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短片动画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商业空间中个性化的装置艺术融入是一种独特的商业空间营造方式,它能够吸引人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诱导其进行消费、提高其购物的愉悦程度,使得商业空间的艺术品质提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德国的短片动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国的短片动画艺术论文 篇1:

网络艺术中的无厘头

纵观人类的媒介发展史和艺术史,可以看到新的媒介会拓展人类艺术表达能力,促使新的艺术形态的产生,可以说媒介是艺术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当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赖以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人们交流和交往的主要平台,艺术必然同网络相结合产生了网络艺术。网络艺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和运行方式,同以往的媒介艺术形态不同,带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并且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影响力。

网络艺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已经存在的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在互联网上原样态的呈现;另一类是指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或者主要用于互联网传播的原创艺术作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类。可以说第二类才是真正的网络艺术,它更能体现出网络艺术结合网络媒体给艺术带来的变化,也是网络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依据。

网络艺术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其艺术主体、艺术手段、艺术内容、艺术对象同以往的媒介所产生的艺术有所不同,这种变化再结合中国当代的社会背景使得网络艺术呈现出明显的无厘头倾向,表达出一种荒诞、随意、无中心、无目的的无厘头特征。

一、网络艺术中无厘头的体现

无厘头并非在网络中才开始出现。“‘无厘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肓语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莫名其妙,但并非没有道理。其二,‘无厘头’原是广东顺德一带的方言,是骂人话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什么都不行,十分无能”。①

无厘头为学界所关注起于香港周星驰系列电影,后来大陆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无厘头的创作。如《Q版语文》作者林长治将31篇原有的语文经典课文打造成诙谐幽默、让人爆笑的无厘头故事;2004年出版的《新浪无厘头丛书》总字数过百万,其中就包括了《非正常男女》、《搞笑天地》、《冒牌金庸》和《世说新语》。无厘头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夸张、无逻辑,不合常理,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缺乏意义。而当今网络成了无厘头文化艺术的重要滋生地。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图片、网络短片等网络艺术都大量地呈现出无厘头创作。

无厘头网络文学

无厘头网络文学首先体现在无厘头网络小说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恶搞四大名著的无厘头作品,如取自《西游记》的《悟空传》、《沙僧日记》,取自《三国演义》的《笑叹三国》、《无厘头三国演义》,取自《水浒传》的《缺钙水浒》、《大话水浒》,取自《红楼梦》的《宝玉快跑》、《贾宝玉日记》等。这些小说颠覆了以往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语言,对原有作品的主题做了解构,例如《无厘头三国演义》中开头就说“滚滚论坛多灌水,浪花淘尽恐龙,是是非非转头空”,一改《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英雄形象和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气势。《悟空传》第一章一开头就对自己的取经之路充满了质疑,孙悟空眼睛望着天边说“你不觉得这晚霞很美吗”,“我只有看看这个,才能每天坚持向西走下去啊”。

互联网媒介互动性、即时性的特点,创作和发表门槛相对较低的现实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学概念的认识,正向欧阳友权所说:“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介……让正统的文学范式遭遇拆解和置换……文学类型出现分化与重组,文学边界日渐模糊,并从物质、时间、空间三位一体上突破传统文学传播的藩篱,实现文学传播方式的革命。”②手机文学、微博文学以及网络中网民随意的文学创作早已变成网络艺术中的活跃分子。这些类型的作品也经常运用夸张、反语、戏仿等语言修辞技巧再加上不同寻常的哕唆重复制造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喜剧效果。如“十八年后我是一只蜗牛,铁了心要去那天尽头。或者东上泰山,大约五万年之久,要么南下汉水,也就十亿个钟头。妈妈说短短今生能有几个秋,别做梦了,去,给我打瓶酱油”。

无厘头网络音乐

无厘头音乐首先突出表现在串烧音乐、串烧歌曲中。网络中爆红的由中国传媒大学07级的几个学生拼贴的串烧音乐作品《换大米》,将《纤夫的爱》、《我的中国心》、《沧海一声笑》、《我的祖国》、《小白菜》、《天仙配》等风格曲风各异、歌词毫无联系的众多歌曲串联在一起,其中2.5版本涉及的歌曲就达四十多首。另外无厘头音乐还体现在网络歌曲填词中的无厘头风格,例如平纱落雁组合的代表作《囧傲江湖》中用不着边际、缺乏衔接的歌词来调侃武侠:

