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

2022-04-24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方针,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和措施,优化创业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激励和引导大众创业创新。目前,吉林省每天新生成企业297户。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 篇1:

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力度

我省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轴心地带,拥有一汽、客车厂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骨干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为我省经济的振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的99%,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成和4成,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而我省中小企业还不足10万家,数量少、规模小、生命力差,尤其是民营企业与沿海地区相比相距很大。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是有许多原因的。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市场化进程较慢。一是东北人思想比较保守,市场经济观念转变慢,地方政府对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发展民营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在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上,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在转变职能、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本身的规模小、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融资额度有限、易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等种种弊端,特别是资金严重不足时,导致一些非常好的项目因此而流产,造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门槛”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使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由于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有的商业银行宁可把钱投放到省外企业,也不愿为省内中小企业贷款。

为了加快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政策相对宽松、政府积极扶持、有识之士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过去我们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作用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大多是定位在创造就业机会和转移剩余劳动力上。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功能远不止这些。中小企业可以缓冲经济风险,增加国有经济的抗震能力。另外在某些程度上,中小企业甚至还有利于政府提高效能。

第二,政府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扶持。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上政府职能要实现转变,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为主向为企业服务为主转变,政府直接操作经济向主要监督经济活动转变。要明确政府职责,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职责应是制定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规划与规则,推动和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促进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和健全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政府要制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发展包括风险投资、创业板与科技板上市等在内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健全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中小融资机构在内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完善包括三级信用担保、互动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应增列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培训补贴、创业资助等必要的财政预算支持和税费减免措施。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难的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商业银行资金投放力度,商业银行钱多了,就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发展中。二是要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鉴于目前银行资金总量与企业可供抵押的财产总量之间差距过大,继续严格实行这种信贷方式会进一步扭曲银企关系和银行内部上下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富有弹性的措施来缓解这种矛盾。例如,国有银行可考虑按照企业的资信、产品的销售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弹性系数以扩大贷款抵押率。三是银行要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要真正完成从“存款立行”向“贷款立行”转变;从坐等客户申请到主动上门为客户提供贷款、结算服务转变。另外,有必要改变现行的信贷机制,简化贷款审批程序,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并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发相应的金融服务品种,在开户、结算等方面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四是政府要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政府与金融部门努力共建“金融安全区”,用政府行为为银行贷款做一定的担保。为防止企业财务报表出于不同目的而出现瞒报、虚报现象,政府还应把企业提交给税务、银行、工商以及企业主管部门的各种报表统一起来管理,努力营造守信的社会道德氛围。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院长)

作者:田同德

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 篇2:

吉林省民营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研究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方针,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和措施,优化创业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激励和引导大众创业创新。目前,吉林省每天新生成企业297户。2018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启动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注重載体建设,强化服务保障、破解发展难题,民营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民营经济,吉林省,发展环境

一、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1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7~2018)》蓝皮书,吉林省在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升入中游区,排名第19位。该蓝皮书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着重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

结果显示,2018年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四,上游区(5~10位)的依次为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福建省、河南省、重庆市,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江西省、吉林省、陕西省,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贵州省、山西省、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二、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也稳中有难、稳中有险。吉林省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同样遇到困难和挑战,而且形势更为严峻一些,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增速较低、投资增长乏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外贸进出口大幅下降。由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等原因,各种矛盾困难多,产业转型阵痛剧烈,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新业态新动能尚未形成,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任务繁重艰巨。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规模实力不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虽已达到51.7%,但仍低于60%的全国平均水平。缺少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进入中国500强的民营企业仅有1家。

2、创新能力不够。多数民营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少,多数企业每年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足1%。

3、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需要,与民营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财税、金融、投融资等管理体制改革上还需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多,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管理还普遍存在,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需要。

4、发展环境有待提升。人才、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企业融资能力不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较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政务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1、完善民营经济长足发展的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已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开展并联审批改革,简化审批环节,建立“四张清单一张网”,进一步完善“一门式、一张网”。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继续清理和修改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地方法规和规章,取消不合理规定,出台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减税降费力度,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十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中心。

2、营造民营经济公平发展的市场环境。实行非禁即入。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向民营企业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多证合一”和“一照一码”,探索证照分离改革。推动市场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同等获得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3、创造民营经济产融结合互为支撑的金融环境。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吉林亿联银行,与国开行、东北再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建融资平台,支持民营企业设立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推进民营企业通过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加快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吸引知名金融机构和高端人才入驻,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创新融资方式,促进多渠道融资。继续扩大“助保金池”、科技金融中心融资、担保融资、信用融资、股权商标权质押融资规模。

4、构建民营企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的创新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大数据等六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民营企业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民有经济与国有经济互动改革,建立与央企产业协作配套制度保障。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计划。

