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3

摘要:该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回顾。比较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的进度,发现体育课程改革的明显滞后于其他专业课程改革。并分析了滞后的原因,给出了结论与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浅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的若干动因

摘 要: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这些论调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教育目标,那就是培养人才,具体来说是培养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适应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掌握科学技术和使经济增长等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动因

一、高校传统基础课程危机

基础课程改革中的基础课程是指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总的来说是为了解决“教师是教什么,学生是学什么”的相关系列的教学问题。那么在基础课程上的学科教育主要是为了:“以知识为基础,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领域选择相关内容,从而组织出新的学科。”基础学科的传授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国内外,在国内的学科基础教育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教育理论。从全面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来说,现阶段的基础学科教育在某些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忽略学生个人化发展

信奉科学在当今已经成了不容置喙的理念,科学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学校把培养社会精英和创造社会财富作为发展的重点。然后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类的个性化发展,缺乏对人性关怀教育,特别是性格中的情感等一些教育的缺失。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曾经指出:“我们在传统教育中只是看重了片面,而没有做到全面发展的教育人。学生中自己的情感,兴趣都被粗暴的扼杀了。”

(二)学生成为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上客观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反映,是客观,没有意识形态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只有科学和真理才会被看作真正的知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人类对于教育的崇拜已经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个体自身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等没有应有的地位。所以在传统的教育中,出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则成为被灌输的对象,不能主动发挥自己个人,只能在课堂中被动的承受这教师的传授。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将无法得到发挥。

(三)固守“硬课程”模式,强调灌输式教学

为了达到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一般则是采取满堂灌,把知识强制灌输到学生的记忆里。在传统的课堂中,有一个促使学生学习的诱因就是让老师得到满意,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通过这些方式的引导,使得同学们意识到只有把老师的所讲的知识死记硬背记到大脑里就行了,没必要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或想法,会让同学们以为自己是另类。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思考和创造,而是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重复,抹杀学生们的创造力。

二、人本主义课程理念的注入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社会发展迅速,科学知识也日益普及,物质生活丰富,但是科学知识作为人们社会生存需要已经分化很严重,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冲击出现精神危机,人们越来越多依靠内心世界寻求追求的目标。

人本价值课程的引入,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人本主义课程的观点是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使得自身的能力和自身的价值相统一,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在日常的教育中主要是教授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关于个人的人文学科知识。把培养人的目标从“自我价值的实现”变成“全域发展的人”,让受教育的人变成“知情合一”,让学生个性得以发展,让学生能够懂得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懂得排遣自己的情绪。

三、推动高校基础课程改革的动因

(一)社会需求

当前,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但是存在总体上目标不明确,与知识经济社会人才需要产生脱节。现阶段我国课程体制设置存在多为短期功利性的目标,比如是为了解决当前就业率和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素养积累,从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后续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二)关注教师情感因素

基础课程的改革对于每一个任课老师都有重大的意义,它直接影响到老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虽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基础课程的改革重要部分在于任课教师,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那么基础课程的改革则必然的失败。所以对于任课的老师的提前引导至关重要。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时候,必然会触及一部分老师的个人利益,比如说要改掉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在繁重的教学业务上增加一些新任务。所以在行业研究讲,课改的核心因素则是教师的改变,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应该关注任课教师的情绪,只有教师身心愉快,才能在课程教学上带来意向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教学改革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以及教师三者必须互相理解,才能有效推动教学改革。这在高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三)多元化发展成就学校品牌特色

学校应当有自己的品牌特色,而不是所有的大学科目都整齐划一。增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人性化,让受教育者意识到学习其实是一个探索未来的过程,在自己人生的过程中规划自己未来,老师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引导者,用生动丰富的语言传到知识。促进课程改革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且全世界都在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方法。所以我国在基础课程的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预见性和远见性,既要吸取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传统文化,集百家之长,形成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基础教育道路,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耀银.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质疑解难[J].科技视界.

[2]刘菲菲.高校课程改革刍议[J].文教资料,2008,1:148-149.

[3]王丽霞.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文教资料,2008,1:150.

[4]李硕豪,魏昌廷.高校课改警示:对存在主义课程观的现代审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13(6):40-44.

[5]尹振东.校课改理念下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152-154.

