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2022-09-30

第一篇:9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节选)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课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解读课标

基础知识: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条件,主要发明,进程和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特点,成就及影响。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

二、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与运用

1、联系现实,设置情境,设疑引思,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2、通过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影响,把握历史的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

3、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挑战与机遇并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过程:

工业文明的先锋——英国

(一)情景导学,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做法:

先让同学们畅谈上海世博会。然后展示2010上海世博会图片《中国馆》、《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海宝

导言: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

览活动。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上海市举行。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上海世博会十大世界之最: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参加国家和组织最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志愿者人数最多,.自建馆数量最多,首次同步推出网上世博会,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世界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世界上单体量最大的公厕,保留园区内老建筑物最多。

过渡:那你知道第一届世博会在哪儿举行的吗?你能猜出它的主要展品吗?中国参加了吗?

展示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开幕式油画》 纪 念 币。

引导学生知道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的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得益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世界上那么多国家,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发英国呢?因为他首先具备了革命的条件。哪些条件呢?

(二)启发诱导,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发英国? 教师:假如你要办一个工厂,得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七嘴八舌。资金、市场、劳动力、政府政策、技术等。

同理:你来分析英国是否具备了你想象的这些条件?有没有遗漏?各自看教材后,互相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展示参考答案: 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①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⑤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保护专利的立法政策。

⑥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必要性:市场的扩大,需要革新技术,从而促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

时间:18C60S-19C40S

(三)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及扩散

图片材料:动力革命——"工业城市之母"蒸汽机

原理:通过消耗煤和水产生动力,使动力机,转动机,工作机组成一个机器系统;

优势:受人控制,能随意移动;

图片资料: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机车:1814年,英国,汽船:1807年,美国。

(四)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要求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全面、辩证的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导学,以中国为例,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对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就英国自身而言:工业城市兴起(伦敦、曼彻斯特等);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但也会出现贫富差距拉大、 环境污染等问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影响:

对亚非拉国家而言:一方面,西方列强带来了灾难和落后;同时带来西方的先进文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客观促进了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思路拓展】

材料一 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的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材料二 徐荣村是第一个将商品派送到首届伦敦世博会上参展并获奖的上海商人。1851年,当他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消息,对生意敏感的他,从中便看到商机,立刻派人精选12包“荣记湖丝”,通过船运,从上海码头出发,送到远隔重洋的伦敦参展。到展会上,“荣记湖丝”因为包装粗糙,丝毫不起眼,遭受冷遇。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好货不愁人不识”,经过反复比较,众多评委最终看出“荣记湖丝”精良的品质,评价说:“在中国展区,上海荣记的丝绸样品充分显

示了来自桑蚕原产国的丝绸的优异品质,因此评委会授予其奖章。”

1851年,湖丝获得伦敦世博会金、银奖各一枚

思考问题:

(1依据材料)归纳第一届世博会上的中英展品有何不同?扼要回答为什么 会有这种不同?

(2)根据工业革命的影响,预测两种商品交锋后,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 你有何认识?

(3)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节能、环保无疑是一重大课题。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提出哪些更好的建议?

参考答案:

(1) 先进的工业产品和传统的手工业品;机器生产,手工操作。 (2) 机器生产造就英国商品物美价廉,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丝等大量的原料被掠夺出口。中国经济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与中国的农耕文明较量中,中国的被动挨打落后。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3) 略。合理即可。

第二篇: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备课教师:蔡令荣

授课教师:

一、课程标准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条件:

①前提:统治的确立;

②劳动力、、技术提供了可能;提供了必要性。

(2)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首先发生在。

(3)进程:

①织工凯伊发明,提高了织布速度;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阿克莱特发明,大大提高了纺纱的功效。

②纺织业机械化后,业和业也开始了革新。 ③年,改进的蒸汽机开始在使用,人类由此进入“”。

(4)结果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年,史蒂芬孙制造出,人们迎来了“”。 的完成。英国成为“”。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成为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2)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3)成就 ②19世纪中期,业诞生了,它的机器化标志着

①的广泛应用使世界开始进入“”。年,西门子研制出实用的,美国的成为发明大王。

②狄塞尔等人发明的广泛应用于交通事业,出现了新式交通工具和;还推动了工业的产生。

③这个时期,新兴的工业和工业都得到大发展,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3、工业革命影响

①人类由手工时代进入时代;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②在工业革命早期,企业主既是所有者,又是企业。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和出现集中趋势,企业人才管理,开始将__________与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资本输出和等方式,以为中心的最终形成。

⑤资本输出加强了投资国与被投资国的联系;欧美列强为满足________的要求,开始对亚非国家进行统治。

附:新题补充

三、导入新课

四、问题创设与探究(重难点解析、三维目标、法制渗透) 问题创设1: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问题探究:

