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辽阳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融合

2022-09-11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不仅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别与学校、家庭、社会这三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展开有效的结合和渗透, 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在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各自职责, 充分发挥这三方在各自领域的教化影响作用;同时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之间进行互相的补充和配合, 形成覆盖全面的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 以达到三方协同联动的作用, 并力求在合力的推动下更好的加强辽阳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工作。

一、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组织性以及计划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要加大对校园风气、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视。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 通过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整体上感染学生, 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来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遵纪守规的意识, 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 促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思想,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需建立在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之上, 所以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 同时也需要教师在平时给予学生的一种润物无声的情感上的影响, 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有利于树立教师的品德形象、以及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更好的在教育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 同时也可以完善课堂教学, 通过和教师的良性交流沟通以及教师树立的榜样作用, 让学生增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心理体验和认同。

引导学生投入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去。理解一个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它, 在实际中去践行它, 所以, 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在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灌输的同时, 还需要尊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都能亲自参与,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二、发挥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所以相比较于学校和社会教育而言, 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加细腻、对人的性格以及道德品质形成的渗透力更强。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注重智育的同时兼顾德育。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往往将关注点集中在对子女的智力、才能等方面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对于子女道德方面的教育, 使得很对家庭对于子女的道德方面的教育明显落后于对子女的智力和能力方面的教育, 导致德智教育失衡的现象出现, 这是当前很多家庭所出现的问题, 需要引起家庭、父母的注意。相较于。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要将德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摆到和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扭转家庭教育中德智失衡的现象, 为社会主义培育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提高家长素质, 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作为子女最亲近的人的家长, 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幼儿而言, 家长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理念都对子女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 家长应该注重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素养。同时, 家长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生活中为子女树立榜样, 通过言传和身教相结合的方式, 树立良好的家庭风气, 加强对子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发挥社会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教育可以看做是对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一种填补, 因此,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根据社会人群的各种不同需求, 社会各文化机构和团体应采取各式各样的活动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而吸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个各种活动中去。如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或是借助文艺表演以及组织志愿活动等等, 尤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更需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传播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净化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一些西方价值观念的传入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同时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也影响着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这就要求社会教育要具有阵地意识, 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警惕和抵制各种“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对群众思想的入侵, 为群众精神生活提供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协同联动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作为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有效方式, 由于彼此的教育形式、资源优势、组织方式等不同形成了相互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立体的教育模式,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方进行相互配合, 形成协同联动的推动力, 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联合家庭, 多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双方不但应就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沟通, 更应该注重就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交流, 让家长了解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尤其是思想和品德的养成过程, 双方联合采取手段致力于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家庭和学校应联合一些社会文化机构、社区、志愿团体等等组织一些文体等宣传活动, 倡导学生和家庭参与其中, 让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和家庭的庇护, 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和家庭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五、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引导和培育过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种教育模式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横向上要建构一张覆盖全面的宣传、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意义的教育网络;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联合起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在纵向上加深每个个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而且, 无论是学校教育, 还是家庭教育, 亦或是社会教育, 都应该在做好各自领域的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基础之上联合起来, 形成强大合力, 相互配合, 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这三种影响力显著的基本教育模式,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宣传起着关键作用。所以, 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出发, 分析推动辽阳市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 邓斌, 杨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全过程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2) .

[3] 周向军, 王瑜, 高奇.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六大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 2013 (2) .

[4] 惠珍, 张百顺, 魏成彪.高校、家庭、社会互动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知识经济, 2015 (24) .

[5] 王学俭, 李东坡.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路径和机制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 (3) .

上一篇:浅论企业现金流管理下一篇:关于《CI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