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论文

2022-04-15

摘要:文章从主体间性视角综合了能源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的能源需求安全、运输安全、供应安全进行了研究,闡述了以下四个观点:能源安全具有主体间属性;能源安全关系是主体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能源安全驱动机制是一个主体间性过程;主体间性视角为建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思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能源安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能源安全论文 篇1:

树立新型能源安全观加强能源安全保障

目前我国能源安全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国内环境治理制约能源消费增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能源低碳发展,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二是由于国际能源技术和经济竞争加剧,能源技术水平已成为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因素和经济竞争力,我国必须要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三是由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速仍然过快和煤炭占比过高、消费结构不合理,油气对外依存度大,非化石能源近中期占比仍十分有限,我国的能源消费现忧不可持续,严重影响能源安全。

面对以上新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包括能源供给安全、能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能源科技安全和能源经济安全的新型能源安全观,加强能源安全保障。

一是树立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能源供给安全观。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必须由单纯增加供应,转向由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制约提供保障的观念,把抑制不合理需求提升到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

二是树立能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观。要由片面强调保供,转向只能在生态环境治理前提下提高能源服务水平。把解决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三是树立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能源科技安全和能源经济安全观。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我国长远能源安全观应基于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的振兴,基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基于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牢固树立开放的有竞争力的能源安全观。

建设全面的能源安全保障,要经过长期努力,近期需要把能源环境安全放到更重要的地位,着重解决能源清洁化问题,保证合理的能源需求增长。同时也要加快能源技术研发创新,为中远期的能源技术革命,和实现绿色低碳化发展做好准备。中远期要通过能源的需求合理化,供应的科学化、多元化、洁净化、低碳化,实现我国可持续的能源安全保障。

要重视体制机制改革对建设全面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必须树立从消费到供应的整体能源系统优化概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破只顾局部利益最大化、忽视整体优化的障碍。要用有力的改革推动能源安全。具体对策建议和量化目标如下:

一是强化节能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2015年的能源消费切实控制在40亿吨以内,2017年煤炭消费占比控制在65%或以下,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之内。

引导能源合理消费,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节能降耗,限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是我国全面实现能源安全的基础。重点控制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总量,切实降低煤炭消费比例。通过节能和加快天然气与非煤能源发展,力争煤炭消费总量基本不增加。若将2017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总量调控到64%,实现此目标,必须适度控制石油消费增幅,比重降低到16.5%;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比重提高到11.5%;增加天然气比重,比重达到8.0%。

二是大力推进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清洁高效的开发和利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本要求。治理大气污染,更需要解决煤炭清洁利用问题。

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三大核心目标是清洁、高效、可持续。到2030年,清洁的目标为,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均比2010年降低50%左右;高效目标的平均供电煤耗和煤炭系统效率分别达到310克标煤/度和52%;可持续目标包括消费量控制、开发量控制、科学产能比重,分别要控制在40亿吨、38亿吨以内和85%以上。

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举措是:“科技驱动、科学开发、全面提质、输运优化、先进发电、转化升级、节能降耗”。通过实施七项举措,推进实现煤炭开发利用领域的七大转变:煤炭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科技驱动方式转变;是煤炭开发由以需定产向科学开发方式转变;煤炭由粗放供给向提质后对口配送方式转变;煤炭输运由单一输煤向输煤输电并举转变;燃煤发电由局部领先向整体节能环保转变;煤化工由低效高污染向高效清洁发展转变;高耗能行业节煤由单一技术向结构、技术、管理集约转变。

三是切实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

在继续加大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力争2020年和2030年前三者分别达到800、500、200亿立方米和1200、900、1000亿立方米的产量,天然气水合物分别进行试验性开采和商业化开发。2020年使国产天然气总产量达到2500亿—3000亿立方米,加大国外天然气引进力度,消费量达到40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2%以上。2030年国产气达到4000亿—4500亿立方米,消费量达到5500亿—6000亿立方米。

四是把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长期战略要点。从科技、政策、体制等几方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含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资源化利用、地热、海洋能)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稳步发展,显著增加它们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制高点,这是我国能源长远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长远大计。应确保非化石能源2020年占比大于15%,力争2030年大于25%。

加快水电开发,水电是优质可再生能源,我国还有2亿多万千瓦的水电可以开发利用。水电开发宜早不宜晚,早开发早见效。水电开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低于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开发中可以同步解决。移民问题可以用水电的效益妥善解决。

“核电安全,人命关天”,将“战略必争、确保安全、稳步高效”确立为我国核电发展的战略方针,稳步地发展规模核电。2020年运行容量将达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5亿—2亿千瓦,占总发电量的10%以上;快堆技术逐步商用推广,建立核燃料闭式循环;2050年达到3.5亿—4亿千瓦装机,占总发电量的20%。

