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设计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公共设施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古镇旅游公共设施与游客游览体验、感知与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文章以山西青龙古镇为例,分析其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并通过多次实地访谈调研、游客的问卷调查等,分析出青龙古镇旅游公共设施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其旅游公共设施设计的建议和意见,以期为我国古镇旅游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第一篇:公共设施设计论文

基于城市文化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摘要:探析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以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概念以及基于城市文化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意义谈起,就城市文化元素的分类以及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元素的提取加以分析,最后选取几个将城市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代表性例子进行阐述,总结出未来公共设施设计的注意方向。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我们了解一个城市的媒介,所以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设计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元素,对元素进行加工提炼,设计出具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城市公共设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 公共设施设计 文化元素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著名工业设计师查德·萨伯曾说过,“设计者不需要为他的设计做什么解释,而应通过他的设计来表达设计的一切内涵”。作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交流和工作学习等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城市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要求亦发生了变化,然而公共设施的设计却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变化的需求,趋同化严重,缺乏城市自身的特性[1]。现今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需要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应当重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2]。将城市文化融入到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赋予公共设施文化的内涵,在满足大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城市形象。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公共设施

(一)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宝贵财富。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落,乃至一代文明的缔造和泯没,多见诸于城市文化的兴衰历史。”[3]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排名第三的国家,中华民族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中外城市知识辞典》认为城市文化(通常也被叫作“都市文化”)包括了城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指的是能够被大众看见的或触摸到的有形的物品,例如城市建筑、风景名胜古迹、公共休闲设施、娱乐场所等;非物质文化则指的是规章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无形的文化。

(二)城市公共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腾飞,作为新兴产业的旅游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2017年我国国内的游客数量就达到了50亿人次,而入境的游客数量则达到了13万人次,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旅游消费额度将会达到5.5万亿元,与此同时人民的旅游出行次数将会达到4.5次,这说明我国已经迈入了大众旅游的时代。随着城市人流量的加大,城市形象则变得至关重要。城市形象指的是一个城市给大众的印象及感触,它囊括了城市的建筑、街区、名胜古迹、文化教育、政策措施、居民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4]。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城市形象的推广过程也就是城市文化的推广过程。城市公共设施也被称为城市环境设施或者城市公用设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的给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设备,它一共可以分为就九大类,如表1所示[5]。

(三)基于城市文化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意义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且介亭杂文集》中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是我们华夏儿女最珍贵的宝藏。可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国际化进程加快,当代青年人却对本国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出现了文化断层、文化缺失等现象。所以对于文化的宣传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我们就得先了解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不仅能够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改变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发展源泉,也是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很好地反映城市的特色与风采,传递城市的文化艺术信息。基于城市文化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对城市而言,可以凸显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特色,提高本市的知名度,并增强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传播城市文化;对该城市居民而言,则可以提高居民对本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主人翁观念,使得城市更加宜居,继而推动城市文化传承。

二、城市文化元素分类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历史,形成了城市别具一格的城市文化。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设计师应该根据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城市文化元素。城市文化元素可以分为自然元素和人文环境元素两大类。

(一)自然元素

每个城市,其所在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体系等的不同,会形成一些独特的风景,例如山城重庆、春城昆明、泉城济南。不同的城市由于环境的不同則适合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存,所以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些独具有的动植物,如四川的熊猫、西藏的藏羚羊、海南的椰子树以及广西的桐花树等。

国际著名设计师渡堂海为成都设计的一款建筑工地围挡就把自然元素融入到了他的设计中去。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是古蜀文明的起源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川剧文化、熊猫文化,竹文化等全国闻名。这款建筑工地围挡材料为成都的竹子,区别于传统工地围挡采用的是PVC或彩钢材料,利用竹子具有韧性的特质,使用流畅的曲线,赋予了传统建筑工地围挡新的生命。同时,渡堂海设计师将川剧文化中的脸谱元素以及熊猫这一自然文化元素融入到了设计中去,这款建筑工地围挡表面绘有熊猫和脸谱图案,传播了成都的城市文化同时,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可以放慢节奏来体会城市的诗意和欣赏城市的美。设计师将蜀文化融入到建筑工地围挡这一设施中去,也改善了传统建筑工地围挡只注重功能而忽视了外观这一弊端,如图1所示。

