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体育文化论文

2022-04-18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进一步提升人民的身体素质,促进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我国国际交流以及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未来社会体育学的发展也应当结合全球视野进行研究,以此来明确研究的发展方向,并设计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升社会体育学在当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会发展体育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发展体育文化论文 篇1:

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发展论

摘 要: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达,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越来越多的人们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有着鼓舞人心,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我们要积极的发展体育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社会;社会发展

一、体育文化的定义

体育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依附和依赖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受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体育文化既是一种亘古未绝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不断增值的现代文化。体育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类型。体育文化的现代性特点决定了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建设现代体育文化已成为建设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体育文化看似是一种体力和物质成果,其实是一种智力和精神财富。

二、体育文化的社会需要

总结、概括、研究当前的文化转型,体育文化对未来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与学科意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达,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越来越多的人们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因此,体育健身是农民走向富裕之后的必然选择。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三、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是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人们共同的希望和发展目标。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体育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1.体育文化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体育活动作为文化来认识,把体育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使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商业化不断深入,给现代体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体育文化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大开发、大建设和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据国内外专家分析预测,体育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必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把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转化成为体育文化资本,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既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又能通过庞大的市场获得巨额利润壮大社会的经济实力。

2.体育文化将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体育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刺激是独特而无以替代的。体育文化所产生的精神效应是正面的、向上的,即使是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也让人感知到健康的幸福。因而可以说,体育给人的精神影响是全方位的、健康向上的、竞争拼搏的、奋发创新的。体育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还表现在它直接为科学教育服务方面。文化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体育文化建设实质上也是人自身的建设问题。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不仅有赖于体育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新时期体育文化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科教更加进步的重要目标,体育文化当以人本理念为先导,追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大力弘扬和创新体育文化,使体育文化更好地为科学教育事业服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3.体育文化将使人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人民生活的殷实,除了体现在社会的丰衣足食方面,,还外显在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上。而人的生活方式又总是与文化密切相关。当代社会,体育将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处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创造着一个轻松自在的“休闲”境界,持续积累的心理紧张与焦虑得到了泄导,享受运动的乐趣,感悟生命的意蕴和人生价值,体验人际关系和谐带来的满足,建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说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就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殷实的人民生活中深刻地凸显出来。

4.体育文化将促进社会文化更加繁荣

我国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诸如武术、气功、龙舟竞渡、踢毽子、舞狮耍龙等,且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习俗以及审美观念。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又吸收了西方体育的精华,建立了一条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以它的博大精深和坦然自信走向世界,中国当代体育也在这一时期与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全面融合。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内容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渗透到中国体育中,给中国体育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并促使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而千百年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体育也正以其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运动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化事业面临着一个更加繁荣的发展时期,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这一世界性文化盛会,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是前所未有的大看点,将人文奥运的主题突出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这一交融将开辟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将使奥林匹克理想第一次在拥有世界上1/5人口的国度直接传播,让10多亿人民有机会接受代表世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奥林匹克运动,并用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服务,这在奥林匹克的史册上将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珍贵文化遗产。

四、体育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食粮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老百姓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以创造性劳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奠定物质基础,也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形成可靠的政治保障,还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一)体育文化传递的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人的情感和欲望是新世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所传递的理念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沟通,以达到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曾经为失去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而黯然沮丧,又为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而欣喜若狂,这就是每个炎黄子孙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真诚流露。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融入世界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切实履行对世界的承诺,更需要全社会的和谐、配合协调。 “人文奥运”突出“以人为本”,强调“文化和体育的结合”的理念,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加速器”。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机遇,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打造体育文化的创新之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助手。

(二)体育运动提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 面对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缓解压力的方式,更多地是参与精神文化生活,于是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体育在带给人们激情飞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健康和愉悦。

(三)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给社会和谐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体育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体育文化传达出的时尚理念可谓独树一帜,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也极为迅速。当今社会,不管你是否从事体育,不管你是否喜爱体育,似乎无人能远离体育或拒体育于大门之外。体育文化的魅力,体育“冲击波”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大目标之一。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其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幸福和发展,和谐社会是一个人可以获得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让国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体育文化紧扣时代脉搏,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的作用将坚不可摧,体育切实履行构建和谐社会抓手的职责也必定要发挥地淋漓尽致,向全社会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沈晔.体育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J].安徽体育科技,2005,(20).

[2]张玉生.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陈成.体育与和谐社会[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4).

[4]论北京奥运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J].热点透视,2006,(9).