五是引导石油合理消费,抑制石油进口过快增长。石油供给仍然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抑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防止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是提高能源安全度的重要一环。本世纪以来,我国石油消费保持快速增长。石油(原油及成品油)的净进口量超过3亿吨。国内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石油2亿吨左右产量已经进入峰值区,主要依靠进口满足消费增加。保障石油供应须以引导合理消费为前提,我国目前汽车年制造和销售均超过2000万辆,已经远远高于美国高潮时期产销量,而汽车产能还在高速扩张,应加强对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同时多渠道解决供应问题,包括替代石油。若维持石油60%左右的依存度,必须要有替代,醇醚燃料、先进的煤、生物质制得的液体燃料均可替代。

六是建立开放式能源安全体系,拓宽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进口石油、天然气、金属铀、电力和其他能源资源等,保障供给和增加战略储备,是我国能源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要继续实行能源走出去战略,增加国际能源供给能力,提高我国能源投资优化程度,改善投资效益,加强能源经济实力。

作者:谢克昌

能源安全论文 篇2: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研究

摘 要:文章从主体间性视角综合了能源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的能源需求安全、运输安全、供应安全进行了研究,闡述了以下四个观点:能源安全具有主体间属性;能源安全关系是主体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能源安全驱动机制是一个主体间性过程;主体间性视角为建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思维。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成长机制由三个递进的层级构成:主体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和主体间造成的能源安全威胁是“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的两个重要促发条件;结构因素和进程因素有利于能源安全共同体的形成;基于相互信任和集体身份而形成的对和平变革的可靠预期是能源安全共同体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关键词:能源安全;主体间性;“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

有关国家安全的考量与国家一样古老,但由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宽泛性,国际社会中的安全概念并没有获得统一认识,对安全“没有共同的理解”[1],安全是一种“模糊符号”[2],是一个“极具争议性概念”[3]。国际安全研究纷繁复杂,现实主义、建构主义、批判主义、哥本哈根学派等派别林立,内容上经历了传统安全研究向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拓展。但是,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一直围绕着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安全的指涉对象即“谁的安全”,安全的主客观性“安全的主观属性和客观属性”,安全场域即“什么方面的安全”。国家安全在普遍意义上是指国家在客观上不存在内外在威胁或主观上不感到威胁的状态。

资源安全是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国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4],其核心内容包括资源的数量、供应的稳定性、价格的合理性三个方面[5],这是从资源消费国视角给出的狭义定义,关注的是资源供给安全。能源是在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地位的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保障意义。能源安全在回答“谁的安全”时其指涉对象是国家,“安全场域”是做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能源,关于“主客观性”,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能源安全不仅具有客观性、主观性,还具有主体间性。

国内外学者对能源安全已有深入研究,按研究内容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能源安全评价研究[6-11]、能源地缘政治研究[12-17]、能源安全战略研究[18,19],主要集中在从消费国角度进行能源供应安全研究,综合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对能源需求安全、运输安全、供应安全进行研究的甚少;能源地缘政治是基于能源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国内外对能源的地缘政治已有深入研究,但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对能源安全进行探讨的研究鲜见。文章以主体间性为视角从四个方面对能源安全进行研究:能源安全具有主体间属性;能源安全主体间关系分析;能源安全驱动机制的主体间性分析;基于主体间性思维建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

1 能源安全具有主体间属性

1962年沃尔弗斯就提出,安全研究可以既接近客观性(一种真正的威胁的存在),又接近主观性(一种意识到的威胁存在)[20]。安全的客观方面是指真实存在的安全状态,主观方面是对安全状态的主观认知。不同国家对安全有不同的认知和界限,对同一种“客观的存在性威胁”认知不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安全的认知和界限也不同,如,“9·11”事件后美国改变了对其边界安全的认知和强化了边界安全政策[21];同一国家对来自不同行为体的同种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威胁感,假若朝鲜和英国都有核力量,使美国感到威胁的必然是朝鲜而不是英国的核力量。

主体间性是在当代哲学中突显的一个理论范畴,其表面的词源学意味就是“在主体之间的”、“位于主体之间的”[22],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一个主体怎样与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2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继承与超越,它超越了主体性的自我化倾向,既倡导主体间的共通性,又保留了主体性自身的特征,既不泯灭主体性,又强调整体性与和谐性[24]。主体间性逐步被用于国际政治研究。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社会是由主体的理念建构的,这种理念本身产生于行为体的主体间性的互动过程[25]。国际关系事实可视为一种主体间事实,国际关系本体论是一种主体间本体论[26],建构主义大师克拉托奇维尔和鲁杰认为国际机制具有很强的主体间性[27]。

