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

2024-04-18

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精选9篇)

篇1: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

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

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便是其中的一个大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到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更高的战略层面,将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新目标。

据中国科学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生态赤字率达到了50%。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阶段,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压力更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超过环境容量。2008年中国总生态足迹达到29亿全球公顷,居世界首位。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最高限仅为0.91公顷,但是当今的生态足迹量(2.1公顷)是国家生态承载力的2.3倍--《2008地球生命力报告》

中国的能源储存可供消费的年份:石油13年、天然气40年、煤炭60年。--《2008世界能源展望》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李克强)

资源消耗:粗钢、水泥、煤炭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5.4%、50%和45.6%,GDP占全球的9%;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能源消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是印度的1.6倍;生态环境:COD、CO2、SO2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严重。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

由于持续扩大的荒漠化,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到2020年,将有约1.35亿人面临着被迫离开家园的危险。根据世界水委员会《世界水展望》报告,全球约有1/5的人口常年饮用不洁净的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年鉴2006》表明,全球有10多亿人口直接受到空气污染毒害,并导致每年约有160—320万人过早死。海平面上升后,我国珠江三角洲沿岸一些地区可能淹没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代价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中国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探明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大约:煤炭80年、石油15年、天然气30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和1/2。

视经济半小时06年的一次报道:中国南方一个有3000余人的村,至今已有250人死于癌症,还有200余人患癌症,在等待着死神的降临。据央视调查,全国有近200个癌症高发率的村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是致癌直接原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一是人与自然新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二是文明新境界。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三是社会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进入21世纪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最敏感的话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不能再对自然肆意盘剥、掠夺,必须呵护自然、善待自然。其前提是必须把人看作与自然是平等的主体。这是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以往自然从来都是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为我所用的客体。生态文明则把自然当作主体,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对象,把社会的道德伦理延伸到自然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们文明水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也显著提高,但却还尚未真正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绝对相互依存关系,尚未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会同时给人类带来危害和隐患,因而一些地区片面经济利益的追求强烈扭曲着环境决策,未能有效采取有节制的休养生息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设生态文明,推进五位一体的意义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出我们党对制约 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和 唯GDP论英雄等现象,已使资源环境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制约瓶颈。固守 片面发展观和错误政绩观,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党的十七大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仍存在一些 急需克服的深层次问题。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打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发 展方式。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经济总量虽位列世界第二,但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污染排放多,对环境破坏大。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 式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 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构筑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制度 体系。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做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的出台,使经济社会建设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然而,当前在发展决策、政绩考核、民生改善等方面,仍有一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 题需要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决 策机制,把环境、资源等生态因素纳入决策考虑范畴。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把生态建 设、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范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的文化氛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经济的健康高效,离不开制度的科 学完备,也离不开文化的凝聚与弘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继承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培养生态伦理,弘扬生态文 化,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形成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民生的社会 保障。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 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 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具有普遍联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好五大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需完成的四项任务: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②全面促进资源节约;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不但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也是为人类未来的美好未来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首先应该转变我们传统的价值观。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但是,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要想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转变我们的传统观念。其次应该转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来源:半月谈)一)我们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宣传,对一切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应政府部门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执法必严,不要徇私枉法,多征求下面的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政府部门领导及下属也需要定时的做出工作总结,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邀请相关专家给我们的相关部门做一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讲座,争取能够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普及到每个角落,使人民迅速的形成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二)然而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不断完善,我们更加的能够发现城市和农村在这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逐步的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使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在农村也建立起来,因为创建农村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随着工业发展由城市向农村转变,农村的生态破坏也逐步的加剧,以前美丽的乡村也已经在逐步的转变,所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我们在农村的投入得加大,比如我们可以定时的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农民群众采取更加积极的生产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文化设施,健全农村公共文化系统。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现代文明观念和生产方式在农村更快的形成。另外我们需要在农村设立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我们可以在农村设立垃圾桶和垃圾场,定期的对它进行处理,随之而来也就会出现乡村整洁的现象,另外我们的政府在从外地招商引资的时候也不能只顾着眼前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我们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在生态研究上的经费投入需要加大,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实验仪器更加的先进,促使我们的研究者研发出各种新型的环保材料,虽然现在的一些“白色垃圾”的替换材料在不断的出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替换品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在普通群众看来这些东西的消费还是有点偏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可能还是会选择那些欠环保材料。在我们还没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材料出来的时候,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自觉的回收再利用东西,给我们的地球减轻压力。

