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05-11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选6篇)

篇1: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知识素养的主渠道。但教师除了传授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本领。“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序言课是学生初学化学的入门课,重点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利用其对新异的敏感,对真知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二、加强实验设计,追求实验过程的创新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设计和探索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如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提出多种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适当地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

实验一: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均匀地放出气泡,速率适中。

实验二: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很快产生气泡,反应瞬间完成,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

实验三: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刚开始很快产生气泡,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了,气泡不再产生,反应停止。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这种探究性实验改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态,上课积极性增加,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2.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大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教材中是通过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往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根据石蕊试液变红色来证明。这时学生还没有具备酸的通性知识,于是我改进:取两支试管,各取10ml的蒸馏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分别滴几滴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现象对比说明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与水作用变红色,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加热,结果发现红色石蕊又恢复紫色,原来的紫色仍为紫色,说明了碳酸的不稳定性。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正确掌握,还能为今后学习酸的性质作一铺垫,这不是一劳永逸吗?

三、注重实践,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化学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课本实验“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大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老师事先做好,可能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于是,我们就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效果很理想。又如在学习碳酸盐的性质后,可让学生用醋来除去烧水壶中的污垢;用PH试纸来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度等实验。

2.设计贴近生活的小实验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后,给学生布置设计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让学生参考课本原电池装置,用锌片和铜片作电极,铜丝、小灯泡等连成电路,实验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要求学生画出原理图,写好实验报告,并记录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优秀方案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种家庭小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密切联系实际

在学习化学时,许多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如冬天冰雪覆盖时可在道路上撒盐,遇到火灾时的自救方法,防止菜刀生锈的措施,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进入枯老井先做灯火实验,小孩放鞭炮时不能在下水井盖上放置等,让学生化学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可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并问问父母或邻居,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一样?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办法能改善这种状况?”。

四、习题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化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师应使学生感受到因创新带来欢乐和情趣,使学生渴望学习,乐于学习,为终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篇2: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董莉

西宁市二十八中 810006 摘要:化学实验易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应注意做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引导学生实验探索、积极开展科技活动,从而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到实处。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人都有才,但不等于人人都是人才。“创新教育”就是教人发明创造,教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肩负着这项神圣而义不容辞的重任。我们应当竭尽全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焕发出活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胆地运用创新实验,有利于初中化学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使学生在乐学、想学、要学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学习效果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学习只有达到入迷的程度,才会产生灵感,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许多研究表明,在杰出的人物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兴趣、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实现乐中学,学中乐,达到学而不倦的境界,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引出此问题,首先,我把一个纯棉的手绢撕成两半,取一半在酒精灯上点燃,学生会看到手绢燃烧的现象,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奇怪,然后教师取另一半在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中浸泡片刻后点燃,同时问:“这一半手绢是不是也燃烧呢?”有的学生会立即做出反应说是燃烧,而有的学生则保持沉默想看看究竟,结果酒精燃烧之后,手绢并没有燃烧。为什么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思考的状态,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思维。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阶梯

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给学生提供形成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用实验鉴别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钾、氯化钠四种白色粉末,让同学们说出不同的鉴别方法,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法,做如下的实验: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后,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会看到有两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另两支试管中没有明显变化,然后在后两支试管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学生会以为有一个出现白色沉淀,另一个没变化。可是实验的结果是:两个都是白色沉淀。为什么实验结果和分析时不一样呢?让学生去寻找问题出现在哪里?是哪一步操作出现了问题?应该怎样操作才是正确的?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同时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H2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CO2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想像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想、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启迪少压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

四、引导学生实验探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规律,培养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有效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是创造的摇篮,人世间几乎所有的创造发明都要经过创造发明者无数次的实验,并经实践检验才得以诞生的,我们要努力挖掘实验教学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沃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尽可能把没有危险、学生容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或把一些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边讲边实验,或是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有探索性的问题,把它们设计成探索性的实验,从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提出“盐和金属能否发生反应”的问题,然后做两组实验。1、在盛有硫酸锌溶液的两支试管分别浸入一根洁净的铁丝和铝丝。2、将两根铜丝分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的试管里。观察现象得出铝和硫酸锌、铜和硝酸银能反应,铁和硫酸锌、铜和硫酸锌不反应的结论,即在金属活动顺序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最后应用此规律来判断“能否用铁桶盛装硫酸铜溶液”,使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由于老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有试管、广口瓶,有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有单孔橡皮塞,有的有双孔橡皮塞等等,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让学生在亲自尝试中达到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升华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近年来探索出的良好途径。每个班都组织一定数量的化学兴趣小组,定员、定时、定地点、定内容进行活动,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化学展览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同时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家庭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收集一瓶卧室里的空气样品、测定苹果、桔子的酸碱度、在家中如何鉴别厨房常用的纯碱和食盐以及利用实验区分盐水、糖水、石灰水三种无色溶液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总之,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位青少年都具有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到这一点, 使学生免除种种心理压力, 让学生的想象暴露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情感, 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而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 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相互促进, 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这样学生才不会因师道尊严而束手束脚, 因唯命是从而思维停滞, 压抑了创新能力的萌芽。因此, 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 自己想的, 自己做的, 教师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 自我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动机和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讲完一道例题, 把原题改变已知条件、设问角度、化学过程等再进行提问, 使学生对例题理解得更深刻, 能起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练、一题多得、发散思维、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