布赞、维夫、怀尔德把主体间性用于国际安全研究,认为安全是一种主体间性政治,安全化是被“主体间性”和社会性构成的,安全化必须作为一种主体间性的过程来理解,成功的安全化不但由安全化施动者所决定,而且由“安全言语-行为”的听众所决定,因此,安全最终保持着既不是主体又不是客体,而是存在于主体间这样一种特质[28]。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种特殊类型,同样具有安全的客观性、主观性、主体间性三种属性。能源安全的客观性是主权国家客观上在能源场域不存在威胁的状态;主观性是主观上不感到威胁,是主体对客观能源安全状态的主观认知,注重“主体-客体”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间不感到相互威胁,是主权国家之间在能源安全领域的交互关系,其把“主体-客体”关系转向“主体-主体”关系。能源安全的三种属性是相互关联的,布赞和汉森曾指出安全的主观概念并未摒弃其客观定义,它只不过使安全的内涵经过了主观的“过滤”[29],主体间性是以客观性和主观性为基础的,建立在一系列客观事实和主观认知上。能源安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体性特征,强调安全行为体的主体性,即某一能源安全主体面临的客观能源安全和主观感知到的能源安全。能源的地缘政治研究、能源安全战略研究均是以本国为中心,把能源当成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目标或者重要筹码在其他行为主体中进行周旋,体现的是能源安全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个体性基础上重视群体性特征,以主体性为基础并超越主体性,既保留了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又倡导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和影响,并在相互关系基础上逐渐建构起以成员为共同主体的能源安全共同体。

2 能源安全主体间关系

能源安全包括需求安全、使用安全、供应安全、运输安全。能源供应国考虑的是需求安全,消费国关注能源使用安全、供应安全和运输安全,通道国主要是运输安全。文章从主体间性视角探讨能源安全问题,重点分析主体之间相互关系比较显著的能源需求安全、供应安全、运输安全,不涉及能源使用安全。

用主体间性视角分析能源安全主体间关系基于:第一,某一能源安全主体的言语和行动会引起其他能源安全主体的反应,其他能源安全主体做出的反应反过来又影响该主体的能源安全认知,循环反复,即能源的冲突或合作关系是在主体间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第二,当能源安全主体发生变化尤其是以域外大国为代表的其他行为体加入时,能源安全主体间关系随之变化。因此,能源安全的主体间关系研究可以从两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是分析各行为主体围绕能源需求安全、供应安全、运输安全等展开的相互关系,即能源供应国、消费国、通道国三者之间或者某一类型如消费国之间的关系,包括能源安全主体间冲突关系与合作关系;第二层次是研究行为主体变化即新行为体加入对主体间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域外大国对能源安全主体间关系产生的巨大影响(图1、表1)。

2.1 能源安全主体间冲突关系

能源安全主体把能源作為地缘政治博弈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抓手,在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相互之间有着明显的冲突关系:

(1) 供应国追求较高的能源价格和持续旺盛的国际能源需求,并把能源做为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工具,以能源杠杆制衡消费国,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如欧佩克实施资源民族主义,采用国家政治权力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将资源工具化,把其作为参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国家权力支点。

(2) 世界能源格局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石油储量与石油消费明显的错位现象,能源过境运输通道成为产油国输送和需求国运回能源的连接线,对能源供应国能否实现出口多元化、能源消费国能否进入重要地区得到战略资源起到重要作用。如阿塞拜疆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更是装满了里海盆地和中亚财富的大瓶的“瓶塞”[30],是被俄罗斯完全控制还是向欧美市场提供一条不穿过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将决定这一区域的前途、以及俄罗斯和欧美在本区域的利益。通道国重要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其在能源安全主体间性中的特殊地位——大国竞相拉拢、争夺的目标,能源过境运输国通常是小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以改变其边缘地位,对大国行为产生影响。

(3) 消费国关注能源供应安全,即如何以合理的、稳定的价格,便利的、可持续的从国际能源市场获得所需能源,追求能源的可获得性、可支付性、运输安全性。能源供应国、消费国、通道国间存在相互依赖,但供应国控制着战略资源、通道国掌握着运输通道,他们占据着战略资源和战略地理位置,消费国处于脆弱性的不均衡依赖地位,其能源安全问题显得更突出。1973、1979和1990年三次石油危机是能源供应安全的集中体现,给消费国造成了严重冲击,也强化了能源供应国和消费国的主体间性。消费国为了应对供应国、通道国的制衡而采用能源供应地多方化、能源通道多元化、能源品种多样化、发展能源技术、加强战略储备等方式降低能源安全风险、扩大能源安全空间,从而对能源供应国产生影响。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能源价格双重驱动下,消费国寻找替代能源如生物液体能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益,使世界能源主产区和传统能源通道的地位受到影响。