篇2: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五位一体”,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潮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全面提高的重要标志,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前景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化趋势

我们的美丽星球,原本是原生态的,但由于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人类中心主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生态文明。曾经陶醉于征服自然胜利的人们现在才开始认识到,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给自然界、生态系统造成了空前严重的伤害,生态平衡被打破,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及原料危机等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都是人类自身对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所造成的客观表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人口三大高峰重叠出现,加剧中国发展环境紧张

主要矿产资源严重短缺,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下降

自然生态恶化,灾害频率加快

水域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

中国淡水水域污染严重,总体水质呈恶化趋势。

中国近岸海域一半受到污染,环境逐年退化,海洋自然生态破坏加剧。大气污染十分突出,面临国际履约压力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污染日益突出。农田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生产和生活方式要进行根本性变革

加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

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节能减排”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也是人口大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林业和高效优质绿色农业

森林和湿地,是地球的“肺”和“肾”。发展林业,保护森林和湿地,是应对气候变暖,建设绿色家园的战略工程。发展绿色旅游等生态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绿色商贸服务业、绿色旅游业、绿色物流业等。绿色旅游倡导绿色理念,是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发展生物工程

篇3: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

1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在林业发展上, 要加强生态林业文明建设, 实施科技兴林,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建设林业科技创新奖励机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天平, 效益为目的林业科技创新奖励体系, 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 (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指导林业的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 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等形式,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首先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其次就是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 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再次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 尽快提升林业工业总体技术水平, 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要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 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在第一产业方面,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优特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 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促进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 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苗木的开发, 加强古树名木的管理和保护。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淘汰落后资源能耗大、效益低的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重组, 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2 如何做好天然林的保护工作

2.1 做好宣传工作

林业部门要紧紧围绕“保护天然林, 维护生命线”这一主题, 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会议、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用群众能理解的语言和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 深入扎实地宣传, 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健全队伍网络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社会性、政治性强。尤其是林业工作站是当地林业局的派出机构, 其建在乡镇, 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熟悉辖区内民情、社情和林情, 林业工作站应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组建专职林员队伍, 确定专职护林员负责本辖区的保护工作。

2.3“划好一片山”

林业工作站在搞好实际勘测的基础上, 认真做好天然林森林资源管护作业设计, 并根据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管护制度, 划定管护责任区, 明确管护小班面积。

2.4“形成一张网”

做到镇有林业站, 村有中心护林员, 组有护林员的乡、村、组三级联动护林网络, 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奠定坚定的组织基础。乡镇林业工作站在天然林保护资金的使用上, 应严格执行财经制度, 实行严格的资金封闭管理,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2.5 管好护林员队伍建设

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其落实的管护区域, 做好森林防火, 防治病虫害和防止乱砍滥伐等森林三防工作, 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 制止乱捕滥猎行为。配合做好防止毁坏开垦和破坏林地的采脂、采矿、采石等行为, 制止非法征占用林地等行为, 查处人、畜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等。在乡 (镇) 、村、组选择热爱林业事业、责任心强、身体健康、遵纪守法, 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有一定文化水平、林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护林员, 坚持护林员定期学习有关林业法律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明确管理对象, 弄清管护内容、搞清管护形式, 进一步提高管护水平。林业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管护合同、护林员职责和考核方法, 对专兼职护林员进行年终考核, 并做到奖优罚劣。林业工作站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把限额采伐管理当做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 尤其是要严格按照采伐审批程序, 抓好林农自用材、培植业用材的采伐管理, 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 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 依法查处非法运输木材的行为。

2.6 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篇4: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

[摘 要]在“五位一体”视角下,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环境文明5个层面,选取47个要素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青岛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5个层面进行评价分析。

