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设施规划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在国内还处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发展阶段。本文将交通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与物流园区内部交通组织设计以及园区内外交通衔接的组织设计相结合,对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框架进行了研究,明确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定位,提出交通设计的流程及具体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通设施规划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交通设施规划设计论文 篇1: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摘 要:河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格局、生态环境,风俗文化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缺位导致多数河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运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能够较好的促进河流与城市之间共生发展,具体思路是打破传统工程思维的方式建设河流两岸景观,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设计层面三个相互渗透的规划设计工作,解决城市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功能复合、工程景观与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问题。

关键词:河流景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景观规划设计;长利涌湿地公园

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urbanism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 Changliyong Wetland Park

1 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1.1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山水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基底,河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流经绝对部分城镇。我国幅员广阔,南北地区河流在水文、水量、水位等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城市发展中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共性影响。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现有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影响较大,以至多数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作用与功能,比如缺乏监管的产业污水排放破坏了河流生境,高密度的河流护堤硬质铺张影响了水质的自我修复,擅自改变河流形态影响了汛期防洪要求,较多的滨河住宅开发侵占了公共岸线资源。

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是运用工程设计技术,综合解决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休闲等综合问题,推进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在日益注重“城市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突破传统的“唯工程论”思维,基于城市共生视角优化其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本文在总结传统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探析新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1.2 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普遍存在政府、开发企业和设计师对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多个不足之处。

一是重生态轻使用,导致河流与周边城市功能割裂。虽然在河流规划设计中满足生态安全是基本要求,但同时需要兼顾其游憩、文化、休闲、科普教育等相关因素;二是重使用轻生态,严重破坏河流生境。具体表现为对河流两侧用地功能的过度设计,融入了较多人工要素,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大量滨河住宅开发侵占河流防护绿地,有损城市河流防洪的整体性安全。城市河流沿线是土地经济价值较高的地方,部分用于防洪缓冲区的安全敏感地块被侵占;四是城市路网建设对河流生态保护造成影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规则性城市路网对河流的干扰较大;五是规划设计方法较为单一,构图过于图形化,忽视对城市河流的体验需求和文化特色塑造。

2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起源

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现代景观科学和生态科学对于人居环境营造的日益深入影响。在城市病与环境危机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以生态理念为主导的当代景观科学应运而生,并被人们作为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二是当代城市无序蔓延、城市边界模糊不清、城市肌理破碎使得一种“景观范式”被引入,对城市现象进行重新阅读和研究。这种“景观范式”是与注重个体形态的“建筑范式”相对立的,侧重各类要素的交叉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它突出弹性化的城市环境应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转变。

2. 2 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

2.2.1 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对进一步理解城市人工建设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将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根据不同城市特征进行设计,建造景观化城市,将景观城市化,城市景观化。

2.2.2 城市发展的时间梯度

景观都市主义从过程视角理解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强调规划过程的弹性与动态性。时间梯度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同时间段的城市景观存在不同需求和特征,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不同的感受。景观都市主义关注这个变化过程中时间、空间和人们体验的互动关系。以时间的不确定性为原则,允许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置换或者替代的可能性,规划设计则需要留有余地予以应对。

2.2.3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景观不是独立而空泛存在的,而应该具有文化、生态、情感等多方面意义,将景观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和媒介,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

2.3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3.1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功能是互动统一的关系

河流是城市“图底”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开敞空间是统一的关系。城市内部河流承载了居民活动与休闲服务功能,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加强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与优化组合,可促进发挥安全、生态、景观、防灾等综合效益,是河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

2.3.2 景观设计与生态安全的融合,注重河流的生态功能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应该具有复合型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将景观设计与生态要素结合,使得景观兼具游赏、文化和生态的复合功能。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优化组合河流景观要素,并引入新的成分建构新的景观格局。

2.3.3 人工建设要素的生态化和景观化

河流生态敏感性较大,且容易受到破坏,河流景观要以自然生态为主,弱化人工建设的干扰。景观都市主义强调设计的“景观性”,将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充分尊重场地的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以场地的肌理及其演变规律为出发点,为设计师的创造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2.3.4 充分发掘河流景观的文化和体验价值

传统的河流景观设计大多基于功能使用导向,注重物质空间建设,对文化与体验感受重视不够。都市景观主义对城市河流的景观价值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城市河流应具有传承城市文化,宣传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充分考虑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生态和景观上的体验价值。

