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文心雕龙》“夸饰”篇美学研究

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写作中大量应用了“夸饰”修辞,同时《文心雕龙·夸饰》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夸饰”的篇章。但是在整个《文心雕龙》的学术研究中“夸饰”始终不被重视,对《夸饰》篇美学思想的挖掘不全面、不系统。本篇论文旨在总结融汇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美学角度着手,分析《文心雕龙》“夸饰”修辞并对《夸饰》篇进行系统研究,弥补了《夸饰》篇在美学研究领域的空缺。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三个章节,论述“夸饰”修辞的美学思想。全文绪论阐明了研究背景,概括《夸饰》篇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从“夸饰”本身入手,从原始文明的“隐喻思维”开始探寻并分析其释名原因、产生根源。以此为开端深入挖掘“夸饰”夏商周孕育期、先秦两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转变期的历史过程,故以此为基础探究《夸饰》篇的美学内涵。第二章关于“夸饰”修辞的美学内涵探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对刘勰《文心雕龙》整篇“夸饰”应用特征分析:自然描写“成状得奇”,人文描写“披鼓骇聋”,事物描写“化繁得简”,有助于深入挖掘刘勰创作《夸饰》篇的逻辑和理论支撑。“夸饰”修辞模式体现在“自然—人文”的论证模式,从自然入手推及人文,这种模式是夸饰发展的脉络也是刘勰认识“夸饰”修辞的理论基础。“道—器”的内在模式是将“夸饰”置于宇宙万物发展变化规律之中,从理论到实际层层深入剖析内在逻辑。“符号—意义”的传导系统从文学创作角度分析夸饰修辞从文本到读者的过程之中的作用,使得夸饰的美学内涵得到确认,从美学角度对夸饰进行新定位。以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文”与“辞”的关系、“言”与“气”三个维度展开,深入剖析夸饰修辞所体现的和谐统一、自然、壮美的美学范畴。《夸饰》篇中刘勰美学思想与《原道》《情采》《风骨》《物色》的交互影响,从审美的角度映射出夸饰内部“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艺术法则以及“懿”的最高理想。第三章关于“夸饰”修辞在刘勰《文心雕龙》的论述中所展现出美学特征,也是本文的研究要点所在。通过《夸饰》篇的描写,分析夸饰的美学形式,“文辞”夸饰表现为对事物进行变形变理,“情感”夸饰通过悖理实现情感升华。同时,“夸饰”修辞在美学理论中存在的“充实”与“空白”的特征。“充实”之处在于文章内在美的显现和现实生活的审美化,是审美主体获得审美体验的基础。“空白”处则是审美主体进入夸饰的文本世界,通过联想、想象建立起审美的世界,从而实现自我超越。本文着重以美学理论为根基对《文心雕龙》“夸饰”篇进行解读,通过借鉴已有的《夸饰》研究文献,融入美学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剖析出“夸饰”修辞的美学特征以及艺术影响。同时,以完整的美学研究思路展现《夸饰》篇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文心雕龙·夸饰》;夸饰;美学内涵;审美体验

学科专业:美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现状述评

1.2 研究基本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夸饰”作为修辞的概念源起和嬗变

1.1 “夸饰”释名

1.1.1 “夸”之义

1.1.2 “饰”之义

1.1.3 夸饰与夸张之别

1.2 “夸饰”流变

1.2.1 文明初期“夸饰”萌芽

1.2.2 夏商周“夸饰”初期

1.2.3 先秦两汉“夸饰”发展

1.2.4 魏晋南北朝“夸饰”变化

第二章 “夸饰”修辞的美学内涵

2.1 《文心雕龙》“夸饰”修辞应用

2.1.1 自然描写特征:成状得奇

2.1.2 人文描写特征:披鼓骇聋

2.1.3 事物描写特征:化繁得简

2.2 “夸饰”修辞的修辞模式

2.2.1 “自然-人文”论证模式

2.2.2 “道—器”内在模式

2.2.3 “符号-意义”传导模式

2.3 “夸饰”修辞的艺术效果

2.3.1 “情”与“志”的和谐统一

2.3.2 “文”与“辞”的自然之道

2.3.3 “言”与“气”的宏大壮美

2.4 “夸饰”修辞的艺术法则

2.4.1 以《原道》论“夸饰”——“道”心“神”理

2.4.2 以《情采》论“夸饰”——“夸而有节”

2.4.3 以《风骨》论“夸饰”——“饰而不诬”

2.4.4 以《物色》论“夸饰”——“懿”

第三章 “夸饰”修辞的美学特征

3.1 “夸饰”修辞的美学形式

3.1.1 文辞“夸饰”

3.1.2 情感“夸饰”

3.2 “夸饰”修辞的“充实”

3.2.1 内在美的显现

3.2.2 现实生活审美化

3.3 “夸饰”修辞的“空白”

3.3.1 虚境与意象的建立

3.3.2 “憧憬式”美感建构

结语

图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职业院校创新语文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职称工程师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