不知谁是金庸,不知谁是古龙,江湖

上我最红,阿姨心中大英雄;学一学陆小

凤,传奇事话无穷,装一装令狐冲,平沙落

雁刀尖锋。有没有饿得慌,我给你溜肥肠,

加一碗桂花酿,竹家散客归魂庄;对景照

贴花黄,新人笑远名扬,舞一曲醉花香,琴

棋书画都在行……

网络中还有大量的无厘头篡改歌曲,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被戏谑。网民创作者保持原有歌曲的曲,却将歌词改得面目全非,各取所需。《千里之外》变成了《欠我十块》,《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变成了《高三之歌》,《说好的幸福呢》被改成《说好的及格呢》、《说好的年终奖呢》、《说好的热水呢》、《说好的减肥呢》等多种版本。

无厘头网络图片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与前面时代相区别的‘世界图像时代’。”③读图时代人们更喜欢去寻求一种快感,消解意义和深度,更为轻松地获得信息。数字摄影、摄像的设备,网络中各种图像数据库,Photoshop、Fireworks、Flash等网络图片、网络动画的创作平台,Dreamweaver、Frontpage等网页设计工具的出现更是给网民提供了方便,使得网民可以较为容易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网络中无厘头图片有照片有卡通,突出表现是拼贴和篡改。把毫无关系的要素拼凑到一起,进行了全新的排列组合,或者把图片配上本来不属于该图片的语言,运用各种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制造诙谐搞笑意境,打破原有艺术作品的结构和框架。这种万能、简单而又节省成本的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产生多种创意,进行多样的解读,大受网民的欢迎。阅兵式中士兵本来手中的钢枪却变成了吉他;不会说话的婴儿带着可爱的表情用字母配上成人的语言;泰坦尼克号男女主角Jack和Rose在船头“比翼齐飞”的经典镜头更是被网民不断变换主角,古今中外的名人,各种动物和动漫造型,奇怪搞笑的表情都被运用其中。而且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一旦有网络红人的出现,尤其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丑角”网络红人,其PS照片就会风靡网络,前有“小胖”,近有“五道杠”的小学生黄艺博,还有“芙蓉姐姐”、“风姐”、“犀利哥”,一系列的网络名人和公众人物都被恶搞。

无厘头短片

2006年,优酷、土豆、酷6、六间房等视频网站的兴起,新一代的WindowsMedia、RealMedia等流媒体技术的推出,会声会影、Premiere等编

辑软件的开发,网络视频短片成为网民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网民自拍的作品和一些工作室拍摄的作品被上传到网上。而这些短片中最为重要的类型就是无厘头。

2006年初,胡戈的根据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剪辑而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红遍网络,网络恶搞短片开始兴起。以后他的《春运帝国》、《鸟笼山剿匪记》等也引来了较高的点击率。2011年蹿红网络的微电影《雷锋侠》穿着旧军装、披着红斗篷、背着老式军用水壶,戴着黑墨镜的雷人造型就是一种无厘头的拼贴,其语言和行为更具有无厘头恶搞的特点。无厘头网络短片涉及各种题材,如反映白领办公室故事的《嘻哈四重奏》,抒发反战情绪的金鹏奖获奖动画片《打,打个大西瓜》,改编自《功夫熊猫》、讽刺黑心房地产商的《功夫图猫》,模仿《大话西游》的Flash《大话G游》,这些短片颠覆了传统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期待,利用“错位”和“倒置”,制造了幽默效果。

二、无厘头网络艺术的媒介背景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网络使网络艺术得以呈现和分享,是承载网络艺术信息的介质,网络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不能离开这种技术性、物质性的工具,网络媒介对于主体的影响和建构作用也同它的技术特点息息相关。“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网络媒介本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艺术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这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网络媒介具有多媒体性和兼容性,这使得网络无厘头可以在语言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中得到全方位的传播。

网络媒介具有技术优势,传播者和受传者可以更为频繁而自由的转换,互动性鼓励了更多的网络艺术接受者成为网络艺术创作者,这种开放式的创作方式结合当代快餐式文化特点便生成了更多的拼贴艺术,网民尽情享受着作为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乐趣。很多网络艺术作品已经是融合了多人的创作成果,而且似乎没有终点。

网络媒体是自媒体,一改传统媒体把关的严格,艺术创作和艺术发表变得更为容易,各种贴吧、论坛、空间、SNS、博客、微博、播客等也为网络艺术提供了大量传播空间。这样网络艺术消解了传统媒体精英文化的权威性和霸权性,构建了一个带有平民视角,更为多元、平等的话语空间。正像尼葛洛庞帝所说:数字化使大众传播从“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变为允许大家“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

三、无厘头网络艺术的传播动机

这里所说的传播包含了网络艺术创作、发表、扩散、分享、反馈的全过程。网络媒体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对于无厘头网络艺术的热衷是网民主体的主动选择,无厘头网络艺术符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

