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对美国帕克十二联盟竞技体育发展进行全面考察,以文化视角剖析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长盛不衰的根源,从而考量我国大学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认为:美国悠久的校园体育文化传统是大学竞技体育长盛不衰的坚实基础;成熟的体育产业文化是大学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独有的本土體育文化是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论文 篇1:

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健美操之间的关系

摘 要: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形式和广泛的主体广受大学生好评。它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道德水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激励和规范作用。如今,健美操作为一种体育形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学体育教育之中,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对大学体育文化的含义和现状,以及健美操在校园体育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大学体育文化和大学健美操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 大学健美操 关系

一、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在大学这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体育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上讲,所谓校园体育文化就是所有的师生及员工在健身运动、体育教学、体育设施建设和运动竞赛等活动中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就是指所有师生员工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既拥有深刻的内涵,又拥有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体育文化与德育、美育、智育等一同构建了校园文化群,它也同群众体育文化、竞技运动文化一同构建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1.健身功能

体育文化作为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高校中正蓬勃发展着。体育不仅仅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记忆和清晰的思维。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血液循环会加快,心脏功能会提高,呼吸系统会改善。大学生还在生长发育的阶段,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2.娱乐功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文化是对校园生活良好的调节剂。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体力脑力进行恢复,还可以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娱乐。诸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等体育竞赛,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是放松身心的途径,丰富了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3.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又被叫做美化功能,可以作为推动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动力。体育文化就是要人们去欣赏它、发展其中之美,之后去体验。与此同时,审美功能在校园体育文化中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融入了校园每个人情感之中。校园是充满感情的世界,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填充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空缺,从而提高与美化了我们的精神境界。如缺乏情感的熏陶,欠缺审美的修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贫乏、单调,校园生活就不会有美感和光彩。对于现今大学生来讲,健康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欣赏、展示与创新的展示平台,从而使他们获得多元化的体验并且极力按照美的规范来塑造自己。

三、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和大学健美操之间的关系

1.健美操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影响及地位

健美操运动可以说是现今高校流行和传播最为广泛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美操是在当今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文明病”蔓延开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健身运动。这些初期是以健身为目的运动不断吸收迪斯科、体操等舞蹈和其他体育类的造型和动作慢慢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注重力度、增强负荷,加之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健美操,而且逐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拥有明确目的性、科学性与针对性,也渐渐发展为集舞蹈、体操与音乐为一体的以健身心、健美和健身为目的的新型体育项目。同时它还有非常强的群众性、娱乐性与创造性,因而被推崇为适应性极广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它以自我锻炼为主,兼顾自我塑造与最求健美的协调统一的发展而被现代大学生所接受,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给高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健美操在很早就传入了我国,引入之初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正逐步在国内高校中迅速普及与推广,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大学生体育的热点。其健美、健身的时效性、组织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等吸引着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健美操的行列中来,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同时健美操活动的积极开展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升温,不仅是校园的广场,而且运动场、表演台和体育馆都所处可见健美操爱好者矫健的身影,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建设。校园的体育文化活动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健美操所具有的凝聚力,像一只无形的手把众多情趣相近、兴趣相同的人连结在一起,进行一些表演或是竞赛的形式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有效地调动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健美操活动的带动下,体育文化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不仅丰富了体育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整体高校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健美操与校园体育文化相辅相成

(1)增强体质。

健美操具有有氧代谢运用的特性,长时间、大密度、高强度的训练,会对身体各个关节、韧带,以及主要的内脏器官和肌肉群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进而有效提高心脏系统、呼吸系统的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耐力、灵敏度、柔韧性、速度等运动素质。

(2)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品格。

健美操本身是一种健身与美的创造。练习健美操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美的体验与展现。学生在人体美的实践中,自己去感受、去鉴赏、去表现和创造美的感情和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同时提高主体的审美意识。大学生进行健美操运动,会使情操、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可以不斷完善自我,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

(3)高雅的娱乐功能。

高校校园与社会其他社区一样存在着多种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空间。有健康也有颓废,有高雅也有低俗。健美操以充满时代气息的面貌迎来了健康,驱走了颓废,那令人震撼的旋律,那欢快的节奏、强力的节拍,让人耳目一新,给大学的校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给高校休闲生活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也提高了体育娱乐活动的文化层次。

大学健美操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健美操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既丰富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又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陆守芹.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湖北体育科技,2008.1.

[4]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2.04.

