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生态设计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宜宾市胜天红岩山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全面提升风景区品质,使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风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成为了规划行业的重点。红岩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高县胜天镇,景区面积约38.1 km2。红岩山风景资源丰富,以丹霞地景、桫椤海生景、水域景观、历史文化建筑与古迹遗迹景观为主要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使红岩山风景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红岩山风景区规划的重点是要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风景区规划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风景区相关理论,确定了风景区规划原则与内容。对红岩山风景资源与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针对红岩山风景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风景区规划研究。本文研究成果有如下几点:(1)通过分析国内外风景区规划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风景区相关理论,探讨了生态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风景区规划中的运用,明确了风景区规划原则与内容。(2)对红岩山风景资源进行调查与分类,采用专家打分法对12处主要景源进行评价,得出其中特级景源、一级景源、二级景源各4处。可以看出,红岩山风景资源丰富,存在多类型风景资源,以天然的红岩丹霞地景、桫椤海为代表的生景、清澈优美的水域景观、寺庙文化与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游览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保健价值,为风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3)对景区发展潜力分析中显示出景区发展有利因素在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而限制因素在于资源较为分散、设施薄弱、环境保护的制约等,据此提出了风景区规划策略。(4)对风景区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景区实际情况,对高程、坡度、坡向、水域、植被覆盖指数、土地利用类型6个因素进行生态敏感性单因子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权重值,利用GIS技术,通过加权叠加法获得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得出红岩山风景区生态敏感度指数约1.477-7.01之间。将指数划分为不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4个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比例为7.49%、27.98%、50.57%、13.97%。看出红岩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优越,中度、高度敏感占总面积比例在60%以上,红岩山风景区西南部、西部、西北部生态敏感度极高,而中部、东部生态敏感度相对较低。为后续风景区规划做辅助和指导。(5)风景区规划设计实践研究。对红岩山风景区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进行了保护保育规划、风景游赏规划、道路交通规划、风景建筑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游览设施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方案。通过红岩山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为提升红岩山风景区品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胜天红岩山;风景区规划;生态敏感性;景源评价

学科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风景区规划研究

1.3.2 国内风景区规划研究

1.3.3 国内外风景区规划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风景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风景区相关概念

2.1.1 风景区

2.1.2 风景资源

2.2 风景区规划理论基础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山岳型风景区规划基本原则与内容

2.3.1 规划原则

2.3.2 规划内容

第3章 红岩山风景区资源调查与分析

3.1 红岩山风景区概况

3.1.1 区域位置

3.1.2 自然生态特征

3.1.3 历史文化脉络

3.1.4 历史建设过程

3.2 红岩山风景资源调查与分析

3.2.1 风景资源调查与分类

3.2.2 风景资源评价

3.2.3 风景资源特色与特征

3.3 红岩山风景区发展潜力分析

3.3.1 发展优势及动力

3.3.2 发展劣势与问题

3.3.3 规划策略

第4章 红岩山风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技术处理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评价单元的确定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生态敏感性分析

4.2.1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分析

4.2.2 指标权重确定

4.2.3 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

第5章 红岩山风景区规划设计

5.1 规划指导目标与原则

5.1.1 规划指导思想

5.1.2 规划目标

5.1.3 规划原则

5.1.4 主题定位

5.2 保护保育规划

5.2.1 保护与利用分区

5.2.2 资源专项分类保护

5.2.3 保护措施

5.3 风景游赏规划

5.3.1 景观功能分区

5.3.2 组团景点规划

5.3.3 特色游览路线规划

5.4 交通道路规划

5.4.1 对外交通规划

5.4.2 内部交通规划

5.5 植物景观规划

5.5.1 分区植物规划

5.5.2 景区与景点边界的植物规划

5.5.3 景点单位的植物规划

5.6 风景建筑规划

5.6.1 风景游览建筑

5.6.2 接待服务建筑

5.6.3 民用建筑

5.7 旅游设施规划

5.7.1 环境容量估算

5.7.2 服务点规划

5.7.3 服务设施规划

5.7.4 景观小品规划设计

5.7.5 标识与解说系统规划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西北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用水结构产业结构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