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思想与犬儒思想的异同关系探析

2022-10-11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 是思想先行, 但对思想文化又产生着重大影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希望“以道弘人”, 把“道”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原则的本体概念, 这个“道”在西方哲学中没有相匹配的内容。但是老子哲学的内涵、外延与西方犬儒主义部分思想有诸多联系, 又存在一定区别。该学派认为人类的共同性是贪婪, 文明的推进是无法解决人的本位问题, 所以提倡顺从于自然, 减少对自然的改变, 回归本然, 并以消极的抵抗, 来应对这“无法改变的世界”。综合二者,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 有很大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一、老子的“无为”和犬儒思想的特点

(一) 老子“无为”的特点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核心之一, 总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概括:第一, “无为”是“致虚守静”, “返璞归真”。与“道法自然”、“贵柔守雌”、“反者道用”互相接连起来。老子说“致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第十六章》) 这就要求除去各种欲望、私念、巧智, 达到空虚灵动的状态, 最终体悟到恒长不变的“法自然”之道。[1]第二,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无所不为”。老子看来, 执于欲望是造成纷乱的症结, 要消除纷乱, 须放弃“人为”, 注重自然, 还必须认识到“无为”并不是无所不为, 胡作乱为, 必须在道的范畴内“法天、法地、法自然”, 使人民达到自我育化, 回归质朴的生活。

(二) 犬儒学派的思想特点

犬儒学派是以犹如狗一般的决心或行为活下去的而得名。其两个阶段的发展各具特点:早期代表人物有安提斯泰尼, 弟欧根尼;狄奥根等人, 特点是继承了苏格拉底“善”的思想, 认为“美德是自足的”, “无欲是神圣的”, 主张普遍的善为人生目的, 摒弃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2]后期犬儒的内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很多丧失了道德的准绳蔑视世俗, 认为没有高尚就没有下贱, 没有不得了就没有了不得。表现为无所顾忌, 愤世嫉俗, 玩世不恭, 达到无视善良的高度, 全盘否定外在的世界, 但又对外在也照单全收。

二、老子“无为”思想与犬儒思想的相似点

(一) 社会认识相似

老子“无为”思想和犬儒思想的提出都有相似的社会背景, 所以也有相似的社会认识。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周王室岌岌可危, 地方诸侯群雄并起, 出现“大道”废弃、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礼崩乐坏的局面。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希望统治者不禁令限民, 不贪婪无度, 不多欲多事, 让民“不争”、“不盗”、“不乱”, 须无为而治, 养民生息, 使人民自我化育, 符合天地万物的自然之道才能社会安定、政治昌明、人民安乐。犬儒学派所处的时期也相同, 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 也是古希腊的混乱时期, 奴隶主、自由民、公民、奴隶之间矛盾激化, 希波战争后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 战争延续了将近三十余年, 也受到了战争的蹂躏, 犬儒主义者认为造成社会争端的是贪婪, 所以崇善自然简单、回归原始的社会认识。

(二) 客观认识相似

老子“无为”思想有很强的哲理性, 安提斯泰尼的犬儒思想也特别有智慧, 两者都有相似的境界和对客观的认识。老子认为“法自然”作为基本的前提和标准, 强调“返璞归真”与“崇善自然”, 犬儒思想主要核心点认为, 人的痛苦来源于需求的不能满足, 需从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层面来看, 只有精神的满足才能实现真正的快乐, 这是对智慧的追求。老子在认识事物上注重无为的辩证, 两个事物发展是对立与共通的, 在行为上用“自然无为”来消解私智诈伪, “致虚守静”超越欲望冲动, 所以需要小国寡民, 回归自然。犬儒思想认为精神文明和物质彼此消长, 所以文明也没有太大意义, 应该回归原始、简单、自由的生活。所以“法自然”与犬儒派的回归简单和自由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三) 处世态度相似

老子“无为”思想和犬儒思想都希望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但是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现状时, 都采用相对消极的处事方法进行应对。老子以辩证法思想看到“柔弱”与“坚强”, 认为“弱者, 道之用也” (第四十章) , 还对仁义礼智等也提出批评, 认为这是背离大道的虚伪, 希望人民用空净清灵的心境面对社会的混乱, 只要以“大道”来生活, 就可以返本复原, 得到自然、淳朴、本真的生活。[3]犬儒思想也认为, 追求最高的德行和自由, 希望揭穿一切伪善, 认为道德规范是压抑人本性的工具, 所以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所以要坚守自己的最高德来生活。[4]在是后期的犬儒思想中, 一旦最高标准没有了, 就没有任何精神追求, 出现没有什么不得了, 就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消极态度。

