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2023-01-17

第一篇: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论李白山水诗中的浪漫主义表现技巧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之一诗人,有“诗仙”之称。她经历丰富,思想复杂,是一个天才诗人,同时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士、策士灯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留给后世人许多优秀的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篇,表现看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艺术写照。在盛唐时期,一代知识分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寻求建功立业,彪炳青史,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行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同样,那时李白也是意气风发,他时常以大鹏作比,“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典型的。 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却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的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山水诗是描写山水风景,抒发观赏山水时的感受的诗。李白虽然不属于山水诗派,也不是以山水诗出名的,但也写了许多山水诗,可以说“李白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

一、 自由奔放、飘逸飞动

李白笔下的山水虽然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如“清水 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但是这并不是主流,由于他思想非常浪漫,个性非常自由,犹如天马行空,不可羁

- 1

诗人使用别具一格的手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自然的笔墨写出了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脉。那天空中悬挂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雅,衬托出一叶扁舟离开故国思念故人的心怀,神采飞动,意蕴悠长,曾被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荆门渡远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四十年(726),时年26 岁的李白带着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连绵的崇山峻岭中来面对越来越小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的江水,以独特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出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本诗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如此看来,它比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三、 想象丰富、语言夸张

在李白歌咏山水的佳篇美作中,《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描写江山的壮美多姿,来表现大自然雄奇壮丽,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作品最具特色。《蔡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流动气势,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

- 3

的艺术成就的贴切评价。再如,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是这一方面的典型。

《蜀道难》形象宏伟,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运用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和环境气氛的孤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按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呈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的《蜀道难》,是所有的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描绘的都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是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被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感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四、 个性鲜明、熊奇壮美

李白笔下的山水,往往熊奇壮美,并具有鲜明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浪漫主义特色。这些都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望庐山瀑布》的第二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所写是庐山香炉峰瀑布。据载,香炉峰峰头尖而圆,直插入云,峰头烟云缭绕,很象点燃的香炉喷吐香烟。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诗人想象那顶天立地的山峰恰似一只巨大的香炉,周围缭绕的白云又似乎是冉冉升起的缕缕白烟,缥缈在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所以说“生紫烟”。“生”字用得有神,真

- 5

五、感情真挚、情景交融

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和特定的情绪渗透在一起,把“景”的形势和“情”的升华结合起来。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常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某一特点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无穷的韵味,因此比起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境高远,感情真挚。除以上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也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影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诗篇。当时作者因为永王磷案件被流放夜郎,从四川奔赴贬地,半道遇赦,又惊又喜,立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难险阻而遇赦的喜悦心情,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以及获得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在夹岸秀丽的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妙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的诗句,赞美了大自然的秀美景色,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容悲远游子。诗人重点描述的是清溪的水清澈如碧,清亮见底,然而全诗却寄予了他对当时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了

- 78 -

第二篇: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 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 禅宗 诗歌 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沧浪诗话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

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唐高祖结束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实现南北统一。开明的政治方针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向本土化,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禅宗。禅宗又分南、北两宗。南宗主张佛在心内,不在心外。意思就是不必依赖苦修,只要净心自悟,也能够顿悟成佛。南宗这种简化教义的修行方法,使得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显贵,精神上都得到寄托。“崇尚佛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南宗的这种禅宗理论也影响了王维,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受此影响,王维的诗体现出澄澈清明的心境和清迈高远的情怀。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诗中的呈现出一副广阔无垠的画面,为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表现出诗人灵魂的极度自由。前人称赞道:“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