参考文献

[1]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及对策[J]. 刘致远.  中外企业家. 2018(15)

[2]  论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史彦龙.  现代经济信息. 2016(14)

[3]  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对策研究[J]. 潘石,王子林,周凯.  当代经济研究. 2013(07)

作者:牟青平

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环境论文 篇3:

如何做大做强民营文化企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非公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江苏民营文化企业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力量。以江苏常州为例,目前全市共有8500多家文化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成为常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建设等原因,一些民营文化企业仍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当前,充分尊重民营文化企业的地位作用,营造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做实做大做强,业已成为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制约因素

对于民营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仍有欠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不断增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资本积极投资文化产业。但是,从实践来看,现有的政策仍存在包装多但内容少、原则多但细则少、弹性多但刚性少、门槛多但实惠少的问题。由于缺乏支持和服务民营文化企业的有效平台、机制和手段,政策难以落地,致使有限的政策对于民营文化企业覆盖不足、支持不够。

对于民营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仍显不足。民营文化企业尤其是小微文化企业,普遍缺乏市场关注和金融支持,使其往往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中宣部等9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力推动了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但从地方实践来看,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大多集中在国有大型文化企业上。作为以轻资产运行的创新型企业,大多数民营文化企业以智力投资为主,资产主要表现为商誉、知名度、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和轻质资产,而金融机构对于固定资产不多、稳定性不强、现金流不确定、成长周期长的民营文化企业,往往是望而却步。同时,市场上又缺乏能够提供民营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抵押物变现的中介服务机构与平台,导致能够真正获得金融支持的民营文化企业少之又少,即便获得贷款,额度也是微乎其微。

对于民营文化企业的管理服务有待完善。一方面,由于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文化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民营文化企业的管理既存在多头管理,又存在管理缺失的现象。另一方面,民营文化企业对于内部管理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很多民营文化企业存在大量技术人员直接转变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情况,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企业管理机制;由于经营成本限制,民营文化企业的内部培训明显不足,决策管理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难以跟上时代和市场节奏;缺乏人才战略思想和人才培养规划,人员流动性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提高认识

给予民营文化企业同等地位。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民营文化企业已不再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拾漏补遗,而是我国文化产业格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基础力量,应对民营文化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的认识和尊重。

提供民营文化企业公平环境。各级政府要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将民营文化企业项目纳入到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的对象范围,将民营文化企业人才培养纳入到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提倡国有和民营双轮驱动、公平竞争,给予同等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金融环境。

发挥民營文化企业独特优势。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自我升级的生存本能,决定了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必然是活跃的创新机制,包括基于市场价值链、基于客户需求、基于先进技术、基于行业互补、基于资源整合带来的商业思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要通过向民营文化企业提供更多的针对性服务,充分发挥民营文化企业独特的机制优势、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快速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

对策探索

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分类指导,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第一,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执行力度。在贯彻落实现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出口、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通过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以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办法,对民营文化企业进行扶持,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在商业模式探索、产业延伸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第二,加快搭建适应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科技孵化、资源对接、市场拓展、人才支撑、法律援助、产权保护、园区配套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战略投资者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投资。第三,根据民营文化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对于初创期的民营文化企业注重“培”,给予直接经济补贴;对于成长期民营文化企业注重“扶”,通过信贷风险补偿等文化金融的模式创新为企业打通融资路径;对于成熟期的民营文化企业注重“推”,对规模较大企业引入资本市场力量进行整合包装并助推上市。

统筹各方的助推作用,通过资源统筹、金融创新、行业联合,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市场支撑。第一,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所、行业协会等合作协调机制。针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从项目调研到风险评估、从担保质押到信用保险、从创投募资到市场营销,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作用,探索形成内部标准、内部信用,形成和放大整体合力。第二,提供适应民营文化企业投融资需求的中介机构和金融产品。建立专业性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权威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与无形资产流转交易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收费权质押等符合政策导向、具有市场适用性、体现功能创新性的信贷产品,创新适合民营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第三,发挥行业协会在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在行业协会内加强沟通、协调,推动资源整合、产业分工、互助合作、其同发展。

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人才培养、项目对接、品牌建设,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第一,加强民营文化企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符合条件的民营文化企业人才要纳入国家、省、市的文化人才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考察等方式,推动民营文化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加快企业创新发展。第二,搭建民营文化企业交流沟通平台。组织民营文化企业参加文化项目对接会、投融资洽谈会、文化产品展销会等,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加强与政府、银行、市场及相关社会力量的有效对接,更好地提供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符合主流价值标准的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和文化服务。第三,推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品牌建设。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中成长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文化品牌的扶持和宣传,激发民营文化企业积极推进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制定与完善文化企业品牌保护的政策,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盗冒品牌的行为,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责任编辑:丁和平

作者:徐缨

上一篇:银行抵押贷款业务研究论文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