2.3.5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要素修复与保护策略

建设性破坏在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实践中是普遍现象,由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景观都市主义以生态视角审视河流规划建设,运用生态策略并结合其他规划设计手段,应对工业化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病,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如洛杉矶河流复兴的总体规划,其目标就是重整废弃的景观,采用多种手段修复损坏严重的生态系统,使整个区域重新焕发活力。

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

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系统化和综合化的设计思路,强调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对传统设计思路,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存在五个方面的改进:一是站在城市尺度对总体发展环境和需求进行研判,有利于将河流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之中;二是以河流景观与周边区域在生态、景观、功能的整体协调为原则,扩大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范围进行研究,不仅是依据上位规划和规划任务书要求;三是考虑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并结合公园内部的功能协同与功能分区,统筹确定河流沿岸功能与规模;四是采用概念方案与分系统方案,结合反馈的设计方法,形成最终方案,力求整体方案和局部系统的最优综合(图1);五是对河流沿岸的人工建筑要素采取生态技术方法,将其作为自然要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基础设施工程景观设计等。

3.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提出以下五个规划设计要点,具体包括: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体验设计及生态修复与保护。

3.2.1 与城市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

借鉴景观都市主义关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的观点,将河流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组成部分,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互动。从生态角度,河流是城市生态结构和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应加强河流与周边城市地段的生态联系;从文化角度,挖掘河流文化要素并在其设计中体现出来;从功能角度,建立河流周边开发地块的联系,提升周边的土地价值和环境品质。

3.2.2 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为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支撑,同时起到雨洪防护,改善水质,节约城市管理成本的作用。

3.2.3 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城市道路、铁路、桥梁、变电站、燃气站等等,而这些设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对河流整体环境产生较大干扰,常见的如穿越湿地斑块的城市干道、为防洪需求建筑硬质护堤等。通过思考优化策略后发现,基础设施可作为一种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态景观资源,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城市水系进行整合,统筹建设。景观都市主义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综合的人造有机体系,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城市机器,从而减小基础设施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冲击。

3.2.4 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河流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效用和环境品质。首先是对已被破坏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或重建,将其生物特征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其次是规划管控方法创新,根据不同河流保护地段,设定不同程度的开发控制和活动管制。

3.2.5 文化与体验设计

城市河流两岸的景观体验与游憩功能对体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根据不同群体兴趣及情感诉求的个性,使其在一定区域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具体设计,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策划,引导游客与河流两岸景观的情感互动,增强游憩体验等。

3.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通过探讨景观都市主义下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与基本要点,对传统“自上而下”式的线性规划路径进行反思,并运用系统规划方法优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具体涉及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以及工程设计层面。通过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立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关系,有效协调生态与经济、社会、休闲活动的联系,并通过具体工程设计予以落实。

3.3.1 总体层面优化内容

总体层面是基于城市视角论证河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要素的联系,并指导后续两个层面的设计工作,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注重城市发展背景及区位分析,从扩大区域范围审视河流景观建设的目标,涉及城市结构优化,延续城市文脉精神等内容;二加强河流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研究,分析周边区域在空间、功能、生态、交通上对河流景观的影响;三是基地现状与资源条件的研判,挖掘河流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并运用到具体设计中。如在对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的研判中,发现西溪湿地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和田园风光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是人文墨客常年驻足之地。在其设计过程中,以“梵、隐、俗、闲、野”的不同意境响应其景观内涵。

四是生态承载力的分析,以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作为确定人工建设开发量和容纳人类活动强度的基础依据,加强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科学的合作;五是综合考虑河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使用价值,避免规划目标与重点的单一、片面性;六是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方面,强调河流与周边区域的系统联系性,并与总体功能相互协调。

3.3.2 系统规划层面优化内容

系统规划层面内容是对总体层面内容的响应与落实。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系统规划是针对不同问题展开的具体设计工作,包括功能分区、生态安全、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四大方面。

