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的道德叙事与精神追求——以《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为例

2022-09-10

在人类戏剧史上, 中西方戏剧以其各自独特的价值而存在。中西方戏剧真正接触并平等交流的时期并不是很长, 然而它们却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诸多相同的因子。本文以中西方戏剧共同的道德叙事为线索, 以《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为例, 探讨中西方戏剧的道德叙事模式下不同的精神价值追求。

人类早期在尚没有形成神话之前, 就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道德观。不论是部落之间还是部落之内, 他们都会有默契的信守准则。人首先是与人本身打交道, 然后才是面对自然、面对外部力量, 这种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是非善恶观念就是上古神话产生的基本思想背景, 因此我们看到的中西方神话中的诸神都是善恶分明的, 善的一方总是会战神恶的一方。并且诸神之间有特定的行为规范, 必须遵守。否则一旦打破这种秩序, 便有大的灾难发生。也就是说神话的善恶观念深受人类早期的思维影响, 成为今天我们善恶观念的原型。善是好的, 恶就是坏的, 善一定会战神恶。这就是最基本的人类道德观。它作为一种文化原型长期存在。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文化表现的异常一致。

莎士比亚与关汉卿正是坚持了人类的基本道德观, 但同时又受到各自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他们的剧作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表现出明显的是非善恶观念, 即维护善, 惩罚恶。

在这样的道德观之下, 谁出来破坏了善谁就是恶人, 在《哈姆莱特》中破坏善的人是哈姆莱特的叔叔, 因此从一开始他的叔叔就处于恶的一方, 他使得原有的秩序丧失, 社会发声动乱, 道德观念遭受屠戮, 整个社会缺乏了生命的气息。在戏剧的开头, 哈姆雷特就感叹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1]。 也就是说哈姆莱特的时代是恶强奸了善, 恶成为了时代的主角, 善反而处于极端弱势。从这个层面讲哈姆雷特的复仇必将是艰难的, 因为他不仅仅是杀一个仇人而已, 而是需要拯救整个社会, 拯救整个社会的人心。因此说哈姆莱特的复仇是一场拯救道德的战争。对于一个手无寸铁的“废王子”而言, 他的失败是注定的。而《窦娥冤》一剧中“三桩誓愿”皆来自于前代文学的记忆,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深深影响着国人的审美心理和道德判断。第一桩:血飞白练, 来源于《搜神记》的东海孝妇周青的故事, 第二桩:六月飞雪, 来源于《太平御览》所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传说, 第三桩:抗旱三年, 见于《汉书·于定国传》。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令人怀疑, 但是问题不在于事情的真相, 而在于中国人的道德观包含着对善恶的区分, 即生机、秩序、正义、健康才是善的。而破坏这种健康的秩序、正义以及整个社会、自然的生机才是恶的。窦娥是要维持善的一方, 但他的力量过于薄弱, 而恶的一方力量过于强大, 甚至连不善不恶的蔡婆婆最终也归入到恶的一方。显然窦娥的时代与哈姆莱特的时代一样, 都是颠倒混乱的时代。《窦娥冤》之所以能成为悲剧即在于窦娥的复仇行为是对整个时代的揭露和批判, 她自己所坚持的正义的、健康的善反而遭受恶的强暴。所以势力单薄的她, 死亡德尔结局从一开始就是无可避免的。可见, 无论是西方的哈姆雷特还是东方的窦娥, 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一个恶的世界, 而自身的能力又过于弱小, 所以最终必将走向毁灭, 成为个人及时代的悲剧, 但是哈姆雷特与窦娥用他们的死唤醒了时代, 唤醒了人们心中对于善的期待。

这样的道德叙事成为中西方戏剧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式, 也成就了一系列伟大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然, 中西方戏剧绝不是道德的传声筒, 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叙事模式, 其内在有着巨大的精神底蕴, 具体到中西方戏剧作品中, 就表出现不同的精神追求, 比如在道德观念之下, 西方人更注重个体精神的突破,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集体价值的维护。换句话说, 在保证道德观念正常运行的动机上, 中西方人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深刻地镌刻在在各自的文化基因上, 成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原型。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哈姆雷特》这部戏剧绝不是单单谈论道德的作品, 它无穷的魅力远非匡义道德所能涵盖的,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哈姆雷特在拯救道德的过程中完成了个体精神的塑造, 也就是说哈姆特雷的痛苦在根源上并不是时代的道德混乱, 而是个体精神在时代面前的不堪一击, 如何在这样一个恶的时代寻找自身价值才是他最大的困难。哈姆雷特的行动并不是因为社会的恶去复仇, 而是个体精神难以找寻才发起的一场精神救赎之举。《窦娥冤》中的窦娥与哈姆雷特一样面临道德坍塌的时代局面, 都承担着拯救道德的重大责任。但是窦娥的拯救行动异常极端, 她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整个社会进行鞭挞 (这与哈姆雷特只针对叔父一人有很大区别) , 但是窦娥的行为虽然鞭挞了恶的一方, 却也将善的一方伤害了 (六月大雪、大旱三年) , 这其中有个人的激愤情绪在作怪, 因此窦娥在成为鬼魂的三年之后给自己的父亲托梦, 这一情结可以理解为窦娥选择了向社会 (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权社会) 回归, 她不能呈个人之能, 还必须要去维护天下苍生, 因此他选择以父亲的名义翻案, 一是给自己台阶下, 二是清官意识 (集体意识) 。父亲作为清官, 最大的作用并不是为自己翻案, 二是可以治理一方百姓, 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从而使得社会集体价值得以实现。

摘要:中西方戏剧无论是在叙事方式还是精神内涵方面都有着很多的相似性, 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性, 其中道德叙事的模式成为中西方戏剧一个共同的选择, 然而在道德叙事的模式之下, 戏剧塑造的主人公的精神追求却又有很大差异,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就是两个典型的案例, 两剧都在人类基本道德观念的模式下进行书写, 然而其主人公内在的精神追求却显示出极大的差异。

关键词:道德叙事,个体精神,集体精神,哈姆雷特,窦娥冤

注释

1[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选[M].朱生豪, 译.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民办院校外贸函电翻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下一篇:“人力资源”悖论和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