作者:李俊葳

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论文 篇2: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文化透析与启示

摘 要:对美国帕克十二联盟竞技体育发展进行全面考察,以文化视角剖析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长盛不衰的根源,从而考量我国大学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认为:美国悠久的校园体育文化传统是大学竞技体育长盛不衰的坚实基础;成熟的体育产业文化是大学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独有的本土體育文化是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应借鉴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文化自信,加强大学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加快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拓宽大学竞技体育筹资渠道,推动大学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依托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选拔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关 键 词:大学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文化;美国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competitive sports;sports cultur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在美国,优异的运动队成绩是一所大学的形象,知名的学生运动员是大学生中的英雄,富有特色的体育赛事和社团活动是大学的独有名片。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美国代表团共派出550多名运动员参赛,其中417名为学生运动员,占美国代表团总参赛人数的74%[1]。大学竞技体育作为美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传递大学信息、烘托大学品牌、优化大学职能的窗口,在大学文化传承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负责制定美国各个大学体育联盟的赛事规则,其中帕克十二联盟是NCAA下属300多个联盟中32个顶级联盟之一。截至2017年1月,该联盟共获得488次NCAA团队总冠军,培养出300多名NBA球员,其学生运动员和校友共获得了1 100多枚奥运奖牌,在美国大学体育联盟中排名第一,素有“冠军联盟”之称[3]。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帕克十二联盟共派出246名学生运动员和31名教职人员参赛,为美国代表团获得55枚奖牌(25枚金牌、13枚银牌、17枚铜牌),如果帕克十二联盟参加奖牌榜的排序,它将排在美国、英国、中国、俄罗斯之后,位居奖牌榜第5名、金牌榜第4名。

纵观国外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动态,日本大学依托大学体育联合会、大学棒球联盟等体育组织,以体育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竞技体育改革的突破口[4];英国大学凭借英国高等院校体育协会的政策干预和文化熏陶,推进英国大学以体育管理向体育治理的转变[5],美国更是如此。由此可见,世界发达国家大学竞技体育强势发展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引领与渗透,但现有研究仅仅透过文化描述国外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全貌,未从文化视角对其全面、系统、深入的剖析。本研究聚焦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文化,力图从文化视角透析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长盛不衰的根源,实现对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文化研究边界的拓展与突破,为新时代我国大学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域外经验。

1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文化透析

1.1 “互联网+”时代下的体育产业文化

1)体育产业与文化繁荣共生。

美国大学体育产业每年收入高达160亿美金,甚至要超过盈利最高的职业体育联盟NFL。但是赚钱与盈利却并不是美国大学体育的目的所在,而是美国大学体育在几乎没有政府经费的支持下,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6]。虽然美国大学体育的商业化运作水平非常高超,但是NCAA和帕克十二联盟本身却都是非营利组织,它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体育来实现教育理想,因为从美国大学的教育体系看来,体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7]。

NCAA和帕克十二联盟的成员学校将橄榄球和男子篮球项目盈利收入用来发展其他21个并不盈利的美国大学奥林匹克运动项目,这也是没有设立体育行政部门的美国在历届奥运会上高居金(奖)牌榜首位的重要原因。可见,非营利性体育组织是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美国体育产业高度的自治性和文化的繁荣共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2)体育营销与文化融会贯通。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已超过NBA职业联赛,排名全美第6位[8]。NCAA仅在赛事转播权上就可为全美联盟高校带来12.3亿美元的收入,帕克十二联盟下属的多所高校每年平均售出3 000万美元的体育比赛门票。2011年,帕克十二联盟与ESPN和FOX达成12年30亿美元的合约,为ESPN和FOX提供一定场次的美式橄榄球和男子篮球赛事转播权。

帕克十二联盟中的斯坦福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还专门创立了自己学校的体育特许产品专卖店,逐渐形成了大学体育产业链。可见,体育赛事营销与转播的收入是支撑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财政路径之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托体育赛事形成产业链,采取自营自收的营销模式,有效回避财政赤字风险,保证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出美国社会文化中独有的商业气息。

3)体育媒介与文化协同传递。

精准、有效宣传与推广是传承美国大学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帕克十二联盟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其中包括1个覆盖全美的全国性电视台和6个覆盖美国西部地区的电视台区域网,可向全美6 000万户家庭转播高水平的大学生体育赛事 [9]。2014—2015年赛季现场直播赛事850项。此外,帕克十二联盟还与我国乐视网(LETV)、PP聚力网(PPTV)合作直播,并与新浪微博、腾讯微信联手打造大学生体育品牌赛事的推广活动。