功能分区。河流周边地块一般属于居住、商业商务、广场公园等功能用地,功能分区强调河流两侧地块在功能上高度混合,以此加强市民对滨水的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并在整体上把控河流两侧建筑群体空间,变化有序的天际轮廓线,进退有度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生态安全分为防洪安全、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三个方面。防洪安全是河流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弱化防洪工程影响,需要结合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进行同步考虑。水系组织规划指将水系置于城市整个绿地系统中考虑,通过水系及周边绿色空间的组织,优化,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同时,规划范围内的水系应与周边水体尽量连通,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和净化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功能。岸线布局:目前河流驳岸设计中存在生态化不足的现象,岸线布局需要满足不同时期河流水位要求。作为生态交错区,岸线设计应充分发挥其“边缘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环境,同时尽量避免线型的道路对生态的隔离。在材料选择方面,尽量选用生态型的驳岸,减少混凝土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使驳岸设计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更显得绿色和自然。

景观规划分为工程景观、公共空间与生态景观三个方面。工程景观是对河流范围内外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比如跨河交通、高压走廊等,通过景观手法弱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公共空间是河流沿岸提供的活动场所,是自然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生态景观是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环境设计。

交通规划包括综合交通规划、绿道系统规划、水上交通规划、交通景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反映了道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与河流的关系;绿道系统规划是河流内部及其与外部联系的慢行交通系统,侧重非机动车与步行交通;水上交通规划需要融合城市整体水上交通系统,并结合城市旅游线路统筹考虑;交通景观规划是融化交通设施的景观干扰,属于工程景观范畴。

3.3.3 工程设计层面优化内容

工程设计是系统规划的具体落实,是指导河流两岸景观建设的具体技术文件,具体包括竖向设计,河流防洪工程和两岸驳岸工程设计,雨水排放与收集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夜间灯光照明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设小品设计等六大方面。由于工程设计层面涉及具体设计规范内容,本文在此不具体展开。

4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4.1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概况

肇庆新区位于肇庆主城区东北部,肇庆高新区的西南部,处于主城区和高新区的发展轴线上。长利涌湿地公园位于肇庆新区西南(图2),规划范围为上游至九坑河水库大坝,下游至西江,流域长约9.7公里,总面积约756公顷,是肇庆新区中的主干水系(图3)。

4.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

4.2.1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指导思想,首先面对的是“长利涌在肇庆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肇庆新区需要什么样的河流景观”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发展背景和基地现状解读,并综合类似地区的案例研究,从而确定长利涌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与基本定位。

在长利涌生态、景观、功能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将周边区域纳入研究范围进行统筹考虑,以此在功能上保持与周边商业、会展、居住、绿地功能的互动协调,加强内部与外部用地的关联性。最后,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技术层面三个技术阶段的成果反馈与优化,形成最终成果。

4.2.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借用景观都市主义运用在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观点,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中提出五大设计理念,包括功能复合化、景观生态化、设施景观化、河流内涵化,以及生态安全化,并在各层面设计中予以落实。

功能复合化指长利涌两侧用地功能的多样性,联动城市发展;景观生态化是设计中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生态效益;设施景观化是运用景观和生态手法,将长利涌驳岸以及穿过基地的铁路、321国道、城市干道等进行景观化处理,使之与环境协调;河流内涵化主要是赋予河流公园文化主题,建设肇庆市生态文化展示窗口;生态安全化是本着最小化人工干扰原则,注重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城市生态廊道。

4.3 长利涌湿地公园总体层面设计内容

将长利涌湿地公园项目纳入不同层次区域中分析,并站在城市发展视角研判本项目的规划需求与目标,即该项目成为继产业园区开发、居住新城开发之后的新的生态运营模式,是启动肇庆新区建设、贯穿低碳生态建设路线、打造珠三角城市湿地公园精品的核心项目。

其次,长利涌湿地公园应作用肇庆新区生态安全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领衔水雏天堂、长利涌堤防加固工程、砚阳湖、龙吟谷生态创意度假区、生态新城中央绿轴等多类市级重点项目与城市资源,合力构建肇庆新区生态格局,并以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契机,带动行政、居住、商业、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复合发展(图4)。因此,规划中理清长利涌湿地公园与周边项目的关系,通过湿地公园的“串、连、统、合”手法,形成肇庆新区的生态廊道构架(图5)。

其三,对长利涌湿地公园的生态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计算长利涌的生态承载力,以此为依据进行功能布局,体现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优先理念。最后,将长利涌作为连接两条城市功能轴的纽带,通过交通与活动空间形成长利涌多元功能水轴,打造“之”字形的规划结构(图6),使长利涌融入城市绿色空间结构,体现景观都市主义中的城市结构完善与生长动态过程理念。

