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语言特点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诗歌的语言特点范文

《诗歌的语言和语法特点》

(一)

第一章比较简单,为节省时间,我讲得快些。

文学是形象艺术中的语言艺术,而诗歌则是语言艺术的尖端,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首先必须具有形象性,但同时还必须具有语言的音乐性和语法结构的技巧性。这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显著特点。没有丰富的形象和充沛的感情,固然不成其为诗歌;但是如果缺乏和谐的韵律与精练的语言,同样也不成其为诗歌。

我国的古典诗歌很多在语言上经过千锤百炼,不少诗歌在语法上有所突破。丰富的形象和充沛的感情,因此,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和语法方面的一些基本特点,不仅对理解、欣赏古典诗歌有所帮助,而且对借鉴古代诗歌语言、提高现代新诗的创作技巧,也有其积极意义。

(重点之处我复制过去)

下面就从语言和语法两个方面做一点简要的介绍。第一节、语言特点:

古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这看来是个一般常识范围的问题。固然,阅读古典诗歌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可是,初学者一提笔写起诗歌(特别是学写旧体诗词)来,这个问题就显得突出了。因此有着重提一下的必要。

诗歌,要求用最经济最恰当的字句,描绘最动人的景物书写最充沛的情感,写出来既饱含诗意,读起来更富有诗味,既唱得来,又记得住。这就要求诗歌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最早的诗歌,由于当时无所谓韵文、散文之分,因而有的就出现一些散文式的语言,或者就是用散文式的语言记录下来的。例如相传帝尧时期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歌谣读来似乎也押韵,但用韵并不严格。尽管如此,它毕竟还是诗。诗歌要有诗歌的语言,它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诗歌的语言大致可归纳为:

第一、诗歌要讲究声韵,格律诗更要讲究平仄韵律。 第

二、语言要求高度精炼、形象、准确。

第三、句子成分可以作适当省略。有时省去主语,有时省去谓语或其他成分。

第四、词序有时可以适当颠倒。甚至句子成分也可以倒置。格律诗形成以后,这些特点愈趋明显,要求也更加严格。而这些也正是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明显差别之处。了解这些差别很有必要,一方面,读古诗就不至于以对待散文的目光的目光去看待,另外一面写新诗就不致于写成分行排列的散文。下面一章我详细的说一下 :

二、锻字和炼句:

诗贵精炼,古今皆然,中外如此。这是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本身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精炼,简言之一是谋篇要精,二是字句要炼。 谋篇要精 字句要炼。

古今中外的诗人和诗论家没有不注重诗歌语言精练的。我国晋代文论家陆机在论述文章的谋篇时曾经这样说过。

罄澄心以凝思,妙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这说的是写文章必须以最简约的语言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罄:用尽。澄心:真挚,无杂念。以:来。凝思:认真思考。 妙众虑而为言:把典型的,大家都感觉出来的。作为自己写作的题材。挫,集中到。为文尚且如此,作诗更是这样。

至于炼字,被列宁称赞过得马雅可夫斯基有一个极精当的比喻颇足发人深省。他说:“诗歌的写作——如同镭的开采一样。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为了把一个字用得恰当,就需要几千吨的语言矿藏。”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诗人发出“二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感慨。这些感慨或有些过分,但毕竟是经验之谈,道出了古代诗人用功之勤,构思之苦。

南宋词人姜夔说过,作诗“始于意格,成于句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精妙的选材,独特的构思,独到的手法,在铸成篇章时还得落实到语言文字上。这就要求诗人从丰富的语言矿藏中提炼出最纯粹的诗歌语言来煅句成篇。注意:

独特的构思,独到的手法,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就能达到“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的神妙境界。如行云流水,是说流畅。听之金声玉振:朗朗上口。观之明霞散绮:千变万化的美的享受。独茧抽丝指含义深刻、绵长。在我国古典诗歌浩瀚的海洋里在语言艺术上放射出璀璨光芒的例子颇不少见,就写景来说,柳宗元的《江雪》可算是突出的一例。

这首五言古绝只用了寥寥二十字既写了千山、万径、又写了江、雪、垂钓翁,甚至还点出了老翁的穿戴;整个诗歌给人开拓出一片辽阔苍茫,漫天皆白的境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二十字融情景于一炉。(白日依山尽......)作者以雄健概括的笔力,勾画出登临骋目所见的壮阔景象;既写了依依衔山的白日,又写了一泻千里的黄河。不仅如此,作者还宕开一笔,縁意造境,融境入意,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使全诗意境更加升华一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登高思远,胸臆顿开使人联想到千里万里更为广阔、更为高远的境界。

毛泽东的诗词更是以极其凝练的篇幅,囊括宇内,包举世界。七律《长征》以简短的五十六字历历如绘地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仅仅一百一十四字的《沁园春.雪》,就写了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既有壮观的写景,又有豪迈的抒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远超历代咏雪之作。以上是就诗歌的谋篇而言。

