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23-04-16

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 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 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了简单地按顺序复现不同科目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造成知识专门化。可以说,情境教学原理使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1 ③探究教学原理。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传递的只是学问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而相对于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体验知识。体验知识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探究学习特别注重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指定探究的步骤,形成探究的环境,为学生的的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地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学不到许多科学的“事实”,但他学会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领会了一种探究精神,并体会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因此,本课程将体验知识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学问知识的能力。并且体验知识的纳入,也将弥补传统分科课程非人性化的不足,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特质。

④活动教学原理。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而活动(外部活动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联接点。因此活动教学努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

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

2 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三节 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

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

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

3 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

第四节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7)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8)对人类的起源充满好奇,关心人的生理、心理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9)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神奇的中草药、海市蜃楼,循环往复的食物链等充满好奇,并具有探究的欲望。领悟到这些大自然之谜和人类对大自然之谜的不懈探求构成了大自然的永恒魅力。

(10)热爱大自然,努力拓宽渠道、创造机会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向往绿色生活。

(11)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视作生命,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事物,能领略到来自动植物的智慧、情感、幽默、思想„„

(12)初步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13)了解并积极关注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问题,身体力行,把保护环境的承诺付诸行动,并积极作好环保宣传。

2、阶段目标

中段(3-4年级):

(1)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关系、生活常识、健康的休闲方式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

(2)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和人间亲情,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3)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5)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

(6)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学习生活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4 (8)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9)培养学生初步的计划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 (5-6)年级:

(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 (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

(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 (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 (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15)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关心文化活动,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民情,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生命之源 人类的起源; 恐龙的足迹; 人与自然; 人与灾害; 人体的奥秘; 人口与家庭;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自然风光 黄土高坡; 茫茫沙漠; 圣洁高原; 绿色草原; 神秘山林; 烟雨水乡; 迷人海滨;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自然奥秘

循环往复的食物链; 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神奇天然的中草药;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5

动物植物

动植物的语言; 动植物的智慧; 动植物的幽默; 动植物的品质; 动植物的自我保护; 动植物的情感天地;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环境污染 暴?走?黄?沙;

“楼兰王国”失踪之谜 “渴”望未来? 天下“酸雨”

“水墨古镇”——? 还?一片洁净的天空

第六节 教学实施意见

1、关于于教学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

(1)在教学的内容组合方面,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地域风情和办学特色,围绕“绿色”主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在落实公共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的内容能够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矫正和完善学生的性格、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力求多姿多彩。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指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学习的场所,为达成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3)在教学时间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课时量,中段和高段每周1---2课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学校课程教学的年、月,结合社区事业活动和学校的例行教育活动,确定本课程的集中教学时间和分散教学时间。集中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计划、交流、展示、评价。

2、关于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①目标集中而明确,并具有高于学科教学的学习难度,防止课程教学的低水平徘徊,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流失;②尽可能安排学生体验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③体现教学弹性,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现场调节,确保教学活性,防止“满打满算”。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争取三个支持:①争取学生的信念和情感支持,以便开掘学习者的个体潜能;②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学校教师群体的支持,以形成教学的合力;③注重警告学习资料的支持,充分享用教材里的学习支持库,同时,努力发掘和拓宽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以丰富学习资料,提高学习的价值。

3、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强化六个结合,即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本地环境与异地环境相结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显性成果与隐性收获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4、关于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研究

6 本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要启用“精兵”来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动培训教学骨干,努力使师资水平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强将”来主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

根据本课程教学的特点,学校要把教学管理的重点落在课前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课内实施和课后评价上面。同时,学校要积极为课程的教学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启动校校互动、班班互动、组组互动、人人互动,确立课程教学的研究专题,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出“点子”、多搭“台子”,以充分开掘课程教学的生命活力。

第二篇: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现行部颁教材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

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依托地方资源和学校特色,同时兼顾学校管理、班级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板块:

1、我们的家乡:包括地方特产、名胜、交通、环境、经济、名人、历史等。

2、我们的社区:

3、我们的学校:如我们的校园、基地、班级、学习、活动等。

4、我们的文化:传统节日与纪念日,饮食文化等。

5、我们的学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结合,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专题教育结合。

6、我们的热点:包括学习、生活、科技、社会等热点问题和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活实践

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经验,自主获得知识,带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3、自主性

近3年来,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1年4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32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此次大赛中,有学生科技作品,活动调查报告,科幻画3件获省一等奖。2011年8月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2件获国家二等奖。除此之外,还有10余人次获常德市、省级