4.4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计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功能混合:长利涌湿地公园作为线性城市空间,需要充分考虑与相邻用地的功能协调关系,结合与其相邻的商务、会展、体育及商业用地,划分以动态为主题的滨水利用区,建设滨水商业带、滨水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和城市滨水景观带;根据“一轴三区”的总体规划结构,依次由滨水利用区、湿地调节区和生态保护区构成,形成三区轴串的生长型空间结构及景观序列(图7)。

4.4.1 生态安全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水体设计充分体现水网、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生长特性。首先对区域水网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长利涌水网生长发散型的特质,通过保护、调节、利用等措施调整优化整个水网系统,使之在肌理上体现出区域水网生长性的特点(图8)。并通过“节点—廊道—中心—廊道—节点”的分级手法设计,衔接、打通、融合周边重要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要素,使城市开敞空间和景观得以生长延续。

4.4.2 生态化和亲水性的驳岸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视角和生态策略,对于目前城市湿地公园岸线设计中的人工化倾向,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长利涌水文条件的分析,设计中将驳岸处理形式分为自然原型、自然型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多采用生态型的自然驳岸,充分体现生态化理念。

4.4.3 体现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景观设计

结合周边功能以及滨水游览要素,长利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了12个生态文化景观节点,以水为轴形成生态景观带(图9),将长利涌打造成为肇庆市低碳生态示范基地,借助湿地自然景观塑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

4.4.4 以生态手段弱化负外部性的交通系统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有三条铁路穿境而过,321国道也与铁路交错,乡道贯穿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湿地生态的干扰不可避免,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以生态和景观手段弱化交通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5 长利涌湿地公园工程设计层面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工程设计中,采用了若干生态策略和景观设计手段,使人工化的工程设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并使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最小化,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益。其中,重点处理防洪堤的生态安全问题:由于长利涌河床高于周边地势,形成“悬河”,因此防洪堤在达到防洪标准基础上采用岩石和生态护坡砖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确保砖内土体的表面保持稳定,不易流失,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和水分,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物链的完善。其它工程设计,包括长利涌及其周边地区的竖向设计、利用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与夜间灯光照明设计等。

5 小结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直接面向城市人群,在发挥多种生态效益的同时,亦具有居民游憩、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功能,是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忽视了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对景观环境的要求,同时缺乏考虑河流自身的特点,因而在设计中常常出现重使用轻生态、构图过度人工化等问题。

景观都市主义源于对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城市问题的应对,它提倡改变以建筑为城市建设元素的传统方式,强调把城市作为生态系统来考虑,突出景观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媒介作用,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对话。景观都市主义对解决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此,提出了“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工程设计层面”的改进建议。最后,以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为例,阐述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应用,同时希望能为我国其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James Corner. Landscape Urbanism//Mohsen Mostafavi and Ciro Najle.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A Publication,2004.

[2]Bélanger P.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Journal, 2009,28(1):79-95.

[3](美)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 [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2010,(11).

[6]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杨锐.景观城市主义在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以美国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的景观再生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10):71-76.

责任编辑:蒋亚林

作者:潘悦 吕峰 雷颖

交通设施规划设计论文 篇2:

关于物流园区的交通设计问题探讨

摘要: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在国内还处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发展阶段。本文将交通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与物流园区内部交通组织设计以及园区内外交通衔接的组织设计相结合,对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框架进行了研究,明确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定位,提出交通设计的流程及具体内容。旨在将交通设计的思想与方法运用于物流园区的规划之中,以提高物流园区交通组织的科学性和效率性,有助于促进物流园区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和应用。

关键词:物流园区;交通设计;设计流程

Key words: logistics park; traffic design; flow

0引言

物流与城市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世界各国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十分重视物流园区的选址,物流园区一般设在交通便利的地区,紧邻铁路货站、公路干线出入口、港口码头和机场,最少有两种以上对外运输方式相衔接,特别是公路和铁路两种运输方式。然而有的物流园区尽管交通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出入口交通堵塞、安全事故时常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园区内外的交通衔接设计不合理。物流园区是大型的货物集散地,固然会吸引大量的货车;同时物流园区集聚了大量物流企业,势必会产生大量的人流与客车流,导致物流园区的交通组织十分复杂。如果不重视物流园区的内部交通设计,将导致物流园区内部交通秩序混乱、安全性差、效率低、景观与设施布置协调性差等现象的发生。因此配合物流园区规划与实施开展交通设计十分必要。

