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生态设计论文

2022-04-17

本文以西安市汉城湖公园为例,从植物配置、景观设施、水体生态设计及道路铺装设计四个方面来探讨生态设计在郊野公园中的运用。在1996年美国生态学家辛·范·迪·瑞恩(SimVanderRyn)与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an)提出生态设计的概念,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风景区生态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景区生态设计论文 篇1: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变化,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城市内的污染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问题,园林景观如何与外部系统形成相互联系,在设计当中尤为重要。本文从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入手,从多个方面对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以供相关人士交流探讨。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生态设计;理论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

1、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1]。各类生态学,包括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2.1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

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遵循生命的规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2]。

2.2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其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做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或者利用自然净化的机理设计各种人工湿地,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使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则之中[3]。

2.3人类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层面上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

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某市风景区土地整体规划布局,首先保护景源地、生态林地和历史遗迹,同时调整土地资源结构,建立适合风景区的土地类型体系与模式,并且突出风景区的特点,逐步把具有游赏价值的土地资源化为风景游赏用地,沿滨河路形成统一的风格,拆除或搬迁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结合风景点改造林地、园地作为风景游赏用地。利用山谷地形,作为野外露营用地。居民社会用地尽可能集中发展,避免土地浪费占用风景游赏用地[4]。

结语: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景观的首要任务。受此影响的生态学景观设计思想当是未来的景观设计的主导思想。随着行业的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将不断地被补充进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中华.徽州古民居庭院景观的“生态性”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2019(04):118-121.

[2]童匀曦,李敏,张文英.近10年城市绿化低碳发展与生态设计的国际学术动态[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04):1-6.

[3]吴杰.基于园林景观改造的生态化农业示范园构建实践及规划——以司马矿区为研究对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4):148-153.

[4]郑晓燕.西洞庭区毡帽湖村“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作者简介:

袁国峰(1990.03-),男,,民族:汉,山东济宁人,学士学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刘庆岭(1991.5-),女,,民族:汉,山东济南人,学士学位,山东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

作者:袁国峰 刘庆岭

风景区生态设计论文 篇2:

探析生态设计在郊野公园中的运用

本文以西安市汉城湖公园为例,从植物配置、景观设施、水体生态设计及道路铺装设计四个方面来探讨生态设计在郊野公园中的运用。

在1996年美国生态学家辛·范·迪·瑞恩(SimVan der Ryn)与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an)提出生态设计的概念,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本文以西安市汉城湖公园为例,从植物配置、景观设施、水体生态设计及道路铺装设计四个方面来探讨生态设计在郊野公园中的运用。

设计区域基本概况

汉城湖位于西安市西北部,原为团结水库,水面最宽处为80米,最窄处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亩,是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公园。

经过市政府近6年的综合整治、开发建设,以汉文化、水文化为主题的汉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总库容137万立方米,拥有850亩水面、1031亩景观绿化

汉城湖公园的生态设计

1.合理构建植物群落

(1)植被类型合理搭配

西安市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由于夏季炎热且光照强度大,大草坪根本无法为外出行人提供绿荫,更加无法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且草坪易种难养,管理费用大;因此在空间上,以乔木+灌木+草本地被+草地的植物搭配模式为主;在品种上,根据不同季相选择不同树种搭配,不仅能最大程度提高叶面面积和绿量,且景观层次与色彩变换丰富,亦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树种选择合理搭配

树种选择是生态风景林设计的基础,只有选择合适的树种,才能表达设计立意,发挥生态功能。在汉城湖公园的树种选择中,尽量保留现有乔木、灌木资源,以乡土树种为主要树种,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本地植物景观,诠释鲜明的地方文化内涵。如用西安市的乡土树种石榴树构筑水岸景观;用柿树紫薇散植、丛植在林间或道路边的林缘地带,展现繁花似锦的景象。同时,适量引入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外来景观树种,如云杉、榆叶梅等,营造一个种类丰富、绚丽多姿的温带露地植物园。此外,选择对粉尘、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工业气体排放污染物抗性强的树种,以适应规划区的气候条件,并实现抗污、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

2. 景观设施生态设计

(1)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

根据已有建筑特色,结合丰富的风能资源,建造以风车为造型的功能建筑,观景风车建筑的顶部可通过风能发电。建筑分为四层,首层为汉文化展厅,二层为休闲茶吧,三层和四层为观景瞭望台,可俯瞰岛内自然植被、鸟类及各处美景。

景点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态效益。例如,园内的灯均选用太阳能照明灯、风光互补路灯、草坪灯等环保型灯具;观景廊的顶部设置太阳能板,利用太阳能发电等。

(2)收集和利用天然降水

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雨水收集的原理和技术,如修建雨水池用于截流、处理雨水;建立雨水花园等,尽量避免使用硬质材料作为地面铺装等方法

此外,整个汉城湖公园的给水系统可设置通过打深水井,然后利用风车动能抽水。在排水上,建立雨水管网系统,搜集雨水,实现循环生态效益。

3. 园内湿地生态设计

公园湿地对水环境的净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截流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将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达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目的。

