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金融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乡村金融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党的十九大为全面推进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改革与发展创新措明方向。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经营有效转变,巩固和提升农村企业传统竞争优势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

第一篇:乡村金融论文范文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关系研究

一直以来,“三农”作为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得到了国家历届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是中央工作任务的重心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在此过程中,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系,决定了其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本文基于对农村金融、乡村振兴的相关概述,以三明市为例,就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关系进行了探析,并就其实践进行了研究。

一、引言

现实语境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被形象称作经济运行的“血脉”,并与经济结构调整有着紧密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农村金融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二、相关内容概述

(一)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虽然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但真正作为观念被普遍运用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热议,目前尚无统一定论。长期以来,在“金融即货币资金的融通”的主流金融观基础上,冠以“农村”的范畴界定,也就衍生出了“农村金融”的概念,但其内涵本质却远没有那般简单。根据百度百科的相关释义,农村金融即是指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由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其本质特征是建立在心理信任和安全感基础之上的信用交易。宏观社会发展环境下,作为农村经济与整体金融交叉创新的产物,农村金融除了普遍的金融特性外,还表现出了与农村经济需求相统一的特殊形态,是一个内部庞杂、功能多样的系统构成,较大的资金需求碰撞较小的贷款额度,使其所面向的融通范围广泛,但是承担的风险系数较高,因而需要客户付出较高的抵押成本。同时,各省市地区的客观条件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农业水平等,农户的金融需求不尽相同,造成了一定的监管难度。

(二)乡村振兴

作为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等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构筑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我国当前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在农村尤其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是党的战略部署高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習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思路部署,立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没、农民富”的目标。乡村振兴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举措,以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作为党在新时代的社会统筹决策,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而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

三、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系

(一)优化资源配置

某种维度上讲,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农”问题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客观体现,亦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此过程中,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金融的主要载体,通过金融手段调整,将更多的优质要素配置到“三农”中去,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进而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各种需求。同时,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产业兴旺是最重要的立足点之一,金融有着巨大的能动空间。以三明市为例,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在有保有控有倾斜的金融政策导向下,实现了乡村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转型,再由增产为主转向提质为主,并打造绿色生产生新方式,最终达成生态宜居的目标要求。

(二)供给平台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需要构建起丰富多样、周到齐全的服务体系,在广大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机构则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持。以三明市为例,农村地区宽阔,居住人口整体呈现出散居化、空心化和老龄化状态,即便是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也面临着高成本、高风险的问题,相比与金融产品下沉,物理渠道联网的困难更大。对此,基于“互联网+”的普惠金融迅速发展,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及各类惠生活电商品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农户对现代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并以建档授信为主抓手,保障了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输出。诸如上述这些,均为三明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持,可以说是架构起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高速公路”,使之功能价值得到了最大释放。

(三)助力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农村金融作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精准脱贫工作实践的重要保障,是农户造血脱贫的主要机制。以三明市为例,其在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以金融产业扶贫为抓手,通过金融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双向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势力,发展农村龙头企业,立足贫困农户发展能力建设,有机地将之引导到乡村振兴行列当中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充分印证了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关系,与产业振兴的耦合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即使从全国情况来看,其也是推动精准脱贫的主要机制。

四、升级农村金融 助力乡村振兴

(一)加大政策支持

宏观市场经济环境下,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优化货币、财税、监管等正向激励政策供给,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建构起良好的乡村振兴支持关系。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三明市政府应始终跟随党的正确领导,深度解析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点,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政策,逐步扩大相关立法服务范围,迎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同时,适度下放”三农“专项金融债券的发行条件,提高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以此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同时,寓于”互联网+“的时代格局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更为精准的农村金融管理系统,以政府为主导,各方主体协同参与,大力发展多元产业,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水平,以此来诱发更加强劲的经济发展驱动因子。除此之外,尤其要加强三明市各级政府的协作能力建设,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有力保障各项激励政策落地,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活性,支持乡村振兴实现。