首先,无厘头网络艺术符合了网民的娱乐性和感官快感的需要。尼尔·博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曾这样描述拉斯维加斯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⑥如今这种娱乐精神已经迅速地扩展到全球的商业社会中。在中国,网络也是到处充满了“欢歌笑语”,娱乐性内容的点击、下载、转载率居高不下。无厘头正是这种娱乐精神的体现,打破常规、解构权威、任意拼贴、荒诞戏仿的无厘头网络艺术使得网民以一种更新奇、更大胆、更无所顾忌的方式来尽情享受创作、传播、分享、交流的狂欢。这种快感是冲破精英文化神圣与桎梏的快感,是瞬间体验和感受的快感,这种不需要深度思考和深度价值意义的快感正符合了当下网民的使用需求。

其次,无厘头网络艺术满足了网民对现实的一种表达和宣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的震荡变迁以及原有的一些价值体系的土崩瓦解,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和焦虑,也带来了社会问题。没有了严格的审查机制以及网民的匿名性特征使得网络成为展现这些社会问题、宣泄不满和愤怒的平台。无厘头网络艺术正是网民以调侃的方式对此进行的非正面传达:打油诗“富了投机倒把的,提了溜须拍马的,树了弄虚作假的,苦了奉公守法的”反应了对基层工作中不务实又腐败的不满;《春运帝国》一开头就介绍春运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观”,接下来态度傲慢的咨询人员,队伍“比长城还要长的”的购票大军,已经20年没回家,从去年立秋就开始排队买票的农民工“周星星”饱受欺凌的遭遇都反映了小人物春节回家的艰难。

另外当代由于人们缺少终极的价值信仰,道德失范,价值失衡,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孤独而贫乏。人们在商业社会中眼花缭乱,失去了方向。无厘头网络艺术也明显地反映出人们的这种心理状态,表达出一种价值混乱和情感困惑。如《悟空传》中说“我像个优伶,时哭时笑,久而久之,也不知这悲喜是自己的还是一种表演,很多人在看着我,他们在叫好,但我很孤独,我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我幻想着我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世界,那里只有神与妖,没有人,没有人间的一切琐碎,却有一切你想不到的东西。但真正生活在那里,我又孤独,因为我是一个人”。

四、无厘头网络艺术的意义和局限

无厘头已经渗透到了网络艺术中的各种艺术样态和层面中,可以说无厘头网络艺术是后现代艺术的延续,这种后现代艺术到底是营养快餐还是垃圾食品?到底体现的是娱乐至死,还是透过娱乐来表达反思?是艺术的倒退还是艺术前所未有的发展?

无厘头网络艺术延续了后现代艺术中否定理性价值、拒绝历史深度、去中心化的特点,甚至出现审丑化,表现出泛艺术化和泛审美化,这些也是后现代艺术备受争议和质疑的地方。不过后现代艺术中的解构和消解仍然具有强烈的文化反思意义。无厘头网络艺术所制造的嘻哈一笑或者哈哈大笑是对以往和现有秩序、权威的正当性的追问,是对长久以来以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作为文化阐释和价值判断标准的质疑。“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⑦无厘头网络艺术对于艺术的扩展,以及给艺术所带来的变革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这种艺术一反传统艺术中的高雅,艺术更为生活化,能够反映出更丰富的艺术层次,审美价值也更为多元。无厘头网络艺术的快感并非完全具有否定意义,巴尔特认为,“身体是脱离意识形态的,因为它是自然的而非文化的产物,它构成了抵抗文化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如果身体是与被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相互分离的,那么意识形态就不是无孔不入、无远弗届的,身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抵御意识形态的有限的自由空间,属于身体的快感也就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除此之外,无厘头网络艺术的意义还体现在它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网络艺术的自由性可以摆脱桎梏,用一种更为随心、随意,更为开放的心境进行创作,体现了比以往更为平等、民主的艺术观念。网络写手李寻欢在《新的春天就要

来临》中写到:“借助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归民间’,这在文学低迷的时代里必将对文学基础的构建产生积极影响。如果从内在的特质研究,我觉得网络文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它来自‘网络父亲’的精神内涵:自由,不仅是写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写作的目的是纯粹表达而没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定目的的自由写作会更接近生活的情感的真实。”⑨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网络文学的总结延伸到网络艺术。无厘头网络艺术虽然不乏恶搞,却是另一种样态的真实。