[6]邵光华.关于教师课改认知的反思性分析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4,9,26(5):29-35.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作者:梁鹏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滞后探究

摘要:该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回顾。比较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的进度,发现体育课程改革的明显滞后于其他专业课程改革。并分析了滞后的原因,给出了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体育;改革;体育课程;课程改革1.前言:国务院在2005年发布了振兴我国职业教育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文件顺应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紧接着在2006年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从数量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此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也进入高潮。但与其他专业课程改革快速推进向比较,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较为落后。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运用“高职体育课程”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表的权威性论文屈指可数,显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走访相关的专业学者,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与其他专业同步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并给出加强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2、高职课程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在上世纪末进入进步阶段,主要是为了转变职业院校学科式教学模式,改革之前高职院校普遍把专业理论放在主要方向,轻视专业技能的教学。为了转变与世界接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世纪初期,借鉴欧美职业教育发展国家经验,开始提出以“职业能力”或者“职业导向”课程改革理论。在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之后,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理论。但无论是重专业、轻技能,还是“职业能力”或者“职业导向”,或者是“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都没有引起体育教学者的重视,虽然其他专业课程改革紧跟时代的要求,课程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但体育课程改革越来越落后与其他专业课程改革。笔者使用互联网,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词为“高职体育课程”,检索CSSCI文章,时间跨度为1995-2012年共17年,检索出文章105篇,平均每年只有六篇,但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为1215所,与庞大的院校数量比较,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明显偏少。这充分说明了体育课程改革明显落后与其他课程改革。孙雷鸣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曾经提出,体育类职业技术学院应开展校企联合,但毕竟全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很少,研究成果不具备普遍性;陈捷、周猛强等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但当他们提出以“职业导向”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的时候,其他专业已经进入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明显落后与其他专业。所以,体育課程改革无论是改革的广度与改革的深度,都无法与其他专业相比。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也是如此。即使进行了零星的改革与试点,也是较为落后的改革,当其他专业开始启动时,体育课程还在进行学科教学,当体育专业进行为“职业导向”为理念的改革时,其他专业已经进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改革时代。

3、原因分析

3.1 固守学科化的体育课程

造成学科化体育课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我国课程体系受前苏联学科课程影响较大,即使进行了多轮“去学科化”的改革,但由于课程执行者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还是在执行一个学校一本教材,不分学情、不分地域、统一要求。把掌握基本体育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虽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与本科学科化的教学有本质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就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不同,不能沿用本科学科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所以,这两个原因是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固守学科化教学的原因,这是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

3.2 没有明确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虽然高职院校在各个时期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办法,但体育课程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遵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办法与思路,但也不能脱离这一思路,又要兼顾体育课程本身的目标与诉求,就是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在两者的不能统一,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混乱,有的课程改革者和课程实行者认为,既然是高等院校,本科体育课程改革就应当与高职院校一样,进行学科化教学。有的人认为,应该把完全遵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用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体育课程本身的目标就可以了。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是高职院校,就应该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由于课程改革思路的混乱与纷争,造成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滞后。

3.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能力

课程改革需要身后的课程理论基础与探索的精神,这是改革的前提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又过去的中专院校升格而来,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加之,我国高职院校扩张速度过快,大量课程执行者为近几年新进入岗位的新教师,还不具备课程改革的经验与能力。高职院校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由于我们体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体制的缺陷,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不高。所以,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能力还不足。

4.建议

4.1 坚持“健康第一”第一的体育课程改革前提,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2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把体育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一些既有锻炼价值,又能配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

4.3 给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政策扶持,鉴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滞后这一事实,在论文发表、课题申请、业余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与政策支持。

4.4 建立体育课程改革的团队,各个高职院校把理论水平高,有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教师组织起来,组件体育课程改革的团队。(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编号:2011029Y.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教育部,2002.

