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

2023-03-07

第一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环发〔2008〕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以下意见: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文明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能源等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如果继续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还存在着向大自然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的结晶,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明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强化城乡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努力培育生态文化,积极倡导文明消费方式。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本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尊重生态规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公平发展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地区间公平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发展需求,又要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益。坚持传承发扬原则,既要继承“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朴素生态观,又要发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观;既要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又要弘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坚持整体协调原则,协调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少数与多数利益。坚持共同推进原则,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入、扎实、有序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要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积极推进,不搞指标摊派;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试点引路,不一哄而上。

二、严格环境准入,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

(四)加强环境分类管理

各级环保部门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加紧环境功能区划工作,逐步实行环境分类管理。

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优先,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实行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切实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遏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五)严格环境准入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在确定钢铁、有色、建材、电力、轻工等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的项目。进一步完善规划环评,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源头预防作用。

(六)加快推进循环经济

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环保部门要配合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联合商务、科技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发展。加快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落实清洁生产方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七)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促进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资源节约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废弃物收集、转运、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构架体系,大力推进生产、生活中各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

(八)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管理,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强化管护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保护质量;建立一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机制,提高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划定生态脆弱区,使脆弱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灾后生态恢复与建设。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履行国际公约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做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工作,完善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

(九)强化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

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努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力度,优先保护饮用水源。逐步划定各主要河流、湖泊的水生态功能区,建立健全水生态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推进重点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监管,加强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污染治理,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控制固体废物污染;加强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农用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发展,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建设,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

(十一)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

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做好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有效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环境监管,推广生态旅游试点示范。

四、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

(十二)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

崇尚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不同层面入手,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大力倡导以清洁生产、爱护公物、文明办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不断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弘扬以简约生活、善待生命、邻里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树立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新风尚。

(十三)推广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贯彻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意见,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倡导购买绿色、有机产品,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开展“无车日”活动;以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简化商品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完善塑料包装制品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政策措施,实行垃圾分类、清运和回收,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十四)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事物、新典型,积极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五、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环保部门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十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完善部门协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检查制度。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逐步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投入格局。

(十七)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

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坚持依法行政,克服并纠正环境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打击权法交易、权钱交易行为。

(十八)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标准

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技术规范和环境标准体系。强化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合理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限制原材料、粗加工和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制定和发布相关限制生产、出口的产品和工艺名录,建立并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应配合相关经济部门,抓紧制定和实施利用信贷、保险、税费、证券、贸易等市场手段促进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饮用水源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资源开发、重点流域与区域等予以补偿支持。

(十九)推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

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活动。生态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建设活动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基础和前提。要整合社会资源,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继续深入开展系列建设活动,总结建设经验,丰富建设内涵,突出建设特点。特别要将指导推进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建设过程监督,突出成效评估,强化过程管理,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建设成果,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二○○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第二篇:充分发挥工商职能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大力推进

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

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让乡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动员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就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力支持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一)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加快发展。

1.在各工商所登记注册窗口建立服务农民办照“绿色通道”,对农民申办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企业实行“三优先”服务,即优先受理、优先核准、优先发照。逐步将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发照权委托到工商所,方便农民就近申办营业执照。

2.支持农村经营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申办个体工商户无法提交经营场所产权证明的,申请人可以持市场主办单位、村委会出具的同意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关证明办理注册登记。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3.支持发展农村农字号、生态型龙头企业以连锁经营、超市化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展经营活动。支持农产品、

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活跃农村市场,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

4.支持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充分发挥联结企业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5.积极开展“三押一推”助企融资业务,支持涉农企业以股权、商标和现有的的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抵押,破解融资瓶颈。

(二)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6.充分挖掘具有五莲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发展潜力,立足优势打造品牌,把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作为品牌培育的重点,制订涉农商标培育规划,建立涉农企业品牌梯队。

7.在商标咨询、服务、维权等环节上主动提供帮助,鼓励涉农企业和农民注册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引导企业和农民争创山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拉动农村经济向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8.建立健全农产品商标工作机制,把实施“商标富农”与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执法行动相结合,切实保护涉农市场主体的商标专用权。

