描、剪纸、国画、版画、手工等。

美术教材中分布着线描装饰画的十多种技法。我们通过研究,按技法对篇目进行梳理,了解到不同技法具有的特征性要素,并探究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在表现畲族文化题材上。有的结合畲族纹饰,用线描的方式完成想象画;有的直接选择畲族打枪担、制作乌米饭、“三月三”歌会等场景进行创作,学生们以线描的方式,抒发着对畲族文化的热爱。

剪纸也是表现畲族文化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湘教版美术第二册《剪对称的鱼》、第四册《剪纸动物》等教材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巧剪花纹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在创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对我国民间艺术产生喜爱之情。学生们借用畲族传统纹样,以表现畲族生产劳动、民俗生活为主,不断进行尝试创新,服饰、银饰、团花等富含畲族文化气息的剪纸作品不断被创作出来。除此之外,学生们还通过国画的方式描绘畲村美景,通过手工模型的方式还原畲乡建筑,通过版画的方式呈现畲族节日的热闹气氛,还通过给畲歌配画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创作美术作品。

三、融合课堂内外

首先,组建学校畲族文化美术创作兴趣班。对于兴趣班的学生,教师在进一步加强他们美术基本功训练的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畲族传统文化,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如举办学校展览,推荐作品参加福安市艺术节展览、各级各类的比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其次,在征得学校、家长的同意后,我们积极举办畲乡采风活动。学生们前往畲族文化保存得比较好的福安穆阳溪塔、穆云等地实地考察,拍摄照片,走访村民,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还拜读了福安民俗专家李健民老师所著的《长溪入海流》《乡土福安》等著作,欣赏了福建省小学美术名师陈瑞清领衔创作的福安文化系列之《畲文化》绘本。

最后,编写相关校本教材。畲族文化与美术教学的有机融入,需要一定的计划性、系统性,为此,编写相关校本教材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多方搜集资料,多次实地走访,汇集学生作品,编撰校本教材《畲文化艺术:美术篇》,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中办发〔2017〕5号.2017-01-25.

[2]李健民.品读福安 [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陈桢

上一篇:高职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幼儿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