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发展,三步三法”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2022-09-10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叶圣陶) , 既然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民主的社会, 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让民主的内涵在语文课堂上放大, 让民主思想来引导素质教育走向辉煌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面对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 构建“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教学模式是实现民主教育有效途径。

一、“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教学模式实现民主语文课堂的桥梁

(一) 民主语文课堂是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

什么是“民主语文课堂”呢?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课堂, 促进学生平等、和谐发展的语文课堂, 其核心是“开放、平等、对话、合作”。

叶圣陶先生早在1941年在《国文随谈》一文中就指出:“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 民主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变知识传授教学设计为解放和发展人性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紧抓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谋求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民主课堂之上, 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作为学习者, 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接受教师的指导;作为建构者,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重组和整合, 生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能力乃至一种信念。

(二) 民主的语文课堂要求有民主的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埃金说:“所谓模式, 就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好比一种建筑的“蓝图”, 决定建筑工人应采取的行动和要造的建筑物的类型。修造什么样的建筑物, 就选什么样的蓝图。同样的道理, 教师确定什么教学目标, 就考虑选择什么教学模式。由此可见, 民主的教学目标要求有民主的教学模式, 民主的教学模式服务于民主的教学目标。科学民主的教学内容只能通过民主的教学模式才能体现出来, 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只有民主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得到运用。

教学模式化并不等于不分场合、不看对象的程式化。实际上, 教学模式是变化的, 应从动态中去概括和研究、观察和运用它们。运用教学模式时, 应关注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 不能完全照搬套用它的每一步骤和环节。如使用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教师必须了解这一模式的本质是强调自学为主;以学生认知过程为序;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是它的规定性和指导性的一面, 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的宗, 但它不可能支配教师采取的一切行动, 在使用时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环境进行合理变通, 决不能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既有“一定之规”, 又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色。

(三) “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蕴涵民主精神

“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是民主课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由生疑、质疑, 再到思疑、解疑, 主动积极追求知识, 吸收知识, 使民主课堂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 具有可操作性, 展现新时期民主课堂的精髓。

首先、“主体发展”是该课堂教学模式的立足点。即教师讲清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学习, 是教师主导的前提下的学生主体。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教将依据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不按部就班地点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依据自己的感知、判断、思维来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话语方式表情达意, 体现民主意识。

其次、“三步三法”是该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三步”是提出整合问题——解决归纳问题——应用生成问题。“三法”是教师点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 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合作的过程, 合作包括师生间的合作和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教师的角色地位则应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而不是传授者。教师运用种种手段激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了老师的期待和爱护, 从而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宽容等民主素养。

二、“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教学模式实现民主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 第一步提出整合问题, 创设积极课堂教学情境是基础

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 学生就对疑难问题产生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教师巧妙的“问题导入”就犹如一根燃烧的导火线, 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引爆学生学习的激情, 一下子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亮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提出可以从: (1) 创设情景, 使学生提出问题。 (2) 通过预习, 让学生产生问题。 (3) 直接进入教材, 让学生发现问题。 (4) 教师预设并提出问题等方面让引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通常简单的自读课文建议选用前三条方法, 复杂的讲读课文建议选用最后一条方法。

例如:在“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实践中, 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采用最后一种方法, 教师高屋建瓴提出一个核心问题, 牵一发动全身, 深入浅出走进文本。课前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动画欣赏。师: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 我突然有一种冲动, 想去云南, 你们想去吗?那是一块洋溢热情的土地, 在那里每棵小草都会舞蹈, 每一片树叶都会唱歌。那是一块流淌活力的土地, 在那里会走路的人会跳舞, 会说话的人会唱歌。文学大师——沈从文老先生, 到云南参加云南跑马节研究马鞍的花纹, 但很快被云南乡间的歌会吸引, 写下《云南的歌会》。文章第一段有一句话饱蘸深情赞赏了这次歌会, “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师追问有哪些见闻?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什么人在唱歌, 在哪里唱歌, 怎么唱歌?这一提问帮助学生围绕“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一句话整体感知全文, 明确教学内容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组歌唱场景。这一提问帮助学生围绕“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一句话研读赏析全文, 三组歌唱场景有哪些具体的人、景、事怎样丰富了我的见闻。

整合问题是指教师梳理整合, 形成问题系列, 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时机、办法的过程。语文老师整合问题一定要注意语言聚焦与思维沉淀, 教师要凭借深厚的文化功底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要能够察人之所未察、道人之所未道、言人之所不能言, 要把自己深刻的理解设计成有“文化深度”和“思维力度”的问题, 引导学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 在互动中引导学生作出创造性意义的思考, 从而引发学生追问和探究的热情, 即通过人与人 (师生) 的对话来达成人与文 (文本) 的对话。教师整合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聚焦思想、语言、思维直抵语言内核: (1) 与表现作品主旨关系紧密的语句, 如中心句、文眼句; (2) 体现作者情绪变化、思路走向的语句, 如作品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文本中起承转合式语句; (3) 集中体现作品风格特征的语句; (4) 富有隐含信息和深层意义, 包孕着作者深度情感体验、具有多种理解向度的语句。