其次,王维的禅缘也受到其母亲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与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开元十七年,王维正式拜道光禅师为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这时的王维还在修习北宗。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这次相逢,对王维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王维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第三,政治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磨难,使诗人的精神倍受苦痛和折磨,寻求精神的解脱和如灵魂的归宿也是诗人投向禅宗怀抱的重要原因。早期的王维心系天下苍生,胸怀济世的抱负,他向往“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但步入仕途不久,即受到奸臣李林甫当道,胸怀大志不得施展,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除仕途不畅之外,王维三十一岁时妻子故去,“亡妻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尤有甚者,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迫使诗人出任伪职,尽管后来肃宗因为“凝碧诗”宥免了他,但此事给诗人带来的心里创伤是巨大的。基于对现实负重生活的厌倦和反叛,诗人把情怀寄托于佛理,所以他感慨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于是,诗人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就是他这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将恬淡自然的心境,融入到清净无垢的山林、田园,诗人既纵情山水,徜徉其间,又在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自然,他的思想也反映到了自己的诗中,跃然纸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王维山居隐逸之乐的。一个“空”字,道尽了雨后山野的静谧。用动词“照”、“流”、“喧”、“动”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相辉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浣衣女子的欢声笑语和远处颤抖的莲叶,顿时使大自然充满了盎然生机。诗人深深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就过去了,这秋天的山野与春天一样美好。末句王维取“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楚辞·招隐士》)典故的相反意义“王孙自可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归隐山林、悠游岁月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季雨后山野风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清丽动人,诗人对腐败政治的不满通过对美景的描写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山居秋暝》突显了全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即全诗没有一丝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就如同他笔下的春光一样,散发着明媚的气息。

二、王维诗中禅意的具体表现

王维以禅入诗,诗歌被赋予了浓浓的禅意,开创了诗歌空明摇曳的新境界,鲁迅谓之“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鲁迅《摩罗诗力说》)。下面,从王维诗中具体表现来解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诗中表现出的禅境的偏爱与刻画。

杜继文、魏道儒在《中国禅宗通史》中论道:禅宗之“禅”的基本趋向,在于摆脱世事的烦恼,求取精神上的谧静、安适。不论其表现为淡泊或炽热,往往带有内省式的深邃和清淡的消沉,充塞着悲凉的超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而颇耐寻味的意象。因此,它的本性是内向的,不容外向;只许以静态的心理驾驭生活,不允许外在环境制约自己的认识和情绪。从这个角度说,禅宗是非理性主义的,是中国主静文化的代表。[3]王维醉心于“静”的境界,“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王维的许多诗都描绘出一派寂静、空无的境界,这种“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静态描写”。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它生长在杳无人烟的山涧边,只有一片自然的寂静,不为生之喜,亦不为死之悲。显然它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世俗情怀,也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诗人也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不伤其凋落,也不喜其盛放,只是对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胡应鳞认为《辛夷坞》是王维的“入禅”之作,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

另一种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巧妙运用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出诗人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鹿柴》仅用“空山”二字就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意境,“人语响”更加突出了空寂之感,诗人仅用20个字,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禅宗里“无为则静”的思想。同样写“空山”,《鸟鸣涧》则色调明朗,清辉素月、芬芳桂花、啼鸣山鸟,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

其次,王维诗中表现的对禅寂生活的向往。

王维把幽淡清雅的禅寂生活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于是就有了一首又一首吟诵田园的优美诗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这是一副宁静闲逸的乡村晚景图。村落映称在夕阳斜照里,一片暮色苍茫,牛羊从田野中结伴归来。接着又转到人物描写,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门扉,等候放牧归来的小孩。诗人又撷取了麦子吐华,野鸡鸣叫的声音片断,表示他们找到了归宿。蚕儿已吐丝作茧,进入了休眠状态,农人们扛着锄头从地里归来,热切地交谈着,一派乐而忘返的景象。这些画面看起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散漫无序,实则都紧紧扣着一个“归”字,无不洋溢着一种宁静闲逸的情调。诗人此时仍在宦海中沉浮,处在极度苦闷与失意的状态,这种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自然深深地触动了他,一方面他对这种生活衷地羡慕,另一方面,更为惆怅感慨自己仍未能找到人生归宿。诗人怅然吟起《式微》,借“式微 ,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表达自己急欲归隐的心情 。王维以自然精炼、朴质清新的语言将这些农村的普通景物、人物一一平实地展现出来,从牛羊、柴扉、牧童、麦田、眠蚕„„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而荡漾着亲切的人情味。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心中的世外桃源,来反衬官场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污浊,以村中宁静闲逸的画面,人和物皆有所归,衬托自己的孤独、苦闷和无所归。 王维的许多诗寄托了浓厚的佛教情怀,但他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情怀,而是把它寄寓到自然的美中,于是,作为后世读者,我们便看到了王维一首首精美的田园诗。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