(4) 同一类型的能源安全主体之间也存在着非常激烈的冲突关系。能源的稀缺性和战略性决定了消费国为能源发生争端的尖锐性,消费国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能源而对海湾地区、俄罗斯、里海地区、非洲北部、墨西哥湾等能源供应地和世界重要海峡、陆上运输通道展开激烈角逐。如白永平曾指出,冷战后全球形成“石油心脏地带”、“内需求月形地带”和“外需求月形地块”的油气地缘经济格局,以及有关国家围绕争夺中亚油气资源和跨国运输通道构成的内外两个三角之间的油气地缘战略竞赛[31]。又如美国通过一系列战略不仅实现了对能源供应国和通道国的控制,而且加强了主导国际能源战略格局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能源流向,以此制衡其它能源进口国。供应国之间也为长期稳定的市场而竞争,2006、2009年俄罗斯与乌克兰两次天然气之争爆发,使过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且80%经乌克兰输送的欧盟陷入能源危机,欧盟积极拓展中亚、中东等能源供应渠道加快能源进口多元化。通道国的战略地位也往往随着能源运输通道变化而提升或降低,克拉地峡若开通,泰国的战略地位将大幅提升,但泰国却无力独自承担工程费用,深受马六甲困局之苦的国家希望多一个选择以降低单一能源运输通道的高风险性,而马六甲海峡受益国则担心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受损。

2.2 能源安全主体间合作关系

能源安全主体间存在利益冲突的同时,也有优势互补或有着共同利益,能源合作在主体间广泛开展。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具有不同的禀赋而互依共存,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是促成能源合作的重要前提。上海合作组织重点合作领域就是能源合作,充分发挥成员国在能源安全问题上的互补关系而互惠互利。

在同一类型的主体之间能源合作也很广泛,供应国的联合有助于把能源当成与大国谈判的武器,欧佩克作为能源供应国强大联盟的国际组织,为共同对付西方技术民族主义和西方石油公司以维护石油收入,通过石油禁运、出口配额和能源价格左右着世界能源市场,对世界能源供应安全有强大的杠杆作用;为了应对欧佩克的能源安全挑战,西方消费国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采取石油储备、多元化进口石油等措施,使欧佩克地位受到非欧佩克产油国供应份额上升的威胁,尤其是环里海地区和俄罗斯巨大能源的开放,使欧佩克失去了在国际能源市场完全的垄断地位。

2.3 新行为体加入对主体间关系的影响

新行为主体加入对原有主体间关系有着显著影响。中缅油气管道从2004年提出用了长达7年的时间反复论证,主因是日本、越南、印度等国以实惠做诱惑想极力促成横贯中南半岛的“东西通道”,而不是只让中国直接受益的“南北通道”。再如俄罗斯东北亚能源管道由“安大线”变为“安纳线”并最终确定为“泰纳线”,也是由于日本、韩国两个行为主体的加入使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合作中的主体间关系发生了转变,俄罗斯利用日、韩两个新行为主体加入俄罗斯东北亚能源管道博弈以制衡中国,改变只有中俄两个主体时的主体间关系,中国在“安大线”方案中的优势地位发生转变,中、日、韩对东北亚能源的争夺使得俄罗斯占据优势地位。

域外大国对能源安全主体间关系有着显著影响力,特别是域外大国对能源供应国、通道国的干预深刻影响着能源安全主体间关系。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影响了中东国家与消费国之间的能源安全主体间合作关系。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和对缅甸解冻,缅甸力求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获得利益最大化,中国和缅甸关于中缅油气管道的主体间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缅油气管道安全隐患突显,2011年缅方宣布搁置密松水电项目,引发了中国对中缅油气管道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忧。

3 能源安全驱动机制的主体间性分析

能源在客观上存在稀缺性、分布不均衡性、价格波动大、运输通道不安全等一系列威胁。而这些客观威胁能不能在主观上成为安全议题则有赖于行为主体是否把他们安全化,如果行为主体对客观问题感到了威胁,这个威胁就成为了安全问题即被安全化了。主体间性强调的则是一个议题有没有被安全化,不仅仅停留在某一行为主体在主观上是否感到威胁,而是其他行为主体有没有认同,也就是说如果其他行为主体对该主体的安全化置之不理,那么这一议题就没有被成功的安全化,即没有成为安全议题。成功的安全化不但由安全化施动者所决定,而且由“安全言语-行为”的听众所决定[28]。只有当某一行为体在能源方面感到威胁,并被其他行为体认可该行为体的安全化,能源问题才能成为真正的安全议题,这就是能源安全驱动机制的主体间性过程。在能源安全驅动机制的主体间性过程中,某一行为主体的安全化和其他行为体对此做出的反应,均可以既是行为,也可以只是话语,即“话语即行动”。