[关键词]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1-0019-04

Abstract:From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ivilization, 47 element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civilized city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ve in on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analysis of Qingdao city on the five aspects with the method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Key words:five in o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总体布局,其中经济建设为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同时,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且放在突出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宗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准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目标是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目的是有效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的维护和利用,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以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基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环境文明。构建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国内外学者和有关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城市的研究,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的角度构建了多种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城市有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框架。20世纪后期欧盟资助的生态城市研究项目,其核心思想是构建人类与环境友好关系的可持续居住模式,并从区域与城市文脉、城市结构、城市交通、物资能源、社会经济五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20世纪90年代末加拿大政府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提出压力-状态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政府研究与设计的基础之上提出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通过对环境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关系的描述,构建了包括25个子系统、14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成为目前世界上较有影响且得到广泛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工具之一。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跟踪国际相关研究动向。宋永昌、王祥荣等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建立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2]。王发提出初步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3类共36个指标[3]。牛文元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度(DSD)指标体系,使用资源丰度、经济强度、社会稳定性、环境忍耐性和决策合理性等5个指标来衡量可持续发展[4]。同时,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以后,中央到地方都已开始认真研究生态文明相关理论。2008年7月,中央编译局正式发布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试图通过单位GDP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30个指标衡量区域生态文明发展的程度[5]。同年12月,环保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2012年8月9日,山东省质监局批准发布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城市省级地方评价标准—《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DB37/T2172-2012),并于2012年8月20日起实施[6]。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大多数着眼于定性衡量,且精神文明创建方面的评估是其侧重点,因此难以指导实际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和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分析

基于科学性、定量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等指标设计原则[7],在“五位一体”视角下,将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5个一级指标。

1.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经济文明是评价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指标。本指标设置改变传统单纯以GDP等数据为依据的评价模式,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出发设置9项三级指标,既反映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又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以及民生的改善。中国城市发展日趋成熟,但未来城市发展的较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在此层面提出用城市化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生态经济文明是一个创新点。

2.生态文化文明。任何文明的评价都离不开文化层面的衡量,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基于此,从文化发展水平和生态文化宣传角度设置8项三级指标。这8项三级指标不仅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生态文化建设情况,还反映了居民的生态文明水平。

3.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社会文明是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评价指标,从社会发展情况和社会公平性两方面提出8项三级指标,包括了社会高度关注的指标。这8项三级指标不仅可测量居民的满意度,而且体现出整个城市社会的未来发展状况。

4.生态政治文明。较传统政治而言,生态政治文明不仅能体现政府工作绩效和政府腐败监管,还能反映民主民生。基于此,设置11项三级指标,充分反映生态政治文明评价所要达到的绩效、公开、民主的目标。

5.生态环境文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未来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高要求,更是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强调。生态环境文明主要反映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过程、措施及结果,因此设置11项三级指标,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保护、废弃物处理、城市环境噪声等。

(二)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指标分析,将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47项(见表1)。

三、基于青岛市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咽喉部位,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山海形胜,腹地广阔,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具有一定辐射能力和作用的区域发展中心。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2013年7月,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青岛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虽在全国靠前,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从定量的角度作系统分析,对青岛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了解,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青岛市生态文明城市模糊综合评价

1.因素集确定

青岛市生态文明城市综合评价打分为86.77。总的来看,评价结果与青岛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现有学者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是合理的,具有可行性。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文明将成为城市文明的最高境界。本文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出发,构建了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岛市作为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期为青岛市的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提供借鉴,推动“环湾发展、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宜居青岛、创新青岛、文化青岛、和谐青岛的建设,同时为其他城市构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Lokhande. Electro deposition of lanthanum from aqueous baths[J].Metal Finishing, 1988(8):53-56.

Jundate.Electro synthesis of SmTefilms[J].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1994, 37:333-337.

赵冬初.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2-144.

宋马林,杨杰,赵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一个基于AHP的构建脚本[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5-48.

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09-09-27(6).

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发展,2007(2):21-27.

张绪良,孙秋生,何乃超.青岛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9):33-36.