(二)人文環境元素

人文环境指的是人类因生产生活所需而形成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人文景观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两类,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对,是人为活动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

1.人文景观元素:人文景观也被称为文化景观,是人类在平时的生产活动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而构建的景观[6]。人文景观具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古文化遗址这种实物的形式,也可以是风俗人情这种精神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内涵。例如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敦煌的莫高窟、北京的万里长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可以分为历史古迹、革命遗址遗物、现代文化艺术等各种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以及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四大类。

我国的四大古镇之一的江西景德镇,因其瓷器而闻名天下,故也被称为“瓷都”。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历史悠久,其中的青花瓷更是被大众称赞。景德镇为了弘扬陶瓷文化,向人们展示陶瓷的魅力,将陶瓷文化融入到了当地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在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广场上的装饰柱就是以陶瓷为材料,整体呈圆柱形,表面绘有青花图案。整个装饰柱的设计造型简单,青花的装饰给人以传统水墨画之感,清新风雅。整个设计在实现其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也向使用者传播了城市的瓷器文化,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图2所示。

2.精神文化元素:精神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物质文化生产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宗教信仰、制度教育、道德风尚、思想理念等各方面[7]。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于精神的追求就显得尤其的重要。精神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具有价值导向,并且能够赋予设计师的设计以灵魂。

浙江省普陀山因为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佛教文化兴盛,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在普陀山,由于佛教文化的大力发展,这里的公共设施设计中都融入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元素。普陀山的路灯就是以佛教中钟为素材进行设计的,路灯的灯罩是一个钟的形状,灯杆是简洁的圆柱形和方形,灯罩上面刻有“吉祥如意”四个字,不仅是来此地礼佛的人们一种愿望,也是对游客的一种祝愿。整个路灯的设计造型简单,颜色以灰色调为主,庄重沉稳,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如图3所示。

设计师在选择城市文化元素时,应当选择最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元素,能让使用者在看到这项公共设施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该设施所要传递的城市文化,而不会联想到其他的城市。譬如“古建筑”这—文化元素,很多城市都具有,辨识度不高,不具有典型性;而若是换成“白墙灰瓦”这一文化元素,大众最先想联到就会是徽派建筑,从而直观地想到安徽。所以设计师在进行公共设施的设计时,对于文化元素的选择至关重要。

三、基于城市文化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设计师应该以城市文化为导向,对城市文化进行元素提取,将其融入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去,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那么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对元素进行提取,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元素特征线提取

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时,根据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城市文化元素,然后勾勒出文化元素的整体轮廓。在描摹出的整个元素轮廓中,根据实际需求,去掉多余的部位,留下需要部位具体形象的特征线。

(二)元素抽象化

在留下来的城市文化元素轮廓线中,去掉多余没有用的线条,留下一定的形态,经过联想和想象达到神似的效果,利用传神的方式表达出元素的文化特征。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太阳、车轮、盘子等圆形的元素抽象化为一个圆;将海浪、山峰等抽象化为波浪的形状;将屋顶、大雁等抽象化为“人”字形。

(三)元素解构重组

元素解构也就是将经过抽象化后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拆分,元素重组则是将拆分之后的元素根据设计师的思路重新组合到一起[8]。文化元素结构重组之后形成新的形状,既能体现出元素本身的意境,又能传递出重组后新形状想要表达的含义。元素的解构重组不是设计师的随意而为,而是要根据实际需求,按一定的规律,紧密联系美学来进行。