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首帘描写了一副充满烟火气息的农家生活的画面,接下来又描绘了这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四周是漠漠的水田,翩飞的白鹭,阴阴的夏木和鸣啭的黄鹂,就在这青山绿水中,诗人领悟到隐逸之乐。他放下了俗世的功名利禄,与人无碍,与世无争,乐得过怡然自得的生活,在与自然的契合中,诗人找到了灵魂的依托。

第三,王维以禅法入诗。

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 、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第二句采用设问的句式,问友人向哪里去。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回答,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友人用“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归隐的原因,同时也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王维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他进行劝慰。他劝友人“便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只管到山中去吧,不必再苦恼尘世间的得与失,只有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以山中白云的无尽,反衬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诗中有王维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清人沈德潜评这二句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令人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王维的诗歌创作,处处浸润着禅宗的痕迹,他将文学修养与宗教审美结合在一起,丰富了盛唐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开创了不朽的诗歌艺术境界,并将情境相偕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王维的诗歌胜在境界,如霁云微雨。他把“禅境”与“意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对社会、对仕途的体悟,他不像李白的诗那样奔放豪迈、天马行空,也不像杜甫诗那样忧国忧民、力透纸背,他的诗如小家碧玉、钟灵隽秀,需在含蓄中品鉴和回味。

参考文献:

[1]刘向阳.禅诗三百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2]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第三篇:柳宗元山水诗中的失意士子情怀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摘 要

柳宗元的山水诗,多数写于他永州和柳州的流放生活中,诗中充满着失意士子的悲情。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在柳宗元的山水诗研究上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本文主要以柳宗元贬谪柳州和永州期间的山水诗为文本,通过对其身世经历的分析,尤其以其在柳州和永州的贬谪生活的分析为主,阐释其山水诗中蕴含的失意士子情怀。创新之处在于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揭示柳宗元山水诗的冷峭孤寂风格的形成原因,突出论证贬谪经历对于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影响。有益于我们认知柳宗元山水诗中失意士子情怀的渊源和影响,从诗人的心理层面出发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其山水诗。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失意士子情怀

- 1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I ABSTRACT…………….……………………………………..…………………….. .II 前言…….………………...…………………………………………………………….4

一、柳宗元的身世经历.....................……..…………….…………………………….5

1、柳宗元的身世情况………………………………………………………………...5

2、柳宗元的政治贬谪经历…………………………………………………………...6

3、柳宗元贬谪时期的思想变化对其山水诗创作的影响…………………………...7

二、柳宗元山水诗中的失意士子情怀……………………………………………….8

1、柳宗元山水诗的艺术特色………………………………………………………...8

2、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内容及其失意感……………………………………….......9

三、柳宗元山水诗中失意士子情怀的继承和影响………………………………….11

1、柳宗元山水诗中的骚怨精神……………………………………………………...11

2、柳宗元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12

四、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13

1、“王孟韦柳”山水诗的比较……………………………………………………….13

2、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14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 3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一、柳宗元的身世经历

(一)柳宗元的身世情况

柳宗元的身世情况总体来说应该是没落贵族。他出身于著名的门阀士族——柳氏,他的八世祖到六世祖都是朝廷重员而且五世祖还曾经担任过四州刺史,所以柳宗元才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注释 其间不乏自豪之情。但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柳家屡受政治打压和迫害,到了柳宗元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没落,祖父和父亲只出任过地位很低的官职,后来柳宗元感慨道,柳氏家族到了他这一代,已经“

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但柳宗元所经历的家族苦难并未到此停止,“安史之乱”让这个本已没落的家族又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在战乱中,柳宗元的父亲携一家人逃亡到吴地,柳宗元一家的生活在南方可以说是异常艰辛,有时会薪米无着,常常挨饿。

