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赏析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忆江南赏析范文

忆江南教案

《忆江南》教学设计

沭阳县实验小学 王铸

一、教学内容: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忆江南》

二、教材分析:

歌曲《忆江南》的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所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戴于吾先生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美,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情感目标:通过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与赞美。

3、创新目标:在欣赏、体验、合作、探究、等音乐活动中感悟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对江南文化有感性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教学难点是:

1、指导学生准确地演唱一字多音,并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如画般的甜甜的江南。

2、了解中国五声调式及民间常用手法:“鱼咬尾”。

五、课前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舞蹈用具油纸伞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音舞激趣

1、看江南舞

师:同学们,愉快的四十分钟又开始了,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这个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地方的舞蹈?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欣赏教师表演的伞舞----《梦忆江南》】 师:同学们,你看出来了吗?

生:舞蹈婀娜多姿;很柔美;音乐非常优美;表达了江南水乡的美;(你观察的真仔细)我仿佛看到了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从弯弯曲曲的青石桥上走过。。。。。。(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跳的是一段江南的舞蹈,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曾六次下江南,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年回忆江南美景时,

1 欣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今天就让我们学学这首《忆江南》,让我们在学习中慢慢欣赏江南的美景,细细品味诗人的情怀。

2、诵江南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忆江南》这首词。 学生齐读

师:这首诗饱含了身在陕西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个浅显、圆活的“好”字道出了诗人对江南所有的好感觉、好印象。 “谙”是熟悉的意思,这些江南的景物都是诗人曾经非常熟悉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要读出悠远、深长的意境。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整的朗读一遍。

二、初赏歌曲,借“境“生情

1、聆听录音范唱,观看江南风景。

(第一遍)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这首词已经被谱了曲,很好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听完)

师:同学们听得入神了,看得也非常仔细,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江南的美景;我看到了江南丝竹;我看到了江南的美女;我看到了江南有名的小吃。。。。我们江南美不美?江南好不好啊?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赞叹一声: 齐:江南好!

2、看歌谱听第二遍

师:下面咱们再来听一次,请同学仔细感受,你觉得哪一句最美?最好听?

(第二遍)

三、学唱歌曲,细“味”感受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轻声哼唱。(出示歌谱图片)

师:忆江南的词很美,加上旋律以后就像给诗词插上了彩翼,让人听了更觉有韵味,现在听老师完整的唱一遍。(第三遍)

2、教学歌曲重点:

(1)教唱“江南好”——

这里的“江南好”旋律在一开始就从高音开始,同学们在唱的时候要做好准备,把这个“好”字表现出来,让没有去过江南的人也能感受得到,我们再来唱一唱:江南好 (2)教唱“风景就曾谙”,先跟老师唱一遍,(课件圈出“谙”)

师:这个“谙”字,有一个圆滑线,一个字有很多的音连起来唱,叫做“一字多音”,连起来唱就让人感觉到委婉、连绵,要唱的连贯一些。我们再把这句连起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 (3)教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接下去这两句非常的优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同学们注意一下,它的节奏是完全一样的,演唱的时候注意一下附点。 (4)教唱“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师:最后两句再来跟着老师唱一唱,注意这个“能”字(圈出来),它也是一字多音,有附点和圆滑线,把它唱得连贯一些。把这两句连起来唱一遍。

师:这里作者沉浸在对江南的回忆当中,这个“忆”字听老师再唱一唱,看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一个“忆”短促一些,音断气不断。后面的“忆”唱得连贯一些,给人一种回味、悠长的感觉。 (5)跟琴完整地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第四遍) (6)教唱结束句。

师:歌曲在反复一遍之后有一个结束句,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注意,“忆江南”的这个“南”有五拍,我们要把它唱足了。再来一遍“忆江南”

再次跟琴完整地演唱整首歌曲,要注意一字多音的连贯和最后一个字的演唱时值。(第五遍)

3、表现歌曲: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强弱处理 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处非常美的景色,老师还想让你们唱的更加动听,更加有感情,我们来一起看大屏幕。(出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力度对比的图片)你能按照大屏幕上的力度记号来唱一唱吗?(自己先试着唱一唱,再大家一起唱,注意唱出力度对比)

(2)结束句的渐强、渐弱对比

师:再来看看这一句(出示“结束句”渐强、渐弱对比图片),屏幕上的力度记号你认识吗?现在,我们也按照这两个力度记号来作出渐强和渐弱的变化,先听老师分别唱一唱(师范唱)(学生说一说,老师总结)

4、完整跟着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第六遍)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着伴奏音乐把这首歌完整的演唱一遍,注意之前讲的一字多音,还要把刚才的力度变化表现出来哦,你可以自由选择最后结束句的力度变化作为你歌曲的结尾,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情感。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诗人对江南的热爱和赞美。