(二)健全组织体系

现实语境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有农村信用体系缺失、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村企业发展失范等等,导致了资金外流,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对此,三明市要充分发挥政府角色优势,集中所拥有的各类公共资源催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浩大宏伟的工程,所需要的资金量巨大,单纯依靠政府难度大、见效慢,可以通过过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协同力量,摆脱此类困境。同时,引导和鼓励建立健全支农组织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能力。具体而言,擺正国家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责定位,引导其有机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体系当中来,逐步提高对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新动力。进一步扩充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构成,加大对县域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并将存贷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优势,从不同的领域视角切入,覆盖乡村振兴全流程、全生态。

(三)丰富服务供给

在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及很多“金融”、“保险”方面的字眼,提出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格局下,乡村振兴是摆放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新课题。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响应国家及政府的系列感召,立足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紧密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找准服务切入点,并勇于改革创新,破除一切不利于乡村振兴、不符合“三农”发展的陈规陋矩,通过农担担保、保险担保、集体资产抵押等形式,激活更多的“沉睡”农村资产,解决押品难的问题,满足农民日常生产消费的资金需求。同时,提升“三农”产品的整合力度,生成产业融合、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结构,有效对接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给出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除此之外,农村金融机构还需深刻意识到人才的战略价值及地位,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深入乡村振兴战略学习,激活他们的创新能动因子和主动服务意识,从而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势在必行,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工程,要清晰了解其各项作用机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制下,各地区政府积极响应并加以创新,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加大相关政策支持,盘活农村金融发展,并健全组织体系,汇聚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亦需发挥主体作用,丰富服务供给,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从而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课题:1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课题,课题名称: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关系研究——以三明市为例,项目编号2019KY021。2.2020年三明市社科规划项目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关系研究——以三明市为例 课题编号:20082。

作者:马玉水

第二篇: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为全面推进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改革与发展创新措明方向。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经营有效转变,巩固和提升农村企业传统竞争优势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建议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分行

一、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1.涉农贷款持续支持农户和涉农企业

金融支持是我国以金融为导向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措施之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改革难题的重大举措。国家始终大力推行助农事业,关注农业发展现状,并积极探索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的路径。为改善农业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从各个渠道聚拢资金,加大农业定向拨款,并且提倡银行业和金融行业积极开放涉农贷款,引导涉农贷款多主体发展,从源头为农户和各涉农企业解决资金储备少、周转困难等问题,最大限度规避因国家补贴不足引起的农村农业发展缓慢问题,扩充农业发展资金渠道,提升资金利用率。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涉农贷款金额逐年上升,银行业和各大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办理涉农贷款业务。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提升,而农业建设工作所需资金大、周期长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村企业和农户,也成为我国乡村发展的根本性阻碍。要突破乡村事业发展瓶颈,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只有盘活资金链条,才能助力乡村事业振兴。

2.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金融组织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随着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推进,金融覆盖面积已超过全国省份的一半之多。为实现现代化农村金融组织信用体系的建成,需以规范、均衡有序的金融生态体系构建为重点。通过提升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发展能力,形成与乡村经济环境的互通、共同理财、共同投资的互惠关系,并对农户、涉农企业业务办理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控,为银行在农村区域的业务推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及金融组织已经把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已将征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纳入服务“三农”领域的各项工作中,并通过农村信用档案管理办法,对乡镇农户的信用评定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形成全网覆盖的农村信用评定标准。同时,为了让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改善,还重点加强了对群众征信知识的宣传力度与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大力营造以自我约束为导向,以守信为宗旨的诚信氛围,切实为服务“三农”做出了贡献,促进农村金融组织信用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呈现同质化