生活上虽然困苦,但柳宗元家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却丝毫不减。在南方避乱的时候,母亲卢氏信仰佛教,勤俭持家,训养子女,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诗古赋,成为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而且卢氏品格高尚,即使自己挨饿也要供奉亲族,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贤妻良母,母亲良好的品格无疑也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除了母亲以外,柳宗元的父亲在品格、学识和文章上也对年幼的柳宗元形成了直接的影响。柳宗元的父亲“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1]他信奉传统的儒学,但长期的为官经历也让他对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他用积极的态度入世而且有着刚正不阿的品格,这对柳宗元的政治观和人格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父亲和母亲儒释的双重影响,也为柳宗元贬谪永州和柳州时期统和儒释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幼年时的柳宗元在长安度过,对朝廷腐败和社会动荡已有所感受。九岁和十二岁又亲历了建中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战火。因此在柳宗元的成长过程中,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已是唐王朝的常态,这些经历为柳宗元入仕后的政治改革和挫败后的失意痛苦做了铺垫。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向往祖先的德风和功业,为了重振祖上的地位和荣耀,他对功名表现出强烈的追求。幼年的经历和家庭的熏陶又让他把解救民生和改良社会这样的重任背负于身,希望通过考取功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以说,柳宗元没落贵族的身世情况在为他提供积极向上入仕的动力同时也给他添了一份沉担担的压力,这无疑为他政治挫败后深沉的失意感以至到最后身染重疴,郁郁而终埋下了伏笔。

- 5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的背时感让柳宗元陷入了无限的痛苦当中。当年“名劳长者记,文许后生夸”的柳宗元“未竟迁乔乐,俄成失路嗟。”

政治上的失意使柳宗元满腹苦水,惟一的倾吐办法便是把这种政治上的失意“一寓诸文”,于是便有了他的那些独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他的文章“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4]贬谪永州和柳州后,他的山水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再也见不到“界围汇湘曲,青壁环澄流。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韵磬叩凝碧,锵锵彻岩幽”(《界围岩水帘》)那样清新明丽的景致,取而代之的是他的诗里充满了“孤独、冷峭、幽静”,色彩是冷的、环境是冷的,因为诗人的心是冷的。于是,当他再次来到相同的地方时,眼中的界围岩水帘“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蔽空素彩列,激浪寒光聚。的皪沉珠渊,锵鸣捐佩浦。幽岩画屏倚,新月玉钩吐。夜凉星满川,忽疑眠洞府”(《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虽然景物还是这样美丽,但面对这样的景物已经没有了赏心悦目的感觉,身处其间不免透出阵阵寒意。“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政治上的春风得意到黯然被贬,这一落千丈的失意感使诗人孤寂、忧伤甚至恐惧,那冷幽的的心境投射到清冷的外部景物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褪却了做作的渲染感,同时又不是完全直白描写抒情的朴实淡然,而是写实与写意的完美结合,透过那些山山水水,可以深深的领会到诗人那充满悲剧感的心理。学者叶嘉莹曾说:“一首好诗就是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注释 柳宗元的山水诗无疑是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好诗。

- 7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通过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孤寂冷峭的风格是柳宗元被贬后山水诗的一大特点,这种风格也主要表现在意象和色彩的运用上。柳宗元山水诗的意象亦或是清冷的山水,亦或是孤独一人的老翁形象,皆着以诗人心境中孤独幽冷的色彩,而在色彩的运用上,柳宗元的山水诗皆以冷色调为主,读者在品诗中已不乏幽冷的感觉,移情的想象中更是渗透着股股凉意。如果要追溯柳宗元山水诗中孤寂冷峭风格艺术特色的根由,他的失意士子的情怀无疑是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二)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内容及其失意感

贬谪使得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受到严重打击,心情抑郁。在此期间柳宗元每每引屈原为知己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他把关注点放在了自然环境上,“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可是山水能给他带来多少的宽慰呢?他的幽怨心理并没有得到完全排解,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自己遭遇和屈原如此相似,让他感觉内心更加哀怨,同样地走投无路。金人周昂说:“功名翕忽负初心,行和骚人泽畔吟。开卷未终还复掩,世间无此最悲音”(《读柳诗》)注释;沈德潜也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唐诗别裁》)注释