美国大学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途径传递体育资讯、体育趣闻、体育赛事成绩等,让全美大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体坛快讯。此外,美国大学定期会召开体育学术论坛或报告会,通过多渠道、多视角、立体式的报道与宣传,加快了大学体育与文化的传播速度,促进了大学体育与文化的繁荣共生,构建体育媒介与文化协同传递的新模式。

1.2 “体教融合”背景下的校园体育文化

1)体育制度与文化相辅相成。

美国大学有着相对健全、完善的招生制度,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生源基本都是普通全日制高中生,没有业余体校、专业队、职业俱乐部的运动员。因此,在入学门槛上执行统一标准,没有降分或加分录取的优惠政策。美国大学录取体育特长生的首选标准是文化课成绩,例如:斯坦福大学学生运动员入学的文化课成绩要求平均绩点(GAP)在3.7以上(相当于我国百分制平均成绩85分以上),达到相应标准后才有机会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体育专项测试。

美国大学在招生时也会考虑体育特长生的优势,注重体育特长生在课余训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培养,而体育特长生选择知名学府的目的也希望得到优质的教育。美国大学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业也有严格的要求,学生运动员突出的竞技水平是被学校教练筛选的前提,除了优异的竞技成绩外,还需要通过学校的学术测试、口语考核。美国大学将严格、有序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化为一系列较为规范、可量化、可评判的教学制度,为学生运动员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度保障。

2)体育活动与文化互相融合。

美国帕克十二联盟负责管理旗下12所大学的23项体育联赛,主要包括篮球、橄榄球、足球、游泳、田径和排球项目,其中游泳项目在美国大学中普及率极高,几乎美国所有大学均有游泳馆和游泳俱樂部。此外,网球、棒球、越野、高尔夫球、体操、赛艇、手球、摔跤等也是全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很多运动技术精湛、扎实的大学生明星运动员广受普通学生关注与追捧。每年NCAA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球员都会得到美国总统接见的机会。

体育活动的现场氛围与场馆环境布置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NCAA举办的赛事中运动场内座无虚席,球迷身穿所支持球队的队服,一同欢呼、呐喊;赛场上啦啦队员热歌炫舞,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构成大学体育赛场上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此外,校际之间的单项竞赛也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例如: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与俄亥俄州立大学之间在橄榄球项目均是多年的“冤家”,其100年来的交战与对抗史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美国帕克十二联盟橄榄球队的“爱恨情仇”早已成为美国大学生热议的焦点和口口相传的体育故事[10]。

3)体育教育与文化紧密相连。

在美国,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不存在矛盾与冲突。NCAA章程中明确规定大学生运动员每周训练不能超过20学时,每学期应修满12学分,且必须获得全部学分才能参加运动队的训练,才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体育竞赛[11]。如果学生运动员因参加体育比赛缺席文化课学习,美国大学则会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随队辅导,以确保不会因集训或参赛而影响学业。这就促使大学生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上不能有懒惰之心,否则不允许参加体育竞赛,也就不能获得高额的体育奖学金,从而失去自身的优势与价值。

正是由于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美国大学体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依靠体育,学生运动员收获个人形象的展示与通往职业运动生涯的可能性。所以,体育制度是文化传承的根基,没有教育制度的约束,美国大学竞技体育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大学生运动员也难以站在世界体育最高的舞台上。

1.3 “体育强国”映衬下的本土体育文化

1)体育元素与文化相互辉映。

在美国帕克十二联盟总部到处都体现着体育文化元素。例如:办公区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联盟发展的历史照片,大厅周围的间隔墙都是用篮球、垒球或网球串成的小纱帘;体育场馆的连接通道悬挂的是功勋运动员和冠军教练员的证书、奖牌和奖杯;运动员公寓的大厅中屹立着卓越运动员的石碑和激励运动员勇往直前的座右铭。体育元素点缀着美国帕克十二联盟总部,呈现出体育元素与文化相互辉映的绚烂场景。

美国大学的体育场馆、体育中心几乎都设有体育博物展室,特别注重体育展品的收藏,例如著名运动员的跑步鞋、运动服、运动器材,优秀教练员的参赛证、照片、纪念章,历届重大赛事的秩序册、成绩册、吉祥物等,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运动元素,弘扬与传播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热爱运动、参与运动、享受运动。

