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22-09-11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学校为培养目标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式和实现结构方式采取的某种构造范型和样式, 以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某种明显风格或特征。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培养途径、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淘汰制度六个要素构成。从世界范围看, 2 0世纪5 0年代尤其是8 0年代以来世界教师专业正步入高学历化、证书化和终身化, 培养模式也走向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相结合的系统构建上来。

在我国的现阶段, 结合本国实际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主要采取“3+1”模式和“4+2”模式”两种人才培养类型, 但这两种模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高等院校中“美术教育专业”的问题。在北京师范大学的“4+2”模式中明确, 学生“本科学习结束后, 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 进入到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毕业后担任重点中学的高中教师”。这样一来, 笔者不禁要问, 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中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 “志愿”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还要经过“选拔”, 再接受“两年”教育学院的“硕士”学习, 毕业后才能到“重点中学”担任“高级教师”。那么, 其他的师范院校所教的学生会到哪里去教学?“高等院校”的教师来源怎么解决?难道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一定愿意在高级中学教学, 而没有愿意到大学、初中、小学、幼儿园或者社会培训机构教学的同学吗?所以,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关改革。

1 运行组织机制方面的改革

由于体制上的积病和管理上的滞后, 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评机制都显得落后, 学习和科研的风气都受到了不好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一种后现代美术教育课程应促使人类创造性组织与再组织经验的能力在有效环境之中发挥作用, 这一开放的系统允许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在会谈和对话过程之中创造出比现有的封闭性课程结构所可能提供的更为复杂的学科秩序与结构。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 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 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而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

这种问题虽然有与学生自身有关, 但也与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的各个细节都有巨大的关系, 在此笔者不做深入展开。笔者今年五月份在泰国参加“亚太人智学教师会议”时, 有幸结识了曼谷的一位艺术教育专家吴遏敏女士, 在和她的交流中有一点我印象颇深:“泰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培养和教学实施由导师组负责”, 这一点和我国的每一门课都由任课教师负责的现状有很大差别, 教育效果也自然会出现本质的不同。

2 培养途径方面的改革

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 实践机会、深入研究的机会较少, 更缺乏相应的指导。在笔者对“下乡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 一半学生支持“一年一次” (50.8%) , 支持两年一次的也占到2 8.8%, 支持四年一次的同学为零。但现有的培养模式中更多的是四年一次的“下乡采风”, 多是些基础绘画的体验, 由于时间过短, 连“考察”都谈不上。笔者在大学二年级暑期的下乡采风过程中, 学校规定的时间只有四周, 但同学们多是游山玩水一样在两周以后就纷纷继续“旅行”, 采风的效果很差, 回到学校后又没有过于全面的汇报, 只是一次画展, 这样的采风过程理应得到调整。当时笔者在青海采风地区“滞留”七十余天, 不仅在绘画上“写生”出相当数量的作品 (回校后办了一次个人画展, 受到极大的认可和好评) , 并且对“热贡艺术的民间传承模式”产生了相当的兴趣和认识, 为后来 (研究生一年级暑期) 的再次回访和相关专题的撰写做了一定的准备和积累。

3 淘汰制度方面的改革

笔者更喜欢叫“进出通路”, 这是一个大学保障自身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们国家的大学采取了“严进松出”的通路模式, 使得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效果较差, 混日子、混学位的现象非常明显, 这给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评价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也给大学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进口” (也就是考学) 的通路上, 虽然选择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高, 但是由于录取分数线也都是国家统一划定的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很难有太高的调整, 由于“专业”需要提前加试和美术类报考的异常激烈, 使得更多的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专业”水平的提高上;但由于专业上“不及”绘画类和设计类学生的整体水平, 所以“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美术教育”专业, 由此造成了艺术类的学生没有过多地努力学习文化课, 使得后来的文化素质无法得到更好的重视和培养。由此在学生就业俨出口”) 的问题上, 造成了“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性 (技法能力) 最不强:相关教育机构中的人员结构又相对稳定, 就业机会较少。

4 在配套管理和服务机制方面的改革

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调整问题, 很多事情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到教育领域,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起码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还有社会氛围甚至是国际氛围。但具体到学校教育而言, 这也是一个有机系统。现有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在实行, 但还没有完全放开, 使得学校的“生活”还处于一种“双轨制”的情况之下。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放开, 用相应的管理成本加大对“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对优秀学生的奖励, 这也是一种教育公平和人才激励机制。而与社会衔接的实习工作, 课题研究工作, 如果加大了对“校友资源”和相关社会资源的利用, 会形成一种更有机的氛围, 对学风的发展, 教育的凝聚力和实践 (实习) 的效度都是一种莫大的帮助。在配套管理方面, 现有的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太像是一种“管理”, 这种过于行政化的理念对于发挥教师、学者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制约, 理应转变观念, 变成一种“服务性”的职能;配套的服务机制也过于机械和分散, 没有调动其相关资源, 对于那些潜在资源也没有做到深入开发, 这给学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不足。也是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摘要: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 教育途径的扩展, 美术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教育中口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针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出现的问题, 本文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

[2] 黄冬富.中国美术教育史.[M].台北:师大书院发行, 2003.

[3] 李新生, 张健伟.美术教育论与教学法[M].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大模板在覆土罐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空乘专业形象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以高职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