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导师制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中德育导师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建立专业型、技能型学校的工作正在蓬勃的开展,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为了推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模式的使用为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德育思路。

第一篇:高中德育导师制论文

中学实行德育导师制的收效

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由政教处通过班主任组织实施,通过团委、学生会组织各种活动来促进,通过行为规范的整体要求来实现。现在每个班级学生都在30人以上,有的学校更多,班主任教育教学任务本身繁重,除了进行整体要求的德育活动以外,不可能经常性地关心到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缺乏有效地、经常性地对个体学生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制。实施德育导师制,更多的教师直接参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班主任精力不够的问题。同时,为所有教师都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传统的以班主任为主的德育,使多数任课教师无形之中成为教书专业户,甚至教了很长时间不少学生的名字也叫不出,对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太容易掌握真实确切。德育导师制给所有具备和希望具备导师资格的教师提供了实际参与育人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导师本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有利于导师们更好地掌握班级学生状况,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有利于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实施导师制,直接关心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学生有了向导师倾诉自己思想和各方面需求的渠道,导师也可以直接与受导学生的家长建立有机的联系,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因此,导师制在传统的通过学科教学的课堂渗透、学校和班级通过班主任组织班级德育实践活动、团委组织的德育系列活动基础上,开辟了新的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新途径。

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现在的中学生确实存在很多成长中的困惑,例如:缺乏合作精神,不善于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青春期困惑和心理因素的干扰;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单亲、重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等家庭子女,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环境,特别需要关注。通过导师的具体联系,有可能对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明辨是否,顺利度过危险期、困惑期。导师制也给跟踪关注特别需要关心的学生成为可能。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由于导师联系的学生毕竟只有几个人,导师与学生家庭经常联系真正成为可能。尤其是单亲、父母外出打工或家庭教育背景不良等迫切需要得到关心的学生,可以经常得到及时有效的关心与帮助。

首先,教师愿意担任导师。实施的过程中,先由学校提出担任导师的条件,履行的职责和义务,由教师自由报名担任导师。由于对导师明确规定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教师对于担任导师有一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愿意担任导师。年青的教师刚到学校,有的还不能担任班主任,通过担任见习导师,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能力。由于他们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学生更喜欢讲心里话,他们因此也更喜欢担任导师。

其次,学生愿意接受导师。根据现行的导师制实施办法,学校在教师自荐的基础上先确认并推荐导师名单,再由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确定结对师生。同时确定了导师与学生对应的职责和义务。导师负责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等状态,负责及时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及时有效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建议。学生应主动地与教师交流思想,认真地对待导师的建议和希望。由于导师是由学生自选的,一般愿意主动地找导师谈心。有的学生愿意笔谈,也可以先通过成长日志交流,逐步过渡到随时交流。从目前实践的情况看,无论是弱势群体,还是优秀学生,一般都愿意找导师。

确定导师及其职责。导师的确定,最主要的是要得到學生的欢迎和教师愿意真正的投入。所以,导师的选定,首先是有高尚的师德,自愿为学生的成长护航。其次是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需知识,善于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为了保证导师日常工作的精力,一名导师直接指导的学生一般在5名以内。导师的职责,其一是了解受导学生或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提供渲泄的机会;其二是在掌握学生真实的需求后,和学生一起寻找成长的道路,包括对确保经济困难的学生力所能及的运用多方资源予以必要的帮助;其三是在学生取得进步,包括发现学生的进步、甚至没有退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作者:赵延君

第二篇:基于“德育导师制”背景下中职德育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建立专业型、技能型学校的工作正在蓬勃的开展,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为了推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模式的使用为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德育思路。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中职教育;德育工作模式

一、中职教育工作的特点与意义

国际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主要分为双轨制、单轨制与分支型学制三种,这三种教育制度的区别在于参加职业学校教育与参加普通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中职教育与学科型教育在社会功能和育人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课程操作性强、学习时间较短、教育专业化程度高、定向培养的特点,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使进行学习的学生获得特定的技能或从事某一职业的实际能力,已达到从事某一行业工作的目的。因此,社会教育的补充和技能训练功能由中职教育来完成,其意义重大。

首先,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普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是当今中国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将接受不同质量教育的学生放在同等水平的考试中得到的结果必然不同,从而使得教育水平固化,而中职教育的出现使得没有机会考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同时中职教育的收费较低,各种补贴相对普通学校较为完善,家庭不会承受过大的教育负担。[1]

其次,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方法之一。相对来说,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社会认可度高,获得的劳动报酬也相应较高,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中职教育的出现使贫困人口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快速投入到社会生产中产生效益,从而获得劳动报酬改善当前的生活条件。

再次,有利于高新技术型企业的发展,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劣势以逐渐凸显,但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起到发展经济的目的,转变发展方式,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从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的发展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变是中国现今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中职教育能够通过与高等职业学校的衔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技术型人才,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

最后,实现教育途径的专业化。每个人都有对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不追求学术成就或对技术层面具有较大兴趣的学生来说,中职教育弥补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不足,成为具有不同生涯规划的人的新的选择,从而使社会教育更加专业化,以使社会人能力的发挥达到最大。

二、中职德育工作模式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职学生由于其培养方向更注重与技术工作,且能够更快的获得工作岗位,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其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职教育起源于80年代的短期职业大学,在中国拥有近四十年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模式探索也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时间,现今在国内较为流行的德育工作模式包括:

1.德育接受模式

這种工作模式是以社会中实际的道德行为与道德人物为榜样,激励学生进行观察与学习,学生道德的形成在于需要社会起到正向作用。

2.启发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是通过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与总结,从其中得到相应的启发,对社会群体认同的道德行为作出模仿。