2)体育人物与文化合为一体。

美国帕克十二联盟涌现一大批卓越的学生运动员,例如:来自华盛顿大学2017年NBA选秀状元马克尔·富尔茨、哈佛大学篮球队的NBA球员林书豪、斩获里约奥运会4枚金牌和1枚银牌的斯坦福大学19岁游泳运动员凯蒂·莱基德。一所大学拥有体育标志性人物不仅能够促进与提升大学综合竞技体育水平,还有利于弘扬与传播大学体育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风气。美国大学培养的体育明星,彰显出体育人物与文化合为一体的气息,“培育人物”“造就人物”“启发人物”文化功能得以体现[12]。

3)体育场馆与文化密切联系。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文化之所以兴盛,主要源于大学体育场馆的选址、规划及利用。在场馆选址上主要选取校园教学与生活的重叠区,体育场馆的设计与规划多以多功能、复合型、综合化的理念为主,场馆的利用率极高。例如:1923年建成的洛杉矶纪念体育场是南加州大学“特洛伊队”的主场,该体育场可同时容纳92 604 名观众,该校凡是大型文体活动均在这座雄伟的体育场馆举行。坐拥设备齐全、完善,奥运规格的体育场馆,再加之美国大学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南加州大学获得众多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美国大学校园里健身房和多功能体育馆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至少有一座现代化、标准的多功能体育馆,而校园里的健身房更是不计其数。多功能体育馆除了具备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外,还具备开设柔道、击剑、空手道、壁球等新兴项目的条件。总体而言,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带动了美国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已成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对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启示

2.1 加强大学教育与体育深度融合

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教育和体育系统缺乏互通与监管机制,大学生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存在矛盾[13]。我国应加强大学竞技体育与大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由上至下、学训并举的教育制度,完善大学生运动员选拔与招生体系,严控入学考试文化分数线,建立“以考促学”的多方联动机制,实行文化考核与参赛资格挂钩、所修学分与竞赛成绩捆绑的举措。此外,应加强文化教育质量,定期监督检查,保证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意识和理论素养。

2.2 加快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精神文化缺失、特色文化虚渺、制度文化滞后的现象[1]。体育文化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核心元素,体育强国建设需要体育文化的引领和滋养。我国应坚持体育文化自信,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度挖掘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加大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力度,树立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观,在体育标志性人物、体育建筑、体育场馆、体育特殊事件上融入民族文化,从而推动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2.3 推动大学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

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大学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手段匮乏,减缓大学体育赛事市场化发展的脚步。我国应创新大学体育赛事内容,加强大学体育赛事宣传力度,搭建大学体育赛事直播平台,提升大学体育赛事品牌价值,拓宽大学体育赛事开发渠道。根据大学生的观赛需求,充分配置大学体育赛事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大学体育赛事的最大化效益,推动我国大学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进程。

2.4 拓宽大学竞技体育筹资渠道

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筹资渠道相对单一[14]。我国大学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应瞄准市场、整合资源、精准定位,以体育赛事为窗口挖掘大学竞技体育市场潜力,加强内部文化自律建设,完善体育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此外,应本着“对外开放、协作共赢”的理念,通过企业赞助、活动冠名、赛事转播权转让、特许商品销售等方式拓宽筹资渠道,从而形成以学校为主、社会协同参与的筹资模式。

2.5 依托大学选拔培养后备人才

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托竞技体校和专业队。我国应逐渐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重心向大学转移,形成以大学培养为主体、社会化培养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应加强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完善训练管理体制,坚持走“体教融合”的道路,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从而推动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传军. 美国大学如何打造奥运冠军[N]. 光明日报,2016-08-13(008).

[2] 杜放,张守伟. 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审视与考量[J]. 体育文化导刊,2014(7):141-144.

[3] 刘玥. 一所大学拿下137枚奥运金牌——美国大学为何崇尚体育精神?[EB/OL]. (2016-08-11) [2017-04-15]. http://www.sohu.com/a/110167090_100854.

[4] 郭振. 日本大学的竞技体育组织[J]. 体育学刊,2015,22(3):100-105.

[5] 舒竞,易剑东,詹新寰. 英美大学校际竞技体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体育科研,2016,37(3):7-13.

[6] 周丽君.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的美国大学体育文化剖析与启示——以美国耶鲁大学和北爱荷华大学为个案[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103-108.

[7] 牛国胜. 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81-87.

[8] 杨铁黎,王刚,王晓毅. 他山之石:訪美国帕克十二联盟[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5):1-5.

[9] 付浩,骆秉全. 美国帕克十二联盟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47-49.

[10] 胡乐乐. 透视美国大学的体育文化[N]. 光明日报,2016-12-18(008).