交通设计是近年来逐步被高度重视的改善城市交通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具有构思、优化、整合之意。交通设计是以交通系统的“资源”(包括时间、空间、经济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科学的确定交通系统的时间和空间要素及通行条件。物流园区的交通设计包括园区内部交通设计与园区内外衔接交通设计。通过对物流园区进行交通设计,使物流园区能够提供安全、通畅、环保、便捷、效率的交通服务,从而吸引物流企业入驻。

1影响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因素

1.1物流园区的属性和区位

分析城市物流园区的属性和区位,具体要分析其功能定位、交通区位条件、主要的路网及城市中远期规划对上述因素的影响。物流园区的属性主要决定其绝对交通量产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规模;而区位条件分析主要决定其吸引交通量的规模和特征。枢纽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和区域型物流园区从交通量的产生条件来说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枢纽型物流园区位于综合交通枢纽位置,是多种方式联运的结点,主要从事多种方式间以转运为特征的物流服务;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主要位于城市工业、商业区域密集之地,主要以城市配送为特征的物流服务;而区域型物流园区主要位于城市间快速干道密集区域,主要以快运为特征的物流服务。因而,需要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明确其交通产生特点。

1.2物流园区交通需求量

物流园区的交通需求量决定园区内外的道路通行能力以及对外衔接方式等,是物流园区进行交通设计的基本依据。城市物流园区的交通需求量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绝对交通量;二是吸引交通量。

绝对交通量是城市物流园区内部条件所生成的交通量,与物流园区项目自身的属性密切相关,在区位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物流园区,绝对交通量不同。城市物流园区产生的绝对交通量主要是内部进驻的各物流服务企业和工商企业的运输车辆。

吸引交通量是物流园区项目外部条件所生成的交通量。通常物流园区的可达性越好,其产生的交通吸引就越多;聚集经济程度越高,其额外吸引的交通量越多。对物流园区来说,吸引交通量主要由园区内企业职员的上下班集散及相关公务出行生成、周边区域社会闲散资源的吸引(配载车量、中介等)、物流需求客户的吸引等组成。吸引的交通方式主要为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还有部分货车、小轿车等。

1.3物流园区停车需求量

根据物流园区规划用地的功能属性,园区的停车需求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为物流园区内部服务的配建停车场和为外来客货运车辆服务的停车场。配建停车场的规模主要根据不同用地的内部配建停车场的设置要求,参考相应的建筑配建要求进行确定。对于外来客货运车辆服务的停车需求,又可将其分解为两部分:客车停车需求与货车停车需求。根据物流园区的规模与业务量预测产生的客车与货车需求量,进而为客车停车场与货车停车场的设计提供依据。

1.4园区周边道路交通状况

分析物流园区周边道路交通状况主要分析道路的性质、交通流量、线形及其他设计参数。如果物流园区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衔接,由于道路承担的交通流量本来就很大,所以不能直接与快速路交叉衔接,而需要修建匝道,通过辅路将车流引导上路,以免对周边的主要干道造成严重的交通干扰。因此具体的交通设计方案要根据具体的道路交通状况来设计。

2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流程

2.1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定位

物流园区交通设计是以物流园区内部交通系统及外部交通环境的“资源”(包括时间、空间、经济的资源)为约束条件,以问题或目标为导向,对将要建设的物流园区进行的内部交通系统及园区内外的交通衔接的交通工程优化设计,实现物流园区客货流快速有序的集散并且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定位是基于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和所在区域交通规划的要求开展的一项详细交通设计工作,为物流园区的工程设计提供指导,其目的如下:(1)均衡路网饱和度;(2)提高物流园区内外交通安全与顺畅性;(3)提高交通便捷性;(4)寻求交通与环境的和谐;(5)充分利用物流园区内外道路的空间资源与交通的时间资源。

2.2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流程

物流园区的交通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1)首先是资料调查阶段。充分认识上层规划的要求和交通设计的要求,确定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范围。对该物流园区周边的交通环境进行评价,确定物流园区的规模并对客货流进行预测。

(2)明确本次交通设计的目标和设计原则。

(3)进行园区内部交通设计。根据设计的作业流程确定道路及步行系统、停车场布置以及出入口位置确定。

(4)进行园区内外交通衔接设计。主要指物流园区与外部交通网络连接处的交通组织和设计,包括出入口位置的选择、公交和出租车停靠点的设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的组织和路权的分配等。