一、

二、三等奖,学校被 授予“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实验学校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综观全局,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的现象还较严重。

要打造德雅品牌,必须有学科课程的质量,还要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只有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才算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不可分割。

为此,全校教师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它是落实《基础教育发展纲要》的需要,也是落实规范办校的需要。

目前,学校、年级组、班级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活动平台,成立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如文学类、文艺类、体育类等,人人参与,每天

第八节课的时间,都动起来,近半年来,060班周屹老师第八节课安排得较好,大部分学生都在室外室内活动。刘洋老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日记、习作、图片、游记编写成册。编写成册这一过程涉及信息技术,编辑、美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很大的锻炼。学校教育处团委组织学生到社区活动,交通安全活动,文明礼仪活动等都开展得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层面的活动,面比较广,但涉及的学生数较少,所以活动的重点还在班级,在于各位班主任的组织和落实,年级组和学校适时举办各类竞赛活动,通过各班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来增添校园的生气和活力。

同时要认真上好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等综合课程,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第三,要加强校本教材的立项、编写工作。各教研组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校实际,编写出校本教材。如语文组编写经典诵读的教材,组织开展诵读活动。

德雅中学人才济济,只要我们把学生放在心上,就能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德雅中学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办学特色。

一、重视培训工作,初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我区小学注重干部教师队伍的培养,2005年以来区教委先后4次针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集中培训,张立新、任萍、陶礼光、万福等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途径及管理等方面做了专题辅导,培训干部教师1100多人次。

丰台分院除了组织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修之外,还采用行动研究及交流研讨的方式组织教师培训,先后在丰台五小、东高地四小开展了全区规模的教学研究活动,展示综合实践课程的优秀教学案例、传播典型经验,500多人次的教师参与活动。

这些措施有力地培养和锻炼了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确保了我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二、加强研究,探索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干部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确定专题进行教育科研,不断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探索和掌握此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今天会上展示的东高地四小“装饰艺术长廊”一课,采用的“项目设计”的方法,丰台一小的“校园植物研究”一课,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教师们在实践探索出许多切有实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正是由于干部教师这种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认真求索的态度,使得我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日渐丰富,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三、整合教育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区小学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4年我们命名了30家“丰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基地”。随着这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优质资源不断扩大,2008年我区有23家资源单位成为首批“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有34家资源单位成为区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单位。有了这些优质资源作保证,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区劳技中心成为全区小学生劳动实践、创新的场所。在东高地科技馆内同学们当上了火箭发射手、观测人员,模拟神州五号发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许多航天知识,还亲身体验了作为科技人员工作的艰辛,感受到他们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社会课开进博物馆”,学生们把大堡台汉墓博物馆当成大课堂,在参观学习的同时,演出历史剧和进行模拟考古活动,师生兴趣盎然、收获颇丰。以卢沟桥为中心的宛平城、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园已成为全区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

虽然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只是初步的,距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看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教学实践及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课程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对课程教学的规划与研究还不够,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资源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比较单薄等。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实课程目标任务,在此我就这项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干部教师要认真学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点》以及我们今天下发的《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试行)》,把握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全面贯彻落实文件要求。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管理,有序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通过“学校年度课程实施计划”审查,专项视导、综合督导等形式,及时掌握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指导学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督促学校按课程计划的要求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研部门配合,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及研讨活动,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此项工作。

学校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在师资配备、资源统筹、课程实施、目标落实等方面严格管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实施。

(三)建好队伍,搞好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及周边社区教育资源,聘请学校教师、劳动模范、行业专家、社区干部,大专院校讲师教授等,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

区教研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指导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原则,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掌握课程实施中的各种方法,按照课程要求规范、有效地开展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

(四)深入研究,提高质量

干部教师要深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规律,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教育科研专题开展研究,学校干部要带头参与。鉴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而我区一般学校只有一名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我们提倡联片教研,利用学校及教师发展共同体,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研究,教研员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五)统筹资源,增强实效

各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比较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及学校教育基地的作用,满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六)严密组织,注意安全

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周密安排、严密组织,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护自救方法,学校要做好安全预案,做好对各种应急事件的预防与补救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健康、愉悦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同志们,在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这类课程的实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既要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还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我相信,有市、区教委的正确领导,有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等部门专家们的鼎力支持,有全体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项目标,拓宽素质教育之路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总结

我校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是在启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开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一本教材,没有教参,课程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去开发,如何实施要靠教师去探索。我们边学边做边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中起步。现在回想期间艰难探索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果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初见成效的话,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学科网站——理论先行

