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2022-09-11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培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走进教材, 让学生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 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 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 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 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 家务劳动, 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 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比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让学生在学习中做一些实验, 可想而知, 此时教师不用讲解, 学生也看到石灰不怕牺牲, 清清白白的形象,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 并在教学中通过动情朗读, 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 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 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从课外来说, 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课前一分种演讲, 评论班级生活, 开主题队会, 读书、看报、听广播, 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 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光趣, 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全文阅读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 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情。在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 熟读成诵, 积少成多, 然后融会贯通。一味的读, 一味的背, 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础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 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 学生纯粹“为学而学”, “方法”看似灵活多样, 课堂也颇显热闹, 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知之甚少, 遗忘很快。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集体交流, 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 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 犹如身临其境, 美不胜收, 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 模式新颖, 学生饶有兴趣, 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 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 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 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 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

当前的语文教学, 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 学生听”, 还是翻新的“教师问, 学生答”, 或是改革的“教师拨, 学生转”, 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 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介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 “悟”也精髓。因“文”悟“道”, 因“道”学“文”。当然, 学生的自悟探究, 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 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 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 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有先行者善用“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 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 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 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 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 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 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 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更新理念, 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少做题, 多读书”, 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 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 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并以学生的经验解决好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根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 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 有悖于常理的意见, 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 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 表露了学生纯值的天性, 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 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 反复历练,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 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引领学生走进教材, 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走出教材, 扩展阅读, 多实践,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引领学生启动智慧。

关键词:学生语文学习,体验作品,人文精神

上一篇:探究电力系统的营销模式与自动化建设下一篇:宫、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3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