(1)相似点:规模越来越大,时代到来。这些大企业往往由

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②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2)不同点:

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机器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通过上述可见,工厂比手工工场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创设2:两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

响:

问题探究:

(1)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2)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③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或答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六、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 C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圈地运动的进一步进行

C.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D.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

2.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最大影响是( D )

A.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促进了英国重工业的发展

C.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的确立

D.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3.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 “由需求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B )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 B.棉纺织业的发展中

C.蒸汽机的发展中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4.1815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C )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D.电话机、水力织布机

5.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A.以重工业为中心B.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

C.范围更加广泛D.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6.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B )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也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这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答: 核心内容: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手工作坊。

(2)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答:社会关系变化:产生了近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两者的对立。

(3)材料二中说的“文明”是指什么?

答:文明:资本主义。

(4)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答: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的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

核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先进。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也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辛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6%。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产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至1835年的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将被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请回答:

(1)概括上述三段材料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答:以立法促发展(或圈地运动或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了工业革命);以科技带动进步;加速了城市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或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或加速了贫富分化);导致环境恶化。

(2)借鉴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你认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附:新题补充

七、教学反思(目标达成、教学亮点、存在问题)

第三篇: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汇总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八课

本课在整个近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的学习,了解了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次革命发生的前提,以便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后果,能为后面的第

三、第四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正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英法等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迫切需求大量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加紧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促使 美、俄、日等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生等等。

重点: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是工业革命的后果。确定珍妮机的发明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珍妮机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使人类在物质生产 领域开始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过渡,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确定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瓦特通过对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并且瓦特又把蒸汽机和工作机联系到一起,使人类完成了以“热”力代替人的体力的革命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力”的使用,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能力和一定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思维有了一定的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后果,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合作学习,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组织学生参观校办工厂,加对工业革命历史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课内容较抽象,但是资料容易收集。所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说明人的智慧在机器发明和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1.启发、讨论、竞赛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通过学生抢答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热情。

2.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影音、展示平台等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2.上网查找相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

3.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和图书资料。

学生准备

1.学生分组合作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将平时的小灵感写下来、画下来或者制作成小器具准备展示。

备课说明

1.本课内容较抽象,但是资料容易收集。所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说明人的智慧在机器发明和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机器组、人类组。 将本课内容分成三大部分:人与劳动、人与机器、机器与发展。

2.在学习兴趣浓厚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分组介绍。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参与

2 引导学生从衣服的质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说起,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兴奋入题。

2、自主探究

一、珍妮机的故事

提问: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1765年由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命名为珍妮机。

引导学生知道有关珍妮机的基本史实后,点拨以下两个问题: ①你了解英国吗?(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谈18世纪的英国)珍妮机的问世是不是偶然发现?为什么?借此加强学生对前后所学历史知识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系统理解历史知识,并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②珍妮机问世后在英国生产领域引起怎样的广泛影响?在学生找到答案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能不能成燎原之势?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最后教师结论: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业,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瓦特与蒸汽机

引导学生从珍妮机发明的历史中回到现实,从身边熟悉的工厂机器谈起,最早的机器是棉纺机器,随后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机器诞生了,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其关键是机器能转起来,是什么力量驱动机器的转动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如人力、风力、水力、电力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灵活应变,巧设悬念,自然地将学生带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与蒸汽机的改良,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时代”。

采用谈话法教学处理这一重点目内容。从蒸汽机改良前后驱动机器的动力及其利弊开始对话,从师生对话中使学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意气风发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大胆揣测学生心理,也许有些同学心想:“我要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多好啊,说不准我也像瓦特先生一样有伟大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教师质疑后,学生的声音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认可,一种是不一定。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确认: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在二百多年前与瓦特同龄的人个个都像瓦特那样有伟大的发明,瓦特之所以有伟大发明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跟他个人努力分不开。指导学生阅读,完成动脑筋问题。

三、火车的诞生

3 调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教师层层推进地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循序作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知道有关轮船、火车发明的基本史实后,教师点拨两个问题:①指导学生读火车想象图,启发学生对图像和现代火车的印象形成对照,明白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渐进过程。②组织学生讨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后,铁路交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时无地不在享受火车为我们提供的便利,除此以外,铁路给人类社会还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参与讨论,主要由学生自由发挥。

四、解释工业革命的影响

3、拓展升华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感想和自己在生活中一闪即逝的灵感,并将这些灵感用图文或者实物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4、自主检测 选一选

1、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是()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纺纱机 D、 蒸汽机

2、下列交通工具中以蒸汽为动力的是()