随着乡村振兴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金融组织大量涌现,使金融产品的供给服务竞争力度日趋加大。受战略因素影响,各个领域中的金融组织不断通过宣传产品服务拉拢农户,但各组织在产品与服务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趋势。随着各个银行与金融组织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受托理财等新型金融服务尚未深入推进。一方面,现有的金融产品供给严重缺乏特色性,无法吸引大量的客户群体,因此各个金融组织就以自损利益、降低门槛的方式竞争客户,严重地制约了金融组织的盈利水平。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对于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产品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各个金融组织的服务供给基本雷同,都是围绕传统存取款业务居多,并没有深入发展符合农业特征和差异化的新型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农民客户群体基本都属于小型经营主体,主要资产都是来自承包的土地、住房及各种农用设施,可用于金融抵押的资产十分匮乏。传统的金融业务在农民没有其他可用于抵押的资产进行贷款的情况下,同质化的服务方案严重缺乏针对性,无法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需要,以至于融资过程十分艰难。

2.农户信用信息更新存在难度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务院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不少全方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及办法,特别是针对农村征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但由于农村整体的信用环境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所覆盖的农户信息在管辖区域内出现较为分散且难以完全统计的情况,使得农户信用信息更新存在一定的难度。农户居住分散,使得信息采集困难重重,进度缓慢。大部分交通条件差的村落,信息采集人员只能通过步行前往,无形中也加大了采集的耗时与成本。其次,信息获取要素众多。而这些信息要素中,有很大一部分不仅计算困难,也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度,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创建用处并不大,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整理与建档,严重影响了信用体系建设进程。最后,农户信用信息更新困难。由于农户信息涉及范围广且流动人口增减频繁,会产生庞大的数据信息后台,如果不能及时提供更新与维护,很难保证农户信息的准确性,使信息存在失真隐患。

3.农村企业实力整体偏弱,有效融资渠道偏窄

由于规范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企业的市场地位相对不够稳定,资金、技术及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农村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加大了经营风险,这也是导致其融资渠道存在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农村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基本都是来自银行与金融机构。但由于农村企业受地域影响,一般都处于比较偏远的山区,银行与金融机构很难准确地了解到企业的发展状况与财务收支。从银行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无法准确地获取企业信用信息会加大融资风险,这也导致大部分农村企业直接失去有效的融资渠道,即使有小部分农村企业通过信用审核,在银行与金融机构可获取的贷款数额也较少且期限较短,非常不利于企业经济发展。

三、支持乡村振兴的措施建议

1.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多元化需求保障

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是推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工作要求,需要联合农村准农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以及银行、保险和期货等机构的共同作用,以互补协同的方式,推动农村企业融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的需求保障。首先,银行与金融组织应充分响应政府号召,借助国家政策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及国家支农资金的来源,并通过改善资金管理方式,设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农村企业发展专项基金贷款,加大推行农村现代化项目发展力度,真正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针对农村中的龙头企业,各个金融组织应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力度,把农村龙头企业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性综合企业,加深金融融资榜样效应,使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不断拓展。其次,要大力鼓勵农村本土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服务创新。地方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作为离乡村最近的金融机构,在深化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上存在一定的优势。受地域影响,本土金融机构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建立农户的信用信息档案,并通过对本土农村的了解程度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对本土金融产品做出改动与创新,拓宽农户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渠道。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服务时应充分结合农户经济状况,针对还款能力较强的农户人群,应合理降低抵押贷款的门槛,放宽贷款时间限制,助力农户扩大农业发展力度;针对贫困地区的农户,应结合当地特色产品推行扶贫发展融资方案,为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创业保障,使其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最后,要加强各个金融组织间的互补作用。通过加强金融信贷、保险、期货领域的互利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改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成本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为各个金融组织合作共赢发挥极大功效。通过客户资料共享,互通业务流程实现风险对冲,能够有效规避信用不良人群,也为金融组织提供资金安全保障。