篇5: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

2008年12月30日

永川日报

区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坚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实行城乡统筹,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个关键,扎实推进“生态永川”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全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面对农村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实际,要找准农村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加大城市反哺农村,消除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科学解决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市、乡村和农田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生态环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做强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村庄,逐步改善永川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森林永川”建设,全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永川”既是一项生态工程,又是一项富民工程,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核心,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森林永川”建设。按照森林永川规划,大力发展通道林荫工程、水系林带工程、绿色乡村工程,主要营造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速生桉、杂交竹及其他经果林。

做强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全委会要求掀起一场发展循环经济的革命,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同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创新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模式。探索循环经济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向循环经济领域投入,制定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引导企业和园区建设走循环经济之路,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走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之路,将生态理念覆盖企业、产业、区域、社会、政府各个层面。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行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油、节电、节柴、节粮,积极推行动植物共育、混养和种养殖、沼气池配套组合,发展有机肥和无公害农产品,推进畜禽养殖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园区,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副产品无害化,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构建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快的旅游方式。要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防止超过承载环境力的过度开发,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开发。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人文生态资源,以生态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

篇6: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热点专题

六、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第一部分时政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主席李克强6月5日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任务分工》。他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2012年6月29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中国政府网刊发了规划全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中国首个以“能源”为主题的流动科普展览--“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广州站启动仪式11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2012年11月30日至2013年1月27日期间,主办方将围绕“能源生态文明”建设,举办跨行业能源论坛、儿童“能源小卫士”到高校“能源大使”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每一位公民应对能源挑战行动力。活动将为广东民众展现宏观能源生态体系,倡导低碳智慧生活。活动鼓励民众关注能源安全与挑战、环境保护等议题,号召珍惜能源、善用能源。

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于水,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1月26日发布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纲要指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12月5日,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6月25日,我国首部以“优质生活”为主题的区域合作规划--《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在粤港澳三地同步对外发布。粤港澳正式启动共建优质生活圈。主体内容是:提出区域发展愿景,明确要将大珠三角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宜居城市群区域。第二部分关联考点

55、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56、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57、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8、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第三部分试题示例

综合探究题: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在生态文明方面还存在哪些不美丽的地方?

建设美丽家乡,针对上述(1)的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案提示: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等展开即可。

自然环境美丽了,如何让家乡的内涵也美呢?

篇7: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生态观念转变,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高起点建设生态城镇。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不断提高集镇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负荷率和达标率,试点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规划为引领,加大镇区河道的改造提升及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路通、景美的江南水景风貌。广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生态文明村镇、“两型社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场所和参与平台。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对各村生态环保指标考核,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高标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城乡生产力布局。完善集镇规划。完成**镇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推动形成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实施清洁生产。继续加强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高能耗设备的淘汰,确保实现单位GDP能耗控制指标。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在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导向作用和强大推力,从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上把好关,进一步助推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例,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篇8: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

一、充分认识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因为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更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所以搞好顶层设计, 通过将比较成熟有效的方针、 政策提炼成制度, 甚至上升为法律,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专家指出, 我国能不能在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就是要看在重要领域的改革上是否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 而改革过程中是否能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又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制度是我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要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必须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 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 ”这是因为党中央认识到, 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水平从基础上决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 如果说我们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 那么我们国家健全的生态制度就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 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始就搞好顶层设计, 通过将比较成熟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提炼成制度, 甚至上升为法律,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认真落实, 才能切实保证这项伟大工程能良性地持续发展, 才能切实保证“美丽中国”的远大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现有生态文明制度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还不太长, 因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也还处在摸索阶段。就目前的实践来看, 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已经有一些, 但还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 也没有很好地与“五位一体”中现有的其他制度相衔接, 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很多制度里也没有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比如, 市场没能很好发挥在自然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许多领域在相当程度上主要还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我国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同国际市场相比较总体上还偏低, 一方面既没有真实反映产品的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 另一方面也没有体现开采该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成本和补偿的修复效益。重点生态功能区向生态产品消费者提供了生态产品, 理应平等交换获得生态补偿, 但目前它们的生态价值还没有得到体现。

2. 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少领导干部的头脑中生态文明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 除了主观原因, 客观上我们的政治体制也有不足。在政绩考核方面, 以前存在着唯“GDP”的不合理现象, 导致许多干部把自己为官一任的经济发展都建立在巨大的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基础上。以前还广泛存在生态环境损害无人负责的局面, 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 与此同时, 因为领导干部不是很重视, 所以以前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方面也普遍存在软弱无力的问题。