(四)案例分析

重庆市大足区的“盛莲”路灯,它们设计的灵感就来自于大足石刻中的佛教元素。大足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而在佛教的《法华经》中,用莲花来比喻妙法佛经,是“佛”的象征。“盛莲”路灯的设计融入了佛法中“莲”这种精神文化元素,将“莲”具象化为莲花。整个设计提取了莲花的花瓣轮廓,再将花瓣轮廓经过一定程度的抽象化之后,再解构重组,形成了新的“盛莲”造型,如图4所示。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对城市文化元素的提取可能不会用到每个步骤,例如在需要用到整个文化元素的具象化设计中,设计师就只会用到特征线提取这一步,又或在个别设计中只需要融入文化元素的材质或色彩,则不需要提取文化元素的轮廓线,设计师因根据具体设计具体分析。

四、设计实例

此次设计实例,是为浙江嘉兴设计一款有着当地文化特色的路灯。浙江省嘉兴市,也称“禾城”,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我国红船精神的发源地。嘉兴市地处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灰瓦,飞檐翘角。所以此次设计,所选择的元素就是嘉兴最具特色的“禾”、“徽派建筑”和“红船”三种文化元素。其中“红船”文化是属于城市文化元素中的精神文化元素,“徽派建筑”属于人文景观元素,“禾”则属于自然文化元素。设计时,首先将房屋以及红船的整体造型进行特征线的提取,如图5所示。然后将提取出来的轮廓线进一步的简化和抽象形成了新的造型,在进行元素的解构与重组时将抽象后的新造型按照“禾”字的笔画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最终的路灯造型,如图6所示。此款路灯造型简单,外观为禾字形,体现了“禾城”这一特征,同时还融入了嘉兴当地的文化特色,整个设计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宣传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独特性。

结语

在追求个性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的现今,基于城市文化设计的公共设施,不仅能够树立独特的城市风貌,也可以加深大众对城市文化的了解。作为城市的“脸面”,城市公共设施除了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外,也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现在有一部分城市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虽也融入了本市的文化特征,但是在城市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过于具象化,缺乏元素的进一步提炼,使得整个设计过于复杂,缺乏意境。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应结合设施使用的环境以及使用对象,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元素,对元素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提炼运用,设计出具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城市公共设施。.

参考文献

[1]张晗.城市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公共设施设计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9 (08):113

[2]韦宇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性表达[J]包装工程,2019,40 (14):294—296

[3]政经资讯[J]青年记者,2007 (23):4-5

[4]方敏.城市形象战略与公共设施设计的良性互动研究[J/OL]设计,2019 (17):53-55

[5]张平青'王洋.城市文化形象视角下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07):1-5

[6]万蕾.论人文景观的地域文化特性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体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 (19):175-176

[7]郑永廷,罗姗.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彰显——努力建设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与精神家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 (01):1-5

[8]袁玲.旅游产品设计中元素的提取与利用研究[J]工业设计, 2018 (11):50-52

作者:万指月 韩鹏

第二篇:历史古镇旅游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摘要:古镇旅游公共设施与游客游览体验、感知与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文章以山西青龙古镇为例,分析其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并通过多次实地访谈调研、游客的问卷调查等,分析出青龙古镇旅游公共设施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其旅游公共设施设计的建议和意见,以期为我国古镇旅游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历史古镇 旅游公共设施 青龙古镇

引言

旅游公共设施是公共环境中美感度和实用性并存的功能设施,为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人为构筑物,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构成要求而不断发生变化川。历史古镇因其独有的环境吸引人们前来感受丰富的文化氛围,古朴的建筑形制以及厚重的历史底蕴,成为了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构成部分[2]。事实上,很多古镇因无法自发地进行快速更新,导致大量公共设施年久失修与功能退化,古镇内旅游公共设施普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的现象,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历史古镇的公共设施急需改善和重新设计。本文以山西青龙古镇为例,对古镇风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及探索,并结合实地调研,发现其旅游公共设施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构思,为历史古镇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古镇旅游公共设施现状及设计的意义