A、哥伦布航海时的船只 B、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 C、富尔顿的“克莱蒙号”轮船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

3、下列属于工业革命给是带来的影响的是()

A、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 B、手工工场时代过渡到大工厂时代 C、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D、拉开资产阶级革命得时代

连一连

请将下列机器或发明同发明者连接起来 火车机车 史缔芬孙 汽船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富尔顿 改良蒸汽机 瓦特 读一读

4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阅读后请思考,与手工工厂比较而言,这里的“革命”体现哪里? 5.板书设计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1、“解放”手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2、蒸汽的推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史蒂芬孙

六、评价

选一选

1、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是()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纺纱机 D、 蒸汽机

2、下列交通工具中以蒸汽为动力的是()

A、哥伦布航海时的船只 B、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 C、富尔顿的“克莱蒙号”轮船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

3、下列属于工业革命给是带来的影响的是()

A、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 B、手工工场时代过渡到大工厂时代 C、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D、拉开资产阶级革命得时代

连一连

请将下列机器或发明同发明者连接起来 火车机车 史缔芬孙 汽船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富尔顿 改良蒸汽机 瓦特 读一读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5 ——《共产党宣言》 阅读后请思考,与手工工厂比较而言,这里的“革命”体现哪里?

七、 教学自我反思

我在讲授本课时,以课标为依据并对教材大胆进行重组,注意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同时注意中外历史的衔接,为学生勾勒一幅蒸汽革命的画卷。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增加学生活动时间,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丰富多样,注重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也注意学科之间的相容性,资源共享,教学过程采用板块进行,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第四篇: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2011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科讲学稿

课题:第一单元第8课 改变世界的蒸汽革命 第1课时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工业革命的后果影响。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整个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后果—— 使整个世界发展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为后面第

三、四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大体上从珍妮机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研制成功火车机车、工业革命的后果等方面对这一划时代的生产力领域的巨变作了介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展示欧洲纺织工人手工劳动的图片和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阐释工业革命的含义。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言,通过前言中的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讨论前言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去发明机器?

3、学生将收集到的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各种机器的图片,向全班同学介绍。 【学习新课】

(一)“解放”手的发明

1、学生自读教材p.40小字部分内容,对照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尝试归纳相关基础知识。 自学提纲:

(1)在17世纪以后,英国一些人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动因是什么? (2)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从 开始的。

(3)凯伊发明的飞梭大大提高了 的速度,使织布用的棉纱发生了紧缺,于是,人们有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纺纱的速度。纺纱工人 发明的 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成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

(4)珍妮机等工作机的发明有何意义?

2、小组讨论上述问题,然后,小组推选代表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珍妮机”的发明经过。 教师小结,导入第二目内容: 1)珍妮机等工作机的动力是什么?有何缺点? 2)、创设问题情景:假设你生活在18世纪年代的英国,要开办棉纺手工场,你的“场址”将选....70....择下面的哪一个?为什么?(动力、运输)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河流的地方 C、临近油田的地方 D、临近煤矿的地方

由此过渡到工业革命的第二目: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

(二)蒸汽的推动力

1、教师简单介绍教材插图“: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图”和“瓦特蒸汽机图”,比较两种机器的本质区别。

2、学生自读教材p.42-43大字部分内容,完成下列练习:(课件展示) 1)瓦特 (发明、制造、改进)了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

2) 年,瓦特将蒸汽机何工作机连接在一起,使工作机获得了 的动力,使人类第一次完成了 革命性飞跃。

3)以瓦特蒸汽机为达标的原动机的发明何普遍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何生活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

3、教师小结,引入第三目: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

蒸汽机发明以后,首先应用于什么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来,又应用到了哪些行业?(交通运输业等)

(三)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

2、延伸讨论:

1)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要开办棉纺工厂,你的厂址将选择下面的哪一个?你主要考虑的是那些因素?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河流的地方 C、临近油田的地方 D、临近煤矿的地方

2)列举哈格里夫斯、瓦特、斯蒂芬孙的身份,再结合教材介绍的他们发明(改进)都是经过“多次试验”才获得了成功,说说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实践的重要性、坚持不懈、敢想敢干„„)

『本课小结』 二次备课(个性化):

工业革命的几项发明要详细讲,让学生记住。在讲课过程中加上几个重要知识点:1)、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2)、汽船、火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3)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这样的后果呢?让学生即时记忆,增强课堂实效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照顾到了我校学生基础较差、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为题为引导,

1 把知识点分解到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中去以督促学生学习的设计思路,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在问题的设计上,既照顾到一本水平的学生,也给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给学生以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

根据往年的教学经验,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等相关知识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二教材在本课又没有特别明确工业革命的概念,所以,在第四目中设计了几个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第五篇:[初中历史]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案例点评 北师大版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案例点评