5、哼唱歌谱:

师:同学们唱的太美了,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江南那迷人的景色。现在请你们听老师唱一唱歌谱,仔细听一听,歌曲中一共用了1234567中的哪几个音? 生:53216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只用了12356,这五个音我们分别把它叫做宫商角

3 徵羽,这属于我们中国的五声调式。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方框中的音附是逐步向下走,还是逐步向上走的?(逐步向下)那么每一句开头的音降低,让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轻声唱一唱歌谱,仔细观察前一句的结尾与下一句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师:对,它们是一样的,而且都是前一句的结束音和后一句的开头音。这是我国民间音乐当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俗称“鱼咬尾”,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对吗?运用这种手法,也是造成歌曲连绵委婉的原因之一,使歌曲更加具有江南的特色。让我们来轻声哼唱一下运用“鱼咬尾”手法的这几句歌谱,一起感受一下曲调的优美。

6、拓展歌曲:

师:简单地了解了歌曲的曲调之后,老师更喜欢这首《忆江南》了,那我们再一起好好的来唱一唱吧!

(1)分男、女生完整跟伴奏唱一遍。

(第七遍)

师提出要求:第一遍有感情,响亮地演唱,第二遍老师朗读,你们有感情地轻声伴唱,最后结束句,我们大家一起唱。一定要唱出你的感情。

(2)跟伴奏填入另外两首《忆江南》

师: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白居易一共做了三首《忆江南》,现在我们先把这两首词分别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读词)

师:我们把这两首词也填进这段好听的音乐里,好吗?一首词填一段音乐,要有感情哦! (第八遍)

四、欣赏探究,融入艺术

听赏音乐电视——《忆江南》陈俊华 师:你们真棒,词填的真好。《忆江南》的词写得太美了,这么美的词让很多的作曲家都为它倾倒,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音乐电视《忆江南》,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小问题思考:

1、江南女子的性格怎么样?

2、江南风景的特点如何?你还知道哪些江南有名的景点。

3、你知道江南有哪些乐器呢?

4、你还知道江南有哪些特色? 欣赏音乐电视《忆江南》 小组讨论。

师: 江南的景色和音乐都是那么的唯美和动人,同学们,你觉得江南女子的性格怎么样?

生:温柔、腼腆、害羞。自古江南出美女,我知道古代的西施就是江南人。

师:说起害羞啊,老师想到了一首歌:“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人将我骂”这是什么歌曲,大家知道吗?

对,是咱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江南女子温柔,腼腆,想摘花又不敢摘,也使得江南的音乐委婉、含蓄。

4 讨论2:江南风景的特点如何?你还知道哪些江南有名的景点?

生:小桥流水、轻纱薄雾、烟雨朦朦。我知道江南有周庄、有苏州园林、还有苏州乐园、西湖、乌镇等等。

师:江南有著名的六大古镇:周庄、同里、角直、西塘、乌镇、南浔,当然还有说的这些,这些有名的景点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也因此让作曲家们有了更多的灵感去创造优秀的江南体裁的作品。比如《太湖美》、《无锡景》等都是一些描写景色的江南作品。

讨论3:你知道江南有哪些乐器呢? 生:有琵琶、古筝、扬琴、竹笛、笙、萧等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些乐器刚刚在欣赏歌曲的时候都出现过。他们被称为江南丝竹。江南丝竹在清朝末年就有,产生于江浙沪一带,它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了江南的音乐文化。

讨论4:你还知道江南有哪些特色? 生:江南是“鱼米之乡”,还有丝绸、刺绣,都比较有名。

师:江南的丝绸、刺绣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是雍容华丽的象征。生:江南美食很多:扬州炒饭、蟹黄包子、春卷等,

师:江南美食以清爽、秀雅著称。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同学们,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因此造就了徐徐婉韵的江南音乐。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音乐如此之美,这与他们的性格、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师:为了使歌曲更新颖、更丰富,老师还特别编写了另一个旋律,你们愿意和老师配合吗?要记住自己的旋律哦,千万不要跟着老师的旋律走,咱们带着对江南的爱有感情的演唱。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唱得真美!加上另一个旋律以后,我们对歌曲又有了新的体验。

师: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江南,了解了江南的音乐特点,是什么样的?生:柔美、细腻的。

师:美丽的江南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一段舞。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让我们对着美丽的江南,赞叹一声:江南,我爱你! (结束本课)

第二篇:《忆江南》教案

昌平第二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教师: 刘林洋

编号:

课题:《

1、忆江南》

一、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如火的江花,碧绿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诗人白居易是想借回忆如画的江南美景来表达自己对江南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二、 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理解词意,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教学准备:

1、准备白居易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前面我们学习的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景色的,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也是描写春天的。(板书:忆江南)

4、同学们知道什么诗词么?