2.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抓好“三农”信贷风险管控

在實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政府和各个金融组织需要协调研究机构,需要政策实施协同推进,持续深化信息共享渠道。要在合作共赢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抓好“三农”信贷风险管控,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与金融组织的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一,各商业银行与金融组织要加强对农村金融业务的基础研究,把握农村金融风险规律特征,并通过研究设立专职负责“三农”贷款的业务部门,专职负责涉农贷款客户管理工作,负责精准掌握涉农贷款的用途、贷款额度的核定。加大农信服务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支持、资金调度、信用保险等工作的指导、协调、考核力度,定期对支农贷款客户进行回访、审核等工作,对其借贷情况进行督促和评估。同时,要加强与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深入合作,通过利用财政资金、创业贷款贴息资金、扶贫小额信贷多元化资金,提高化解贷款风险的能力,落实风险分担比例,为农民在脱贫攻坚事业中提供切合实际的帮助与支持。第二,要结合农村脱贫攻坚战略引领,推进农村信息采集评估、评估结果应用、信用激励机制的建设,积极满足各级金融组织和民间信用绩效考核要求,积极探索农村客户信息档案整合办法,以农民为主体全面开展授信工作。

3.优化融资模式,为“三农”工作提供符合发展要求的金融产品

银行和金融机构要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经济支持乡村振兴的资源投入,优先支持农村发展重点。通过信贷资源与业务支持的个体匹配,单独设立逐年信贷计划,将年度新增的可贷资金优先用于支持农村发展,同时对相关的业务拓展、调研学习、产品研发等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发挥农村金融创新的示范作用。以大数据为载体,加快农村数字金融和移动金融应用推广,加强金融产品优化创新,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融资模式,有力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银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在提高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效率的同时,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金融支持,促进生态宜居;加大金融生态环境整治资金需求支持,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加大农村服务治理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治理效率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还应加大普惠金融的投入力度,拓展专项金融支持路径,重点支持和培育以种植养殖为主导、以电商平台和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依托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流通贸易环节,探索以供应链融资为基础,重点培养发展现代化农业及农产品加工贸易,重点扶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及产业整合。通过利用乡村产业发展信贷贴息制度,加大对“三农”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行以合作社为补充的新型经营融资形式,鼓励金融组织以合作入股的模式围绕农业发展转型需求,强化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让龙头企业为乡村产业振兴起到带头作用。

四、结语

针对国家最新出台的农村产业规划中的关键性问题,新型农业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根本,必须加强与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协同合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资源助力,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村企业发展中的先锋效应。涉农贷款持续支持农户,能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经济改革创新。通过增加农村金融产品的差异化,可以有效拓宽融资渠道。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抓好“三农”信贷风险管控,为“三农”工作提供符合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实施普惠金融,能够更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焦涛.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30):86-87.

[2]张海军,周胜男.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与完善路径研究[J].领导科学,2021(18):79-82.

作者:胡庭法

第三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研究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金融在当代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应承担起先锋作用。探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对研究更有效的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和路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金融业积极深化改革,顺应农村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金融助力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点位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该在服务农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关于实施农村再生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保障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适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农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乡村问题的成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热烈的探讨。众多学者研究了乡村凋敝的本质原因。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的农村都没有精英人才,而且也留不住青壮年的劳动力,导致农村日益衰落。因此,许多学者从人才培养管理的角度寻求乡村振兴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乡村教育的角度思考乡村振兴。认为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支持,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同时,乡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技能,促进乡村文明的繁荣。

实际上,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出现过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凋敝衰落的情况。因此,国外的许多学者在早期也提出过“乡村复兴”等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指出,资本投资不足是导致乡村地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他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得出,想要改变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情况,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投资规模,加速产出的增长。

还有些学者从资源、权利的角度分析乡村难以走出贫困的原因。缪尔达尔认为,乡村贫困是由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而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方面的投资是否到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等。阿玛蒂亚在他的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中指出乡村贫困、衰落源于资源的缺乏和权利的不足。

和我国学者一样,国外的许多学者注意到了人力资源的作用。舒尔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够重视教育发展,导致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导致无法逃脱贫困泥潭。

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不足、分配不公、教育资源缺失等造成乡村长期无法摆脱产业衰落和人口贫困的恶性循环。结合我国的實际,乡村产业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的缺乏。同时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和资本的要求匹配上。乡村振兴背景下,打破发展桎梏、有效发挥资金的作用是当前乡村摆脱贫困、衰落现状的重要手段。