(三)提升农村市场主体品牌形象。

9.大力实施“广告助农”工程,确定“广告助农”重点帮扶对象,帮助农村经营户树立自我宣传意识、品牌竞争意识,通过

广告宣传效应提升企业与产品形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10.按照“培育中发展、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创优”的工作思路,培育发展蔬菜、茶叶、瓜果等行业的经纪人,加大对农村经纪人的教育培训,积极引导农村经纪人实现经营资格合法化、人员队伍组织化、经纪活动规范化;不断强化“经纪有为、经纪致富”的观念,加大农村经纪人典型宣传,扩大农村经纪人在农村的作用和影响。

二、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五)积极扶持农村市场主体转型升级。

11.支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在不影响其他企业名称权、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的,支持继续使用原名称;转型登记为有限公司的,支持其沿用原名称加“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股东登记注册公司,壮大经营实力。

12.着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支持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游、乡土风情游、特色采摘游和休闲农业游,促进“农家乐”经营户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

(六)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3.鼓励支持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私营有限公司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14.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向农产品加工、种养业和农业服务业拓展。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着力发展强村富民的集体经济。

15.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强化签约指导,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服务,支持农民按照合同种植(养殖),支持企业按照合同收购,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16.严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关,优化农村投资结构,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三、着力营造农村良好市场经营秩序和消费环境

(七)不断强化农村食品市场监管。

17.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以农村批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农村中小学校周边的食杂店、食品商贩和流动送货商为重点,全面梳理排查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薄弱环节,摸清监管底数。

18.严格落实网格监管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重点部位“三无”食品、劣质食品、商标侵权、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等假冒伪劣食品的监督检查力度,逐户逐品牌进行排查。依法加大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对来源不清、渠道不明、标签不规范以及涉嫌侵权仿(假)冒等问题食品,全部下架,停止销售,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19.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市场食品、乳制品、儿童(学生)食品以及其他涉嫌问题食品的监督抽检,加大风险预警和对假冒伪劣食品的追溯力度,坚决查清假冒伪劣食品的源头和流向,及时向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

20.进一步完善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食品经营者、现场制售经营者的经营资格进行全面清理,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行为,并督促食品经营者、现场制售经营者严格落实以索证索票为核心的食品经营自律条线标准,严格执行食品、食品原料进货检查验收、购销货台帐及索证索票制度。督促食品市场开办者、经营柜台出租者及食品展销会举办者落实市场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经营主体经营资格审查等制度。建立假冒伪劣食品、供货商黑名单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八)切实净化农资市场秩序。

21.进一步完善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严格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根据季节特点,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农膜等农业生产必需的农资作为检查重点,将集中巡查整治与日常规范管理有机结合, 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制售过期、失效、变质、劣质农资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22.依法加强对高效剧毒农药的监督和管理,严禁非定点单位销售高效剧毒农药,禁止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残留淘汰农药,确保我县农村环境绿色环保无污染。

23.以农民群众投诉突出的、新闻媒体披露的、进货渠道不明的、信誉差的农资和农资经营者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坚持检查与抽检相结合,适时开展对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农膜等主要农资商品质量的定向监测。同时根据市场巡查、消费

者申诉举报等情况,及时发布市场监管预警信息,提升农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九)全力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

24.进一步健全农村消费维权网络,扩大“一会两站”(乡镇消协分会和消费者投诉站、12315申诉举报联络站)在农村的覆盖面,畅通农民申诉举报渠道,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5.不断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消费维权水平。大力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宣传,适时发布农村食品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引导农民科学消费。

(十)积极引导农村经营业户诚信文明经营。

26.大力开展文明诚信经营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经营业户积极参加“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 “文明诚信合作社”、“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守合同重信用”农户、“消费者满意单位”等评选活动。积极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搭建银企合作服务平台,把信誉好的农村经营业户推荐给银行,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促进全县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组织开展创建“山东省文明诚信市场”活动,提高农村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大力提高文明优质服务水平