旅游公共设施是构成历史古镇的必要因素,并和人们的旅游活动体验有直接的关系,并影响着人们对古镇文化的感知与认可。目前国内古镇旅游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程度总体不高。首先,在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由于游客所需必要的公共设施种类较多,而在实际建设中的功能设备确有很大欠缺,设施不够完善,使得旅游公共设施未满足大众的需求,实质作用不大,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甚至有些古镇直接将现代城市通用的公共设施照搬过来,对传统风貌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是新技术运用水平不高,微信平台、微博、专业网站,线上服务、线上资料信息较为欠缺,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不能及时有效迅速地更新资讯。此外,许多新媒体平台管理更新较少,未与关注着建立互动关系,也没有达到建立之初的期待效果。

本文以山西青龙古镇为例,重点分析了其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并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游客及商户的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总结并分析青龙古镇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根据问卷统计数据,提出了改善青龙古镇旅游公共设施设计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古镇旅游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山西青龙古镇旅游公共设施设计调研

青龙古镇2015年入选第三批中国古村落名录,其位于太原北部阳曲县的南端,距太原18km,离阳曲县城4km,北靠大运高速公路,南临108国道,地理位置优越。古镇距今已有干年历史,为华北第一军事重镇,其发端于春秋时期,明清时初具规模,清朝康乾时期达到鼎盛。古镇整体建筑群南北长2.5km,高低起伏、盘曲虬枝的地形,构筑手法仿照了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设文昌祠、西建龙王庙,东文西武,北筑凤头寨,形成了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3],宛如一条巨龙。筑立在街道两侧的店铺,均为明清建筑,民居建筑群则以王家院落为主体,建有11座厅堂楼院,并建有上、下花园和栏花园。

(一)游客感知调研

笔者于2018年2月春节及7月暑假期间,多次在青龙古镇内向游客现场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探究青龙古镇内游客游览体验感受,从而定位该古镇的公共设施的功能、设计特色与建设需求。此次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1%(如表1)。

本次受访中男性136人,占总样本的49.8%,女姓13从,占总样本的50.2%,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受访者年龄则以中青年为主。以来自太原市内的游客人数最多,占游客总数的68.1%;其次为镇内居民40人,占比14.7%;来自太原市外山西省内的游客为35人,占12.8%,山西省外游客最少为12人,占比4.4%。由此可见,青龙古镇在本地的报影响力较大,而对外地的宣传力度表现严重不足,影响力很小,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分析统计可知,目前阶段第一次出游青龙古镇的人群占45.8%(125人),频率为2次的人群占28.9%(79人),能3-4次到青龙古镇游览人群占比9.9%(27人),5次以上的占比15.4%(42人),但多數人群为青龙古镇搬迁到附近的居民。且大多游客在古镇区的停留时间都在一天以下;从信息来源来看,通过亲友推荐的游客占将近9成,而通过报纸、电视、微信、网络得知信息的则甚少,通过旅行社推荐而来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游客出行方式则以自驾为主,远远超过了其他出行方式的总和,占585.3%;其次是城乡班车的出行方式占5.9%,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出行的占5.1%,跟团包车的人最少,仅占3.7%,自驾是古镇内人群主要的进出交通方式,那么停车及停车位的则会对游客感知造成有较大影响。结合实地调研发现,青龙古镇城乡班车车次较少,公共交通设施存在一定范围内的缺失,均是导致游客选择自驾的主要原因(如表2)。

调研结果显示,游客对旅游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为第‘关注点,占64.8%,造型特点紧随其后,占比20.296,对数量大小、整体色彩、制作材料的关注度依次递减。分别为6.2%、5.5%、3.3%。由此可见,旅游公共设施的实际功能性是古镇内游览行为体验的首要需求,视觉上的观感也是重要要素。