2. 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分析。根据前文的分析,乡村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资本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一直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手段缓解农村资金问题。财政投入的金额有限,不能完全弥补乡村发展的资金空白。因此乡村资金问题解决应以发展农村金融为主,财政扶持为辅。

农村金融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直接手段就是农村的相关金融机构直接把资金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乡村居民,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升级和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引导乡村居民更好地就业或创业。而农村金融的间接效应则起效时间更长一些。主要通过深化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够完善,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很大程度来源于农村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的缺失又导致乡村振兴的成本较高,金融市场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我国政府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大、效率的提高会促进储蓄的增多、投资的增加、资源配置的完善,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

二、 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金融特别是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乡村发展十分重要,在支持农村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党提出把“构建普惠制金融”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农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设在进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新的趋势。第一,农村金融的需求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多元化,基层的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乡村银行等机构积极参与农村金融的发展;第二,农村金融改革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原先农村金融供给的难点问题;第三,政府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最后,互联网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契机,小微型金融发展和创新活动日益旺盛。这些新的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现代农村的金融发展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发挥金融对乡村的支持作用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引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1. 信息不对称和成本偏高。金融服务提供的主体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银行等提供信贷服务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信贷产业主要依靠的就是信息。而农村市场通常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难以排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营主体的信贷可获得性比较差,农户的信贷配给远低于实际需求。

此外,信息不对称又造成了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增加。银行等放贷机构获取信贷信息、履行合约等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

2. 抵押担保障碍难以消除。为了规避风险、达到考核要求,许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时,要求贷款人必须提供抵押品,而且抵押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但在农村,以农户为主体的贷款单位资产积累较差,往往抵押物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此外,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低成本、轻资产经营,通常没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目前信贷抵押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抵押、担保是我国农村居民获得合法、正规信贷的主要渠道,因此农户获得正规信贷较为困难。

3. 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不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迅速发展,银行发展也较为良好。不论是东部发达省份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银行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除了银行,贷款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和乡村相比较,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数量较多,提供的服务较全。而乡村的金融供给则明显不足,大量的农户无法通过正规信贷获得资金。2007年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我国10个省份的农户中46%有借款的需求,而这些地区正规金融的覆盖率只有31%,远低于农户需求。

三、 浙江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分析

浙江的农业资源并不丰富,山地丘陵较多,耕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农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而浙江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前,浙江省拥有818个现代农业园区,10 17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1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园,234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农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摆脱贫困,使农民生活富裕。浙江省以人为本,努力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2017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是全国的2倍,为24 956元,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全国最低的。通过扶持计划,浙江省在2015年底就消灭了4 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振兴乡村,消灭贫困,需要充分的资源和要素,金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 借助互联网手段获取信息降低成本。农村信贷配给矛盾根本原因是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金融机构缺少获知农户全部风险信息的手段,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户无法获得正规的借款。从这个角度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信息问题,处理好信息获取的难题,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难题。

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比较优势。首先,在信息的获取上,互联网金融具有优势同时还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通过个体的行为获取更多维的数据。获取多维数据之后,借助大数据进行整合,进而缓解了借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大大降低了获取信息所需成本。其次,和传统的农村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在管理信息上也具有更大的优势。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金融信息的管理,而且管理的信息量也远超传统方式。再者,借助云计算等技术,互联网金融在信息处理上更加高效。最后,互联网金融比较重视用户的体验感受,看重交互式的营销,积极调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主動性,对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在相关信息的获得、管理以及处理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有效的缓解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信息管控的成本。

浙江省的信用环境较为良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在2006年就联合了各级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全省联网的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立农户的信用档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农户的信用变现。到2018年6月底,全省超过9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信用档案。同时,还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评价。2018年6月末全省的信用农户数量高达903万户,超过了农户总数的一半,占到了75%。在原先信息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还将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的信息录入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系统。