3. 虽然中国共产党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 并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3年的第27次会议上通过决议认可并支持中国生态文明的理念, 但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还很薄弱, 生态文明理念还没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牢固树立。把党中央提出的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广大群众的内心, 并转化为他们持久的行为, 这正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任务。但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 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方面也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来保障生态文明的广泛宣传。

4. 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 如何加强社会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作用, 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 是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但就目前的生态环境而言, 面对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突出等问题, 我们除了强调政府的环境治理责任以外, 还必须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 参考国外环境保护的有益经验, 我们在公众参与、公益诉讼、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等制度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

三、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路径选择

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路径选择上, 笔者认为, 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 关键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考量, 既要考虑到生态文明制度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方面提供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也要考虑生态文明制度和其他领域制度的相互衔接、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

1. 完善与经济领域有关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是要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国家首先要使所有自然资源都具有明确的归属人, 由他依法享有使用这些自然资源的权益, 同时也承担起保护这些自然资源的法律责任。在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原则的基础上, 政府要通过法律明确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责归属关系。二是要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政府应该代表较大范围的生态产品受益人通过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购买生态产品, 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对生态产品受益十分明确的, 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三是要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 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制度、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 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 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

2. 完善与政治领域有关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是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国家要通过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纳入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进行严格的考核。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把它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国家也要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的一岗双责制, 明确对相关负责人的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 并且要实行终身追责。 三是完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制度。 在行政管理改革中,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尤其是要改变目前“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不良现状, 将分散在众多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调整到一个行政职能部门, 必须实行所有环境保护工作由一个部门统一监管的工作体制。

3. 完善与文化领域有关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是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落在“文明”上, 更多的是体现人类生态行为的进步。公民的生态意识不是自然形成的, 必须通过持续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前教育开始, 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全过程, 甚至在日常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中也要得到体现。二是建立生态文明舆论引导制度。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部门要对新闻媒体的所有报道进行生态文明的考量, 对广告等社会舆论进行绿色审查。通过相关的公益宣传来普及生态文化知识,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4. 完善与社会领域有关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 为了实现公众有序参与, 政府要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 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国家还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通过有效措施支持环保组织对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大众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政府要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 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 合理界定国家公园范围。 对国家公园应实行更严格保护, 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 禁止其他开发建设, 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 建立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也肯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但毫无疑问, 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伟大战略过程中, 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同样的道理,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也必须要同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相关制度相衔接、相适应。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 真正构建起一个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制度体系, 真正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行为模式, 真正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到实处, 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摘要:生态文明制度是我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不断完善。要建立科学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必须在“五位一体”视角下, 完善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相关的生态文明制度, 使它们相衔接、相适应。

关键词: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蓉生.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论析[J].改革, 2015 (01) .

[2]王毅, 苏利阳.解决环境问题亟需创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J].环境保护, 2014 (06) .

[3]廖才茂.“美丽中国”愿景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5) .

[4]邓翠华, 林光耀.以制度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1) .

[5]夏光.生态文明与制度创新[J].理论视野, 2013 (01) .

篇9:设生态文明 推进五位一体

你们办的“林业与生态”甚好,可以很好地宣传林业,拓展林业的功能,提高林业的地位,我的讲话你们认为还可以,你们怎么用我都同意没意见。你们三龙厅长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亦有独到之处和创新,可约他写一点东西更好。

生态,不仅关系着人类的发展,而且关乎着人类的生存。本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最大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生态危机。如果生态危机加剧,必定把人类推到悬崖边上。关注生态危机,就是要推迟它晚来,或最大限度地削减它的影响。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指的是自然界存在的状态,强调的是生命体和宇宙的关系,是涵盖在环境范畴之中的一个概念。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中反映社会进步与自然界和谐程度的状态,它从人和自然关系角度来反映人类进步的程度。从横向看,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纵向看,生态文明和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属于历史范畴。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国古楼兰、古大夏也都已经沉没到沙海里了。究其原因,都是源于对自然界毫无节制的索取和对生态肆无忌惮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界的承载力是基础,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如果背离了自然界的承载力,就如同汽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其发展和前进,无疑是直奔死亡。当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已经到达自然界承载力的极限。生态和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众多危机的根源和放大器。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是必由之路。在我国,要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的文明,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在浩渺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有生命。地球为什么会有生命?因为地球自诞生以来,在表层形成了许多的生态系统,它们能够提供生命所必须的东西,如氧气、水等。因此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好地球,保护好人类生存的根基。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为生态系统定义:在一定空间和时间里,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并存在互相关联的统一的整体里面。生态系统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大小各异。一滴水是一个生态系统,一棵树是一个生态系统,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是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物圈都是生态系统,就看人们用什么尺度来界定生态系统。