从能源安全主体间关系可看出,通常情况是,其他主体因为一个客观问题被安全化而做出应对措施,这些应对措施变成为客观威胁进入下一轮能源安全的循环,如此反复,能源安全问题愈演愈烈,陷入能源“安全困境”。约翰·赫兹创造“安全困境”这一术语,是指某一行为体为了确保自身安全而加强手段时,其他行为体感知受到威胁而进一步增强安全措施,于是所有行为体越来越不安全[32]。

能源安全化、能源安全困境是能源安全主体间造成的,解决的出路也在于能源的主体间性。哥本哈根学派的维夫创造安全化与非安全化理论,提出不应当试图扩展安全外延,而应朝着非安全化方向努力,不要随意将一事物视为安全问题,非安全化是逐步缩小安全范围并把某一事物从安全议程上排除的过程,其是长时间范围的最优选项[28]。

而能源安全的现实是能源安全主体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面临的能源安全内容不同、安全形势的严峻程度不同,因而关注的能源安全重点有明显差异和分歧,对供给、需求、通道三方面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每个类型内的国家之间也展开激烈抢夺和相互制衡,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没法得到有效治理,即使越来越多地出现能源安全合作,可是仍然改变不了能源竞争的实质。基于能源安全主体性视角下的合作只是为了更好的竞争,陆大道、杜德斌认为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竞争始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进化的基本法则,合作不过是国家实现更有效竞争的手段[33],更何况能源是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具有更多的政治性、工具性意义。因此,实现能源非安全化举步维艰。

在主体性思维下,国家以自我为中心在冲突逻辑下进行能源安全博弈,倾向于把能源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即能源问题易被安全化;而主体间性增强了能源合作和共有身份认同,有助于将能源问题从安全范畴中排除、使其不再列入安全议程,促进能源非安全化发展。在分析了能源安全化驱动机制的主体间性过程后,我们尝试用主体间性视角来化解能源安全化。能源非安全化与安全化一样是一个主体间性过程,能源安全主体间通过循环反复的关系互动,会发现合作比冲突更有利于利益的实现,选择能源安全化可能会在短期内获益,而在能源安全主体间长久的反复的互动中,只有选择合作也就是非安全化才能实现更长远的利益。主体间性使能源安全主体在互依共存中形成“共有身份认同”,合作逻辑取代冲突逻辑,当行为主体不再把客观威胁上升到主观威胁,或者其他行为主体不接受该行为体的主观认知时,即国家间在能源场域不再感到相互威胁,能源非安全化就实现了。

4 主体间性视角下“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

中国政府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愿景与行动》)中倡议,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间身份、安全、利益、命运等核心要素的主体间性理念。能源是“一带一路”重要合作领域,文章试探性地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建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

安全共同体概念最早由理查德·瓦根伦提出,卡尔·多伊奇等人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对“安全共同体”进行全面论述,他们认为安全共同体就是该共同体内的成员确信,彼此之间不进行物质上的争夺,而是用其他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34]。伊曼纽尔·阿德勒等人提出了安全共同体实现过程的三个层级(促发条件、结构因素与进程因素、相互信任和集体认同)和安全共同体发展的三阶段模型(新生阶段、上升阶段与成熟阶段)[35]。

主体间性视角下“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立场上的。行为主体可以建立一种关系也可以建立由另一种观念造就的关系;能源安全化和非安全化都是主体间制造的;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安全困境并使能源非安全化成为可能;主体间性增强了主体对安全认知的共享程度、共同安全观念和共有身份认同。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成长机制是三个层级间的一个动态的递进过程(图2)。

主体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和主体间造成的能源安全威胁是“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的两个重要促发条件:(1)“一带一路”涵盖了中印和欧洲等能源消费大国和地区、世界上重要的几个能源生产区,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之间优势互补,显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形成能源合作与能源共同安全的天然纽带,供应国之间、通道国之间、消费国之间存在竞争的同时也有共同利益,主体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有利于从能源竞争走向能源合作,是建构能源安全共同体的现实基础。(2)主体间造成的能源安全威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带一路”内部主体间存在很大的能源安全困境;“一带一路”虽有诸多世界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却缺乏全球油气价格话语权,美国控制着世界油气市场给“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带来了巨大影响,外部主体对能源的强力操控是“一带一路”各国面临的共同外部威胁;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能源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单一某个国家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一国仅凭一己之力就能独自解决的问题,而且某国深陷能源危机会对周边甚至全球的能源安全造成重大威胁,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区域化特征。能源安全威胁严重损害了“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利益,使“一带一路”面临共同的能源安全命运,唯有主体间通力合作共同治理能源安全问题才是正确出路,缓解甚至消除能源安全威胁是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动力。