这种骚怨思想、悲剧心理让柳宗元顿感生命的苍凉,时间的流逝。“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再上湘江》)湘江的水还是那样,年复一年,可是我呢?此去蛮夷之地,何时才能够回来?或许不可能再回来了吧?但是他又要故作镇定,越是如此就越表现他不能放下,只有不能放下的东西才时时挂在嘴边。“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溪居》)

“我”很喜欢贬谪的生活,因为“我”被政务拖累得太久了,“我”不喜欢官场,“我”喜欢和山川田野为伴。极度压抑后的反弹,就是让自己也相信“我”是不喜欢的,但终究还是骗不了自己的,诗歌写得越是高兴,内心的痛苦也是越增加一份,这才是柳宗元更深刻的悲剧心理。

唐人好佛,柳宗元也是一个崇信佛教的人,《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云:“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政治上的失意让柳宗元进一步接受了佛教的空寂思想,在寂静涅槃中来逃避现实的苦闷。越是空灵寂静的诗,越是能够表达出他内心的失意。柳宗元不像王维那样是全身心的投入佛教,王维能写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无我”的诗,而柳宗元处处想“无我”的诗里却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渔翁》应该是柳宗元山水诗里比较有禅味的一首了,其诗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清晨起来汲水燃竹,在烟雾中我们突然发现渔翁不见了,在哪里?人呢?一声欸乃的桨声,把天地间的一切都收摄了,此处就是无我两忘了。原本此处结尾就是,然而柳宗元没有,他又加上个尾巴,表面看起来这句诗不着纤尘,似乎是很超脱,可细细一看后,处处都是“有我”之境了。我没法排解啊,说“无心”而人

- 9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三、柳宗元山水诗中失意士子情怀的继承和影响

(一)柳宗元山水诗中的骚怨精神

屈原的作品应该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同时,中国古代仕人的骚怨精神也以屈原所开创的贬谪文学为发端,屈原因为受到小人谗毁,而被楚王放逐到了南方。他开创楚地文学,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神话传说中的美人和香草上,并且写入《离骚》,形成了怨而不怒的“骚怨”精神,他的作品以其深沉的悲剧心理,把失意士子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香草、美人”寄托着屈原内心刻骨的悲凉。秦统一中国以后,贬谪作为对官员的一种惩罚被写入律令,到了中唐时期贬谪更是家常便饭,但政治命运的终结却让很多大家的文学生命展现出更多的张力,柳宗元就是这样。

柳宗元被贬之地与屈原相近,贬谪永州后其精神受到南方思想,特别是屈骚思想的影响,也生发出像屈原一样的悲剧心理,同样的遭遇使得时隔千载的人有着相像的情怀,柳宗元的山水诗就像屈原的《离骚》一样,把骚怨的精神传承了下来。(《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节》胡可先)[7]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不久即写下了声情并茂的《吊屈原文》,名为吊屈原实则是吊自己,“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汨罗兮,揽蘅若以荐芳。愿荒忽之顾怀兮,冀陈辞而有晃。”他赞美屈原:“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清人林纾《柳文研究法》云:“屈原之为《骚》及《九章》,盖伤南夷之不吾知,于是朝廷为不知人,于己为无罪,理直气壮,傅以奇笔壮采,遂为天地间不可漫灭之至文。重言之,不见其沓;昌言之,莫病其狂。后来学者,文既不逮,遇复不同,虽仿楚声,读之不可动人。惟贾长沙身世,庶几近之,故悲亢之声,引之弥长,亦正为忠气所激耳。柳州诸赋,摹楚声,亲骚体,为唐文巨擘。”[8]柳宗元不但散文中直接写到屈原,抒发与屈原相近的怨恨孤寂之情,就连他的山水诗也深刻受到这种情节的影响,像他的《南涧中题》一首,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逝,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就很好的发挥了这种骚怨精神。

身为被贬之臣的柳宗元一个人独自走在南涧中,看着周围萧瑟的环境,他又想起了朝廷“去国魂已逝,怀人泪空垂”,就像屈原独自行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惆怅许久,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自己的心扉,传承了千载的孤独,也许只有活在其中的人可以明白,“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此时的柳宗元也许不禁会问:“会有人和我一样吗?”想当初贾太傅怀长沙,千古寂寥,此情何堪,“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作为后来人,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心境,骚怨已在柳宗元身