如何使教师们很快地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程,了解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鉴于此,上学期初,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的绿洲》专题学习讲座,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做了周密部署,使教师对本课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任课老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此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还组织教师登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学习其中的优秀案例,借鉴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二、结合校本,整合创新——积极行动

(一)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我校教学特色。我们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两个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电脑进教室,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课堂小天地连接着网络大世界。如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在教师引导下点击鼠标,打开“http://www.jxol.net/yyzdwyn/index.htm”进入“《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网站——走进维也纳”。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配着优美清晰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了解奥地利风景如画的地理环境,欣赏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蓝色多瑙河;瞻仰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聆听着巴赫、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旷世杰作天籁之音;流连于金碧辉煌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陶醉于气势磅礴高雅热烈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随后让学生们交流对这座音乐之都的总体印象。

——四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网上搜索,《走进菊的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欣赏中国名菊的风姿绰约,品评菊花美名的诗情画意,感受给菊花命名的喜悦兴奋……

思维在点击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无拘无束,跨越中外的网络课堂成了学生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乐园,放飞个性驰骋想象的天堂。

(二)结合校本教材,展示多彩活动

我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启蒙》系列校本教材。这六册校本教材选取了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让孩子在记忆的最佳年龄段积累这些古诗文,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加厚和刷新人生的底色,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也围绕校本教材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三字经》诵读比赛”;二年级“小小成语摘录卡评比”;三年级“《弟子规》表演背”;四年级“趣游古诗园”;五年级“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六年级“古诗新唱”等。在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读,背背,画画,演演,写写,唱唱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从中积淀古文的形式,受到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回忆七彩童年的一段经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令老师们刮目相看。

(三)围绕地方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等活动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月,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验母爱的伟大,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护蛋体验活动”。每个学生当一周“鸡妈妈”,写《护蛋日记》和《给妈妈的感恩信》,争当“护蛋英雄”,从护蛋体验中感受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懂得孝亲敬长的道理,从和母亲的互动交流中,促进沟通,学会感恩。

四月,为了配合校大队部“看家乡新貌、寻家乡名人、做校园小名人”方案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探索活动,

1、参观家乡名企业——江苏省名企业苏青集团;

2、瞻仰家乡名址——张大烈纪念馆;

3、调查家乡名河——富贝河;

4、访家乡名人——“剪纸能人”钱仁祖老师;

5、做校园小名人——我是河小“小明星”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深入探索,及时反思——初显成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所以,获得了学生的喜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学生都从活动中收获颇丰。

本学期,有两个河小学生的命运紧紧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三月,钱甜甜同学患骨癌,四月,孟春亚同学右腿患恶性肿瘤,消息震惊了河小校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爱心捐款活动”。在《爱的奉献》序曲中,全校师生为她们倾情捐款,学生们经受了一番爱的洗礼,涌现出了大批“爱心小天使”,我们还带领学生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同学,给他们带去爱心,带去鼓励,带去希望;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采访捐款最多的“爱心小天使”,把活动推向高潮。活动过后,学生们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庄小桐说,真没想到,两个星期前,还跟我们一起快乐地跳皮筋,顽皮地捉迷藏的钱甜甜突然患上这样可怕的疾病,看着她昔日漂亮的马尾辫现在变成了光头,我的心里难过极了……

——袁烟灵说,孟春亚实在是太可怜了。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了,她是我们班最能干的劳动委员,每次劳动,她总是干得汗流浃背的,可是总不说声“苦”。今天,我们去看望她时,她虽然在对我们笑,可我们却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从这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表白中,我们难道不能看到“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散发出它的魅力,已经撞击到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活动效果,岂是我们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说教能媲美的?

在活动中,学生们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分工合作、学会积累资料、学会调查研究,学习设计活动方案、学习记录活动资料、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学习运用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常常体验着活动的快乐,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鼓励教师开研讨课、写典型案例、写经验总结,多组织评奖活动,适时给教师搭建展示成果、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举行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论文、案例等项目的评优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一线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推荐优秀案例、教学设计向上级部门参评、报刊杂志投稿。有一则案例获得江阴市“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三等奖,一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发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杂志。

四、主动参与,总结提高——多元评价

我们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的开展,使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因此,我们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学生自我报告(问卷调查、考核、同辈评鉴),行动观察(轶事记录、角色扮演)等定性评价方法,做到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相结合。具体做法: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记录打分;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设计针对性强的实验、习题进行评价;老师的记录力求及时公正;运用传统的答卷形式考核学生知识技能,分为a、b、c三级。最后以手抄报、图画、调查表、表演吟唱等展现学生一学期的活动成果。根据表中各项内容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前后评价结果的比较反映学生和教师的进步情况。

回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我们算是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成绩告慰我们:汗水没有白流!但是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如:在活动中,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指导?如何保证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但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问题和困难会得到解决,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共同健康成长!

