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教学设计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江南的教学设计范文

忆江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 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好:美好 。

旧曾谙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红胜火 胜:胜过、强过。

忆江南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第二篇:《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学习的要求是通过解读该专题课文感受自然的纯美,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这篇课文通过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描写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其中,在认知上,学生已经学习了“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相关散文,对散文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情感上,通过学习《故都的秋》等课文,对故乡以及思乡之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多属江南人,对江南的冬景已经有切身的感受,因此理解郁达夫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冬景并不困难。

三.目标阐述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掌握本文自然细腻、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2.能学习散文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分析散文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过程中运用自主讨论法、分析比较法; 2.能在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函咏法和入情体验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

2.能提高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

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五)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品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品味散文的语言,从而体会感悟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情感

图示法: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学生展示江南冬景,北方雪景等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学法:让学生从学习被动向主动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采取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法、诵读函咏法、入情体验法。

四.过程设计 1.教师激趣导入

(首先通过PPT为学生展示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的相关图片,配上舒缓的轻音乐,我这样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能够体会到两种不同的冬景带给人的不同的美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过了刚才江南和北方冬景的图片,同学们一定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吧。身为浙江富阳人的现代文学作家郁达夫对江南的冬景也有着自己别样的感受。那么他是怎样来描述江南冬景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 2. 梳理字词音义

请几位同学对PPT展示的字词,包括易错字和多音字,进行尝试回答。接着教师再针对性进行纠正和补充性检测。 字音整理: ①读准字音:

涮羊肉 (shuàn) 蛰(zhã)居

曝(pù)背谈天

闽粤(yuâ)

胸襟(jīn)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煮茗míng

丰腴(yú)

更(gēng)深人静

临窗远阜(fù)

绿(lù)林豪客 ②多音字:

jiàn 间或

jiá 夹袄

yūn 晕头转向 间

jiān 中间

jiā

夹菜

yùn 月晕

zhuó

着落

剥削阶级 着

zháo

着凉

zhe

沿着

bāo 剥皮

zhāo

着数 3.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了解字词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诵读,从中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几个简单的问题:①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②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通读散文的能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①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4.再读课文,精炼内容

该环节研究学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旨。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诵读这篇散文,在掌握字音字词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描写了江南的哪些美景,试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标题,并指出其特征。

具体先用一句话总体说说,再用几个短语具体说说,以“„„图”来概括(就第

2、

5、

7、

8、9五段来概括),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人的主题。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重点关注后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然后教师明确课文主要描绘了曝背谈天图(第2段);冬郊植物图(第5段);江南冬霖图(第7段);江南雪景图(第8段);冬日闲步图(第9段)。这个版块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学生很难把握住课文描绘江南冬景的几个方面,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概括课文描写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接着教师即兴提问:江南冬天的美,有哪些特点?请到原文中依次找出关键词来说说。 每人边浏览边依次找出关键词,找齐后学生一起开口说。 教师准备到的词语主要有:可爱(第2段),明朗(第3段),温润(第4段),悠闲(第7段),迷人(第7段),美丽(第8段),和煦(第9段)。

最后概括本文的主题是:江南的冬景很美(或江南的冬景有优美的意境)。 5.自主研习,找学习点

我将请同学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值得学习的方面逐步列出,并进行小组交流,派代表进行回答。然后教师总结,提出特别值得学习的三点:江南冬景的选材、描写及衬托比较。同时教师对于认识不同但有主见思想的,予以肯定爱护。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习的能力。

6.学写作特色,悟写作技巧

该环节研究学习本文哪些方面写得最有特色,并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特色。 请同学找出文章写作方面有哪些特色之处,并找出相应语句加以印证。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派代表交流。时间15分钟左右。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即江南化的选材、江南化的语言、江南化的比较。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解读和赏析能力。

①江南化的选材。作者郁达夫是一个“生长在江南”的人,“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所以他能选取最能体现江南冬日特征的内容。主要有四个,一个是冬天还蕴蓄着生机的植物,具体在第5段;一个是冬天下雨的悠闲意境,具体在第7段;一个是冬天下雪的浪漫氛围,具体在第8段;一个是冬天晴和日光下曝背谈天或逍遥散步的闲适情调,具体在第2段和第9段。(其中,第5段写蕴蓄着生机的植物时,很有色彩之美,写了红叶,写了雪白的桕子,写了赭色中带点绿色的草,写了青色的天空。第7段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在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为背景,选择了“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的江南特色的景物,营造了江南冬景的悠闲氛围。作者还进一步用门前泊船、茅屋里添酒客、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让江南冬景的氛围更加迷人。第8段写江南的冬雪时,引用了四对诗,来体现江南雪景的美丽浪漫。第2段和第9段,写了晴和的冬日里人们曝背谈天和逍遥散步的安适快活。)