2. 优化信贷模式。农村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农户进行生产,因此,可以适当降低农户的贷款门槛,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通过推广多种担保的方式来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担保方式不局限于固定资产,还可以从生产量进行考虑。对于农产品生产率高、产量大的地区,农户可以用农产品作为借款的担保物。此外,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也可以利用起来,作为抵押担保物。优化信贷模式、推行多种更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的担保方式,方便农户获得正规贷款,提高农户生产、创业的积极性。

浙江省的“丽水样本”创新了抵押贷款的新模式。丽水的山区面积广泛,生态环境优越,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为了让更多农户获得贷款,2006年,丽水市开始了林权抵押的贷款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今丽水市已经有了成熟、完整的林权贷款模式,让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森林资源成为可以利用的金融资产。此外,丽水市还建立了林权的评估、流转等一系列的管理体系。同时还设立了林木资源资产的收储中心,农户可直接凭借林权进行抵押贷款,贷款的担保由收储中心承担。丽水市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除了林权抵押,浙江省还积极创新,推进农村的“两权”抵押。农村的两权指的是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在全国前列,农民的资产价值较高。全省的农民房价值高达3万多亿元。面对如此客可观的信贷资源,人民银行杭州支行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展开“两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促进农户贷款的积极性。比如乐清市为了更好服务农户创业,设计了30万元以下农村自建房无门槛贷款服务,减免了其他担保手续,农户只需抵押一次农房,就可以获得贷款,贷款还能循环使用。对于“两权抵押”中的关键、难点——抵押物的处置,浙江省也发挥地方特色,进行了创新。通过司法拍卖等方式,畅通了处置渠道。既让农户有房可住,又保证了贷款金融机构的权益。针对大额的资金需求,湖州市长兴县推出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贷款服务,农业专业合作社最高可贷款1 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高为10年。浙江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两权”抵押的效果明显。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已经发放了343亿元的贷款,受益的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数高达13.9万。这些“两权”抵押贷款大部分用于农业的生产活动,在支农惠农、振兴乡村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把握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兴技术,打造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完善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努力推进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企业、政府等合作。各金融机构还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当地乡村的特点、农户的需求和机构自身的情况,开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产品。此外,借助大数据处理手段,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加快推进便捷支付、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的普及。

浙江省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较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较差,也增加了偏远山区农户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浙江省的涉农金融机构做出了许多尝试。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独创银行卡助农服务,设置大量服务点,方便农户存取款。此外,浙江省利用信息技术大省的优势,在农村推广电子支付的同时还扶持农村电商的发展,不断推进电子商务和农村金融的协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利用电商平台数据,实现了小额贷款的网络申请与发放,极大方便了农户贷款。

4.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乡村贫困农户的补贴,利用创业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贷、康复扶贫贷款等优惠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丰富财政补贴农业的形式。统一政策标准,并规范具体的操作,完善资金补贴流程,防止投机取巧、骗取财政补贴情况的发生。尽量降低农户的金融风险。同时也要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有机协调农村金融和产业扶贫的发展。

浙江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推进担保体系的建设。2013年以来,政府一共拨款财政补偿金1.3亿元,出资37.4亿元成立政府担保公司,同时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出资成立担保机构。这些担保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小微型企业、农户、农业生产、农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当前,浙江省的各县市都能提供政策性担保的服务。除了财政工具,浙江省政府还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助力农村金融发展。人民银行杭州支行多次提升央行的再贷款精准度和使用率,降低農村金融机构的成本。对重点的贫困地区,发放扶贫再贷款。同时执行定向降准和普惠降准的政策,增加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容量。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5-14.

[2] 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

[3] 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9,(2):92-97.

[4] 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2):127-135.

[5] 吕雅辉,张润清,张亮,赵帮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晨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38-49.

[6] 蔡兴,蔡海山,赵家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OL].当代经济管理:1-9[2019-03-20].

作者:黄蕊 周航凯 姜丽佳 钟虹芳

上一篇:英汉学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民法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