问题一:相同质量的镁、铝、铁、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哪种金属置得的氢气最多?

课堂上教师请四个同学在黑板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a克金属完全反应放出的氢气质量, 进行比较得出金属铝生成的氢气最多 (a/9克) , 从学生板演的解题过程可得出金属与足量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公式:

氢气的质量=金属质量×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用此方法解下列变形题就容易多了。

问题二:金属镁24克, 铝56克, 锌65克, 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是多少? (2︰3︰2︰2)

问题三:相同质量的镁、铝、铁、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之比是多少? (2/24︰3/27︰2/56︰2/65)

问题四:相同质量的镁、铁、锌 (化合价相同) 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之比是多少? (1/24︰1/56︰1/65)

问题五:足量的稀硫酸与镁、铝、铁、锌反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 所用金属之比是多少? (24/2︰27/3︰56/2︰65/2)

通过多角度的提问, 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创新的摇篮, 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 课本上只说明可以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给学生提供了大理石、纯碱、草木灰和两种酸 (稀硫酸和盐酸) 、澄清石灰水, 并介绍两种实验装置, 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选择出药品的最佳组合, 并通过实验找出装置的不足之处。问题呈现后,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各组同学积极配合, 经过实验、讨论, 再实验再讨论, 选择出了最佳的药品组合和装置, 成功地完成了探究性实验。在此实验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选择和获取新知识, 教师只起指导、组织和协助的作用,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们在改进的实验中完成了设计、创新, 学会了竞争、合作, 从而引导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 教师在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时既要注意实验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 又要重视实验内容的多样性, 使各类实验交替进行。教师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 做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机配合, 强化学生的协作学习, 达到学生动有所思、思有所获, 真正满足情景体验要求。

总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创新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 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探究, 唤起学生创新、探索知识的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要求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乐于参加问题讨论, 创设多样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适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目标。

篇4: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知识素养的主渠道。但教师除了传授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本领。“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序言课是学生初学化学的入门课,重点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利用其对新异的敏感,对真知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二、加强实验设计,追求实验过程的创新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设计和探索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如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提出多种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适当地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

实验一: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均匀地放出气泡,速率适中。

实验二: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很快产生气泡,反应瞬间完成,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

实验三: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刚开始很快产生气泡,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了,气泡不再产生,反应停止。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这种探究性实验改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态,上课积极性增加,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2.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大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教材中是通过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往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根据石蕊试液变红色来证明。这时学生还没有具备酸的通性知识,于是我改进:取两支试管,各取10ml的蒸馏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分别滴几滴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现象对比说明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与水作用变红色,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加热,结果发现红色石蕊又恢复紫色,原来的紫色仍为紫色,说明了碳酸的不稳定性。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正确掌握,还能为今后学习酸的性质作一铺垫,这不是一劳永逸吗?

三、注重实践,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化学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课本实验“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大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老师事先做好,可能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于是,我们就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效果很理想。又如在学习碳酸盐的性质后,可让学生用醋来除去烧水壶中的污垢;用PH试纸来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度等实验。

2.设计贴近生活的小实验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后,给学生布置设计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让学生参考课本原电池装置,用锌片和铜片作电极,铜丝、小灯泡等连成电路,实验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要求学生画出原理图,写好实验报告,并记录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优秀方案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种家庭小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密切联系实际

在学习化学时,许多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如冬天冰雪覆盖时可在道路上撒盐,遇到火灾时的自救方法,防止菜刀生锈的措施,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进入枯老井先做灯火实验,小孩放鞭炮时不能在下水井盖上放置等,让学生化学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可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嗎?并问问父母或邻居,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一样?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办法能改善这种状况?”。

四、习题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化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

篇5: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舒兰市第三十一中学石春霞

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数学教学民主氛围 心理动因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人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篇6: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创新教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创新的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居高临下,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

教学就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诗句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能力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

[1][2]下一页

上一篇:风筝与线议论文作文下一篇:ppt展示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