而在游客对古镇文化了解程度上的调研能够看出:有8.4%的游客认为自己完全没有对古镇文化的了解,认为自己对古镇文化有一点了解的人占比74.7%,能够对青龙古镇文化基本了解的游客占比13.9%,而只有3%的游客选择了非常全面的对古镇文化有所了解。一从人们现阶段对青龙古镇历史文化的了解认知可以看出,人们还处于口耳相传,想到此地一看究竟的想法,大部分都是对古镇少有所了解的程度。说明青龙古镇对于自身历史文化的宣传还存在不足。

通过对问卷数“印象最深”的据分析可得到,有56.4%的游客对青龙古镇的印象集中于其建筑特色,其次为文化活动占比31.25%,其他部分则较少,自然环境,美食与艺术品分别占15.8%、4.4%;说明游客更偏向于对古镇不同于城市的建筑特色进行游览体验,对在生活的城市中就可以体验到的美食、艺术或是更好的环境相对关注较少。

有关旅游公共设施的调研中,只有1.8的人完全不需要公共设施,5.1%的人认为自己极少需要,35.9%的人基本需要,48%的人表示,需要大部公共设施的人最多,都需要的人群占比9.2%。可见,公共设施对古镇空间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也是古镇的必要性配置。对于公共设施对游览的影响程度,25%的人认为自己不受影响,其余75%认为公共设施均对游览构成影响,有一定影响、较强影响、强烈影响的比重分别为41%、10%、24%。由此可见,青龙古镇公共设施会影响绝大多数的游览行为。在青龙古镇目前现有的公共设施中,没有人认为公共设施对文化毫无体现,73.2%的人认为有一定体现,17.6%的人认为体现较充分,9.2%的人认为有全面体现。可见,古镇目前的旅游公共设施设计有所结合文化,但是体现还不够充分,结合还不够紧密(如图1)。

通过对青龙古镇现有的旅游公共设施满意度评价的统计能够看出:游客对青龙古镇旅游公共设施现状的整体满意度略低,除满意度较高的色彩、材质和尺寸外,其他有关功能、数量、造型及信息的满意程度都较低。

(三)青龙古镇旅游公共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基础旅游公共设施不足:青龙古镇现有空间内,许多基础性旅游公共设施不足,给古镇内的游客及商户的游览、体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现阶段青龙古镇内的旅游公共信息缺失,相关交通游览指示信息只有两个指示牌,游览引导非常匮乏,在岔路口或游览方向时很难获取准确信息;公共照明系统的较为缺失,除了零星的灯笼外,再无其他照明;古镇内公厕较少,垃圾桶分布不合理。

2.特殊旅游公共设施缺失:现阶段青龙古镇内的特殊旅游公共设施功能也同样缺失。由于古镇的地势高低起伏,存在坡地,但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无障碍设施几乎没有设立,同时,电子二维码等智能化设施设备也没有设立。

3.旅游公共设施风格各异:青龙古镇内的旅游公共设施,除一部分临时搭建的市集活动标牌风格基本统一以外,其他类别的公共设施风格迥异,大小不一,色彩各异,材质不同。整座古镇内,最为明显的是公共指示牌,说明性、引导性等指示牌并未规范统一与古镇相匹配的颜色与尺寸规格,虽大多公共指示牌为木质,但颜色也各异,更有石质指示牌及塑料临时指示牌[4],对古镇风貌有严重的不良影。

4.功能安排欠合理:青龙古镇内旅游公共设施的功能要根据人的游览行为习惯以及场地空间尺度氛围这两方面进行安排。青龙古镇缺失许多基础性旅游公共设施,还存在设施分布不合理。此外,引导系统相互无法连接,游览路线没有较好的规划,这都是因功能安排不合理引起的。

