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文章阐述了历史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落实三维目标、关注事物联系、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评析能力、贴近社会生活等策略开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讨。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贯彻落实,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也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而如何将历史地图有效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就成为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只有结合历史教材与学生实际历史学习水平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才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历史学科的魅力,使学生可以在历史地图的帮助下强化自身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将历史地图合理应用于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策略,使其能够将有关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为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提供助力。

关键词:历史地图;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教师在以往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总是会依据落后的教学理念选用与学生真实学习状况不相符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所涉及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使得学生无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内化,从而对学生历史与社会知识体系的构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教师需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规律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使其能够对历史地图的重要性形成准确的认知,让其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加强历史地图的有效性,促使学生能够利用历史地图来充分感知历史与社会间的联系,进而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

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其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的特征。教师只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会让学生难以对枯燥且抽象的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无法在脑海中对其形成时空概念。因此,教师要学会在实际教学中借助历史地图来加深学生对空间以及时间的认识,使学生能够站在宏观角度上来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思考与分析,让学生可以有效掌握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清朝疆域图》让学生对通商口岸形成初步的认识,使学生能够站在空间的角度上来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历史教材是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原则进行编制的,而与教材呈现出相辅相成特征的历史地图也是以此为原则进行编制的,教师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准确抓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而为学生找出其发展规律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学生能够深化对历史对理解[1]。比如,教师可以借助《西周分封形势》让学生了解周人的活动范围,其还可以借助《秦朝疆域》来让学生对秦统一后的疆域形成准确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在读图的过程中感知到统一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促使学生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识图能力来加深其对历史的理解。

二、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深化教学内容

教师想要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就需要依据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当前的教学模式,使其能够加强历史教材与地图间的联系,让其可以带领学生结合知識点来对历史地图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从地理环境、空间、时间等不同角度来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分析,从而为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教师应学会基于学生的实际历史水平以及认知水平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使其能够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让学生可以在自主意识的推动下对历史地图进行深入探究,促使学生能够在开展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来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思考。

比如,教师在进行“隋唐时期”的相关知识教学时,就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能够明晰隋唐发展的时间线,让学生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进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提供助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使其能够独立制作出隋唐时期的年限图表,让其可以从时空的角度来对该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形成准确认知,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构建较为完善的历史知识脉络。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想要将历史地图合理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就需要学会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优化历史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单一地图的基础上明晰多张地图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某一时段事件的同时可以对社会历史变化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为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规避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外界影响,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的热情能够被有效激发,使历史教学的效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教学时[2],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将中国近代发展史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中国近代史的时间线形成清晰的认知,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明晰历史与社会间的联系。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讲画结合的形式来开展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可以准确抓住教学重点,使学生的历史课堂参与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做出良好的铺垫。

结论:历史地图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将历史地图合理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才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收获足够多的知识,从而学生成长为具有历史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金喜.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学文摘.2019(16)

[2]封桂苏.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0(05):55.

作者:林珍

第二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摘要】文章阐述了历史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落实三维目标、关注事物联系、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评析能力、贴近社会生活等策略开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历史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强调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如同一面镜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历史意识,就能运用历史意识去分析历史,把历史融入现实,就能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世界,用历史去审视自身,关注国家和民族,谈笑世界。

一、历史意识的基本内涵

历史意识是指在观察认识现实社会现象时,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自觉的反映,包括历史理解和历史评判。历史理解,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评判,指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从事实和价值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或判断。

历史意识是立足于历史的思维方式,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历史中寻求客观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历史意识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性反思,体现了主体对生活世界本质的深刻反思和把握,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历史意识是利用历史的眼光来对发生在周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有其历史根源,看待现实问题,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目前的状况,更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和长远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和变化趋势。根据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现实问题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展开详尽的、具体的分析,再根据现实的优劣势处理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感悟历史学习的意义,认识今天的现实是由昨天的历史发展而来的道理。

二、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意味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从教授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升华到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教学,才能够发现历史和历史教学的更深层次的内在规律,培养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更科学和高效地学好历史,提高认识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价值观培养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尤其突出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价值观的培养是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需要学生构建起历史意识。历史意识的培养会帮助学生科学、系统、辩证地了解历史事件,并对事件的内在规律有准确的认知。学生经过历史学习后,透过历史现象和本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公民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及世界意识的形成,并融入自己的发展和成长中,可以辨识出世事的好与坏,哪些可以吸收利用,哪些应该摒弃。

(三)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需要

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反思与借鉴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去探究历史,并能自如地迁移历史,实现古今相通,以史论今。历史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要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看到历史进程中的不足,打破传统的历史思维模式,不断创新和突破。

三、初中歷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应以落实三维目标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根本出发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增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实现。在落实三维目标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个体获得有效的进步,增强历史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如学习“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时,教师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三维目标。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澶渊之盟”“榷场交易”“宋金和战”“设立宣政院”等各民族碰撞交融的史实。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民族融合史”的方法,知道民族交融是双向的、多元的,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亲、战争等方面分析。然后根据学习民族融合史的方法,自主阅读教材,对照宋元疆域版图和今天中国的版图,整理归纳知识点,古今对照,史地联系,利于形成综合思维。在自学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互帮互助,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学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成果,组内成员相互补充,其他组成员参与分析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和重难点进行点拨讲解。最后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学习,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认识到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使学生树立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关注事物联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认清现实,把握未来。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楚历史内容之外,更要关注事物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等,目的就是使学生跨空间、跨时间认识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动态联系,在联系中揣摩出历史规律,从整体上奠定历史意识的形成基础。

