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经济汽车技术论文

2022-04-20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人口的增加,能源使用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问世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的使用问题。基于新能源汽车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政府需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发展,整合有限资金和技术,加大新型技术的研发力度,并构建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以在综合评价新能源汽车的同时,掌握能源节约的核心技术,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能源经济汽车技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能源经济汽车技术论文 篇1:

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

自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发展,以丰富的物质基础为依托,国民对生活品质更加关注。汽车作为常用交通工具之一,其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再加之近年来人车生活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但石油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不可再生性严重阻碍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再加之燃油排放后的尾气对环境影响巨大,发展可替代燃料的新能源汽车刻不容缓。笔者就当前国内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仅供参考。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太阳能、地热能源、水利能源和风力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多领域带来了积极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问世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传统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国内随处可见的电动大巴就是最好的例子,新能源企业通过利用可再生的能源为动力,不仅对保护环境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其汽车产业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经济综合评价研究

传统汽车使用的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污染性强和经济成本低等特点,而新能源汽车用可在生资源作为其运行的主要原料,具有成本高,可清洁、污染小和可再生的特点,就现下而言,传统汽车的经济效益确实要略高于新能源汽车。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大力提倡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政府的鼓励、支持与帮助下,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多家品牌汽车公司均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如吉利、比亚迪等。除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外,还有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虽然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料仍然以传统燃料为主,但是因在其动能原料中增加了电能、太阳能与燃气等新能源,相较于传统汽车而言,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消耗速度要更加客观,使用经济性要比传统汽车高很多,考核汽车技术的主要指标包括节油率、污染物排量和价格等,因此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没有取得阶段性突破的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要更加全面,其经济性也要更具优势。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研究

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点因素,即政治因素、技术因素和产业模式因素。

(一)政治因素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只有保证技术研发的投入资本,才能确保产业的良性发展。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分析,其想要完全取代传统汽车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新能源的发展进程和普及工作仍然存在较大问题,新能源汽车要想快速发展,必然要与高科技技术紧密联系,同时,国家财政部分和相关组织也应大力支持。现今各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极为重视,仅就我国而言,政府职能部门和国家公共出行工作多见新能源汽车,这足以证明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除此之外,国家不仅应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应在技术、物力和人力方面给予便利,上述因素都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有效途径,单纯就经济因素分析,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买卖优惠力度较大,不仅财政部分运用补贴给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百姓创造了福利,就连汽车税收也在很大程度上开绿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的产业体系必定愈加完善。

(二)技术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想要发展,势必与高新技术有着紧密关系,同理,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加快技术研发进程,加强技术研发力度,是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小差距,如特斯拉电动汽车对比我国电动汽车就存在明显优势,因此,我国车企应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美、日、欧等国互相协作,借助国际平台完成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且通过跨国合作与共同研发,能够互补各自技术当中存在的弊端,能够更好的运用国际技术的结论,加入新能源的机构。

(三)产业模式因素

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汽车势必会被新能源汽车所取代,到那时每年成千上百万辆新能源汽車的产能问题就会严重制约其发展进程,如果想要实现集群化产业模式,提高产能是重中之重,不仅应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同时也应针对市场环境,提前一步做好部署。其次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组织联合是经典的产业体系,要想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设立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与管理流程,必须有高精尖技术的鼎力支持,汽车设计环节与生产环节都应进行一条龙服务,力求确保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高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变暖,人类愈加重视保护环境的当下,新能源汽车的问世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为了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稳步、有序进行,国家与消费者就必须要给新能源汽车技术以更多的宽容,只有国家扶持,消费者支持,才能使新能源汽车更早、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穆加彩 孙昊 王中杰

新能源经济汽车技术论文 篇2:

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人口的增加,能源使用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问世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的使用问题。基于新能源汽车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政府需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发展,整合有限资金和技术,加大新型技术的研发力度,并构建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以在综合评价新能源汽车的同时,掌握能源节约的核心技术,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技术经济指标内涵和作用的角度出发,总结技术经济指标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新能源 汽车 技术经济指标 体系构建

新能源汽车是指将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结合车辆驱动、动力控制上的先进性技术,形成的技术先进、具备新结构和新技术的汽车。近年来,隨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汽车使用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间接增加了汽车尾气排放量,危害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开发新型技术,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保护人的生命意义重大。