5.文化特色不明显:旅游公共设施是古镇特色文化的载体,不仅承担着旅游相应的功能,也是对古镇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表现方式之一,有极其重要的传达作用[5]。但是在青龙古镇现阶段的旅游公共设施中,并未做出整体的设计规划,大部分公共设施都是只是经过简单的制作完成、摆放,基本的使用情况还未得到完善,更没有融合有关青龙古镇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

三、对策与建立

(一)改善基础旅游公共设施

增加指示牌,方便引导游客游览路线。在重要的交通节点,岔路口设立指示牌,方便游客选择行进路线,并对总体线路,区位景点信息有所清楚的了解。增加灯柱,灯笼,改善照明系統单一,亮度不够的问题,还可加深夜间氛围,再增修2-3处公厕,增设10-15处垃圾桶,保持公共卫生环境更加干净。

(二)增加特殊旅游公共设施

根据实地考察发现,古镇游客人群中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群体有一定的比例,所以需要增加一定的无障碍坡道,方便轮椅进出。此外,古镇内地势有起伏,需要在坡度较大的边沿设立小扶手,方便年长者使用。另外,古镇内的信息指示牌、景点介绍等标志牌上需粘贴古镇二维码,方便游客智能化的获取信息。

(三)统一旅游公共设施风格

根据古镇建筑、街巷的主体颜色和辅助颜色,确定公共设施的总体配色[6]。青龙古镇主体多为青瓦、灰墙,所以在旅游公共设计的配色选择上就要以这些颜色为主体,辅助配色为木窗、红灯笼,可作为点缀。根据古镇整体风貌进行材质选择,避免使用塑料、金属等现代材料,应以石、砖、木作为主要材质展现古镇古韵。

(四)设计中融入古镇文化

旅游公共设施与古镇建筑、遗迹等均反映其特色与风采,镇内公共设施,除了需要完善使用功能外,还应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其文化精神,体现明显的传统地域性特色[7]。所以应将青龙古镇的特色建筑,非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公共设施设计当中。

结语

旅游公共设施是构成古镇环境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游客对古镇的感知和印象。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得出青龙古镇旅游公共设施存在大量基础性旅游公共设施缺失,使得游客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分散分布的旅游公共设施同样无法实现自身功能,大多数的旅游公共设施没有融入古镇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没有起到传承传导的媒介,有些公共设施本身破旧,也影响了青龙古镇的整体风貌。所以不论是基础性旅游公共设施或是特殊性旅游公共设施,都需要重视加强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勇继.剖析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人性化设计[J].价值工程,2012,(9):75-76.

[2]马苑鹏.昆明它渡古镇安全管理及其对策研究[D].昆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张会林.青龙古镇[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11.

[4]王黎明.历史古镇公共设施设计——以山西大阳描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王黎明,王计平.历史古镇保护与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以山西大阳描为例[J].设计,2018,(2):147-149.

[6]樊敏达,黄军花,范劲松.公共设施的区域化设计研究[J].设计,2018,(5):146-147.

[7]钱峰,杨建生.中国传统元素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设计联姻[J].设计,2016,(4):158-160.

作者:吴宇斐 王计平

第三篇: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探析

[内容摘要]通过调研,根据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进行研究,着重探讨气候对寒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影响。系统的分析了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现状及诸多问题,针对城市环境设施的构成要素,提出有助于提高寒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建议,应对寒冷气候的不利因素,寻求科学的设计方法,创造舒适宜人的寒地公共环境设施。

[关 键 词] 寒地 公共环境设施 地域性 设计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座城市公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环境设施,已经成为了展现一所城市风貌的主要方面。公共环境设施不但能够体现城市的环境质量,更是城市文脉、人文景观的重要体现。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公共环境设施”应运而生。公共环境设施为文化交流和有机的生活提供了适应的环境。对于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需要考虑更多自然条件的影响因素。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寒地城市都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其气候特点有别于南方温暖地区,应该根据寒地气候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并改善公共环境设施中的不利因素,突出寒地城市的地域特色,丰富居民的冬季文化生活,营造出人性化,富有生机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

