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22-11-09

中学语文教学除了做好积累外, 当务之急是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和时空, 从而发展思维能力。下面笔者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实现这一点。

一、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思考的习惯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有:预习、识记、独立完成作业、复习等。“凡事想一想”应成为每个学生共有的座右铭。如:预习中有哪些字、词、句不懂?哪些字难写?自己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还有, 自己曾经见闻过或经历过的哪些事与文中内容相似?自己是否经历过相同的情感体验?然后作上记号, 准备课堂上发言。在识记时用什么办法最快?在独立完成作业时审题、比较、联想、组织语言等, 思考自不必说。在复习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分类、归纳, 综合。长此以往, 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养成, 思维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二、在教师讲解中习得方法

教师在讲解字词、分析课文时要交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如:结合上下文理解、抓重点词句、抓有表现力的词句、结合写作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根据文体特点等。在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时要指导学生学习联想、想象、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这样的渗透能增强思维的准确性。

三、在朗读中激发思维

有人说, 没有朗读就没有语文。古人也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我非常同意这些观点。在朗读中要求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锝流畅、读得有感情, 一味地机械地读是达不到这些目的的, 只有在思考中读、在想象中读、在感受中读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所以, 如果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等, 学生会觉得非常有趣而积极参与, 在自信得到张扬的同时, 思维也会异常活跃。读得多了, 思维的敏捷性自然增强。

四、在情景学习中丰富思维

中学生思维特点虽然抽象性在增强, , 但形象思维的比例还较大, 所以在情景的媒介作用下, 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实践、感悟、体验中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 这样, 既减轻了教师分析讲解的负担, 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丰富而敏捷。

五、在合作、探究中发展思维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 联系身边实际,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进行话题研究、实地调查、开展课内外语文活动等,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共同分析问题、一起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体验中、在交流时的思维碰撞中丰富和发展思维, 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六、在语文实践中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思维

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 实践性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俗话也说:把戏要过手。所以, 阅读中仔细阅读文本是一种实践、把阅读所得运用于自己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是一种实践、走出教材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或者编写作文集子是一种实践、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去采访去调查去体验生活是一种实践……通过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 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同时, 又加深了对课堂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上一篇:党员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与队伍建设分析下一篇:聚脲与碳纤维布复合层混凝土补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