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视域下《哈姆雷特》与《窦娥冤》差异比较

2022-09-10

原型理论的形成对于揭示艺术创作规律有着极大的贡献, 荣格认为原型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的, 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 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 在远古时代就变为神话形象, 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出现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神话模式——即有关神的故事……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抽象、最程式化的模式”[1]。对于戏剧文学来说, 原型同样影响重大, 在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戏剧创作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很多文化原型, 本文试图以原型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差异性。

一、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比较

神话原型批评家认为任何故事都是其来有自, 绝非艺术家个人独创。作为文学的源头, 神话传故事与民间传说始终为文学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影响西方文学更大的还是体系严密的神话故事, 而影响中国文学更多的却是丰富多样的民间传说。我们知道西方的悲剧故事大多取自于希腊神话以及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虽不是取自于这两方面, 但却也以西方古老的传奇故事为底本, 其中哈姆雷特个人身上更蕴含着丰富的西方神话精神。而中国的悲剧故事也多从上古神话取材,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取材于民间、史书故事, 这些故事有很多都不能判定是否为历史事实, 但人们从不会去考证故事本身的真伪, 因为这已然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窦娥的故事就是如此。

《哈姆莱特》这部剧描写了一个年轻王子的成长过程, 从最开始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王子到延宕的王子、忧郁的王子, 最终通过为父报仇才走向英雄之路。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 首先《哈姆雷特》的故事来源即是西方神话传奇主题。《哈姆雷特》的故事来源于中世纪丹麦的传奇故事, 后经过历代文学家、史学家的撰写成为了西方有名的文学故事。到莎士比亚时代这一故事早已广为人知, 因此莎士比亚的创作并不是凭空而来。但直到莎士比亚这里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从而成为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悲剧作品。其次, 哈姆雷特本人具有西方神话人物的诸多特征。西方戏剧的悲剧人物大都身份高贵、经历传奇, 并多以悲剧的结局示人, 从而产生了震荡人心的悲剧作品。哈姆特雷这位中世纪的丹麦王子同样兼具传奇性与神话性于一体, 经莎士比亚的书写之后成为历代文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哈姆雷特有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缺点, 他软弱、胆小而多疑, 但他同时又表现出英雄的一面, 他愤怒、高尚而成熟, 最终坚决地走上了自我牺牲的复仇之路, 成为西方文化的又一面精神旗帜。哈姆特雷的形象是西方众多神话人物的杂糅体, 在内外因素夹击之下走上了一条不明就里又未知前途的复仇之路, 他的失败也是他的成功。

《窦娥冤》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含冤而死、又托梦复仇的坚强不屈的伟大人格。从原型批评来看, 窦娥的故事来源于中国古代东海孝妇的故事, 对于关汉卿来说, 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自然是熟烂于心的, 只不过, 历史上流传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其关注的点不尽相同, 比如西汉刘向的《说苑》和东汉班固的《汉书·于定国传》这两部书记载的故事主角并不是孝妇, 而是于公, 因为于公的贤明, 孝妇才能伸冤。如此一来孝妇的出现似乎是为了衬托于公的正义形象。后来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将孝妇置为主人公的位置, 并出现了誓愿的情节, 其基本的情节与《窦娥冤》相似, 从这可以清楚看到, 东海孝妇的故事就是《窦娥冤》的原型。当然, 正如凌郁之在其论文中指出的那样“这不是说、也不能说《窦娥冤》只是‘东海孝妇’的翻版, 因为窦娥之‘冤’已打上了元代社会的深刻烙印, 我们只能说‘东海孝妇’故事曾赋予了关汉卿创作的灵感和启示。”[2]

二、“花园”原型与“刑场”原型比较

《哈姆雷特》中的“花园”和《窦娥冤》中的“刑场”是两部剧中非常重要的意象, 对这两个意象的解释有助于对全剧的解读。

《哈姆雷特》中反复出现的“花园”对于整个故事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西方的神话故事中, 亚当和夏娃正是在“伊甸园”中受蛇引诱而偷食禁果, 被上帝逐出。可以说“伊甸园”既是美好的象征, 也是罪恶的象征, 而那条蛇更是恶势力的重要推手。如此对照, 莎士比亚的意图不言自明, “花园”正是“伊甸园”的隐喻, 在剧中克劳迪斯被鬼魂称为“毒蛇”, 更是显而易见。姚本标在他的论文中就指出“克劳狄斯就如邪恶蛇魔, 犯下违背伦理的谋杀淫荡之罪, 毁了老哈姆雷特时期所创建的国强民富、祥和安乐的丹麦 ( 乐园) 。”[3]因此上可以说, 哈姆雷特的复仇是一种对原有秩序的维护,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清除毒蛇, 也就是杀死叔父。这也是哈姆雷特始终坚持要做的事情, 试想, 哈姆雷特作为真正的王位继承人, 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去解决整个国家的困难, 比如联络朝中正义之士起兵平叛, 但哈姆雷特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等待时机, 对准叔父。这实际上恰恰是对“花园”本身的认可, 而对“毒蛇”的否定。伊甸园本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然而因为蛇的引诱才使得亚当夏娃犯下了罪。作为人类只有忏悔。这忏悔首先就是对蛇的憎恶, 其次才是对自身的反省。

同样, 在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中, 最精彩也最撼动人心的场景发生在刑场, 而刑场在本质上是属于政治、权力的, 这种权力既属于国家暴力, 同时又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 所以说刑场是秩序的象征。在中国, 最能代表秩序的就是“阴阳图”。可以说“刑场”是“阴阳图”的隐喻, 从伏羲演八卦, 到周文王的完善, 八卦图的阴阳哲学早已渗透到民族基因中, 阴阳之间讲求阴阳相生,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两者调和而共生共长, 而一旦有外力介入势必打破这种秩序, 则会发生灾难。刚才说刑场原本是秩序的象征, 但是当这种维护正义的善的秩序被恶所打破那么它必将发生灾难 (即阴阳失调, 异象发生) , 窦娥受刑并不是维护正义, 而是践踏正义。如此一来, 人们心中的善必然要起而反抗, 以达到阴阳哲学所讲的阴阳平衡, 社会要重新回到阴阳调和的秩序当中。因此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必将成为现实。因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就有此种意识。而现实的道德观也能接受, 窦娥的复仇正在于让人们回到原有秩序之中, 坚守心中的道德责任。

摘要:《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两部剧作有着浓烈的文化意蕴, 为历代观众、读者、听众所崇敬, 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部剧作都用着深厚的民族积淀, 无论是故事情节, 还是精神特质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基因。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两部伟大的悲剧作品, 能够发现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镜像。

关键词:《哈姆雷特》,《窦娥冤》,原型理论,文化

注释

1[1]张中载.原型批评[J].外国文学, 2003 (1) :70.

2[2]凌郁之.《窦娥冤》三桩誓愿的原型追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3年第2期.

3[3]姚本标.一部戏剧化的英雄史诗——《哈姆雷特》的神话原型理论解[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第2期.

上一篇:浅议我国工程投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下一篇:基于复杂网络的亚太地区股市联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