②江南化的语言。江南化的语言,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江南冬日的意境一致。首先,作者的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冬景的明朗情调一致。其次,作者的语调舒缓、平和,和江南冬景的悠闲意境一致。(比如刚落笔写江南冬景的第2段:“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这段话首先是清新、淳朴,既没有文绉绉的书面语,也没有软绵绵的修饰语,几乎都是大众化的口语,读来明爽干净。同时,这段话的语调舒缓、平和,没有一口气读不下来的长句,也没有读来铿锵不已的劲词;大多是简介的短句子,四五个字就是一个停顿;大多是平和的语气,即使结尾,也用“岂不也可爱得很么?”,而不是“难带不是很可爱吗!”,就像对着别人讲故事,娓娓道来,从容亲切。)

③江南化的比较。作者为了表达对故乡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也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用了一系列的比较。之所以称为“江南化的比较”,是因为作者立足江南,以江南的冬景为中心,在比较中突显江南冬景的特色。(第

1、2段用令人怀念的北方冬天与江南冬天作比较;第3段将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作比较;第4段用闽粤冬天与江南冬天作比较;第6段用德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作比较;第9段用日本人、德国人喜欢徒步旅行作比较;第10段用眼前美好的江南冬景和自己坐在房间里写“无聊的杂文”作比较。比较之丰富、之多样,令人赞叹。 7.课外拓展

我将布置课外作业,让同学们对本篇课文和《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同样是写雪景,在写法上是否体现了之前提到的三点,又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曝背谈天图

冬郊植物图

江南冬霖图

江南雪景图

冬日闲步图

可爱

生气

明朗

迷人

美丽

和煦

第三篇: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族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概内容。同时,让学生自我归纳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以及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原因。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x、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辅助教具 PPT

学习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 页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三国中,哪个国家的实力最强大?哪国实力最弱小?据此推测哪个国家最以可能?(学生各抒己见)历史的事实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

263年魏国先灭了蜀。265年,司马炎夺取帝位,改魏为晋,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掉吴,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常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氏”。但是,西晋统一的时间很短,不久就灭亡了。从此,中国又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这段历史的发展线索如何?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的景象?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

指导学生阅读108-109页“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课文以及插图《西晋壁画》等,思考回答:

1、“三国尽归司马氏”讲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世纪时,姓司马的家族先后消灭蜀国、改魏为晋、吞并吴国,重新统一全国。)

2、西晋建立于哪一年?灭亡于哪一年?

(265年——316年)

3、回答109页“动脑筋”: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只有很短的时间?

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统治秩序,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4、根据 “活动与探究1 填图与思考”:

A、画线与箭头,见课本。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

B、意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讲解: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南方是东晋,北方有“十六国”。在东晋十六国期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就是“淝水之战”。

二、淝水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淝水之战”课文和《淝水之战形势图》、《草木皆兵》图等,思考回答:

补充、修正、体会

第 页

教学过程

1、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力量对比情况如何?结果怎样?

2、你知道哪些成语是出自淝水之战的?

(投鞭塞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3、组织学生根据111页“动脑筋”: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

A、从前秦方面看:

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2、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

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过渡讲解:淝水之战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北方混战,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被大将所夺。此后,有4个政权相继统治南方,史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指导阅读108页“导入框”、111-112页“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文及“文献资料《宋书》摘录”,思考回答:

1、《史记》怎样描述汉朝的江南经济?

(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水平落后,商业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程度很低。)

2、《宋书》怎样描述汉朝的江南经济?

(物产丰富,在丰收的年分,一年的粮食收成可以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给天下人穿用。)

3、汉朝与南朝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汉朝的江南尚未开发,南朝的江南已经过三国、西晋、东晋的长期开发。)

补充、修正、体会

第四篇:《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精选)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揣摩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初步了解郁达夫散文的艺术风格。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众说纷纭)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我们来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美丽可爱的冬景。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掌握以下读音:

涮羊肉shuà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 搁不住gé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讨论预习题。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 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一)午后郊游图赏析

教法:自读—朗读—范读—想象—品味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板书)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板书)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沉钟苑15万份语文资源完全免费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二)寒村微雨图赏析

教法:自读、听录音,画面

1、所写景物:长桥,乌篷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江南雪景图赏析

教法:与《济南的冬天》比较

1、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⑴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 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⑵景物特点:高雅,宁静

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文字:(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2.总结:

虽然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夜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是夜归的路人;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好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诗句,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摇曳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体会其艺术风格,读书课上交流。

欢迎您来到沉钟苑,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第五篇: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反思

思路设计:通过展示亚运会的图片和世博会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引出问题: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播放视频,然后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答案。提出人口南迁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让学生分析人口为什么南迁,学习西晋的统一和灭亡,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南朝的概念。

亮点:1,学生互动合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打乱教材设计,进行整合,

3,导入语结合时政,吸引学生

4,自主探究内外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淝水之战的成语分析战争的进程

不足:1白板运用不熟

上一篇:经贸系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假面舞会主持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