27.工商局成立发挥工商职能推进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监督、协调、考核全县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各科室、工商所要把服务推进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

政治任务,层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做到责任到岗、到人。

28.全县各级工商机关要将“三力建设年”、“学习型工商建设年”、“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工商人员推进文明生态乡村建设的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基层人员的履职能力,提升服务效能。

29.全县各级工商机关要将推进全县文明生态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县工商系统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推诿迟缓、敷衍塞责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篇:充分发挥工商职能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精)

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大力推进 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

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的基础工程,也是让乡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为 深入贯彻落实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动员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全 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就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推 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力支持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一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加快发展。

1. 在各工商所登记注册窗口建立服务农民办照“绿色通道” , 对农民申办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企业实行“三优 先”服务,即优先受理、优先核准、优先发照。逐步将合伙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发照权委托到工商所,方便 农民就近申办营业执照。

2. 支持农村经营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 为创业经营场所。 申办个体工商户无法提交经营场所产权证明的, 申请人可以持市场主办单位、村委会出具的同意该场所从事经营 活动的相关证明办理注册登记。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 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3. 支持发展农村农字号、生态型龙头企业以连锁经营、超市 化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展经营活动。支持农产品、

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活跃农村市场,方便农民生产 和生活。 4. 支持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充分发挥联结企业与农户的桥梁 和纽带作用,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贸、工、农一体 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5. 积极开展“三押一推”助企融资业务,支持涉农企业以股 权、商标和现有的的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抵押,破解融资瓶 颈。

(二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6. 充分挖掘具有五莲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发展潜力, 立足优势打造品牌,把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作为品 牌培育的重点,制订涉农商标培育规划,建立涉农企业品牌梯队。 7. 在商标咨询、服务、维权等环节上主动提供帮助,鼓励涉 农企业和农民注册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引导企业和农民 争创山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 拉动农村经济向特色农业、 品牌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8. 建立健全农产品商标工作机制,把实施“商标富农”与开 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执法行动相结合,切实保护涉农市场 主体的商标专用权。

(三提升农村市场主体品牌形象。

9. 大力实施“广告助农”工程,确定“广告助农”重点帮扶 对象,帮助农村经营户树立自我宣传意识、品牌竞争意识,通过

广告宣传效应提升企业与产品形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10. 按照“培育中发展、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创优”的工作思 路,培育发展蔬菜、茶叶、瓜果等行业的经纪人,加大对农村经 纪人的教育培训,积极引导农村经纪人实现经营资格合法化、人 员队伍组织化、经纪活动规范化;不断强化“经纪有为、经纪致 富”的观念,加大农村经纪人典型宣传,扩大农村经纪人在农村 的作用和影响。

二、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五积极扶持农村市场主体转型升级。

11. 支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 ,在不 影响其他企业名称权、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个体工商户转 型升级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的,支持继续使用原名称;转 型登记为有限公司的,支持其沿用原名称加“有限公司”或“有 限责任公司”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股东登记注册公司,壮大 经营实力。

12. 着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生态旅游业, 支持发展乡村生态 观光游、乡土风情游、特色采摘游和休闲农业游,促进“农家乐” 经营户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

(六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3. 鼓励支持农村个体工商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人独资企 业、合伙企业、私营有限公司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 业。

14. 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向 农产品加工、种养业和农业服务业拓展。支持发展“一村一品、 一村一业” ,着力发展强村富民的集体经济。

15.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强化签 约指导, 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服务, 支持农民按照合同种植 (养殖 , 支持企业按照合同收购,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向集 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16. 严把高耗能、 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关, 优化农村投资结构,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三、着力营造农村良好市场经营秩序和消费环境 (七不断强化农村食品市场监管。