例如,在教学“开辟革命新道路”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两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国情进行分析,并深入挖掘在两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学生明白照搬国外经验并不能成功,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敢于改革创新,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中国国情,将两个跨时空事件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时空历史意识。并引导学生列举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的史实,如“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等,并标注在年代尺上,通过制作年代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知识体系,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加强思想教育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注重思想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爱我中华”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举办故事会。小组成员群策群力收集爱国故事,通过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五四运动”等爱国故事的收集整理,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通过讲故事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通过爱国故事的熏陶,学生明白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从未屈服过,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使列强永远不能灭亡中国,意识到爱国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事情,也不仅仅是英雄的事情,而是渗透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贯穿着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由此激发了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重视评析能力

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借助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分析更好地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评析历史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记住历史时代、任务、地名、发生的事件等这些单一的知识点上,而是通过串联起这些点,形成认知、理解,升华成思想、意识,然后去评价和分析历史,从而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以历史意识的培养为杠杆,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历史知识分析古往今来事件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审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

例如学习“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时,对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应从“明治维新后到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进行分析。明治维新使日本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开始了向外扩张的征程。日本在二战前夕和德意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军事同盟,侵占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实施侵略行为?客观地评析日本发展面临的危机。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傀儡国,但在此时完成了民主化的进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经过美国原子弹洗礼、二战惨重失败,资源匮乏的日本如何能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异军突起?”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探究,增强互动交流,客观分析和评价日本。在现代生活中既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又要理性爱国,不盲目反日,正确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树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五)贴近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要设法引导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历史,寻找历史痕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参与中体会与历史的亲近,在参与中感知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跳动的脉搏,并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的日常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历史知识、形成的历史意识是有现实价值的,是有用的。随着历史知识增多,历史意识增强,学生会更乐于学习历史知识,更坚定地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

例如讲到“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时,通过当今重大科技成就——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视频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对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活字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等的教学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在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时,发动学生搜集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材料,特别寻找当代科技在生产力中比重不断增加的数据,分析不同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用比较直观的手法使学生得出这一结论。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科技的力量,增强对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紧迫感的认识,对科技的感受逐渐内化为一种观念,使科技意识成为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可以联系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作为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效果,如中共一大与嘉兴南湖红船、岳飞抗金与岳王庙、苏东坡与苏堤、南宋御街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图片、视频等,讲解名人故事和名胜古迹的由来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实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让历史学习更生动和鲜活。

四、成效与反思

实践表明,以上策略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例如2018年4月,学生纷纷热议韩朝首脑板门店会晤,并对朝鲜半岛迈向和平充满期盼;2018年5月,因为韩美联合军演,学生纷纷为朝鲜半岛局势感到担忧。这说明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发生的大事,已具有全球视野,具有热爱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意识。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爱上历史,融入历史,感悟历史,积极主动参与搜集材料,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实效;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了解社会的变迁演进,并在此基础上用历史的眼光正视现实世界,用历史的思维剖析社会问题。

伴随着新课改的步伐,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已普遍关注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史实时,注重激发兴趣,提升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大多局限于课堂。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在重视课堂教學的同时,应尽可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参加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教研组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进行“历史学习园地”板报评比、举办“赞美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撰写历史小论文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定将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赵晋.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6):84.

[2]王韵.浅谈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人生十六七,2017(32):4.

[3]梁龙飞.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18):29.

[4]王改兰.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J].学苑教育,2016(07):17.

[5]刘红兵.浅谈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17):108.

[6]张凤团.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J].新课程(教师),2010(09):57-58.

[7]王雄.历史观念的沉淀、冲突与建构——培养中学生现代历史意识的教学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2):8-10.

[8]廖耀良.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 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1):9-12.

[9]王铎全.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5(12):23-26.

作者:张雪娟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学工作也需要适应新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找到一条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之路。本文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经验,以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对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字】历史与社会 教学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该学科中整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参照教学参考书列出的教学目标来写,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也有一些教师分不清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存在着疏忽之处。

教学目标就是一次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节课内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师生都能够明确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有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提升。

可以说,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二课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课第二框“我国的人口警钟需长鸣”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图8-8、8-10以及8-11,和相应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可以例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带来的诸多压力。通过分析数据和图表,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口忧患意识。

第二课第二框“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图文、数据资料,清楚地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学习分析两个以上我国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我国的资源现状,理解我国的资源对策,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

可以说,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和七八年级教材不同的是,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系统性更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单元知识结构导图,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可以在教学当中反复应用知识结构导图。在开始讲解每个单元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浏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并让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导图,在头脑当中形成大致的印象,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学习结构导图,巩固第一课的知识,并将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两课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框架。等到本单元知识全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导图进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二,充分發挥课文标题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课的标题都是精心思考并设计的,能够体现出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说,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强调标题,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的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中,有一道测试题,大意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应该如何应对资源危机。在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过开源节流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在讲解这一试题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如果记住了第二课当中的小标题“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那么在答题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写。通过这一实例,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也告诉教师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标题,发挥其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单元都是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创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中走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课文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熟记本课的知识点,而专题探究则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和综合性,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边讲课文边引用专题探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专题探究,就需要单独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探究性内容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教材,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实际的案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结束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丽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吉林教育,2008年第25期

[2]牛学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年第12期

[3]梁宏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研究 都市家教月刊,2009年第6期

[4]王维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7期

[5]林正委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旬,2013年第7期

作者:沈洁

上一篇:经济类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法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