(5)对设计方案进行交通评价。主要进行负荷度、通行能力的定量评价,以及安全性、环境协调等方面的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改善与深化,直至形成满意的物流园区交通设计方案。

3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内容

3.1内部交通设计

物流园区内物流企业的集聚可有效的提高物流效率。科学的作业流程设计能够减少园区内部的货物无效转运、装卸、搬运等。在作业流程设计的基础之上进行行之有效的交通设计能够提高物流效率,达到物流园区建设的初衷。物流园区内部交通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园区内部道路的设计。物流园区道路设计要以物流作业流程为基础,以时间和空间为约束条件,以园区产生的物流和人流状况为依据,一方面合理布置路线,保证物流作业流程的通畅,另一方面合理设计路段的道路横断面、设计车速、车道宽度、车道数、通行能力以及交通标志、标线,保证车辆通行的连续性、安全性。善于科学的运用标志、标线,对地面交通的组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流园区内不仅存在货车流,还有工作人员及商家的私人汽车,且有必要的步行交通,因此交通组织设计相对复杂。由于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的不同特点,相应的路面设计与交通组织也存在很大差别。客、货车流混合不仅影响通行效率,还降低其安全性。因此对于货车与客车应分别设计道路系统,做到客货分流,避免货车流与客车流的相互干扰。

货车的交通组织不仅要避免与行人、非机动车及小汽车之间的相互干扰,还要尽量减少货车之间相互的冲突。当物流与人流均较多时要合理分散物流和人流,避免主要物流与主要人流的合流与交叉,确保货运与人员安全。当物流和人流不多时可兼顾物流与人流。总之道路的设计应能满足物流与人流运输的需求,并使物流通畅、运距短捷,人流方便、确保安全。

3.1.2步行系统的设计。园区内部的步行交通是不可避免的,步行系统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安全步行的理念。步行系统要与车流(包括客车与货车)分离,设置人行道及步行路线,尽量避免与车流产生冲突点。为保障行人安全,设置相应的行人交通设施及交通标志、标线。对于作业区工作人员的步行交通很难与车流分离,此时应从交通管理的层面解决问题。布设相应的交通设施与交通标线、标志,合理渠化组织交通流,一方面保障工作人员安全作业,另一方面保证物流作业效率。

3.1.3停车场布置。货车与客车的停车场要分别设置。主要内容为停车场规模的确定、交通组织与停车场组成的设计。为保证停车场上的交通安全与秩序,场内交通组织一般按单向行驶路线组织交通,以尽量减少车辆的交叉冲突。场内路面应设有显著的停车标记和行车方向标志。停车场的平面由供车辆停放的停车道和供车辆行驶的通道所组成。还必须进行照明布置、绿化、排水、路面结构和附属设施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工作。停车道和通道是停车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宽度取决于停车方式、汽车类型与尺寸、车辆停发方式。

3.2园区内外衔接交通设计

3.2.1出入口位置及控制方式。出入口位置的选定首先充分考虑周边路网情况,再结合物流流程设计,要保证对周边路网的影响最小且方便物流人流的快速集散。货车与客车的出入口要分别设置,一般客车的出入口可位于货车出入口的侧面。行人可与客车共用出入口,但是必须利用相应设施进行隔离。物流园区的交通瓶颈多位于出入口,合理确定出入口数量及位置,控制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尽量避开交通繁忙的周边道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之一。物流园区出入口交通控制方式的选择设计,视其对周边路网影响程度大小可依次选择采用无控方式、让路控制、停车让路控制、信号控制、车流转向限制、单行线路设计等内容。

3.2.2与物流园区衔接道路设计。设置相应的道路及交叉方式与周边路网衔接并实现各个方向的转换。设计的重点是进出主干道交通组织设计、交叉口设计、车道设计、近交叉口处的车道协调设计以及行人过街交通设计。进出主干道交通设计既要考虑车辆进出的便捷性,更要考虑大量车辆进出对主线交通的干扰问题,力求避免左进左出。多数情况下物流园区的车辆不能直接进入主干道,而需要修建匝道引导进入,避免与主干道直接冲突,例如与高速路、快速路、主干路等的衔接。要实现物流园区的车辆能够从各个方向集散,就必须与主干道发生交叉。对于产生交通流量比较大的物流园区与交通流量比较大的路网衔接时通常采取立交的方式来实现。立交的通行能力强,对调节路网交通负荷有重要作用。但立交的建设费用高昂,不易拆迁改造,所以在交叉方式选择时应以时间、空间、经济的资源为约束条件选择有限方案中的最优。