一、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

1.寒地城市

对于寒地城市有多种定义方式,包括从季节温度、日照时间、降水形式等不同角度,但目前尚无相对权威的定义。实际上,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的城市。寒地城市是指位于北半球北纬45°及以北的高纬度地区,一般是冬季气温较低且漫长而寒冷,每年有2个月或更长时间日平均最高温度在0℃以下的城市。欧美将这类城市称为“冬季城市”,日本称为“北方城市”,我国称为“寒地城市”。我国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国土面积广阔,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在-18℃以下,而按照国外专家学者研究制定的寒地城市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标准,全国范围内的寒地城市数量将更多。因为这类城市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户外活动,所以,对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2.公共环境设施

公共环境设施,又名“街具”,顾名思义就是城市街头上的各种地景设施,通俗的讲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生活道具”。公共环境设施,泛指城市公共环境与场所构成的一切人的活动领地领域所必须的物质体。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以环境整体化、功能综合化、细部精致化为契机和基本特征。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突显出与城市空间环境建立有机和谐的整合性,并已超越自身的领域,在人群活动行为与城市空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媒介功效,成为人与环境的纽带。目前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种类繁多,随着人们对户外生活的重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形式各异的设计为生活增添了情趣。公共环境设施是一个城市群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它与人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应该利用城市历史文化的特性、城市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以及原有设施的创新性的改进来营造既有个性又美观的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是舒适环境艺术的一个分支、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主要是针对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包括居住和建筑外部的公共设施、道路、绿化、水体、公共标识、夜间照明系统,以及公共艺术等进行的设计。公共环境设施和环境景观是一个城市群体的精神面貌的体现,一件好的设施作品,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风貌、生活状态乃至文明程度。

二、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现状

1.寒地气候对城市环境设施的影响

恶劣的气候是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寒冷、降雪、寒风等因素是寒地环境设施设计必须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问题。我国对寒地城市户外环境设施设计开展较晚,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理论。因此,很多设计忽略了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使户外环境设施只能提供春夏两季的利用,冬季多数限制,缺乏对寒冷气候因素的针对性考虑,严重损害了城市环境设施的质量。提供对气候因素的忠实,创造舒适的城市环境设施,将极大的促进寒地城市中人与人的交往,通过人工介入改善气候对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影响。

2.缺乏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文脉是城市的灵魂,历史建筑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史。历史文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众多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以各种名义拆除破坏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殊不知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文脉。所丧失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随之而去的还有城市的精神。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往往不顾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到处照搬照抄。不是盲目地复古,就是赶时髦,致使城市街道景观与城市环境极不协调,破坏城市的整体景观效果。

3.区域性特征不明显

区域性特征是地域影响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形态,影响公共设施设计的因素在不同区域不可能是一样的。而在国内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设施大多表现出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过于程序化。人文环境中本应拥有的历史感和时间性,被日趋统一化和雷同化的倾向所冲淡。

4.文化背景特征不明显

城市与人一样,亦有它自身的性格。城市的性格是城市社会生活长期形成的特点,与其自身发展的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每座城市、每个街区和每条街道的公共环境设施都如出一辙,那么,在这些雷同的公共环境设施面前,你将无法分辨它们的归属。此时设计的结果似乎只剩下完美的功能主义,造物的本意也被扭曲了。

5.多元化特征不明显

公共环境设施的多元性包括与设计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以及设计实施技术方面的多样化。我国寒地现存的大部分公共环境设施缺乏与气候、环境、建筑的协调性,并且没有采用统一规划、设计、生产和保养的经营模式,风格不统一,不协调,整个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不仅没有成为靓丽的风景线,反而使城市缺乏整体感,成为都市篇章中的杂音。