一、技术经济指标内涵和作用

(一)技术经济指标内涵

所谓的技术经济指标是从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情况和产品质量方面来反映产品效益、生产水平等指标。新能源汽车的该指标是汽车生产制造期间,从汽车生产中对能源的使用情况、汽车质量来反映技术水平、经济效益。需格外注意的是,技术经济为事前或事中控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及时发现潜在性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措施应对,从而应对技术偏差,保证产品质量。

对技术经济指标的评估,并不是从单一方面评估的,需从多个方面评估,故技术经济指标所表现出的效果具有多样化。由于行业的不同,技术经济指标也大不相同。一般来讲,技术经济指标的总量并不统一,有时几十种,有时上百种。技术经济指标确定期间,通常从不同方面确定,有时指标能反映某方面效果,有时指标能从综合方面反映效果。技术经济指标的构建上,需全面分析经济指标,找寻不同指标的关系,及时修改不足之处,构建相对完善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便于充分反映经济效果。汽车新能源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由多种经济指标共同组成,这些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但是完整性的系统,还是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二)技术经济指标作用

(1)检验方案是否合理。技术经济指标最为突出的作用是检验技术经济方案的合理性,能够真实反映产品质量、能源的使用情况。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判断方案合理性时不是靠自身意志决定的,而是对客观性的标准判断,而技术经济指标能从数量上来反映最终的经济效果。经济效果评价需在整个系统上,评价效果由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仅用一个或多个指标并不能综合反映事物的本质。单个技术经济指标不能全方位反映经济效益,只能从某方面体现,且在程度不同的方案中,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结果也大不相同。因此,为更好地判定经济方案效果,必须综合整个指标体系,进而得出全面结论。

(2)评估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能评估企业生产能力的发挥程度和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对该指标的评估,能将产品生产中各环节的变化情况转变为数量,提高人们认知度。另外,通过对该数量的研究,还能及时掌握各环节的生产现状,制定有效措施应对,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减少能源消耗量,提高经济效益。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指标内容

(一)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评价

在能源问题逐渐深入的现阶段,我国的石油资源量越来越少,再加上交通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使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交通能源消耗成为加重环境污染、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来源。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问世,将减少尾气排放作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保证能源正常使用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大多数汽车使用火花塞电极放电点燃混合气体的方式推动汽车发动机运转,而柴油点火方式过于简便,仅需压力强行点燃。当前,多使用全新的燃烧方法,就是对上述两种方法优点的结合,能更好地满足减少能源消耗的需求。

现有能源中,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为:电能、太阳能、气体燃料等。混合动力汽车是由多于一种的能量转换器提供驱动力的汽车,可分为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电动汽车、内燃机汽车相互结合的产物,又分为柴油混合动力、汽油混合动力两种,该汽车最为主要的技术是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汽车将电源作为动力,无需将内燃机作为发动装置,具备不污染环境、高能效、易维修的优势;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则借助燃料电池,具有低噪声、无污染、方便操作的优势,是相对理想的车辆,也是未来清洁汽车的发展方向。

(二)对新能源汽车经济的评价

新能源汽车将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能减少能源利用率,保护大气环境。为满足上述需求,除要考虑评价原则外,还要考虑能源能量密度、能源对环境的危害等方面。新能源汽车环保、节能效果显著,能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一般来讲,新能源汽车最突出的要求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故多使用清洁性能源,提高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经济效益追求期间,还要重视汽车的使用寿命。混合型的动力汽车多使用电力、燃油两种方式驱动,排量、油耗、油率、销量等是主要指标,只要综合评价该指标,就能全方位反映汽车的经济效益。

(三)对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保证体系能反映整个经济效果。同时,保证各指标具备层次性,但不能有明显的包含关系。体系设计期间,需综合科学技术现状,所确定的指标必须能反映对象特性。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中,需重视节能、技术使用效果,并考量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情况,是否满足环境保护需求,是否符合国家未来的战略性发展要求等。新能源汽车综合发展和环境带动力、能源支撑力等方面相关,只要综合考量多个方面,就能全面反映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技术经济指标比对范围

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构建期间,需根据企业情况、需求确定选用哪种体系。企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效果是相对的,均通过指标大小来反映。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经济指标由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共同组成,其中,技术指标主要反映汽车生产技术特性,经济指标则反映企业经济特性。无论是技术指标,还是经济指标,都有着诸多作用,但任何情况下指标均不能相互替代。这里所谓的不能相互替代并不是指标处于孤立状态,而是相互之间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且存在主次性。因此,在對部门、企业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时,应根据企业、部门特征,紧抓不同时期的企业发展矛盾,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并紧密联系全部指标,重视不同指标关系。