透过无厘头网络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和困惑也具有现实意义。无厘头网络艺术同中国当代网络艺术的创作主体的平民化以及中国当代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分不开的。它看似荒诞离奇、解构正统、玩世不恭,缺乏深度,但却到处充满了讽刺色彩,这种调侃的背后让人反思,有时透出一种小人物的无奈和悲凉。创作者把小人物的压抑、痛苦、无助、自卑以一种暂时居高临下的姿态表现出来,透过反讽的方式得到一种满足和窃喜。照比精英文化的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式的优越感,网民们更喜欢下里巴人的近距离的亲民性。可以说无厘头的网络艺术“提供了打破日常生活的压抑的机会,提供了被压制者的声音在最大时可被听到的机会,提供了社会接受它通常所压制和否定的快乐的机会”。

不过无厘头的后现代艺术其局限和负面意义也很明显。正像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所描述的那样,“在艺术中,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弭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

网络艺术并非完全摆脱外在环境的一种自我放纵和解脱,并非单纯的自我欣赏,有的网络艺术创作者和策划者为了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吸引注意力、引起关注,为了无厘头而无厘头,随心所欲地创意,不加节制地复制和转换,誓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范。很多网民只是一种跟风和模仿,网络艺术变成了缺乏真相、缺乏真我的表达,变成了纯粹的艺术形式。无厘头变成了彻底的游戏化,艺术作品变成了完全的碎片化,利用张扬个性、解构权威的名义,实际导致彻底的无意义。情绪可以表达,可以宣泄,但是网络不能变成完全的呕吐物和垃圾场,网络艺术也不能只批不建。借用李倍雷批评“行为艺术”的观点:“消解主体性与价值的深度以后,又不想思考新的建设与重沟,究竟还有多少生命力有可持续发展前景?”如果只批不建,彻底的无意义只能导致彻底的欲望主义。另外网络艺术中到处渗透着商业操作和经济利益,哗众取宠的网络艺术作品众多,甚至可以采取任何方式、不惜任何代价,只为争取点击率,如果艺术完全变成了商业的傀儡,完全变成了少数人的操纵,甚至是一种低俗、审丑化的操纵,完全失去了无功利的自由性和创造性,那么它必定会离它最初的意义和价值越去越远。

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质是诗。”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艺术中的无厘头只是艺术变化和艺术进程中的一个体现,是艺术的一个侧面,艺术应该是多面性的。无厘头网络艺术的意义与局限的两面性正是我们把握世界的关键。我们不能用无厘头的狂欢去否定以往所有的文化和秩序,更不能用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垄断去代替文化的多样性。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作者:叔翼德

德国的短片动画艺术论文 篇2:

当代设计下商业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个性化研究

摘要:商业空间中个性化的装置艺术融入是一种独特的商业空间营造方式,它能够吸引人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诱导其进行消费、提高其购物的愉悦程度,使得商业空间的艺术品质提高。本文通过对当代商业空间设计的分析,得出装置艺术合理巧妙地融入在商业空间中的一些方法,通过论述可以看得出当代设计下,装置艺术已经通过商业中的精神与文化需求等多种形态频繁介入商业空间设计中,装置艺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商业文化品位艺术形式。

关键词:商业空间 装置艺术 个性化

引言

商业空间是建筑空间形态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商业空间的设计就是为了营造一种舒适的商业空间环境。商业空间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志是商业上能否取得成功,当前设计下,国内外对空间、产品、服务的设计和商业的融合越来越重视并积极实践。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Roger Martin)说,“对于增加公司收入,设计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设计为驱动力的公司已经显示出其商业优势,它们的利润甚至十倍于一般企业的,由此可见商业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一、当代商业空间设计的趋势与不足

商业空间环境设计中出现了一系列“同质化”的问题;而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空间设计无论是空间布置还是色彩搭配上都难免出现创新点的缺乏,市面上的商业空间更是在设计上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相似,商业空间设计差异化越来越小,难以形成商业空间的个性化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空间设计将会日益被当代设计下的商业空间设计所淘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传统意义上按需求购物的方式已经基本满足不了现代人的消费心理,而具有个性化艺术的商业空间才能让消费者驻足停留观赏,当消费者在满足精神需求后,便会产生消费的欲望,而商业空间的个性化设计也会得到发展,使商品与消费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刺激消费。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现代设计下,装置艺术的美学价值将转化为一种商业价值,装置艺术正式一种对于“同质化”最有利的回击方式,特别是当代设计下的装置艺术都是以一种成品艺术元素的形式存在,在艺术与设计中搭起一座橋梁,装置艺术更能作为一种个性化设计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当代设计下商业空间设计中所则需的。因此在商业空间中顾客们会因此在商业空间中多停留,他们待在这里的时间越长,就越有购物的可能。

