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2022-09-11

今天的社会, 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国学热”的兴起, “国学热”产生和持续的根本原因, 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 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 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 无不拿中国传统文化开刀, 使得新世代几乎将传统文化全部遗忘, 但生活富裕的人们急切希望精神也能随之富裕起来, 于是, 便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所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 在这场“国学热”的喧嚣的背后, 不能不引起我们冷静地思考, 国学到底是什么?

国学大师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 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 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 而自治其一国也。”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也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 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 个民族的文化, 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胡适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 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 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 就是‘国故学’, 省称为‘国学’。”

而与这些大师意见向左的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当代理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 他于1938 年在浙大开国学讲座的第一讲, 就是从“楷定国学名义”开始, 他提出, 时下关于“国学”是固有学术的提法, 还是太觉“广汎笼统, 使人闻之, 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先楷定国学名义, 举此一名, 该摄诸学, 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即孔子之教。就是马一浮先生认为, 国学就应该是“六艺之学”, 这是他给出的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国学定义。

所以, 在探讨国学的定义的时候, 必须注意到, 国学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说认为“国学”指我国过去的一切文化历史。这个概念显然过于宽泛, 但是, 广义的国学概念并不算错, 因为从文字上来说, 国学的确应该是我国与西方相比, 所有不同的学问, 但是这个范围过大, 其中所包含文学、历史学等学科已经是单独成立的科学理论, 不适宜再包含进去。所以, 国学又不得不同时采用狭义的概念。但是对于狭义的概念来说, 马一浮先生所做的定义又过于狭窄, 所以, 有必要在马一浮先生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外延。于是, 狭义的国学概念认为不是所有的汉语言文化都是国学, 国学是专指经、史、子、集这四部学问的。也就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 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朝理学、明朝心学、清朝朴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在讨论国学概念的时候, 我们又必须考虑到国学与中国哲学、中国义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义理学显然是国学的一部分, 但现在与国学的意义最接近的词语就是中国哲学。“哲学”一词是从日本引进来的,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脱亚入欧, 学习西方文化, 他们在翻译西方书籍的时候, 将西方关于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称之为“哲学”, 所以, 哲学本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词语。当冯友兰在20 世纪30 年代初期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 陷入了困惑, 他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继续以西方人的哲学思维为准则, 在中国的义理学著作中寻找能与西方哲学相对应的理论体系, 称之为“中国哲学”, 并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另一个是坚持以中国的义理之学的思维为准则, 撰写一部《中国义理学史》, 进而以中国义理学的体系为参照, 撰写一部《西方义理学学史》。黑格尔曾说:中国无哲学。黑格尔的判断并不为过, 他说中国没有哲学, 主要是指中国没有完整的、符合逻辑的可以拿来继承和发展的中国人原创的哲学语言系统和话语体系。中国的哲学家最多是思考哲学问题的专家, 但缺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语言系统和话语体系的哲学专家。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国的确没有哲学。中国人在思想上表现得更为强烈的是义理学, 哲学是思考整个世界, 而义理思考的是人伦社会继而扩展到治国理政, 有着显著的不同。但是, 冯友兰最终还是选择了撰写《中国哲学史》, 因为当时的世界是西方掌握话语权的世界, 中国学术界自然也要向西方学术界靠拢, 与西方世界接轨。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促进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类自身和谐的丰富内容, 有着完整的体系, 缜密的论述和饱满的人性, 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遗产。但中国传统文化自从五·四运动以来, 就不断地遭到破坏, 到今天, 几乎面目全非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长久以来, 我们把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混为一谈, 不能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但如果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一下历史阶段, 便会立刻明白, 哪里是精华?哪里是糟粕?

中华文化到春秋战国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的文化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是中国学术最开放、言论最自由的时期。但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 采用李斯的建议——“焚书”, 不久又因对儒生不满而“坑儒”, 使得除了法家以外的思想都受到了抑制。汉朝初年, 在万物凋敝、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汉朝采用了黄老思想, 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起来。但是, 儒家思想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汉武帝元光元年 (前134 年) ,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为汉武帝所采纳。从此, 儒家思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而其它学派的思想都被钳制住了。同时, 从汉朝开始, 佛教传入我国, 对我国文化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朝建立, 儒学始终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 道教和佛教, 无论在统治集团还是在整个社会中, 受重视的程度都不低于它。由于有些统治者笃信宗教, 在有些年代, 道教和佛教甚至会被排在儒学之上, 成为统治思想。宋朝建立后, 又迎来了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 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也就因此而日益表现出落后的一面。宋明理学中所表现出的三纲五常、忠孝节烈的教条, 对“君父主体”的绝对权威性的维护, 以及对妇女的摧残, 阻碍了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阶段的意义在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学术思想的部分从作为政治统治思想的部分中剥离出来。多年来, 我们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所表现出来的全盘否定或者全盘接受的错误, 就在于不了解传统文化有这样不同的两个部分。在春秋战国时代, 儒家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学术思想, 而到了汉武帝时代, 儒家文化则变成了国家指导思想、意识形态。这时的儒家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

国学本质上是民族之本, 国家精神之源, 但现在的国学热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国学成了急功近利的事情, 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国学和经济管理结合起来了, 国学和经济管理本无瓜葛, 孔子甚至是强烈地反对商品经济。但是, 一方面, 某些吃国学这碗饭的人士为了增加国学的吸引力, 将国学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 产生了中国式管理, 因为赚得盆满钵溢, 另一方面某些吃经济管理这碗饭的人士也接受了这种方法, 以使得经济管理变得玄而又玄, 也因此而受益。更有甚者, 将封建糟粕冒充国学, 声称传统文化并无糟粕, 堂而皇之地搬出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 比如, 现在全国风靡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这类的小学式的教条, 而有些地方正在大力宣扬《二十四孝》, 甚至有些女德班竟然恢复了裹脚。这不是在弘扬国学, 这是在残害国学, 最终也将害人害己。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义理学

上一篇:多级滑套固井分段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下一篇:加强德育工作注重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