(1)利用动植物改善水质

1)加强水体生物的多样性

为增强水体的生物活性能力,采用微生物技术和措施,对水体和底泥污染物进行分解,还原水生物,净化水质。如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改善水质,从而产生生态景观的效果,或水上搭建植物浮岛,让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2)加强水体植物的多样性

为改善水质,利用植物根系吸污的功能,在水岸种植各种植物,净化水质。如在水底种植沉水植物、沼生植物、湿生植物,吸收水体污染,净化水质,营造水岸生态景观。

(2)利用电能的水循环处理

利用电能,在湖内设置喷泉,对水体进行经常性地曝气,保持水体的活性,改善水质。

(3)驳岸的生态处理

改变土基草坪护岸和木桩护岸的形式,砌筑“可渗透性”的生态驳岸。如嵌草砖。

4. 道路铺装生态

注重道路系统的生态化设计,园路设计和植物景观相协调。选用能够提高层面透水等物理性能高的材料,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

结语

随着市民对休闲公园环境及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公园生态环境需要作出相应的优化与调整。在这种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郊野公园的生态设计应当成为未来公园建设与发展的主导方向。

此外,公园还应杜绝粗放、浪费的建设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来获取最高的效益,将自然环境保护与满足人类心理需求高效的结合在一起。郊野公园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同时还应体现在精神上,公园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历史文化相呼应,集中反映了城市的整体精神文明状态,是未来郊野公园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作者:王嘉琳 魏天刚

风景区生态设计论文 篇3: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景中村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城中村是我国特殊的社会现象,景中村作为一种城中村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其改造是一个特殊的复杂工程,它涉及的层次多、范围大、角度广,景中村改造不仅关乎城市的良性发展,更是关系到风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内及其周边的景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景中村的复杂性以及特殊性,针对景中村改造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探索实现景中村顺利改造的支撑子系统,该支撑子系统对于有效地促进景中村改造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公地悲剧;复杂系统

景中村是指纳入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范围之内,土地集体所有,行政上设立村民委员会,主要居民为农业户口,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活动转移,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保留村落的风俗风貌的社区聚落。

旅游产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给景中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景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由于风景名胜区特殊的性质定位、脆弱的环境承载力,造成了景中村的发展与风景区保护之间的错位和不协调,由此产生的人口、环境、管理和经济产业方面的矛盾日益严重。本文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及其周边的景中村为研究对象,从复杂系统的视角认识和研究景中村的复杂性特征,探讨了东湖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景中村的协调发展问题,虽然本文是针对个案所作的研究,但是对其他城市的景中村改造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景中村的普遍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伴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快速发展景中村现象不断涌现,杭州、西安、武汉等旅游业发达的城市都存在景中村现象。杭州西湖名胜风景区周边共有9个行政村,如梅家坞、龙井村。2003年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推进了景中村“农居综合整治工程”,景中村的管理与生态环境有所好转。西安的古迹遗址有着数量多、面积大、分布广、距城市中心较近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有100多个村庄,20多万农业人口和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居民在古迹遗址内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增加,东湖风景区正逐步由“城郊型”风景区向“城中型”风景区转变,加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风景区内“景中村”的快速发展。2003年武汉市启动城中村改造后,2006年6月1日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后,武汉东湖风景区由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托管。东湖风景区管辖面积扩大到82平方公里,托管范围包括五街一乡一个开发区的部分用地,共計9个社区,19个村(其中包括12个行政村),4个场,91个村民小组。目前东湖风景区内主要包括风光村、渔光村、湖光村、磨山村、桥梁村、东湖村、先锋村、龚家岭村、新武东村、滨湖村、鼓架村、建强村等12个景中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密东疏,南北均衡的特点,并且围绕东湖水面进行排布。

二、景中村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所谓景中村,即风景名胜区内或边缘地带的村。景中村作为城中村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除了具有一般城中村的特点外,本身还有其特殊性,不仅是环境敏感区,而且是规划管理的“弱区”甚至是“盲区”。景中村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景中村的复杂性问题一方面具有城中村的一般复杂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地理区位的城中村,又具有其特殊性。

(一)产权关系构成复杂

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但是,该条规定的“集体”的概念界定的比较模糊,而且,乡镇、村、小组三级主体的收益分享也没有做出明确界定。实践中,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既有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即集体土地所有权者,也有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等行政管理机关及村民自治组织,还有乡镇、村办企业和个人等土地使用权者。风景区内及其周边的土地和水体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公权”与“私权”混杂,在这种体制下必然存在着“负的外部效应”,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敏感度高

东湖周边的景中村没有可进行农业耕种的土地,村民主要利用湖面进行水产养殖,密度过高的水上养殖,加上人工投撒鱼饲料等,造成东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果湖、庙湖、喻家湖等部分水域已超富营养化,湖内氮、磷严重超标。伴随着东湖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农家乐和水上餐厅在东湖风景区建立,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这些餐厅的经营者大量捕捞水产,这些行为破环了所处景区的水生态平衡。同时其产生的废水垃圾直接排入湖泊,严重污染了东湖景区的环境。由于东湖风景资源极其脆弱,景中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对东湖的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村民安置困难