二、装置艺术的概念与特征

装置艺术是一种结合各种不同的有趣材料通过有效的挪用、利用、重组、改装等来改变一个特定的空间,创造一种具有精神文化的艺术视觉体验。简单来说装置艺术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缩短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通过表达特定主体以及采用特殊形式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形成与人们的无形交流。互动的体验更加倾向于行动带来的体验,这需要在观众与互动装置之间形成创造性的交互作用。装置艺术的存在让我们放慢脚步,改变了往常一成不变的快节奏生活,将注意力停留在往常不曾注意到的熟识环境中,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让我们忘记身处何地,让我们在艺术面前变得更加主动,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局外的观赏者,而是能够参与分享和感受艺术自身的魅力。

三、当代设计下商业空间中的个性化设计的需求

商业空间未来更加需要空间丰富个性的多样化。与以往平常以往的商业空间相比,传统的商业空间设计空间单调,功能单一。而在未来社会层次不断提升中,商业空间向着更加个性化化、艺术化发展。空间的形态也会多样化,甚至会根据具体情况演变出不规则等艺术空间。传统的商业空间将无法带给当代社会下追求个性化表达的客户情感,也将无法留住客户的脚步,因此显现商业空间的个性化,装置艺术的独有商业空间必然可以给潜在客户以温馨的空间感受,进而拉近和顾客之间的亲密感,提升购物艺术个性体验。

(一)市场需求

在当代设计下,鲜明的个性化是同行业之间最有效的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自身精神享受的诉求也在不断提升,从游玩参观的旁观者到置身其中亲身感受的主人公,身份不同,感受也有很多变化。商业空间的装置艺术设计具有的独一无二、个性鲜明的特质,在一定范畴内能够有利于避开商业空间设计大同小异的现状。在竞争白热化和购物中心差异化战略更加明确的背景下,和以往百货时代坐等品牌上门的情况完全不同。互动体验设计关注真实情景中的观众参观心理和展示空间的布局与设计,以观众的需求为根本,在设计中探询互动展示的设计规律。

(二)商业空间的艺术化需求

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由于其以装置硬件为其承载的基础,结合其特有的交互性,使得其在其他很多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领域的享受,艺术与实际生活的接轨,装置艺术慢慢介入在商业空间里。装置艺术作为空间的神态存在于形式感、功能性的空间设计中,而且商业设计的艺术性也在当代设计思潮下以及社会背景下产生与发展起来。例如一间位于德国小镇Titisee-Neustadt的钟表店。该设计中的装置艺术顾客从抓眼球,逗留脚步,再到掏钱包成为一种新颖的消费体验。该店坦然地宣称,其目标客户就是到黑森林旅游的亚洲人,该装置艺术提高了空间的灵动性,使商业空间摆脱了平白枯燥传统的销售方式,使空间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趣味性,凸出设计的生命力。装置艺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在使用材料、视觉思维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都给消费环境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装置手法应用到商业空间中使得普通的商业空间中功能性设计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既不会忽略使用要求,空间分隔要求,又给消费者的观感带来了艺术体验性的情感变化,从而引起了消费者对商业产品有了相关的艺术体验认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且对诠释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给消费者留下形象上的深刻印象。当代消费人群对于创意、个性、自由、体验的商业空间的渴望远比想象中更强烈,个性艺术化成为商业空间中很好的精神食物,给了广大消费者一个值得去消费和欣赏的理由。安迪·沃霍尔在其著作《从A到B与其重复:安迪·沃霍尔的哲学》(From A to Band Back Again: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中谈到:

“商业艺术是艺术的下一个阶段。我从一个以生意为目的的艺术家开始,希望最后以一位商业艺术家终止。在我创作了被称为‘艺术’或任何其他名称的作品后,我迈入了商业艺术。我想要做一位艺术商人或商业艺术家。善于经营商业是最美妙的一种艺术…一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商业是最好的艺术。”

四、融入装置艺术的个性化的商业空间设计方法

装置艺术和商业空间设计本来是两个范畴的学科,装置艺术往往不能生搬硬套到商业空间设计中,因此如何将装置艺术的个性化融入到商业空间中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装置艺术的个性化表现,以及商业空间中装置艺术个性化需求,两者的性质特征,运用相应的设计方法将理论与设计相结合,使其两者的融入产生最大的影响,从而结合商业空间自身的发展,推动商业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个性化设计。

(一)合理夸张法

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从而融入到装置艺术的商业空间中。商业空间中夸张是在一般中求新奇设计方法与变现手法,与其不同的是按照装置艺术中的将设计的主题或者主题个性部分进行合理夸张夸大,赋予消费者一种视觉新奇以及心理变化的情趣。按其表现的特征,这里的夸张主要是形态夸张的类型,前形态夸张是一种表象性的处理,通过运用合理夸张的手法,为身处商业空间中的艺术美添加厚重饱满的感情色彩,使得商品的个性更加突出。装置艺术与商业的合作让原本单一的物质消费变得丰富多彩,逐渐过渡到了精神消费、文化消费,这些消费的變化都得以发展,装置艺术更大程度地参与到设计日常生活中去。用文化内涵增添商品的精神色彩,用装置的艺术理念不断提高到的商业文明,建立一种装置艺术与商业空间的桥梁,拉近艺术与商品的距离。