17. 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以农村批发市场、城乡 结合部及农村中小学校周边的食杂店、食品商贩和流动送货商为 重点,全面梳理排查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薄弱环节,摸清监管底数。 18. 严格落实网格监管责任,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重点 部位“三无”食品、劣质食品、商标侵权、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 称、包装、装潢等假冒伪劣食品的监督检查力度,逐户逐品牌进 行排查。依法加大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对来源不 清、渠道不明、标签不规范以及涉嫌侵权仿(假冒等问题食品, 全部下架,停止销售,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19.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市场食品、乳制品、儿童(学生食品 以及其他涉嫌问题食品的监督抽检,加大风险预警和对假冒伪劣 食品的追溯力度,坚决查清假冒伪劣食品的源头和流向,及时向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

20. 进一步完善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食品经营 者、现场制售经营者的经营资格进行全面清理,严厉查处无照经 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行为,并督促食品经营者、现场制售经营者 严格落实以索证索票为核心的食品经营自律条线标准,严格执行 食品、食品原料进货检查验收、购销货台帐及索证索票制度。督 促食品市场开办者、经营柜台出租者及食品展销会举办者落实市 场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经营主体经营资格审查等制度。建立 假冒伪劣食品、供货商黑名单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八切实净化农资市场秩序。

21. 进一步完善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 严格依照 现行法律法规,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根据季节特点, 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农膜等农业生产必需的农资作为 检查重点,将集中巡查整治与日常规范管理有机结合 , 深入开展 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制售过期、失效、变质、劣质农资 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22. 依法加强对高效剧毒农药的监督和管理, 严禁非定点单位 销售高效剧毒农药,禁止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残留淘汰农药, 确保我县农村环境绿色环保无污染。

23. 以农民群众投诉突出的、新闻媒体披露的、进货渠道不明 的、信誉差的农资和农资经营者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 坚持检查与抽检相结合,适时开展对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 农膜等主要农资商品质量的定向监测。同时根据市场巡查、消费

者申诉举报等情况,及时发布市场监管预警信息,提升农民群众 的风险防范意识。

(九)全力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 24.进一步健全农村消费维权网络,

扩大“一会两站” (乡镇 消协分会和消费者投诉站、12315 申诉举报联络站)在农村的覆盖 面,畅通农民申诉举报渠道,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5.不断加强 12315 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消费维权水 平。大力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宣传,适时发布农村食品消费警示 和消费提示,引导农民科学消费。

(十)积极引导农村经营业户诚信文明经营。 26.大力开展文明诚信经营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经营业户积极 参加“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 “文明诚 、 、 信合作社”“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 “守合同重信用”农户、 “消 费者满意单位”等评选活动。积极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 搭建银企合作服务平台,把信誉好的农村经营业户推荐给银行, 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促进全县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组织 开展创建“山东省文明诚信市场”活动,提高农村市场规范化管 理水平。

四、大力提高文明优质服务水平 27.工商局成立发挥工商职能推进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 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监 督、协调、考核全县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各科室、 工商所要把服务推进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 6 政治任务,层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做到责任到岗、到人。 28.全县各级工商机关要将“三力建设年”、“学习型工商建 设年”、“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提升基层工商人员推进文明生态乡村建设的服务意识,切实提高 基层人员的履职能力,提升服务效能。 29.全县各级工商机关要将推进全县文明生态乡村建设工作 纳入全县工商系统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 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推诿迟缓、敷衍塞责 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7

第四篇:“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区建设”审议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我区“加强环境

治理,推进生态区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杭州市萧山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了区环保局局长朱纪祥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我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区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所作的《关于“加强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区建设”重点跟踪督办建议办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并进行了认真的审议。

会议认为,今年来,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污染物减排和生态区建设为载体,以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着力开展生态区创建和环境整治工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会议指出,在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虽然我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区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环境质量总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干部群众环保意识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生态区创建仍有较大差距等问题,环境保护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会议要求,区人民政府要站在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区建

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要尽快完善环境保护规划,发挥规划的先导和龙头作用,尽早谋划,指导工作,使环境保护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防止出现新的污染源和污染区域;要把污染物减排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确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要进一步加快生态区创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取到2012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区,到2015年成为全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截污纳管率,充分发挥污水管网应有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率。