- 11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四、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一)与“王孟韦柳”山水诗的比较

“王孟韦柳”虽然同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但由于人生经历和美学追求等的不同,四人的山水诗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于他们山水诗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柳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进而更为客观的评价柳宗元在唐代文学史以及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在政治上,他的仕途颇为顺利,甚至还官至尚书右丞,在思想上他融合儒释,而且以佛家思想为主,因此他的山水诗绝少主观胸臆的抒发,多得是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充满了禅理,像他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把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孟浩然的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则和王维不同,常年的隐居生活也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善于写出山水田园的本质,如他的《秋登兰山寄张五》中“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和《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自然流走,一气呵成,颇能表现孟浩然山水诗自然平淡的风格特点。韦应物作为盛唐后期大历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风主要是清雅闲淡的特点,韦应物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浪荡子弟,到了中年的时候才涤去一身的任侠负气,向往隐逸的宁静,开始有意的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由于韦应物作诗以学识为主以才力为辅,因此他的山水诗有一种刻意营造似的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如其《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简洁的景物描写中有一种静穆空寂的是个情调。柳宗元是一位性格激切的执着型诗人,他思想深刻,面对政治挫败,他想寻求解脱,但耿直的心性让他对于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此他的山水诗有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正如苏轼所说:“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妙绝古今矣。”柳宗元的山水诗沉重、内敛、孤峭,如《与浩初上人同看京华亲故》中“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暗淡的冷色调与词语尖利的峭硬相结合,突出表现了诗人深沉凝重的心境。[9]

通过以上四位山水诗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是带着满心的愤懑之感来作诗的,因此本来清丽的山水在他的笔下便多了许多冷意,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无论他的思想成就亦或是文学成就都值得后世敬仰,与他同一时代的刘禹锡曾经评价柳宗元说:“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以高文为诸生所宗”,“词翰兼奇”。

- 13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结 论

从政治生涯的层面上来说,柳宗元应该是不幸的,他在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候被贬谪到了永州和柳州,内心的苦闷与地理环境的不适让柳宗元在本应年富力强的年纪便身染重痾,不久后郁郁而终,不禁让后人叹息。

从文学生命和思想生命的角度来说,柳宗元又是幸运的,永州和柳州清丽的山水既为孤寂的自己提供了些许慰藉,又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素材,而在终日的忧愁与惶恐之下,文学创作与思想都焕发了蓬勃的生命力,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思想财富。时代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对于柳宗元其人其文的研究却具有永恒的价值。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如:柳宗元的贬谪经历与其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于柳宗元山水诗的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如何从多个角度和更为深层的研究柳宗元的山水诗和对于柳宗元诗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将是我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 15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致 谢

本文从选题的确定,论文的写作、修改到最后定稿得到了我的指导老师郭前孔老师的悉心指导。特别是他多次询问写作进程,为我创造一切有利于论文写作的条件,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他严肃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郭前孔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在大学四年中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感谢文学院的老师们对我在学习上的点拨和生活上的关心,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并且与我共同奋斗四年的大学同学们,同时也感谢学校和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写作毕业论文的环境。

再次衷心地感谢所有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过我帮助的人们,谢谢!

- 17 -

第四篇: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他俩的山水田园之作,风格接近.王维的那些反映隐逸生活情趣的山水田园诗,都具有清淡自然的风格。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也具有清淡自然的风格。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诗写的普普通通的农村景色,没有丝毫出奇之处;用的是平易、素朴的语言,如谈家常;写法是按事情的经过顺序着笔,不为工巧;体裁是律诗,却使人感觉不到格律的约束。总之,一切都是那么平淡,那么自然,但这自然平淡中却蕴藏着丰富的情味。不仅刻划出一个淳朴、和诣、宁静、美好的田家生活天地,而且表现了宾主之间的纯真、诚挚情谊。此篇极近于陶,能像陶诗那样经过千锤百炼归于平淡。又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诗笔墨简淡,语言平易,