三、老子“无为”思想与犬儒学派的区别

(一) 范畴对象不同

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加之个人思维认识有别, 老子的“无为”思想与犬儒思想还有实质性质差别。老子提出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 而且认为“以无为道”, 是无形、无声、无迹的, 所以河上公《老子注》 (第四十章) 中说:“道无形, 故言生于无也。”而“无为”作天地大道运转的一种形式, 需要遵循大道之规, 这种认识思维中包括了很大的辩证性, 有无相生, 贵柔守雌, 反者道用, 这些都是与“无为”联系在一起, 体现出刚柔并济、待机而动的一面。犬儒思想则把“善”作为最高的德行, 这种善已超脱伦理范畴, 要求按照本位生活让自己变得自然, 反对道德论伦理的束缚, 反对社会文明、人类贪婪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善”作为德行的范畴比“道”要窄, 主体的针对性不强, 而且以非是即非的形式进行定位, 辩证性不强。

(二) 认识路径不同

老子“无为”思想的开展和认识是多元视角, 互相联通的, 所以从多元辩证的角度来看有多重方法, 但老子始终希望通过从统治贵族的角度解决社会问题, 对上层生活抱有很大幻想。但犬儒主义的行为是对城邦腐化的奴隶制生活现状进行消极反抗, 具有很强的革命性, 具有推动者的作用。在认识上虽然两者都有消极的一面, 但是相比而言, 老子将无为、柔弱、不争等结合在一起, 多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都谋福利, 有积极的目的性, 但行为方法有消极的一面。犬儒思想是有一套道德认识之后, 用自己的认识方法推进, 有些方面与非常的利己主义者有很大相通之处, 甚至具有非道德性和非正义性。但是在遵循最高德行的前提下, 坚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大的作用。不难发现, 两者的认识方法、实践路径是有很区别的。

(三) 目的效果不同

老子“无为”的中清净自然, 不赋予人为干预的思想与犬儒思想中的任其自然有相近的地方。但是老子哲学中“无为”是为了有更大的“作为”, 所以以退为进, 以弱胜强, 以攻为守等思想正是老子另一方面的玄机, 例如“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平息战争, 安顿百姓所以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略, 无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目的, 其中包含了治国安邦和为人处事等多个方面。然而, 犬儒学派的初衷是坚持自己的最高德行, 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打击社会的伪善, 普及美德来源于自足, 无欲来自高贵, 进而用禁欲主义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辩证观念不足最终导致犬儒主义者走向两种情况, 一种极端的禁欲主义, 另一种缺少道德准绳。[5]在蔑视世俗的过程中又脱离不了世俗, 在全盘否定中又只能照单全收。

四、结语

综合之, 老子“无为”思想和犬儒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 为了解决现实社会矛盾而提出的思想观, 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也存在诸多差异。和这两者期望都相背离的是, 社会没有回到小国寡民、自然清净的原始状态, 科技、文化、工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与之对应的就是物质文明增长的同时, 精神文明的求知也在不断推进, 人的本位问题还没有解决, 现代型的犬儒主义开始在各行各业普及, 很多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犬儒主义的心里缺陷。通过与“无为”思想的比较, 希望能把握现实,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摘要:老子“无为”与犬儒主义是相近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哲学思想, 通过对“无为”和犬儒思想基本特征的介绍。从社会认识、客观认识、处世态度几个方面总结“无为”思想与犬儒思想的相似之处, 与此同时从对象范畴、认识路径、目的效果三方面总结两者之间的差别, 为进一步了解“无为”和犬儒思想提供窥见视角, 为现实犬儒心理者提供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老子“无为”,犬儒主义,异同关系,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 (上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59.

[2] 胡旖旎.现代犬儒主义的道德批判[D].广州:暨南大学, 2017:22.

[3] 赵吉惠.老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133.

[4] 宗登超.犬儒主义与老子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1) :96—97.

[5] 汪行福.理性的变态--对作为“启蒙的虚假意识”的犬儒主义的批判[J].现代哲学, 2012 (04) :06.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在摸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