融入装置艺术的个性化商业空间设计的成功体很多方面,装置艺术的置入便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北京的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商业空间中对装置艺术进行了合理的夸张,并且将设计元素展现在了商业空间中各个角落,这种装置艺术在商业空间的夸张法并不等于有失真实或不要事实。

(二)元素置换法

装置艺术对于现有的材料已经成品进行扭曲、断裂、抽象、拆卸、变形、剪切、装配、组合等,在其保留原有材料或者成品的某一种特点下运用一种个性化的艺术思维记性发觉其文化及精神上的含义。这种置换在商业空间中更多体现的是材料的变形、拼合、涂抹等技法,吸取不同成品的元素特点,形成一种新的成品。而将这一成品置于商业空间中使其成为商业空间中的一部分,和商业空间进行融合。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个性化研究方法中使其发生转变,利用置换方法设计商业空间展现出较强的个性化与艺术感。元素置换更多的是重视在空间表面上的改变,元素置换是一种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多班被改造的物体而进行的变形、涂抹、拆卸、再次组合等过程,这种置换既保留了原来物体的一些特征,又增添了与原来物体不同的部分,即新的元素。例如在杜尚的装置艺术作品中画胡子的《蒙娜丽莎》便是对原有作品的再次元素置换,给蒙娜丽莎画胡子充满了颠覆性,这种手法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便可以经过人工的置换达到一种新奇的效果,将一种新的形态嫁于原来的形态之上,从而形成了一些列个性的装置艺术商业空间。现代商业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新思维的转换,但并不意味着纯艺术化,而是让商业空间中的设计走上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发展途径,接受更多的装置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

(三)以小见大法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对立体物体进行强调、取舍等方法集中到某个局部或者一点加以描写和延展,以小见大是以某个小不仅进行的重复排列,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者表达某种感情,以更充分地表达商业空间的主题思想。这种以一点纵观全局的艺术处理方法,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个性化的展示和丰富的联想,而在装置艺术中这种个性化的设计使得商业空间展现了不一样的感觉。

(四)场景营造法

装置艺术在融入商业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为商业空间设计营造应从满足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高层次的情感需求等方面入手。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场景营造的问题上,对于如何营造商业空间场景来更好地表达商品意义,以及如何和观众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这是装置艺术个性化地融入到商业空间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场景营造的表达诉求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首先是场景营造的情感表现需要在场景中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在商业空间基础上传达出其商品背后的故事,商业空间设计的目的才能得以表达,触景生情,与消费者产生心灵的沟通;另外一点讲述商品在场景营造中的重要性,要考虑如何在主题性彰显的商业空间中营造有艺术个性化的场景设计,如何通过场景设计来将前两部分结合。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在中国的展览场景中就充分地运用了场景营造法,展览中无限复制的南瓜、波点和网纹,在镜面反射下很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特别的眩晕氛围空间,所属空间中不论任何装置都运用了场景中波点的元素,行走在其中可以说是完全坠入了这位艺术家的幻想空间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只要每个人依然需要出门、需要与人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那么商业空间中就有很大机会利用装置艺术营造个性化的场景,吸引更优质的客群更多频次的到来,并进行更多的消费。

(五)新材料与新科技结合法

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科技并不单纯指理论上的科学范畴。科学和艺术的诉求对象的本质不同,但是正由于科技所具备的技术与表现手法,当代艺术才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到繁荣发展。装置艺术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创造出概念性的体验,其所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体以及网络。现如今装置设计中对材料的使用范围,已经从原有对现有实物的陈列开始转向环保高科技材料的应用,设计师对各种先进的材料进行组合,以更加丰富的材料来表达出创作的意图。例如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心今年的户外装置“Window to the Heart”就是一个直径足足12英尺的3D打印雕塑,吸引了多数人的到来和驻足。相比较静态的装置艺术,互动装置的似乎更能激起纽约客和游客们的好奇心。在距离时代广场一步之遥的Garment District,还有6个大型酷炫圆环。这些圆环中间设有椅子和一根可控制的摇杆,只要坐上椅子摇动杆子,圆环内部就会响起音乐,外部的光带也会跟着变幻。根据摇杆速度的不同,音乐节奏也会或慢或快。而且更妙的是,随着摇杆摇动,圆环内壁上还会出现影像动画。原本一张张静态的图片会因为速度连贯成为动画片,让人亲身手动体会早期电影和动画的形成。这些动画片,灵感来源于13个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配上背景音乐,就成了一部部音乐动画短片,这样声画合一的体验效果,实在美妙至极。而从外部看,尤其是晚上,一个个高科技带有未来感的圆环亮起,在曼哈顿中城水泥森林的背景之下,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也快速地茁壮成长,它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毫无疑问是巨大的。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绝非无物质化,具有开放的多种创作手段,当先进的技术手段以装置艺术为载体与商业空间成功嫁接时,商业空间无疑会变得更加出彩和吸引人们的眼球,促成人们多感官的空间感知。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装置艺术设计的手段也有很多,其中世博会中的“光影互动”游戏就成功地捕获了人们的好奇心。装置艺术融入至商业空间中的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与消费者的交互中都给予了消费者新的认知感受,也正是因为这些装置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运用,为商家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结语