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与行旅、游览有关的作品较多,而与田园、隐逸有关的作品则不多;王维的山水诗,情况正好与此相反。浩然曾多次出游,他在吴越漫游的时间,甚至长达三年,所以写了许多的山水行旅诗。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情绪,不尽相同。孟浩然后山水田园诗,既有游观山水的清兴、隐居田园的闲趣,又往往深深地融入了一种孤独、寂寞、不平之情。这和诗人一生入仕无门、壮志莫酬的遭遇是不能分开的。

0

第五篇: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

晚年的王维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佛教的崇信日益加深。他结交了许多“禅门”中人,特别是和慧能大弟子神会的密切交往使他了解了南禅思想,对其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对其诗歌创作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见“诗佛”王维不是人们想象中消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佛教徒,禅宗思想带给他的是空灵活泼的生命气息,决定了其山水田园诗歌独特的风格和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

一 “诗中有画”的审美特征

王维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而且擅长绘画,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由于精通诗歌和绘画,王维能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境界,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之思,他在从事山水田园诗歌创作时,能娴熟的运用绘画方面的种种技巧和观念融入其中,加上自己细致入微的感受力,其山水田园诗歌也就像一幅幅有声有色自然活泼的美丽图画,神韵十足,意境深远悠长,王维也因此受到大文学家苏轼的高度评价。具体来说,其诗如画卷,美不胜收,情景交融,深然天成。主要体现在色彩美和光线美以及构图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

1.色彩美和光线美

绘画作为再现性空间艺术,如果要生动地描绘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必须借助色彩。诗歌是语言艺术,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它同样可以使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色彩美,从而构成内涵丰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王维精通绘画,对大自然中色彩的浓淡深浅和光线的明暗强弱有着敏锐的感受,在诗歌创作中他擅长运用绘画的技巧,注重色彩之间的相互调合和衬托、光线的明暗对比,因此,其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色彩鲜明生动,而且呈现出真实丰富的光线感

2.构图美和意象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之所以被看作一面“诗中有画”的永远的旗帜,还和他再从事诗歌创作过程中注重像绘画一样的构图,营造宁静淡泊的意境有关。中国古代绘画重表现中情感,多用写意的手法,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描摹山水,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对此有一个经典的总结,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三种观察方法又分别是仰视、俯视、和平视景物,可见,画家的视角是多个角度的。这也就是中国绘画在构图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多采用散点透析法,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显然深受这种构图方法的影响。 二诗歌中的禅趣、禅意和禅境

1. 与世无争、随缘任运、物我如一的思想追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或浅或深都达到了如此境界。禅宗无分别的不二精神,物我一体,这是一种真正的包容精神和大爱精神,诗人完全融入了最高境界的自然,体会到了无与伦比的禅悦。人生在世,诗人没法完全脱离红尘生活,正因为热爱生命才会有众生平等的大爱观念,在热爱生命中体悟人生、品尝享受大自然给予的快乐。 2.“无念”、“无相”、“无住”、“顿悟”的境界

禅宗思想主张“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宗旨,讲求“顿悟”生慧,这种思想对王维影响深远,王维曾在《山中示弟》中说“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禅宗认为一切色相皆是空,因此要无相,应放下念头以无念为宗,放下对事物的贪念执着,圣人要“应物而无累于物”,“明心见性”的人顿悟了人生的真相,才能以自由的心境来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3.空灵、超脱、和谐、淡远的意境

佛教认为人类的肉身以及我们居住的客观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因此,生命和宇宙的实质是“空”都是虚幻不实的,禅宗的“无念为宗”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即性空即是佛,或见性见佛,主体内心深处是完全清净自在的,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这种内心深处的清净超脱是对佛禅特有idea般若智慧的把握和体悟,受此哲学观的影响,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就是呈现出空灵、超脱、和谐、淡远的审美境界。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和诗风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作背后包含着诗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感和哲学之思。其在诗歌中鲜有禅理佛典,也少有佛义禅旨的传达,但在一幅幅“诗中有画”的作品之中,禅趣横生、禅意盎然、禅境浓厚、生机勃勃,我们放佛看到,一个站在世界之外的诗人,在于清风明月、高山流水的对话中,传达出宇宙的实相、自然的真性、人生的真理。

上一篇:离退休教职工管理条例下一篇:理性爱国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