3.知情意行统一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将道德行为分解为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动四个要素,采取综合性的道德标准,帮助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整体认识,以便于道德行为的培养。

4.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将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作为划分道德教育层次的标准,将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分成不同水平和阶段,认为道德教育需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才能起到教育效果。

5.“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模式

这种模式以德育导师为主导,通过德育导师的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模式及其意义

“德育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重点在于德育导师的设置,德育导师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讲授、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社交网络沟通等形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以使其从错误的或即将错误的道路上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在中职实行“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模式对中职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其意义在于:

1.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中职“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模式的开展,能够使得具有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深入学生中去,通过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作为自身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基础。[2]

2.能够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德育导师的工作形式的目的是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叙述和直面自身的心理问题,并经过德育导师的解释与开解,获得心理上的解脱,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心理状态。

3.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身情绪。有些学生道德问题的出现在于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身对不公平或不良现象的不满,采取了较为激烈的手段来进行不良情绪的疏解,“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能够教育学生正确表达自身情绪的德育导师,使得学生的情绪得到良好的引导。

四、德育导师制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1.积极引进“德育导师制”

中职德育教学要积极引进“德育导师制”,为其建立专门的实施小组,讨论并制定“德育导师制”开展的计划于步骤,以加快“德育导师制”德育工作模式的形成与使用。

2.鼓励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

德育导师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于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能够对德育导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叙述出来,以帮助德育导师找到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关键,针对重点解决问题。

3.建立具有综合素质的德育导师队伍

德育导师职位并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担任的,由于其具有对学生的引导疏导作用,因此需要导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对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与德育工作技巧有所了解,才能更快的使德育导师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执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引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卫萍.高校实行德育导师制有效性的探析[J].教育探索,2016

[2]朱雪峰.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J].教师,2012

作者:林海斌

第三篇:中职学校德育导师制之我见

摘 要: 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思想指导下,将中职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科教师身上,导师依据“以德树德,以情动情,以志励志,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的一种“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 导师制;德育创新;道德建设

一、中职德育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1.中职生德育建设的需要。中职学校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人民教师的育人新理念。中职学校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德育教师为主开展中职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让所有的教师(包括教职员工)都自觉承担起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2.中职生德育创新的重要抓手。中职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中职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中职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中职生学习和生活,中职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新课程提出的三大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单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中职生可以跨班级选课,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模式可能会相对削弱。因此,探索新模式下的中职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德育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二、中职德育导师制的主要内容

1.思想上引导。导师要及时发现和了解受导中职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状况等,通过平等接触、正面引导、启发鼓励和创设情景等手段,帮助中职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遵纪守法意识,确立自己远大的理想,建立中职生生命成长的起点。

2.学业上辅导。导师要认真分析受导中职生的学习状况,加强对中职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帮助中职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养成终身自主学习的习惯。

3.心理上疏导。导师要及时了解受导中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缓解中职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中职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激发中职生自尊、自爱、自主、自信意识,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让中职生拥有阳光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方法

1.分配学生。一般来说每名导师所带中职生以3~5名为宜,若太多,导师可能忙不过来,虽导却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细致、扎实地投入工作;若太少,班级中职生又分配不完。中职生分配时还要注意优秀生、学困生、问题生的搭配等问题。

2.了解情况。导师首先要通过谈话、问卷、电话等手段对自己所导中职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学习、兴趣、爱好等做初步了解,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渐加深了解。导师对中职生了解越全面、透彻,工作越好开展,指导才更能对症下药,因为中职生只有“亲其师”才更能“信其道”。

3.随机教育。导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各类主题教育等活动中,应及时捕捉发现问题,善于引导,巧妙运用随机教育,引导中职生健康成长,培养中职生各方面能力,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养成良好习惯。

4.追踪辅导。每名导师所“导”中职生一般是1~2年,因此,每位导师要建立中职生成长档案,跟踪记录中职生成长、发展的轨迹,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教育成果(如案例分析、论文等)。此外,如果中职学校条件允许,最好专辟出几间“师生谈心室”(或曰师生交流室、师生工作室、师生话吧等),这样更便于师生平等互动、加强沟通,尤其是中职生,才更能敞开心扉畅谈。如果在办公室,往往因其他教师的在场使得中职生有所顾忌而影响谈心效果。

四、督奖惩确保中职导师制的实施

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中职学校要将导师工作纳入教师过程性考核体系。要根据导师工作职责,制订相应考核方案,并交中职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对优秀导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给予表彰奖励,宣传、推广其先进经验,提升导师队伍育人水平。因为导师大都是一线教师,还有教学任务,因此,学期中要对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抽查,期末还要由校级导师考评委员会对导师进行综合考评。

考评方式:一看中职生成长档案记录,二是向中职生和中职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导师工作情况,三看中职生综合素质表现,四看导师的工作计划、总结,五看导师的个案分析、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对以上方面分项考评打分综合评出一、二、三等奖或优、中、差等级。对考评结果可以设置相应的奖金,可以与本年度的评优挂钩,还可以与评职晋级挂钩等等。当然,对工作不力、不作为甚至造成不良影响的导师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当然,以上仅是中职学校基本的要求,而中职生是变化的,事情是发展的,导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结合、家庭与中职学校联合、教书与育人并举的育人新模式,收到“教师中职生并提高,家庭中职学校俱受益”的良好效果,以期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周保垒等.试论导师制在大学本科教育中 的实施[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4):90-93

[2] 李瑞.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22-23

作者:吴丰涛

上一篇:税务筹划管理论文下一篇:高等职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