结构因素和进程因素有利于能源安全共同体的形成。能源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之间以及各国之间在综合国力、能源、战略位置、资金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构成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的物质权力基础,该基础塑造着主体间的能源安全关系和能源安全结构,各主体置身于能源安全结构这一背景参与能源合作,且各主体是能源安全结构体系这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和推进者,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中起着主导性国家的作用。在主体间交往和互动中,能源安全的主体间属性使各主体尽量避免陷入能源安全困境,趋向于加强能源安全认知的共享程度并形成共同能源安全观,逐步建立起能够在主体间提供协调和互信的能源合作机制和能源安全机制。机制的建立是能源安全共同体形成的重要表现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基于相互信任和集体身份而形成的对和平变革的可靠预期是一个能源安全共同体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主体间长期互动过程和能源合作机制、能源安全机制支撑着相互信任的增进,促进主体间能源非安全化发展,加快集体身份的形成进程。

5 结语

本文提出“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的构想,并不是对各国能源安全威胁和能源安全诉求的巨大差异、能源的竞争与博弈、集体认同的缺乏、规范和制度难以生成等诸多现实障碍的无视,相反地,正是因为看到了围绕能源安全展开的激烈的地缘政治角逐和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的艰难,旨在用主体间性视角提供一种能源安全思维以探讨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的可能性和成长机制,把“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看作一个动态的主体间建构过程,这种探讨于理论和现实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Helga Haftendorn. The security puzzle: theory-building and discipline-build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91,35(1):3-17.

[2] Arnold Wolfers.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52,67

(4):481-502.

[3] 巴里·布赞. 人、国家与恐惧[M]. 闫健,李剑,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8.

[4] 谷树忠,姚予龙,沈镭,等. 资源安全及其基本属性与研究框架[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80-285.

[5] 王礼茂,郎一环. 中国资源安全研究的进展及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4):333-340.

[6] Bert Kruyt, D. P. van Vuuren, H. J. M. de Vries, et al. Indicators for energy security[J]. Energy Policy,2009,37(6):2166-2181.

[7] 吴初国,何贤杰,盛昌明,等. 能源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6):964-970.

[8] 刘立涛,沈镭,刘晓洁. 能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及其主要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4):403-411.

[9] 刘立涛,沈镭,高天明,等. 中国能源安全评价及时空演进特征[J]. 地理学报,2012,67(12):1634-1644.

[10] 薛静静,沈镭,刘立涛,等. 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地理研究,2014,33(5):842-852. [11] 胡志丁,葛岳静,徐建伟. 尺度政治视角下的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J]. 地理研究,2014,33(5):853-862.

[12] 郎一环,王礼茂.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态势及中国的政策响应[J]. 资源科学,2008,30(12):1778-1783.

[13]李红强,王礼茂,郎一环. 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以中亚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2009,

18(4):56-65.

[14] 王礼茂,李红强. 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油气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及其地缘政治影响[J]. 资源科学,2009,31(10):1633-1639.

[15] 戴维 G. 维克托,埃米 M. 贾菲,马克 H. 海斯. 天然气地缘政治——从1970到2040[M]. 王震,王鸿雁,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16] 陈枫楠,王礼茂. 能源和地缘政治的互动模型[J]. 世界地理研究,2011,20(2):29-36.

[17] 王文涛,刘燕华,于宏源. 全球气候变化與能源安全的地缘政治[J]. 地理学报,2014,69(9):1259-1267.

[18] 周总瑛,唐跃刚. 从油气资源状况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210-214.

[19] Karen Smith Stegen. Understanding China’s global energy strate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2015,10(2):194-208.

[20] Arnold Wolfers.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151.

[21] 王吉美. 從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边界安全的空间特征与政策变化——兼论对中国边界安全的启示[J]. 人文地理,

2011,26(3):19-23.

[22]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2.

[23] 陈建涛.论主体间性[J]. 人文杂志,1994(4):16-20.

[24] 安玫. 主体间性思想内涵二维解析[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3):52-54.

[25] 范菊华. 对建构主义的解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7):27-32.

[26] 高尚涛. 国际关系本体论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6):17-22.

[27] Friedrich Kratochwil, John Gerard Ruggi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 state of the art on an art of the state[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6,40(4):753-775.

[28] 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 新安全论[M]. 朱宁,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29-63.

[29] 巴里·布赞, 琳娜·汉森. 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M]. 余潇枫,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6.

[30] 白永平. 油气地缘经济与中国油气安全[J]. 人文地理,1999,14(4):1-5.

[31]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9.

[32] John H. Herz.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J]. World Politics,1950,2(2):157-180.

[33] 陆大道, 杜德斌.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地理学报,2013,68(6):723-727.

[34] 郑先武. 安全、合作与共同体[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8-84.

[35] 伊曼纽尔·阿德勒,迈克尔·巴涅特.安全共同体[M]. 孙红,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24-60.

