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种文言固定句式

2022-07-31

第一篇:15种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大全]

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

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2.“以为”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二、“所以”

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

【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 “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五、“何„„之有”——“何”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 “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毋)乃„„乎”——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恐怕(只怕、大概)„„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例】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八、“得无„„乎”——表疑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九、 “有„„者”—— “有(个)„„的”或“有(个)„„的人”。

1 【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例】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十、“孰与”、“与„孰„”

【例】“孰”字,疑问代词,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十

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2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6.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三、“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如:

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十

四、“„„有所„„”、“„„无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如: 3.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

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

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中定酌。

第二篇: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 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例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译文:群臣仓猝惶急,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只能用手搏斗。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 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1: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 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例2: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办(安置)?

8.“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 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译文: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 译为“哪里„„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 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 译为“说的就是„„”“大概说的是„„吧”; “岂„„之谓乎”,译为“难道说的是„„吗?” 例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这大概 说的是 李将军 吧? 例2:岂管仲之谓乎? 译文:难道说的是 管仲 吗?

17.“孰与”,“与„„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18.“然则”,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 快乐呢?

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 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 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常见固定句式的语法功能,有时能体现一定的表达语气。

1.推测语气 “„„得无„„” 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

“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 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 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减少了。)

2.疑问语气

(1)“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 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为: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何(胡)以„„”。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 例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为: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

例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译为: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

3.反问语气 (1)“不亦„„乎”。 “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 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译文: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2)何(奚)„„为? 奚以„„为?“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 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要„„干什么呢” 例:奚以 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哪里要 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而向南飞 呢?

文言句式的掌握直接影响着文言句子的翻译和文章的理解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些帮助。同时,同学们还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发现,不断的去积累,以便更好的去应对高考。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3.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4.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庄暴见孟子》)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 察今》)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7、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0、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11、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1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4、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15、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一年之经历,终身之财富。

第三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14."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5."„„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比„„怎么样?

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6."为所"、"为„„所"“见„„于”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

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

17."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2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8."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4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9."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5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2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20."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27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28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21."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29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22."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0 子非三闾大夫欤?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23."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1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24.有以无以(亡以)所以何以一何何其„„也„„之谓也惟(唯)„„是其„„?其„„?„„,抑„„

无„无„译:无论„还是„

庶几„欤译:大概„吧?

直„耳!译:只不过„罢了。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五篇:常见文言习惯说法(固定句式)的翻译与举例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 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怎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又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2、“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例如:“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3、“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例如: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4、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5、"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1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什么……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得非……与” “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如: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7、"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8、 "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9、"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2

10、"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11、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一何… “多么„;为什么那么”

„例:使君一何愚。【使君你是多么愚蠢啊。】(《陌上桑》)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1、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2、“若其”相当于“假如”。

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例如: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②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例如: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例如: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4 例如: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陈胜,是阳城人。

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1、“因遂”,相当于“于是”。

例如: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2、“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5

13、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

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君臣相对而视,不知该向何处去,竟至于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伶》)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到了现在,吴郡的贤明士大夫向当权者请愿。】(《五》)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苦伶仃,一直到长大自立。】(《陈》)

14、无庸 “不用,无须”。

例: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像寡人这样的人,怎么知道羞耻呢?请暂时不用打仗了。】(《勾》)

15、无宁,毋宁 “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不自由,毋宁死。【没有自由,宁可去死。】?

16、"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17、"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8、乃尔 “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例:作计乃尔立。【(自杀)的想法竟然就这样决定了。】(《孔雀》

19、其…其…乎(邪、也…)? “是„还是„呢?‘

例: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然乎?其不然乎?【话有说完的时候,哀痛之情却不可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空苍茫湛蓝,这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没法看到尽头呢?】(《逍》) 20、且夫 “再说,而且”。

例: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上一篇:农经考试试题下一篇:中秋节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