城乡二元制度造成景中村村民在社保、就业、教育等诸多方面依然被排除在城市范围之外。土地和湖面的丧失使景中村居民失去了基本的生产资料,而农民转变为市民后,自身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单一,限制了村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在就业指导、教育、培训等方面存在的城乡差别使景中村居民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据调查,渔光村村民420人,除了东湖游船经营,养鱼带动部分村民就业外,剩余劳动力150人没有工作。

三、景中村改造的困境

(一)补偿标准难协调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集体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武汉市政府征用东湖景中村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还是1992年武汉市政府制定的补偿标准,景中村村民得到的各项补偿补偿远远低于实际应得补偿费用。

(二)规划滞后难监管

1982年东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经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4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及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必须报国务院审批。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主要是以景区为管理对象,而没有将景区内及其周边的景中村的规划建设纳入景区总体规划,导致景中村没有村镇规划,各自为政。景中村内房屋布局杂乱无章、建筑密度较高、土地利用率和绿化率低下、环境卫生较差、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各类管线杂乱不堪、道路狭窄、消防和救护通道堵塞等问题。

(三)监管不到位使“公地悲剧”延续并形成恶性循环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公地的悲剧》提出“公地悲剧”的概念,它是指当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时,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享用者都从私利出发,争取从中获取更多收益,而付出的代价有大家负担。由于对景中村的规划滞后以及东湖风景区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决定了东湖风景区“公地悲剧”产生的必然性。近年来,随着东湖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东湖周围景中村的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填湖事件时有发生、餐厅酒店遍地开花、区内景点各自为政、园中套园愈演愈烈。随着周边的过度开发,东湖水质逐年下降。1990年东湖水质第一次恶化为劣Ⅴ类,随后的十余年一直没有变化。按照标准,劣Ⅴ类为最差水质,甚至不能用于农业灌溉。

四、多种机制协同变革下的景中村改造策略

根据系统理论,景中村改造支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法规、管理、社会保障、政策子系统都是这个复杂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因此,景中村的改造就是要协同法律、管理、社会保障、政策等多种子系统的变革,实现景中村的改造,推动和谐景区的建设,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法律支撑子系统

1、健全农地产权制度。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所有权主体不明,使用权权能不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土地财产权分割关系难以界定一直是城中村改造中的最大难题。风景名胜区的土地产权包括土地和水体的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因此,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对景中村的顺利改造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的影响至关重要。应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土地管理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承包经营权主体、经营管理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明确集体土地流转的范围、主体,明确地方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在集体土地流转中的地位、职责、作用。

2、建立农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在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建立农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要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制度和完善合理的征地程序制度,保证景中村改造过程中征地补偿标准科学合理以及征用程序的公平公正,让农民参与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

(二)管理支撑子系统

1、规划管理机制。景中村的改造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本着城市建设、景区发展、生态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按城市化、现代化的标准合理进行“景中村”改造规划和建设。首先,风景区内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适当集中、合理布局,并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其次,景中村的改造必须服从景区的整体规划与布局,景中村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结合景中村各自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改造方案。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应尽快出台《东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管理办法》,对景中村从建设、规划到管理都作出明确的规范。

2、改造监督机制。城中村改造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层次多、范围大、角度广。景中村改造管理监督机制,是指对政府、开发商以及村民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通过各利益主體的相互监督来达到一种制衡的作用。在完善景中村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指导政府的依法行政,引导开发商和村民在参与景中村的改造过程中有法可依,同时可以监督政府工作者、开发商和村民的行为。

(三)社会保障支撑子系统

1、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景中村村民的土地被征用以后,将符合条件的村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范畴,切实解决离土或水村民的养老保障问题,逐步实现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养老保障向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转换,村民进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按月领取养老金。

2、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景中村村民农转非后,应以家庭参保为主,坚持低标准、广覆盖、多层次的原则,扩大农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以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按照积极稳妥的发展方针,逐步建立起由各级政府组织引导、集体扶持、农民自愿筹资,以保大病、保住院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和鼓励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

3、建立就业保障制度。由于景中村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转非后村民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为了实现村民的就业,建立城中村村民的就业保障,必须加快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政府采取多种途径对村民进行就业培训,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并对其就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四)政策支撑子系统

应该在认真遵循现有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并且根据景区的特点,结合景中村的发展需求和特色,开展景中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景中村规划政策研究,形成符合景区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景中村政策,实现景中村的改造、景区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喻燕,刘定惠,胡高原.“城中村”改造支撑体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2).

2、张宇.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撑体系研究——以宝鸡市金台区联盟村城中村改造为例[D].西北大学,2008.

3、侯雯娜,胡巍,尤劲,吕敏.景中村的管理对策分析——以西湖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4、袁雅芳,胡巍.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发展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作者:陈 双 王小飞

上一篇:数学金融学研究论文下一篇:旅游业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