Research o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energy security commun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HONG Ju-hua, LUO Hua-song, LIANG Mao-lin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Key words: energy security; inter-subjectivity;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energy security community

作者:洪菊花 骆华松 梁茂林

能源安全论文 篇3:

国家能源安全竞争力评价

摘要:能源安全不單是保证能源的供应和使用,也关注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联。文章认为能源安全的内核落在能源的短期和长期供应能力,外延则是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构建一整套指标体系反映能源安全的内核和外延,利用IMD相关数据集构建国家能源安全竞争力指数,结果表明中国位列60个被评价国家第49位,能源安全竞争力不足,与挪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在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

关键词:能源安全;竞争力;IMD

一、 引言和文献综述

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引起全球石油价格飞涨,经济大动荡。以此事件为触发点,以“区域和帝国”为基础的能源安全观称为主流,能源供给安全(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成为世界各国维护经济稳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繁荣,许多学者持有以“市场与制度”为基础的能源安全,乐观地认为能源安全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全球市场和自由贸易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各种类型能源。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能源安全问题绝对不能过于乐观,需要高度重视。

对于能源安全的基本定义,学术界和政府有着不同的声音。国际能源署(简称为IEA)认为能源安全是在可承受价格水平下可获得的能源供给对需求的满足程度。亚太能源研究中心指出能源安全是指一个经济体以不对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产生负面影响的能源价格水平获取可持续和及时的能源供应的能力。本研究认为考虑能源安全问题,不能脱离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能源安全有着自己的内核和外延,其内核是在可接受的价格范围内保证能源短期和长期供给,外延在于可承受的价格下有着充足的能源供人民生活使用,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需要在短期内保证能源供给可靠而且及时,价格保持稳定合理,在长期需要保证能源的充足,能源方面的基础设施完备,保证环境友好性。

确定能源安全的基本内涵之后,需要对一国或地区的能源安全水平进行评价。能源安全的评价有着众多不同的模型。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分为四类:加权构建标准化指数(即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衡量(期望)福利损失、构造多样化指数间接刻画风险及测算中断概率。采用指标加权构建标准化指数评价能源安全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有两个:一是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将响能源安全因素分为国内生产供应能力、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国家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国际市场获取能力和环境安全控制能力五大类,然后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合成权重,加权得到能源安全的评价指数;二是Badea等人提出的,使用集体决策理论构建反映决策者风险厌恶程度的分线性权重,选取反映欧盟国家长期能源供给安全的主要指标合成指数。其次,中断概率是通过计算能源供应的风险侧面反映能源安全,其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概率分析。该方法使用供应/需求、环境等方面的多个指标来描述不同风险的状态和相应概率。利用条件概率模型测算能源供应中断的概率。另外,构造多样化指数间接刻画风险的方法认为能源品种、供应来源和方式的多样性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构建的多样化指数应该体现能源种类多样、种类平衡和种类间的差异等三个特征。最后,衡量(期望)福利损失是通过衡量各种风险的福利损失对能源安全进行整体评价。衡量期望福利损失适用于事前评价,不仅分析风险的主要来源,而且分析其具体的影响;衡量福利损失适用于事后评价,详细地讨论了能源系统出现问题后可能造成后果。

为全面系统的反映一国的能源安全程度,本研究选择使用有着较好的理论基础并且可以通过多维度指标反映能源安全的加权构建标准化指数。使用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简称为IMD)发布的数据,构建反映能源安全内涵和外延的指标体系,构建国家能源安全综合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能源安全程度。

二、 国家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机制分为前向和后向两部分,能源安全的前向作用目的就是保证一个国家的能源供给和使用等方面的安全,后向作用是为了更好的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中,能源安全的内涵能够落再能源的短期供应和长期供应,能源安全的外延分为三个维度来展现:能源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联。相应地,供应保证满足需求,能源与外界的关联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经验表明,影响能源供应安全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能源的储备和供应多样性;满足经济体需求的能力;能源的获取便利性,基础设施的完善;地缘政治的稳定。在具体评价时,选用的指标反映上述的三点。一个经济体(国家)获取能源的途径无非是两种,本国生产和国外进口。从短期来看,能源的本地生产(能源自给率)、能源对外依存度、能源基础设施充分有效等是反映一个经济体能源安全的重要指标。本国能源储量(探明储量)、储采比等是反映一个经济体长期能源获取能力的指标,在这里使用未来能源供应能力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能源总需求比重综合反映。

能源安全的外延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能源—经济,能源—社会和能源—环境。能源—经济的关联使用反映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效率和能源成本的指标,分别是能源消费量和GDP(PPP),能源强度及工业用户的电力成本。反映人均福利水平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和政治稳定测度能源—社会的关联。而反映能源—环境的关联的指标有两类,一是能源对环境压力的指标,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强;二是缓解能源对能源压力的指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需求比重和绿色环保技术解决方案,后者测度可再生技术快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