从装置艺术的个性化角度深入到商业空间设计中,这样可以使商业空间设计更具有个性与艺术性,这使得商业空间多了一种视角去解读个性化的商业空间场景营造的方式,而这种个性化的商业空间营造手法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展示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商业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个性化研究使得商业空间得到艺术升华。

作者:徐悦 党成强

德国的短片动画艺术论文 篇3: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

[摘要]中国设计业在表面繁荣的泡沫之下,其实已是危机四伏。本文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试图找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突破口和平衡点,进而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设计教育 人文关怀 构建

[作者简介]王蕾(1981-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和理论。(河南 郑州 4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7)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以及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总之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市场等诸多因素,再现于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在具备使用功能的基础之上具备审美价值。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有三个层面:人的视角、社会的视角和自然的视角,倡导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力量,就是在倡导对人的需求、生存状况、生存环境的关注。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反过来作用于生活。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设计业的蓬勃发展,然而,稍加留心就会发现那只是表面繁荣,泡沫背后的中国设计行业的致命伤——“山寨”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中国的设计缺乏原创,没有“灵魂”,因为危机四伏的中国设计业从教育阶段起就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迄今为止,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无序化。

其实,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原创精神的缺乏。作为行业领袖的乔布斯帝国,他的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动画所体现出的原创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浪潮之所以令我们动容,就在于乔布斯将人文关怀和电脑科技完美融合,追求极致的连接艺术和技术,这是乔布斯的专长,也正是我们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所最缺乏的。作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终极偶像,乔布斯独树一帜。他创造了两个产业中的极致,充满的激情、智慧和梦想的苹果还有关于童心、勇气和创意的皮克斯。无论是皮克斯动画《海底总动员》还是iphone都充满了人文关怀。

中国也许盛产逻辑严谨的学者,或者学识渊博的技术专家,但是创新并不总是发端于聪明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美国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在于其建立的制度尽其所能地保护了一群可以产生更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群,而这些人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站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这才是真正的创新之道抑或发展之本。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升入大学之前学生就习惯了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普遍缺乏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精神。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突出,授课方式还是以教师的一言堂居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多被忽视;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狭小,虽然承认差异、追求个性是学分制的初衷,所以很多高校实施了学分制,但其实学生自主选择所喜爱课程的空间并不大。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实用型专业,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也就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而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常实行的准则是以客户为本。其实,从人的角度出发,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一定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无论于人、于社会、于自然都是有益的。

2.艺术设计教育性质的变化。近十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规模发展过快,快到已然失控。与速度相伴而生的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给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负能量。具体表现为:只注重应用技术层面的浅表训练,轻视内在的人文和艺术素质的深层修养提升,这在无形中贬低了艺术设计的价值;同时还把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和科学技术、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通识知识与艺术设计割裂开来,以至于艺术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重点、教学实践等环节都出现偏差,这种使人忧虑的现状亟待改变。再者,高等教育的性质已经在终身学习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变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普斯洛在《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说到艺术设计人员应共同具备的基本素质时,特别强调责任感,即关心周围世界,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美学形态以及周围文化环境的意义怀有浓厚的兴趣。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根支柱已被我们所认可。通识教育通常被翻译为“博雅教育”,这样的翻译充分体现出通识教育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功能,通过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增强学生对家庭、事业、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在美和道德上的辨识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思维更有创造性;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力,使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种目标下的通识教育必然是一种启发心智、唤醒心灵的教育,也是人文关怀下的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好注脚。

3.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使心灵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基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选择及确定都需要有人文关怀作为指导。但作为商业美术的一部分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强调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时常忽略了其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至少应该包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肯定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人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的机会,这与大学教育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本质是相契合的。人文关怀是人的生活和心灵必不可少的关怀,它使人的生活具有方向、准则和动力。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人文环境,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文关怀就没有教育。