目前,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七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它们概括了地球所有表层和人类生存的多样性。七个系统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前5个是自然生态系统,后2个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活动对整个自然界、对生态系统影响不大。当人类逐渐进步,发现用石头、骨头可以做工具,采集的东西吃不完,于是就出现放牧和耕种。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不再游牧,而是定居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村庄和城市。当人们把森林砍伐,出现耕地,就开始种庄稼,这样就形成了和自然生态系统不一样的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在人的作用下维持着,如果人的行为停止,它就会杂草丛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有四个特征:一是异常复杂性,二是负荷有限性,三是自我调控性,四是难以恢复性。

各个生态系统在同一个整体里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平衡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同时,它们又和宇宙界发生着碳循环,水循环,氧气循环。生态系统本身也在发展,在变化。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没有能量转化,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态系统。能量来自于太阳,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而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分工合作:绿色植物和海洋中的绿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出氧气供别的生物使用,它们是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是二级消费者;微生物又消化动物尸体,将其还原到自然界中,是三级消费者。人类既吃草又吃肉,因此过去的观念中往往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和世界,也就有了“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这种俗语。这种观念使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是应当改变的一种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形形色色的生命体,包括陆生的、水生的,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的所有差别和联系。生态系统蕴含着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了地球的免疫系统。

在太平洋的毛里求斯岛,有一种渡渡鸟。16世纪,西方人上岛之后,大肆猎食渡渡鸟,导致了渡渡鸟的绝迹消亡。不久,岛上一种大楼兰树,也慢慢死掉了。原来大楼兰树的果实是渡渡鸟唯一的食物,而这种果实非常硬,只有渡渡鸟吞食后,通过消化道把果壳软化,再排泄到泥土中才能发芽生长。渡渡鸟灭绝后,大楼兰树必定死亡。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大自然的绝妙佳配。在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常普遍。如果人类把这种和谐的关系破坏了,物种就将面临灭绝。每一个物种都带着一个基因,带着一个地球的密码,如果物种灭绝了,人类就再也无法利用它了。物种的基因是无法单独保存的,只有保护好物种,才能将基因和遗传密码保存下来。

生态系统也提供生态产品。这里说的生态产品,不是指物质产品,也不是指绿色无污染的食品,而是生态系统中功能性的东西。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有吸附粉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缓风速、防风固沙的功能,这些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出来的生态产品。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质,储存净水;海洋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的温度和湿地,产生季风,制造降雨条件;青蛙、蜻蜓能够捕食害虫,这些功能都是生态产品。

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对此,人们已开始有所意识。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写道,农药的大量使用会把有益的虫子包括鸟类都消灭,春天将没有鸟叫,显得非常寂静。当时,生产农药的企业集团极力攻击蕾切尔·卡逊。后来社会进步,人们才对此达成共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也一样,刚开始有不同的观点,但现在全世界都认为这是个大问题。人类开始认识到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爆发带来的切肤之痛,将认知转化为改变现实的行动,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入的路径是什么?政府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及法律手段,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唤起全民的生态意识。

唤起全民生态意识,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形成一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把它融入到核心价值观里面,对干部群众进行反复的教育。我们的祖先就有着非常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如“天人合一”,就是讲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不能主宰世界,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要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国民教育中去,让生态文明知识走进课堂。要把国家林业局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科协的科技馆、文化部的少年宫等资源整合,推动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其生态意识。去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举办了一个“童眼观生态”的活动,就是请孩子们到科技馆、少年宫参观,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诗歌、散文、绘画和摄影等形式展现出来,环资委再从中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很多孩子都踊跃参加,家长们对此也一致好评。

只有走生态文明的道路,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才能永远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上一篇:搏击长空,我要云腾万里作文下一篇:致为四川抗震救灾红十字志愿者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