三、 国家能源安全竞争力指数

1. 指数生成。国家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共14个指标。通过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将指标标准化。正指标标准化公式为,逆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标准化之后的指标通过等权重加权合成0~100的国家能源安全竞争力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的比较竞争优势。

2. 国家能源安全競争力指数。根据IMD公布的60个国家的相关指标数据,构建能源安全竞争力指数。从具体得分看,排名最靠前的5个国家分别是挪威、丹麦、哥伦比亚、奥地利和卡塔尔。其中,挪威能源安全竞争力最强,不仅供应能力强劲,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强;后四者供应能力相对较强,能源安全外延指数得分更高。国家能源安全竞争力比较弱的5个国家是阿根廷、委内瑞拉、南非、拉脱维亚、乌克兰。得分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能源供应能力极弱。其中,拉脱维亚有4个指标的数值缺失,得分偏低。虽然委内瑞拉为能源净出口国,但其能源效率低,消耗量大,综合供应能力并不强。

中国位列第49位,排在印度之后,美国位列第24位。中国国内能源总产量高,能够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能源供应能力不错。但是由于能源效率低,能源强度较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经济的可持续性很差。印度的能源安全竞争力水平与中国相同,但是能源的供应能力与中国差距明显,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中国与美国能源安全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供应能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弊端在于经济发展拉动的能源需求大,供应中断的风险较大,而且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可持续性差。美国在能源效率、新技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

为检验国家能源安全竞争力指数构建的合理性,使用SPSS16进行因子分析。首先,经因子分析可知,“本地能源总产量”和“能源消费总量”、GDP(PP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三个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国内能源总产量占总需求量百分比”与“能源净进口”存在完全线性关系,这与“能源净进口”指标的生成机制有关;“本国能源基础设施充足有效”与“未来能源供应充分有保证”、“绿色环保技术解决方案”“人均能源消费总量”之间有明显线性关系;“能源强度”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线性关系显著;“能源消费总量”还与GDP(PP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略弱。其次,经KMO-Bartlett检验,得到的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值为0.574,Bartlett球形度检验卡方值为1 860.672,1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检验,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经过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法提取了4个公因子,总方差提取82.29%。第一公因子提取了“本地能源总产量”、“能源最终消费量”、“GDP(PP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四个指标的信息,反映的是经济体总量和能源消费量;第二公因子提取“本国能源基础设施充分有效”、“未来能源供应充分有保证”“人均能源消费总量”和“绿色环保技术解决方案”“政治不稳定风险”等指标信息,反映社会整体稳定、能源长期供应能力。第三公因子提取“国内能源总产量占总需求量百分比”“能源净进口”(负值)等指标信息,反映短期能源自给率、能源对外依存度。第四公因子提取“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该公因子是与能源安全综合竞争力之间是呈现负向关系的,提取的两个指标都是逆向指标,反映能源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人均能源消费总量”是没有一个因子提取其信息的,信息损失较为严重。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看,能源安全竞争力各个维度的指标之间的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性。提取的四个公因子整体上反映的还是能源安全的内核部分,能源的短期和长期供应、能源的需求和环境的持续性。能源安全竞争力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能源安全程度,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维护社会环境稳定安全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解释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和能源安全程度。

四、 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从能源安全的基本内涵,具体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类型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入手梳理了能源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在能源安全可操作定义的基础上对能源安全的内核和外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使用一整套指标体系描述能源安全,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国家能源安全竞争力指数,描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安全竞争力,并进行世界各国能源安比较优势的对比,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设定的能源安全指标体系提取的公因子信息与设定的指标体系维度大体吻合,指标能够很好的反映能源安全的各个维度,指标体系设定合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能源安全竞争力在60个研究国家中的49位,不管是能源的供应能力还是能源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节能减排需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IEA.Towards a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J].OECD publishing,2001.

[2]INTHARAK N, JULAY J H, NAKANISHI S等. A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J].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Report,2007.

[3]苏铭,张有生.能源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12,(4):126-132.

[4]BADEA A C, CLAUDIO M R S, TARANTOLA S等.Composite indicators for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using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11,96(6):651-662.

[5]STIRLING A.Multicriteria diversity analysis?: A novel heuristic framework for appraising energy portfolios[J].Energy Policy,2010,38(4):1622-1634.

[6] 邹艳芬.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机制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1):63-66.

[7] 邹志强.G20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成效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16,(1).

[8] 何琼.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6).

[9] 陈海英,郭晓立.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模式的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8,(4).

[10] 黄季焜,杨军.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6,(1).

[11] 孙霞.关于能源安全合作的理论探索[J].社会科学,2008,(5).

[12] 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挑战与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8).

[13] 房树琼,杨保安,余垠.国家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J].中国国情国力,2008,(3).

作者简介:苏兴国(1990-),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

作者:苏兴国

上一篇:现象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大电影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