The developing theory of the sports cultur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Wang Xi Hong

(Fujia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jian Fuzhou 350003)

exercise. As a kind of social culture, Sports culture has the role of inspiring the people, and coordinating relationships. We must develop actively the sports culture,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for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王喜红

社会发展体育文化论文 篇2:

全球视野下我国社会体育学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进一步提升人民的身体素质,促进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我国国际交流以及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未来社会体育学的发展也应当结合全球视野进行研究,以此来明确研究的发展方向,并设计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升社会体育学在当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全球化发展,社会体育学对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的作用不断提升,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不断密切。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体育运动在进行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全球视野之下我国社会体育行业的发展,应当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体育学研究人员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研究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进一步推动社会体育学的发展。

二、国际上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国际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发展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体育社会关系、体育全球化以及体育组织研究三个领域。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研究人员应当对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明确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建设对体育发展的影响,这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体育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体育往往会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研究人员当前重点针对全球化背景之下,政治经济发展与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当前体育开始向组织化方向发展,借助与经济、政治以及新闻媒体的合作,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体育的组织化发展方向是当前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进步,在发展中,我国的体育社会学在引进国外研究资料的同时,也结合国际上的研究资料以及我国当前的体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保证了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具备我国的特色。在当前的发展中,体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是整合化,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体育竞技、体育产业以及体育法规等,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当前许多学科开始进行整合化,综合化的研究更有助于推动体育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满足当前的竞技政治发展需求。另外,当前我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中重视将理论和应用结合,将传统的定性定量理论研究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注重在研究中使用体育社会发展信息,提升了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体育社会学研究将有效的改变社会民众对体育的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并借助实用研究来设计相应的应用方法。通过搜集社会体育发展信息,研究人员可以明确当前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真实问题,避免单纯理论研究造成的实用性较差以及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提升社会体育学的实用效果,真正有效的推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当前对体育发展的重视不断提升,因此,体育社会学研究可以借助国家的一些大型体育活动来进行,以此来促进社会活动与理论研究的融合,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实用价值。

四、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对策

第一,在未来的发展中,研究者应当注意将体育社会学理论和实际发展结合,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体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具备较高的实用要求。當前我国体育社会学开始想全球化发展,全球化背景之下,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背景等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人员需要结合当前国际上的理论研究资料和发展方向,将其与我国社会当前的体育发展现状结合,加强社会体育学和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升社会体育学的使用价值,推动社会体育学的整合发展,提升研究水平。

第二,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体育工作者应当与社会学者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体育社会学中存在一些跨学科的内容,体育理论和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为了推动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国家应当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引入体育专业人才和社会研究专业人才,从学科融合和合作入手来推动体育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经济的发展,体育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体育发展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此来指导体育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的全球化发展,社会经济与政治开始出现变化,因此,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也应当在国际视野之下进行一定的发展和改革,满足当前国家的发展建设需求,促进体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作者:南宇

社会发展体育文化论文 篇3:

论文化力与社会发展

[摘要] 文化力推动社会发展,反映社会发展的程度,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增强文化力的办法与途径。

[关键词] 文化力;社会发展;先进文化;途径

[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经济文化一体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效应,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化力所释放出的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越来越凸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今天的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中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文化的巨大力量,自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力作为精神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一个社会的整体力量无一不是文化力与经济力、政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作为物质力量的经济力、政治力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的,而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力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经济力、政治力之中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文化力作为精神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上。

文化力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与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显示,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或前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为旗帜,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激励人们努力寻求和开辟实现新制度、新体制的办法和途径,进而建立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并逐步将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制度化、规范化。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制度战胜一种旧的制度,一种新的体制代替一种旧的体制,文化充当了内燃机的作用。

文化力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后,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就是社会常态的表现。社会的常态与非常态相互转化。处于常态中的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个社会又会从常态向非常态转化。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们解决这些矛盾常常采取多种手段,而依靠文化的力量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文化对于社会保持常态起到了调控器的作用。

文化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为文化力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力为经济力的运行提供能动的推动作用。这表现在:一是文化的导向力赋予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知识水平的制约,文化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二是文化的感通力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的感通力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它能够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现在,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大量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观念变化正在带来愈益强劲的新产品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乃至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无一不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当然,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一方面壮大了文化自身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又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二、文化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