[2]陈雁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

作者:杜冬玲 赵能秀 徐小峰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障碍及对策

一 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一)课程改革是适应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影响到各自的学科领域,对各学科的理论建构产生冲击;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联系,各种社会文化必然会在相互碰撞中融合和重构。这一切反映到教育中来,必然要求教育对此做出积极反映。我国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新时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不断满足国家对不同领域的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反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是社会需求多样性的迫切要求

社会需求是课程发展和改革的真正动力。社会需求决定了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内容,甚至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需求是多方向,多层次和迅速变化的,这就对学校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要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多样性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是高校提升自身能力的需要

高等学校从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进行学校课程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开设具有其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走特色办学之路。然而,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不足也使学校面临发展的瓶颈。高等学校要想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以提升自身能力。

二 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障碍

(一)学校自身缺乏改革意识,课程设置落后于时代发展

我国的课程设置大多由国家的指令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决定,缺乏弹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种现象——僵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我们正常的课程教学和国家社会在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但是,由于学校本身缺乏改革意识,这种状况还很难得到较快的改变。学校课程设置中,课程内容陈旧,教材质量不高,落后于时代发展,这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课程设置应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划,统筹安排。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一个合理的统筹规划,一些高校在部分专业设置上又过于盲目,造成了一定的教育资源的浪费,给学校课程改革带来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学校课程改革时,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合理的引导,统筹规划使学校课程改革能够良性发展。

(三)学校课程改革缺乏社会关注度

学校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密切程度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然而,在当前的高校课程设置中,传统课程结构缺乏灵活性,较单一和缺乏弹性,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狭窄,难以适应社会职业的转换,特别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而,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紧跟时代发展的前沿,加强对社会的关注度。

(四)教育投资体制的不合理

学校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研制新的课程体系。然而,由于国家教育投资体制尚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政府有限的投资向一些重点大学倾斜,以及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及其他社会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偏低等等。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校苦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难以完成其系统的学校课程改革,只能是进行局部的调整,造成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陈旧,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五)教师对学校课程改革的阻抗情绪

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时,许多教师从各自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对课程改革大多采取抵抗的态度。他们认为新的课程计划要求他们学习更多新知识,掌握更多新技能,从而获得更多新的课程实施能力。课程改革还要求他们协调新的人际关系,调整彼此的角色等。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处理许多新问题或者担任新的角色。这样,使教师感到不安全,很不适应,引起他们的恐惧与忧虑,从而增加他们对学校课程改革的阻抗情绪。

三 关于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障碍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创新意识,加大学校课程改革力度

新形势下,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增添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科目、新内容,培养紧跟时代发展的人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课程研发和改革力度,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开发设置与社会中的最新发展领域相关的课程,培养社会的急需人才。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走校企合作模式,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同时,各高校要以发展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研发科学发展的最前沿领域,走在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考虑本校实际情况的状况下,开发合适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校课程设置的丰富性。校本课程的设置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校本课程的开放应密切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的设置是为人才的培养服务,人才的培养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真正做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密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促进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发展。

高校课程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课程改革应从选修课开设的质量人手,开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避免盲目开设,保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同时要协调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丰富选修课的科目、内容,是课程改革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三)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合理引导

我国课程改革应采取“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方针,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教育现状及本校具体情况,协调好统一与多样的关系。针对某些学校课程改革中的盲目性,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合理引导,统筹安排,促进其健康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在深入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不断修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对高校课程的设置做出修改,通过合理规划和理性引导建立起系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帮助高校在课程改革中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四)密切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加强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课程设置应以社会的需求为前提,学校课程改革应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社区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基础,通过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文明城市的建设。通过课程改革培养新型人才,以促进社会经济、社区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会引领学校的课程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完善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因此,高等学校为适应社会文化的变迁,需要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进行学校课程改革。

(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渠道教育投资体制

在进行学校课程改革中,特别是一些新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许多学校由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好的课程改革设想难以实行。这就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渠道教育投资体制: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保证到位,同时要做到教育投资的公平、公正;二是吸引企业投资教育,引领企业摆正投资方向;三是加强政策扶植力度,积极鼓励民间力量投资教育;四是走合作办学之路,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事业。学校应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增加课程研发资金,建立健全多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促进学校课程设置的顺利进行。

(六)提升教师改革意识,消除阻抗情绪

要克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阻抗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着力构建一种促进机制,促进教师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一方面,要树立起教师为本的改革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以课程决策者、课程专家和教师为主体的多边互动决策机制,提升课程改革的实效;同时要建立起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如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定,优秀教材的评选,开展精品课程的评选等,这些措施对于推动课程改革,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为新世纪培养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同时也面临着世界各国激烈的教育竞争;教育自身的困境和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也使得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课程改革处于非改不可的严峻形势。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作为我国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和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努力,共同发展。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来发展自身理论实践能力。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课程改革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

作者:陈鹏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