看过广告导演李蔚然为“世界儿童基金会(World Children Fund)”拍摄的公益广告《别人的孩子》的人,都深深被该片打动,感动我们的正是其中弥漫的人文关怀。在这部广告短片里,他重新界定了角色,广告的主角统一命名为“别人的孩子”,取得了强烈的震撼效果和感人力量。旁白:“别人的孩子,供给你一日三餐;别人的孩子,为你铺平道路;别人的孩子,会送你上班下班;别人的孩子,保护你远离危险;别人的孩子,救你于危难间;别人的孩子,甚至为你把生命贡献……他们只要一个机会,长大成人,就像你的孩子。”广告中的人文关怀基调和令人感动的反思力量正是来自李蔚然对生活中寻常角色的重新定位,这种定位是他对生活观察的沉淀,是他个人态度的浸入。在李蔚然的脑子里有一种很自发的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思想,他的广告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只是让你记住该产品,更重要的是让你从中感受到全新的生活态度,将态度带给观众,在推销产品时将产品浸入人文关怀,这是广告背后的意义,也是广告的绝对价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不失为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

三、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文关怀的构建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教育需要树立使命感,哈佛大学的使命感值得我们学习:“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形成探究问题的习惯,终其一生而不断的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构建高校中的人文关怀氛围,教师本身首先需具备完善的人格,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传;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知识,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内在创造力量唤醒,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同时,高校应该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支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进修和培训,比如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外学习或是学历学位更上一层楼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现今的教学内容,已从狭隘发展到综合,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使教学内容趋向多元化。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文化传承、知识传递之上,停留在只需学习与继承,不用思考也不会创新的层面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的使命应当是把一个人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

2.教学体系要与时俱进。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素描为例,就有两种观点值得探讨。一种相对陈旧的观点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与绘画类基础课程教学没有差异,素描依旧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另一种相对新的观点认为,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这些基础课程之中,应以“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甚至可以去掉素描、色彩课程。显而易见,前者所说的素描,是单纯的绘画专业的素描,这种“素描+色彩”的基础教学模式,是沿袭传统的“美术学院派”教学模式,以上教学方式显然对培养绘画类人才更有意义;而后者是从教学内容的表面出发,过于看重所谓现代教学的表面形式和表象效果,却忽略了教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内在关联,也是对德国包豪斯教学方式的曲解。由于存在上述这样或那样的片面观点,致使不少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所谓的“现代设计”教学环节上却收效甚微,同时对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划分,也多是美术学院派教学内容的翻版,以为基础课程就是“素描+色彩”,专业课程就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毫无人文可言。这种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狭隘理解,必然导致教学实践的盲目性,严重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3.更新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的神坛上下来,步入普及教育的阶段,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转型必然不能以降低培养目标和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人文关怀的价值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建设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认真思量,艺术设计教育在这一转型期中出现的问题,其原因并不在于转型期本身,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艺术设计院系没有摆正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教学评价体系。很久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以培养行业领导者为目标)和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行业执行者为目标)之间并没有根本不同。教育方向含糊,培养目标雷同,甚至教学大纲也相似,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使得所培养人才显得通识性不足、专业性不强。人文知识明显欠缺,比如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涉猎不足,导致艺术设计教育的表现形式为营养缺乏,发育不良。平心而论,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是从工艺美术转型而来,所以使得艺术设计教育方式还较多地强调技能本身的传授和提高,低估了艺术设计教育所需的人文含金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整合本专业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资源,找准自己的位置,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乃重中之重。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学习,使教学相长。

4.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在制度建设上应该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进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同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具备完善人格、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和管理方式上努力探索和实施人文关怀。适时的人文关怀对于大学生确立独立自主的生命意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充实丰富的人生体验等都有重要意义。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注重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激发个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理想的自觉性,使大学生自觉地将外在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内心上提升人生境界,明确人生源动力,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终极目的。

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是文化的载体。艺术设计教育若是只停留在表层的技能培养,而忽略深层的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那么艺术设计教育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会走向枯竭。因为人类的造物活动本身就是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休戚相关的,造物的全过程就是人的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实现的全过程,而反映人的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设计学科与诸多相关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这才是艺术设计教育本应包含的全部内容。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进而善待自然、善待一切,从而充分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中国先人所说的:止于至善。引用乔布斯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参考文献]

[1]杭间.设计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吕斌.试论艺术设计教育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4).

[3](美)Robert J.Sternberg.认知心理学[M].杨炳钧,陈燕,邹枝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徐贷.艺术新概念——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方松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美术大观,2009(9).

作者:王蕾

上一篇: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论文下一篇: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