例如:在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实践时, 执教《春酒》一课。学生读了课文, 提出本文写了“女儿过年吃春酒”, “喝酒会思念家乡”, “怀念亲友”, “能干慈爱的母亲”等内容。老师机智整合问题, “其实就是家乡味, 说说家乡味具体是什么味呢?”迅速找准切入点, 涵盖学生的所有问题, 以点盖全, 通过一个问题统领全文, 让师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故乡味原来是女孩儿在她天真烂漫生活中的快乐;是母亲对子女爱的永恒, 是东方女性慈善美德生命情怀的幸福与满足;是亲友相亲相爱的善良淳朴。由此可见, 学生的问题可能出现散乱、浅显、重复等特点, 教师整合问题最能考验教师的机智、功底, 既尊重学生的提问, 又不落入放羊式教育的俗套, 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体现教师的主导的作用。

(二) 第二步指导解决归纳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

“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教学模式目标是指导学生在解决归纳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获取知识本身, 而是训练思维, 找寻获取知识的方法, 常综合运用以下方法: (1) 联想唤醒法。唤起学生对同类知识的记忆, 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相似点。 (2) 细读品析法。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细读。读懂、读透、读活、读新, 见其未见, 新其常新。 (3) 抽象思维法。运用语言、进行逻辑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及推理。 (4) 凸显思维法。表象在头脑中推移、组接、演变、成熟的过程, 它始终不脱离具体的表象。 (5) 发散思维法。生命里有很多可能,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6) 批判思维法。放出眼光, 运用思想, 独立思考, 挑战权威, 形成创新人格。

例如:在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实践时, 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师说细节和字句就像文章的两扇窗户, 只要轻轻地推开它, 就会发现天光云影, 风光无限。我读到了——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那种人?长什么样?师再追问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 建议这样改:“生长得一张枣子脸, 满口糯米牙, 穿了身布衣裤, 腰间围了个布围裙, 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 辫发盘在头上。”你同意吗?启迪学生从色彩、精神等方面引导学生透过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的“语言文字”而看到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层意蕴”, 于是自然感悟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 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 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活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万万不可去掉。

归纳问题应重思考、重感悟、重体验、重创造, 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内在“美丽”, 努力实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有机统一。例如:在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实践时, 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师点拨本文人物的描绘以工笔描绘为主, 就是用细腻的笔触, 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 使人或景物的形象逼真, 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想想我们的所学的课本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工笔描绘。引导体验老舍《济南的冬天》、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再追问你能对班上的同学做一个工笔描绘吗?……积极借鉴文章写作手法, 读写结合, 新旧知识结合, 既展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 第三步运用生成问题,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难点

能读出文章的美, 感受到文章的美, 似乎教学才走了一半, 在生活中去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 似乎才是教学的全部。联系生活实际有目的机智地进行人文熏陶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突破。 (1) 走进社会——点亮心灵。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了解人物的事迹, 让我们体会人性的光辉, 人类的美德;汶川大地震的发生, 全国的救援, 灾区人们的坚强,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脊梁;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聚焦世博, 关注时事, 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 (2) 走进生活——点亮激情。老师的随笔、学生的日记、家乡趣闻、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标语、广告用语甚至我们日常说的话等都是语文。在寒暑假期间, 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去街上收集对联、做汉字的”啄木鸟”, 搜集典故、去图书馆整理书籍, 也可以让学生去当各种公益活动宣传员, 写写画画说说等, 让其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地锻炼与提高。

例如:在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实践时, 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师说感谢沈从文从云南的歌会中发掘人性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 以唤醒那些在尘世风烟中渐次迷失的灵魂。我们身边鲜活的人, 景。在教室、在运动场上、在田间、在街头……

生:广场上健身的老头、老太, 他们的舞姿虽不美丽, 他们的歌声虽不动听, 但他们充满激情和快乐。当我们大胆地放开学生手脚, 做到能出能进, 才能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外, 主动去体验生活, 获取生活知识, 做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具备的全面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国本中学)

摘要:在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须站在民主教育的高度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成为有独立意识, 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民主的语文课堂不仅教学方式应和谐、平等、宽松, 教学内容也应多元、开放、自由, 学习方式更应自主、探究、合作。以问题为中心的“主体发展, 三步三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 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构建民主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民主语文课堂,主体发展,三步三法

上一篇:韩式烧烤店设计下一篇:班主任培训需求调研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