第四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整合,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师资建设由于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由班主任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1、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2、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要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评价理念a、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

b、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c、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五、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中心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在教导处、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该活动具体由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各任课老师协同配合,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活动安排1.9月: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

2.10月: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范文网[CHAZIDIAN.COM]3.11月: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

4.12月:

四、

五、六年级各推出一节研究课,大家谈体会。5.关于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研讨会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述评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是课程价值达成的重要保证,相关研究分析了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因应的对策、探讨了管理的策略与模式等,但研究还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实施至今,已取得积极进展,其重要性及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达成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分析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笔者以“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系统收集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是保证其实施过程正常运行的基础;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与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体和集体的能量。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研究者有的从宏观、有的分不同层面、有的结合具体学校等不同角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有研究者通过对当地一所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严重弊因,如农村地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匮乏、课程资源开发不足,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安全问题的过分当心和忧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育效果有限;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农村中学普遍教育经费及师资不足,缺少专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学校、家长与社会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

有研究者从学校层面上分析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队伍不理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课程管理不到位,阻碍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评价指标不明确,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

有研究者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的生硬;管理评价的迷茫;师资培训的乏力;学校实施管理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安排的刚性;教师管理的涣散;管理机制的不足;评价取向的偏差;安全管理的隐忧。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的角度各有相同,有的从宏观层面,有的区分不同层次,所提的问题也比较零散,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有些甚至不属于管理的范畴,如家长和社会的观念等。笔者认为,相较而言,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合理。可以将其梳理为:在教育行政管理层面上,存在着课时管理、学校评价以及师资方面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存在着内容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安全教育等问题。

3.因应的对策。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因应对策。

从宏观层面,有研究者提出:建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建设丰富的课程案例资源库;实施灵活的课程管理常规。

有研究者认为:转变教育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课程管理,按新课程要求落实学校课程计划;以校为本开发课程内容,以融合的方式处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优化师资配置,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组建教师指导小组;重视评价功能,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角度完善评价制度。

有研究者主张:建立学校管理组织与制度;加强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科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

有研究者从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措施,认为:加强统筹协调,层级管理有序;注重自主探究,开展课题研究;关注目标生成,丰富课题内容;组织交流展示,进行多元评价;重视教师参与,注重过程管理;重视教师参与,注重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注重成果转化。

有研究者提出,应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管理。学校要率先完成课程计划和方案的设计;设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或保障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管理。

明确对指导老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指导老师的来源与构成;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管理。

有研究者结合农村中学实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建议,建议回归生活,整合社会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议制定相应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建议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建议建章立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在因应的对策方面,虽然研究者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提到了要加强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相较而言,“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的观点更为全面。

4.管理策略与模式的构建。除了因应的对策外,一些研究者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从构建科学的管理策略和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有研究者提出,应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可以建立“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包括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和课程研究小组;“逐年推进”的教学目标定位;“课内外结合”的课时管理;“人人参与”的教师网络;“全面配套”的资源保障,包括后勤保障、社会支

持、学生资料存档等;“周到有效”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包括奖励制度、教研制度、工作量计算等。

有研究者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征出发,提出了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即以校为本,建立基地,制订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管理组织网络,全员参与;以评促管,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有研究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认为可以进行“分层管理”,即“一个中心、五个层级”,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为中心,以及校长室、教导处、指导老师、学生活动小组五个层级;多元管理策略,包括管理主体的多元、管理内容的多元、管理方式的多元;激励管理策略,重视需要激励、强化目标激励、树立榜样激励;自主管理策略。

有研究者提出应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管理,即多元开发,变课程资源有限为无限。包括主题轮换、角度多元、资源共享;合理规划,化课程管理无序为有序。包括规范管理,实现课程的计划性;自主创新,凸现课程的特色;立足本土,注重课程的校本性;依托学科,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

课程管理模式与策略的探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从“问题——对策”的单一角度引向了更深层面的机制研究,研究中所提出

的“实现分层管理”、“构建管理的网络”等的观点,对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小学一校一品实施方案下一篇:学校中层干部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