第五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地方规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

有关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川委办〔2013〕16号),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成委发〔2014〕12号)和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成委发〔2016〕17号)精神,在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以下简称:“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建设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川西民居风貌为特色,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关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引导农民梯度转移的基础上,成片成带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努力展现村落民居的优美形态、产村融合的田园风光、发展改革的成果运用、农村生活的现代风貌。到2020年,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400个以上;到2025年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二、建设原则

(一)科学选址。要避让地灾和生态敏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靠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要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做到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少改路,突出自然地貌特征。

(二)小规模集中。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新村建设规模,坝区以50户至300户为宜,山、丘区因地制宜;内部每个小组团控制在20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至70平方米。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建筑层数控制在1至3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0米。

(三)组团式布局。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避免夹道建设,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组团构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各组团间距离不宜小于30米,组团区间道路宽度不宜超过6米。

(四)微田园设计。根据群众意愿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户在房前屋后和新村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等,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农村风貌,展现乡野田园风光。

(五)生态化建设。保留生态本底,保护山体、水体等生态要素,充分利用大地景观,新村绿化尽量保留原有树木、竹子,新增绿化尽量选用乡土作物,做到秀山秀水,使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与乡土文化相融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重点工作

(一)坚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一是完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布局。结合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合理确定村庄规模,完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布局。以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安渝高速等为重点,沿高速路、主干道成片成带布局“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要围绕“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布局规划。统筹城乡改革示范镇(片)要整镇成片成带布局规划“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二是做好“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规划设计。按照《成都市“小组微生”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技术导则》,开展新农村综合体的整体规划设计,统筹编制新村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类规划。三是狠抓规划落地。加强规划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实施监管,确保规划落地不走样。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师的作用,全程参与“小组微生”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

(二)坚持“保建改”结合,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一是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修复。开展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文化普查,对实施川西林盘保护的传统民居进行加固修复、功能提升、文化挖掘和保护利用,在彰显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同时,赋予其“小组微生”理念和内涵。二是加快“小组微生”新村建设。依托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移民和地灾避让搬迁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新实施的新农村综合体项目要严格按照“小组微生”要求进行建设,并按照《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规定把好质量、安全关。三是注重旧村院落改造提升。对旧村老旧院落,按照“小组微生”理念进行风貌整治、小区景观打造和微田园建设。对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具备条件的要按“小组微生”要求进行提档升级。

(三)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绩效。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统筹实施新农村综合体道路和水电气视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遵循“因地制宜、设施共享、弹性配置”原则,健全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超市、金融服务网点。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进一步提高农户的设施管护意识,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明确管护主体与管护责任,确保有效运行。

(四)坚持三次产业互动,大力推进“产村相融”。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周边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二是推进三次产业互动。利用新农村综合体空闲房屋,发展乡村酒店、民宿等。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预留5%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观光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进一步做好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新农村综合体入住农民就业率。强化就业援助,促进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妇女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五)坚持市场化运作,筹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资金。一是成立实施主体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建房议事会等实施主体,自主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二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农民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为“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引进社会业主实施项目建设。支持农民集体包装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项目,通过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平台,引进社会资金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六)坚持群众主体,健全新农村综合体管理服务机制。一是引导群众自主实施。由农户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参与农户自主商定新农村综合体规划设计、建筑队伍选择、住房分配等事宜。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业主委员会等业主组织,完善物业管理制度,实现自主管理。二是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建管服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报建手续,做好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及时为农户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三是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综合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养成文明生活习惯,提升文化素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内容。相关区(市)县要围绕目标任务制定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和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市级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通力合作,加强工作指导。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区(市)县财政要加大对“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关部门要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林盘整治、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资金向“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倾斜,打捆使用,形成推进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三)加强工作督查。将“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任务纳入目标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办法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定期通报情况,推动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4年。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成办函〔2014〕73号)同时废止。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11日

来源: http:///fg/detail2035903.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上一篇:统计局新员工工作总结下一篇:推进农商银行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