(二)保证技术经济指标的可比性

为保证体系的合理性、规范性,通常情况下会制订多个方案,通过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多个方案的比对,挑选出最好的方案,故技术经济指标必须具备可比性特征。任何方案都将满足人们需求作为目标,不同方案的比对中,需挑选能满足人们共同需求的方案。另外,不同方案比对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关原则,选用价格、时间等相同的因素和计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果。

(三)从社会角度评估技术经济效果

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时,会消耗一定劳动,在对经济效果进行评价时,必须认真处理劳动占用经济效果、劳动消耗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从整体来讲,劳动占用经济效果、劳动消耗经济效果是基本相同的,但实际的生产中,劳动消耗量相对较小,但资金占用量比较大;或资金占用量小,劳动消耗量大。针对这种情况,在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评价时,应综合社会经济效果,无论出现何种现象,只要能提高社会的经济效果,就必须肯定,进而在准确评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

四、小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问题的突出,新能源汽车问世。该汽车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能使我国的汽车行业进入全新领域,且各种能源的使用还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技术经济指标体系能真实地反映出汽车生产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虽该指标处于事前、事中的控制阶段,但能预测未来,科学、合理地预测极有可能出现的后果,全面把控不确定性因素,保证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因此,构建技术经济指标体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天娇.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J].大众汽车,2013,(4):33,39.

[2]轩云龙.浅谈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J].华章,2012,(33):353.

[3]王荣,汪张林.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专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16,(11):81-85,112.

[4]杨洋,何紫微.基于SCOR模型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风险识别和评估[J].物流技术,2015,(10):186-191,200.

[5]宋娜,侯扬扬.洛阳新能源汽车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评价[J].知识经济,2014,(10):92.

[6]汪守霞,汪张林.基于专利信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6-20.

[7]王洪生,张玉明.云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23):195-199,222.

[8]姜仕超.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7):14,16.

(作者单位:山东御捷马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作者:王建光

新能源经济汽车技术论文 篇3: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中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摘 要:本文以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期间遇到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缺乏良好的师资队伍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将双创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到了专业教育中的策略,并且对相应的课程体系、双创教学项目进行了完善、科学的设计,并创建了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 创新创业 教学改革与创新

1 基于“双创”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教学发展现状

1.1 存在差距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处于长期发展阶段的中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遇到了许多问题,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在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时过于重视其基础性,却没有重视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甚至没有结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来培养人才,没有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因此造成专业教育无法与创新创业教育良好衔接,甚至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导致中职院校无法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中,良好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1]。

1.2 存在差距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中职院校没有了解到创业技术规划所具有的实际意义,所以,无法在新能源汽车教学中有机结合创业技术规划标准,也没有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在构建新能源汽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对产教融合、能力培养等的有效提升,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期间,大多数中职院校采用了虚拟构架,因此导致其时效性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1.3 有待提升的師资队伍专业素养

目前,中职院校缺乏专业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负责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的现有教师人员,没有全面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没有采用合理的技能结构,所以,担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教师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中,无法达到双师型或创新创业这两种教学目标,在建设教师队伍的过程中,缺乏成熟的经验。部分使教师不仅缺乏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同时也缺乏成熟的创业经验,因此无法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指导,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采用了简单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无法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2]。

2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和培养目标

2.1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

这些年,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做到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更加需要对人才进行重点的培养。以专业性、高素质、技术型为目标,加强对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这也是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长期以来的工作目标。中职院校以新型培养模式为目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研究,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并为专业人才提供良好、实用性强的培养工作,以此来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进而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提升[3]。

2.2 双创能力的培养目标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需要以全面性、高素质以及高水平为目标,对人才进行综合的培养,以此来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对维修、制造以及设计等能力的形成。能够结合新能源汽车项目,对相应的实施计划进行完整的制定,以此来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可以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对项目目标的制定。并且能够促进人才从销售和维修方面,做到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在毕业时,学生也能够获得的相应的学位证书,例如毕业证以及技能等级证等,也可以自行对相关的其他证书进行考取。

3 双创背景下加强中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

3.1 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对于新兴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来说,虽然早就已经有了新能源技术,但是该技术在近几年再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汽车领域和市场中。中职院校并没有关注到这一契机,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后,才开始对相关专业进行设置,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新能源汽车教学案例,左移只能够转嫁相关的培养方案,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依旧是传统的汽车技术专业,仅添加了少量有关新能源技术的课程,从实质上来说,十分类似于汽车技术专业。