[11] 邹月辉,李芃松,张爱红. 美国大学生运动员招生选拔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8):101-105.

[12] 邹媛. 美国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品格教育渗透[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3] 王长在,柴娇. 困境与突破: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7(10):87-90.

[14] 王永盛,王超. 中美一流大学竞技体育发展使命的研究:以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5):416-420.

作者:杜放

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论文 篇3:

大学体育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摘 要】大学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質,教会学生价值追求的崇高方法,传递学生道德理念超越的有效途径。[2]大学生运动会的规律性举办与否,反映出这所大学是否具有凝心聚力的底气和信心;大学校园广播如果整天播放流行歌曲,缺少体育文化传递,那么也大体可以反映这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格调不高等现实问题。因此,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凝聚精神力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一、坚守品位,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大学是以追求真理、创新文化、培养人才为根本宗旨的社会组织机构,它不仅具有一般组织机构所应具备的共性文化——其成员在长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共同价值观体系,更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能力。大学通过对文化的选择、提炼、传承和创新形成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特殊文化形态,从而使其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文化禀赋。大学与一般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文化,在于其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巨大差异。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大学文化的显著标志,不仅体现在对文化多样性具有选择与提炼能力,对优秀文化具有传承和创新能力,更体现在其品位高洁的内涵和形态上。因此,大学在任何时代和社会环境下都必须坚守品质,也是大学保持其组织身份的决定要素。

二、把握规律,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升大学文化建设水平,净化大学育人环境,不仅是大学发展的自身需要,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文化崛起战略中应当肩负的神圣使命。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科学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合理安排,规范有序进行。一要明确指导思想,防止放任自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遵循文化发展内在的规律性,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推进。要杜绝以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大学文化。文化的形成过程是文化选择和扬弃的过程,必须根据大学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的价值标准,对文化进行挖掘、引导、改造或强化,促进文化的优胜劣汰,使优秀文化真正得到传承和弘扬。二要戒除急功近利思想。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必须实施切实的文化发展战略,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要素不断积累,意识不断强化,认同不断加深,理念不断建构,制度不断完善,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大学文化生态。三要克服孤立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错误倾向。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大学文化也绝非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人类优秀文化具有普同性的一面,大学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在理想信念、价值诉求、目标宗旨等方面与社会优秀文化是完全吻合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站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使大学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那种认为大学文化孤立于社会之外,甚至与社会文化相对立的思想是狭隘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表现,这种思想不仅是错误的,在现实中也是完全行不通的。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体系,使大学文化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大学文化的社会价值。四要兼蓄并包。大学文化具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尊重差异的普同精神,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自由是大学兼蓄并包的文化襟怀,因为个性自由是个人潜能充分发挥的必要前提和个人主体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条件。

三、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路径。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文化观念,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促进文化崛起,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提炼核心理念,彰显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大学精神的凝练和具体表述,昭示大学的办学宗旨、奋斗目标、价值尺度和理想追求,是大学主体精神的旗帜。大学文化理念通过大学使命、校训、校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学术理念等形式具体表达,代表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最深内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渗透力。要从大学自身的历史状况和现实追求出发,充分挖掘大学自身特色文化资源,提炼最能诠释大学精神及其价值追求的文化核心理念,用文化核心理念引导大学文化前进的方向,使大学文化始终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

2.积极营造有利于张扬健康文化的校园氛围。

一是构建科学的制度环境。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和大学组织运转的实际需要,创新文化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文化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机制的导向作用和制度的规约作用,使文化在大学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中的启发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建设优良校风。要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放在大学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在充分挖掘学校优良传统和特色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着力营造富有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优良校风。三是着力营建优美和谐的校园物理环境。根据自然条件、生态状况和人文设施特征,科学规划校园环境,强化文化氛围营造,使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建筑与文化相协调,使崇高的大学精神通过校园随处可见的物化载体具体而直观地展现出来,随时随地与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行交流沟通,陶冶学生情操,真正发挥大学文化的“化人”功效,为学生打造优美而富有特色的学习和心灵成长乐园。

3.创新载体,促进大学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与内化。

从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创新和构建大学精神的实践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能有效体现大学文化核心价值的主题教育、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大学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实学生精神生活,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通过大学体育文化大学建设,转变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形势下,以增进高校师生体质水平、健康水平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构建运动、健康、文明、和谐的大学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新荣.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02).

[2]陈浩.微言评高教,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329).

作者:任浩

上一篇:大学价值型教育体育论文下一篇: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