文化力不仅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且还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对于文化力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文化力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虽然也存在文化与经济不对称发展的特殊情况,如18世纪的英国,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16世纪,但其文化艺术水平却远远不及16世纪。然而,一般而言,一定的社会文化总是能够大体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说,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匹配。比如,在原始社会,伴随着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是极其微弱的文化力;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文化力的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文化力的极大扩张和释放。发达的生产力与发达的文化力相联系。当今世界,某些发达国家不仅拥有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打击能力,而且也拥有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强大的文化实力:从音乐到媒体,从电影到快餐,从语言到体育,它的文化裹挟着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无孔不入地对外扩张,渗透到“地球村”的各个角落,其咄咄逼人的态势对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构成巨大的压力。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个政党,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都不能不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都不能不倾注最大的热情提高文化力,都不能不坚决避免、防止或及时纠正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情况。

第二,文化力反映社会政治发展水平。文化与政治同属上层建筑,它们互为前提、相互作用。文化力反映社会政治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力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状况。一个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政治结构的建构、具体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无不烙印着这个社会长期形成的心理、风尚、习俗等痕迹。一个社会的治与乱总是通过文化来显示。其二,文化力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能力。统治阶级的政治判断能力、政治感召能力、政治驾驭能力,无不与他们的政治心理、政治道德、政治信仰、政治思想以及政治智慧、政治信息、政治舆论相关联。一切有作为、有成就的统治者大凡都学养深厚,不仅博古通今,而且最善于利用理想、信念、情感、舆论等文化因子,整合社会,凝聚人心,达成共识,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各种困难,化解种种矛盾,其高超的政治能力与水平得到充分体现。其三,文化力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政治觉悟。从根本上说,被统治阶级政治觉悟、政治意识取决于其政治经验和文化水平。一般说来,文化素养高的被统治阶级,往往政治觉悟高、政治参与的愿望强烈,加上统治阶级引导、调控得当,其社会政治也就会有秩有序。反之,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实现政治有序则相当困难。

第三,文化力显示综合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的衡量和测评中,愈来愈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其一,文化以其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显示综合国力。这种指标体系包括:科技、教育的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军事发展的贡献率,教育的普及率,科技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人均寿命以及道义的力量,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程度等。其二,文化以其特殊财富的身份来显示综合国力。一个社会的财富大致可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大类型。文化力不仅以其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形式充实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还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增进了社会财富,成为衡量和测评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其三,文化力还以其影响力、辐射力来显示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强弱,国家影响力的大小,文化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国家的文化往往凭依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传播、渗透到其他国家。即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其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在国际上也会有其重要地位。

三、文化力增强的办法与途径

如何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铸造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我们党必须面对自的重大时代课题。根据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和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学术界对文化力课题的研究,应当认为,要增强文化力,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把握方向、培育精神、打牢基础、营造氛围、发展产业、建设队伍、当好代表。惟其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健康蓬勃发展,我们的文化力量才会愈益强劲,我们的社会才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把握方向。方向是力的三要素之一。所以,增强文化力,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以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力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打牢文化力运行轨道的基础,明确文化力前进的目标。其次,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人类社会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冷静应对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样式对我们文化力形成的冲击力和挑战力,正确处理主流文化建设与非主流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主流文化核心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允许健康的多元文化的存在,进一步拓展我们文化力的根基。再次,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各种非主流文化的规范和引导要尽量运用文化的方式,而慎用非文化的方式。最后,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开放吸收、广采博纳的原则。

第二,培育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培育民族精神是做好增进文化力这篇大文章的应有之义。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认真做好开掘工作。要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体现出的宝贵精神进行提炼、概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时进行总结,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存。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不是自发生成的,必须积极开展倡导工作,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多种形式地抓,相协调相衔接地抓,长期不懈地抓,使全体人民沐浴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春风里,耳濡目染在文化建设的百花园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三,打牢基础。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夯实文化“大厦”的基础,对增强文化力至关重要。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努力造就出数以亿计的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我们的文化力在更深厚的基础上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营造环境。文化环境的好坏与文化力的大小成正比。所谓文化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其二是社会成员的文化修养和对文化事业的关切程度。这两个层面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等。

第五,发展产业。增强文化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可或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的弊端,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要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使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文化力因文化产业的崛起而与日俱增。

第六,建设队伍。增强文化力,就必须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知识分子大军。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制定更为积极的知识分子政策,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抱负、发挥才智的机制和环境,使全社会所有优秀的知识分子都能够为增强我们的文化力建功立业。同时,知识分子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努力把自己锻造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第七,当好代表。增强文化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做到:一是突出党员的信仰建设,坚定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二是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化素养,能够准确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党员干部队伍。三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途径。

(本文作者:中共云南大理州委书记)

作者:顾伯平

上一篇:企业营销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电力市场电力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