所以中职院校需要结合目前的形式,以双创教育为要求和目标来开展专业教育教学,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为载体,不断的做好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修订,结合“创新、创业、创造”的原则来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在经过调查后得知,从兴趣点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深度挖掘,能够为专业课程带来与创新创业教育关联性更强的资源,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双创理论为基础来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授课教师可以采用项目申报的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自身的科研成果,不断地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内容。做好对创业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组织该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创业经死啊以及学科竞赛等活动,通过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各类比赛能够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创业项目训练[4]。

3.2 规划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师想要优化和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就需要不断的发现存在于教学期间的问题,并第一时间汇报给院系负责人。对于新兴热门的新能源专业来说,在开展教学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学校需要组织和管理好教学活动,采用有条不紊地培养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根据主要矛盾,优先讲授更多关键的内容,有机地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此能够在帮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进而实现对教学准确度和完成度的提升。

在第4次工业革命期间诞生了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然而正是由于具有巨大的潜力,所以,必须要小心谨慎,新能源汽车与以往的化石能源汽车并不相同,在经过对比后得知,两者不仅有相似之处,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校在研究谈论培养方案期间,可以同时教授不同专业的共通科目,如此能够促进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进而更深入地认识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有何差别,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检修能力和保养能力。此外,还需要从互通互联性方面,对不同的学科予以关注,特别是源自于同一大类的小类,更需要对各小类之间紧密联系加以认识。如此能够使学生通过日后的学习,形成强项和优势,也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就业岗位。最后,还需要做好对传统观念的更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来教授新能源汽车技术知识,如此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成绩。

3.3 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

中职院校的大多数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日后都需要从事技能岗位,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做好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会对學生日后的工作效率和熟练度起到直接的影响。所以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形式来进行评价,切勿由于学生日后的工作过于关注其实践技能,忽略理论教学,需要予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同的重视度,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是一个整体,如此才能够做出科学的评价。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做好对汽车检修有关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做好对自身软实力的加强。

例如在安排本校课程期间,学生所选择的一些课程与新能源汽车的关联性并不大,只提出了三选二、五选三等最低要求,却没有提出最高要求。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保险销售、电子产品质检等有关新能源汽车的课程。在完成此类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可以从事前台工作,不用在后厂从事技术类的维修等工作。学校需要为新能源汽车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的服务员,而不是只具有维修技能的机械工人。笔者在实际教学时间中得知,《汽车保险销售》这一选修课程最受学生喜爱,刚开放这一课程,报名人数就满了。经过分析研究后得知,该课程与维修操作知识几乎没有联系,所包含的职位也与新能源汽车没有太大关系;然而由于其关系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这门课程。

3.4 课程实训条件建设

在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重点的结合,并根据新能源汽车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需要对素质综合课程进行加强设计,以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采用三大模块来进行教学,以学校和企业为育人主体,对相应的平台进行打造,以此来供学生进行素质、专业以及实践学习,并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进行提升,以此来使其能够成为具有专业性、创新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的双高型人才。

高职院校可以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学生成立相应的工作室,专门用于开展相应的工作,并与企业或一些线上平台进行合作,对一些真实的项目进行承接,例如新能源汽车维修和设计等。并且,还对科研服务平台进行建设,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创业团队进行专业的培养,对相应的设计公司进行成立,以此来对新能源汽车校内外的设计项目进行承接。采用“课堂”与工作室以及创业公司相结合的形式,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项目实践,来促进“所学”向“所用的转化,以此来使学生能够具备更强的实战能力,并在育人平台中结合实战项目和创意训练。

4 结语

新能源汽车近几年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所需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中职院校作为主要的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阵地,肩负着巨大的责任。需要以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中职院校需要为人才提供更加优化、更先进的培养方案,如此才能够为国家和用人单位培养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滕峻林,申慧君.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 西部皮革,2019,41(18):172-173.

[2]高俊祥,邹伟,高孝亮.基于“双创”需求的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000(20):2.

[3]霍汝锋,赖艳.校企合作下《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汽车世界,2019,000(011):P.197-197.

[4]王华.基于技能竞赛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航班,2019,000(013):P.1-1.

作者:刘丽春

上一篇:幼儿舞蹈之舞蹈教学论文下一篇:文化馆职能群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