5、读读这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知作者,解诗题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1、介绍作者: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是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简介时代背景: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这首《忆江南》词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所作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忆江南”既是词牌名,又是词的名称。

三、指导朗读

1、老师范读,让学生轻声跟读。

2、配乐示范朗读。

3、指导学习生字“谙”,注意读准字音,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4、学生练读,教师指导。

5、指名读,教师纠正。

6、师生赛读,同桌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四、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内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重点探究: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欣赏江南美景图片,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更形象的体会“江南好”,更好的感受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感情。

五、情感升华,知识拓展

1、配乐朗诵。

2、欣赏歌曲《忆江南》。

3、知识链接,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向学生推荐阅读。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背诵《忆江南》

2、想象诗词中描绘的画面,用水彩笔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景 江花(红胜火) 江水(绿如蓝) 情 能不忆江南?(怀念)

七、教学反思:

一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词的能力,感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第三篇:《忆江南》教案

【教学年级】四年级

【教学内容】《忆江南》唐白居易 温庭筠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词与诗的不同,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诵读《忆江南》。

2、能利用注释基本读懂词的意思。

3、比较阅读,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基本能读出白居易《忆江南》对江南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

比较阅读,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基本能读出白居易《忆江南》对江南的怀念。以及《忆江南》在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感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熟悉有关描写江南诗歌导入。

2、播放相关江南图片。

3、揭题,读题,释题。

二、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

1、初读词作,读正确,读流畅。

2、根据节奏符号读出词的停顿。

3、利用注释猜猜词的大致意思。

4、研读词作,找白居易《忆江南》的同异。 同:字数节奏同,都以问句结尾;

异:其一是总的概括,描写江南春,其二主要描写杭州秋,其三主要描写苏州风物。

5、统一把握词的感情基调。配乐诵读 师生引读,学生自读

三、比较阅读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忆江南》

1、过渡: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也写过一首《忆江南》的词

2、读通词句,有节奏地朗读

3、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4、练读,配乐诵读

四、选择一首配乐朗诵

五、课外拓展:听李涵歌曲《忆江南》

第四篇:忆江南

——岭南的夏天,骄阳如火。让我怀念起遥远的江南。想到了江南和她的传说,传说中的美丽和温婉。

五月的尾声, 江南最美的时节。雾中的姑苏园林,西湖含柳,金陵晚钟,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渔舟唱晚。淡淡的水墨清彩,缓缓的柔风曼(来源:好范文 http:///)

雨,还有百花深处,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女子。

才子小生,红粉佳人,江南烟气熏染出的倜傥风流,缠绵悱恻,任凭朝代更换,江山易主,不改颜色,烂漫依旧。只六朝的脂粉入了秦淮,便随无情流水,香消玉殒。词牌的小令,空唱了百年的落寞不甘,也无人念及。暮色中回首金陵,江山依旧,风流不再,沧桑百年身。

苏杭美景,恍如天堂。别致园林,匠心独具。垂柳怪石,方塘曲径,绿水红鱼,卵石鳞瓦,窗明几净。理想网和生活原本可以如此和谐,人,原来真的可以诗意的栖居。

杭州的断桥,发生了最美丽的邂逅,西湖的碧波,荡漾着最坚定的相许,而雷锋塔下,回荡着世间最凄婉的控诉。谁能告诉我,情是何物?爱是何物?叫人奋不顾身,生不退却,死不后悔。深情几许,情殇几多,都化烟雨中,落入寻常百姓家。

第五篇:忆江南

忆江南(其一)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⑵。

日出江花⑶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⑷,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⑴ 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⑵ 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⑶ 江花──江边的花。

⑷ 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题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有5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其一译文

乌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汁,还未遮住不远处的青山,便大雨倾盆。白亮亮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乱窜入船。地面上忽然吹起一阵狂风,一下子把乌云全都吹散,望湖楼下顿时波平如镜,好似一碧如洗的青天。[1]

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5、遮:遮盖,遮挡。

6、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7、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8、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9、忽:突然。

10、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分析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运用拟人手法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一个“未”字,表明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水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诗中“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其一鉴赏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 雨欲来和雨过天晴的景色。短短的四句话,就把这急剧变化的夏季暴雨 前后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对气氛的渲染,从乌云逼近、急雨骤降,到风吹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作者用了令人目不暇接 的四个镜头,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颇富戏剧性的场面。尤其是“白雨跳 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非常喜欢自己的这首诗,他50岁时再 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广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 这首诗的喜爱。[1]

上一篇:一句话书评范文下一篇:优差生转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