6.缺乏人文关怀

现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未能很好的引入人文关怀理念,未能深刻的加入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缺乏对人在户外的生存状况的关注,缺乏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缺乏对符合人性的户外生活条件的高度珍视,未能创造一种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的内在身心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自由、轻松、安全、舒适、平等、和谐的户外生活的环境。

三、寒地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对策

1.冬季适用性设计

寒地意味着严寒、黑暗、冷风、冰雪相伴,而北美洲爱斯基摩人的暴露在北极的圆顶冰屋,成为人们抵御严寒气候、创造适合冬季适用的公共空间的理想尝试。在哥本哈根,夏季确实比冬季更有活力,户外活动是被提倡的。在户外季节的始末,咖啡椅上的坐垫和毛毯供哥本哈根人保暖,并使户外咖啡馆延长了营业季节。在设计中,活动场地尽量选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并可采用暖亭类的半室外空间,满足人们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看护儿童玩耍等需求,同时促进冬季的邻里交往。

2.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个性化设计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要考虑其特定的气候因素。如长春冬季刮西南风,那么,应该将常绿树配置在西南向,作为户外休息空间阻挡寒风的天然屏障.在东西向适宜选择喜光的落叶树,夏季既可遮阳冬季又可把阳光引入公共环境空间。基于寒地冬季的户外公共环境空间缺少植物这一重要元素的原因,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色彩中,建筑物色彩就占有重要位置,大体量建筑物的色彩决定着其周围环境设施色彩的主色调,因此,寒地城市环境设施的主色调应选择浅而暖的色调。在寒冷地区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中,应注重亮丽色彩的利用,尤其是暖色调,这些色彩能在冬季为人们提供“温暖空间”,给人以良好的心理感受和艺术空间效果。

3.地域特色性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地域特色性原则主要表现在尊重历史文脉。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一种文化传达的载体,也必将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反映出这种文化性和地方性,某些特定的元素组合甚至成为相应文化的标志特征之一。例如一条古老街道中的公共环境设施,它能联系的不仅仅是让人们去感知的空间的实体,而且还是联系历史与现代的载体,被人们所认同。如在街道上常能看到将传统建筑元素加以利用,给人一种地方性提示的公共设施。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和空间分布不均等诸多特点,就决定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直街影响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地球表面是形态不同的层面,由于日照、气温、风向、降雨、湿度以及地形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区域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形成了不同的人文背景环境。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形态,影响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因素在不同区域也不尽相同。

北方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之说。因为石材在冬季会很冰冷,木材在夏季多雨季节会潮湿。在寒地城市,休闲设施应尽量采用木质、塑料或其它导热系数小的复合材料,减轻寒冷带给人的不适。例如,旧金山吉安尼尼广场由于座椅材料错误地使用了冰冷坚硬的花岗岩,导致舒适性差、利用率不高。可在一些空地区集中设置健身运动器材,如沈阳浑河沿岸的大众健身场地在晴朗的冬季就很吸引人。此外,在寒地城市广场中设置的休闲小品可采用暖色调的颜色,减少冬季带给城市的灰暗景象,增加人们的视觉色彩,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

结语

综上所述,寒地城市特有的气候条件是影响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对于生活在寒地城市的人们,持续半年的冬季增加了对户外活动的渴望。安全舒适的公共环境设施能有效的促进冬季户外活动的开展,增添城市景观的生机。只要通过精心设计,在北方寒冷地区同样可以从空间形态、环境肌理和景观小品等方面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多姿多彩、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使寒地城市的冬季生活更加富有地域特色和气候特点。

[基金项目] :2014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省级一般项目,《哈尔滨公共环境设施的地域性研究》,

项目编号:2014B079

参考文献:

[1]于巍巍.天津滨海地区公共环境设施地域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8

[2]杨·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毕留举.城市公共环境设计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4]赵锡珠,陈 曦.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J].建筑设计,2006

作者:于巍巍 佟强

上一篇:历史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气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