机动车道的设计要保证机动车通行的连续性、安全性,避免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还要尽量减轻机动车之间相互的冲突。路段的车道在交叉口附近(进出口道)其车道数和车道宽度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近交叉口处的车道进行协调设计,利用标志、标线正确引导交通流,以确保交通流的顺畅及安全。

通过设置人行道、行人过街横道及天桥来实现集散各方向人流的功能。人行道、行人过街横道及天桥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行人通行安全和通畅的要求。根据交叉口的间距、道路的性质、车流量、沿线两侧大型交通集散点及公交停靠站的位置和路边停车等的需要,综合确定行人过街设施的大致位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细化设计方案。

3.2.3公共交通设计。考虑到物流园区会聚集大量员工,解决这部分人的通勤问题主要靠公共交通。这里的公共交通设计主要是对公交停靠站的位置及停靠形式进行选择。包括站点位置的确定和站台形式的选择,以及站台尺寸、候车亭形式的设计。站点位置的确定应根据公交线路路网规划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具体的交通环境等约束。公交站台的布置方式,按其设置的位置,分为沿人行道边缘及沿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道分隔带设置两种;按其几何形状分为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类。候车厅的设计以增加乘客的候车舒适性和上下车便利性以及减少对人行道通行能力的影响为优化目标。另外对出租车的停靠也要进行合理组织。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物流园区的研究以宏观规划为主,更深层次的运作模式、内部设施规划等研究很少,而且没有重视以物流园区内部交通系统及外部交通环境的“资源”为约束条件的交通系统优化设计,因此在物流园区的运营中存在交通资源浪费或各类交通问题频繁发生等现象。物流园区交通设计是物流园区规划中不可缺少且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定位介于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与工程设计之间,具有中微观的性质,即受到上层规划所提的设计要求的限制,又要考虑与具体的工程设计协调。本文将交通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与物流园区交通系统的设计结合在一起,构建出物流园区交通设计的雏形,有助于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晓光.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潘文安. 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 张玉轻,刘小明. 交通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流程[J]. 市政技术,2006,24(2):83-84.

[4] 徐循初. 城市交通设计问题总结和经验借鉴[J]. 城市交通,2006,4(2):49-55.

[5] 金安,戴炜. 广州市新白云国际机场物流园区交通衔接规划研究[J]. 城市交通,2004,2(3):39-42.

作者:闫振英 朱晓宁 韩要稳

交通设施规划设计论文 篇3: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摘要】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加强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联系,才能取得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好效果。本文从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中,阐述了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性、控制性的设计阶段,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提出城市规划执行的关键在决策者的水平。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 关系

0. 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1. 区分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

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建筑规划是指建筑物室内功能的规划,是通过对各种功能的布置和连接的规划处理,以提高建筑物在存续周期内的使用价值建筑设计是在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等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2.1从工作内容上看

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2.2从建设流程来看

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3. 场地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

3.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

3.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VI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分析如下:

3.2.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3.2.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2.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通过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4. 立足建筑设计,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4.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

4.1.1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

4.1.2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4.2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4.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5.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建筑规划

建筑设计的基础,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该做好协调:

5.1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一个好的规划师在进行建筑规划时要有发展的眼光,是一种需要有预见性的工作,不仅要考虑眼前的需要,最主要是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就使建筑物的功能既具有前瞻性,也具有拓展性,要预见到拟建建筑物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这种预见,往往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展而逐步清晰、逐步深化的。建筑设计师在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手段,借助于其他专业知识,如美学艺术、人文文化等,将许多毫无关系,甚至矛盾的因素完整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完美的建筑作品。

5.2建筑设计还要完成建筑物的社会功能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体现它的实用功能,还要重视他的社会功能即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也要处理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而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还要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反映出具有文化和艺术性的时代特征及地域特色,区域的民族特点和习俗也是通过该地区的建筑物来体现的,这就是它的社会功能。

6.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J].辽宁经济2005.10.

[2]余柏椿.非常城市设计——思想?系统?细节[J].2008.11.

[3]孙春芝.规划设计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住宅产业,2007.8.

[4]万乐、熊琪.论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07.3.

作者:王大伟

上一篇:外资企业财务会计论文下一篇:财务数据操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