湖北省恩施州教科所 贾开忠

教学背景: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掌握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师用幻灯片把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发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本节课是一节在农村学校讲授的公开课。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教材。本课主要要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上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后果,本课以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为重点,而工业革命的后果是本课的难点。 案例事件:

片断一:当我用问题导入新课,引出这次课的课题后,就把我们这次课的学习方法告诉给同学们,要进行小组竞赛夺红旗。学生们当时就兴奋不已,接着我就用幻灯片把问题提出来: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一位民间纺织艺术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纺织民一件精美的纺织品,而一位英国工人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也织出了同样精美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甲:这是因为中国的机器不如英国的先进。

师:说得有道理。请这位同学解释一下中国的机器是怎样的?

生:就是一个简易的木架上牵着许多经线,用手操作着许多不同颜色的纬线,不断交替地在经线中穿来穿去,编织花纹。

师:对,这位同学的描述很清楚,给我们再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织布的场景。虽然我们没有参观过这种织布机房,但这位同学从平时的阅读中,从电影、电视中就注意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生产方式,他是一位有心人,希望同学们都象他一样的做个有心人,注意平时收集积累,请同学们再注意一下这个问题的时间,说说英国的机器是怎样的。

同学乙:英国的机器应该是不用人力,一个人可以管理操作好几台的大机器,因为问题中是“鸦片战争前”,我们在中国史中学过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就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提高,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在中国掠夺廉价原料,倾销工业品,所以英国的机器比中国的先进多了,因此劳动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透彻,他能根据老师的提示,从“鸦片战争前”这几个字,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说明他对中国历史掌握得非常好,也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历史。

师:我们综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可以回答出上面的问题:因为中国是手工生产,而在英国已经使用机器生产了,说明机器生产比手工工生产的劳动效率要高得多,那么世界上的第一台机器是怎样发明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一框“解放手”的发明,搞清楚以下问题:(板书:

一、“解放”手的发明,并用幻灯片提出以下问题。)(略) 案例片断二:当我和学生学习完关于瓦特和蒸汽机后提了如下的问题:

师:现在,假若你是当时英国的一位资本家,你已经采用了蒸汽机作动力的机器生产,那么你现在要获得巨额利润,面临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原料、市场和劳动力。

师:这位同学考虑的很全面,现在已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需要更多的原料加工,加工后的产品需要广大市场销售出去,有没有同学能说说当时的英国还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后)

学生乙:应该不存在了。因为英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很快走了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它的殖民地几乎遍布全球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些殖民地既可以提供原料,又是最

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且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也在这几个方面作了准备。它现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运输问题。

师:分析很准确,它的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最主要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么多的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当时的欧洲主要是靠马车运输,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因此,就有人把蒸汽动力也运用到交通工具的发明上去了。请同学们学习下一框: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板书)看看这一时期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的新成就有哪些?(略) ……

师:小结本课内容(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所得的经验、评比小组学习情况,评出学习标兵组和最佳表现个人,给予掌声鼓励)。 案例点评:

本节课该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巧设疑问,环环相扣,把全文内容连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讨论,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复述历史事件,如复述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情况,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情况,讲瓦特小时候的故事,是历史场景的再现,将学生带入情景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与思考中深化了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感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采取问答、讨论、图片、文字材料展示等教学方式,教师起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引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给予褒贬,正确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成功者的意象,唤发起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讲授第一框内容前,提出问题:鸦片战争前的一位民间纺织艺术家和一位英国工人的织件同样精美的纺织品所用时间的差别的原因时,当学生回答出:是因为英国的机器比中国的先进。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所没有预想到的问题,所以当时教师就顺着学生的思维追问,让他把自己的认识告诉给大家,然后再提醒学生注意时间,说说英国的机器是怎样的?这样,就把问题引回到原来的主题上了,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中外历史事件的对照、比较,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提出资本家已经使用了蒸汽动力带动机器生产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学生答出了“原料、市场、劳动力”,他还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已不是问题了。教师就一面表扬他考虑问题很全面,一面就想办法怎样引导学生去想到是交通运输问题,所以当时就请学生思考英国是不是还存在这些问题呢?学生一经提示,有的学生很快就把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和圈地运动联系起来了,很快就发现应该是交通运输问题,开始回答的那个同学甲也就把问题搞清楚了。

这两个案例片断,告诫教师在以后的备课教学设计,不能把过程设计得过于具体死板,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考虑到他们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的储备,要留有一些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和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要考虑到每堂课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用。既要注重历史事件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要考虑与之相关学习的知识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多积累相关学习资料,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上一篇:5月常规作业检查小结下一篇:7教学副园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