谋篇就是立意:至于锻句,古典诗词也有很多地方可供我们借鉴。脍炙人口的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简明而有力的两句诗,犹如利剑一般戳穿了封建“盛世”虚幻的帷幕剥开了封建社会贫富尖锐对立的血淋淋的现实。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一入少陵诗,便觉惊心魄”(赵翼《瓯北诗话》),使人不能不惊叹诗人构思之深,运笔之妙。宋代诗人晏殊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后人评为“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确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缠绵悱恻的心境。也许作者曾经为此二句呕心沥血,因之特别珍视,以致一入于诗,再溶于词。刘禹锡的富于哲理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写个人沉滞遭遇的同时表现了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憧憬,反映了新陈代谢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象这一类写眼前景“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诗句,并不是诗人毫不经意,信手拈来的,而恰恰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结果。是诗人在语言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锻句当然离不开炼字。炼字:

古典诗词,往往某一诗句中一字之差,便是败笔,使全篇为之减色;而一字之切,却可以使全篇大为生色。

切,准确。所谓“石韫玉而山暉,水怀珠而川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早已成为炼字的佳话。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炼字的甘苦,不妨旧话重提:贾岛到京师考举人,有一天,骑在驴上偶然想起一个句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用“推”字,后来又改成“敲”字,到底用哪个字确定不下来,于是在驴背上念叨不止,还时时用手做“推”和“敲”的姿势,这时韩愈正好经过,贾岛问韩愈用哪个字好。韩愈想了一会说,我看还是用“敲”字好。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斟酌字句称之为“推敲”。石韫玉而山暉;石头因含玉而生辉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古代诗人炼字的又一突出范例。据说仅仅为了这个“绿”字作者就煞费苦心,把原稿改了十多次。原稿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到”字太一般化,于是改为“过”字;“过”字淡而无味,又改为“入”字;“入”字不响,又改为“满”字;仍不惬意……最后才定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充满生机,使整个诗篇都“活”起来了。

鲁迅不仅文风犀利,诗风也颇为卓绝。鲁迅的诗歌看似平易,其实字斟句酌同样是倾注了作者的无限心血的。内容且不说,就是在锻句炼字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据说他后来写入《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那首著名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就曾经四易其稿,几乎是每字都有所改动。

例如这首诗的头一句末三字“过春时”,原来写的是“度春时”,据许广平说:“这一句的推敲是经过相当考虑的。”至于颈联的修改,则更是注入了作者当时全部愤激之情。这一联第二稿还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到第四稿也就是(也就是写入《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的时候,“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了。这两字之改,把诗的意境更升华了:“眼看”态度未免消极,“忍看”则饱含着诗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无限愤激之情;“刀边”固然反映了当时险恶的环境,“刀丛”则进一步揭露了当时四面潜伏杀机的非人间的惨象。仅从这些修改,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迅对遣词造意严谨到何等程度。同里钱秀才叫季重,喜欢填词。但他好喝酒耍性子,有不可一世的感觉。他有三个儿子,过分溺爱,不让他们念书。

饭后就带领他们嬉戏,唯恐不当他们的意。曾经写了一个帖子贴在柱子上说:“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真是一个狂人。可以看出“饭饱甘为孺子牛”,在季重的笔下不过是吃饱了饭之后无聊的嬉戏。可是一到鲁迅笔下,仅仅改换了两个字,就赋予无限新意,正象郭沫若所指出的,“起了质的变化”

毛泽东的诗词可谓字字珠玑,光彩四溢。陈毅称赞说“妙语拈来着眼高”,确非虚语。现在就已经知道的某些诗句的修改也可以看出其运用语言艺术达到何等高深的造诣。下面仅举数例作为学习参考:

在七律《长征》中,颈联的起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来是“金沙浪拍悬崖暖”;后来改“浪”字为“水”字,改“悬”字为“云”字。“云崖”自然比“悬崖”更高更险。 在七律《送瘟神》二首中,第二首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春风着意化为桥”,初稿是 “红雨无心翻作浪,春风有意化为桥”“无”和“有”构成对仗,无论从意境从字面看,已经是够工整的了,但是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最后还把“无心”改为“随心”,把“有意”改为“着意”。这一改,全诗就更加生动、形象,更富于诗意了。

在七律《登庐山》中,首联对句“跃上葱茏四百旋”初稿却是“跃上葱茏四百盘”“盘”和“悬”在《平水韵》中固然分属不同韵部(盘属于上平声“十四寒”,“边、悬、天、烟、田”属于下平声“一先”),但是从诗歌用字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诗味”来看,以“旋”字代替“悬”字确实要优胜得多。在这里也使我们看出作者用韵是何等的严格。

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上片“原驰蜡象”一句中的“蜡”原来写作“腊”字。“腊象”看来似乎有点费解,但是改作“蜡象”,不仅跟上句“山舞银蛇”中的“银蛇”构成极为工整的对仗(《沁园春》词这两句要求对仗,“银”和“蜡”都象征白色),而且形象、生动、更便于理解。

象这样的例子在毛泽东诗词中是很多的。

学习古典诗歌的锻句炼字,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应当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当代诗歌创作的水平。无论谋篇也好,锻句也好,炼字也好,贵在以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为了争奇斗胜。贵在以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关于这点,前人早已有所揭明。如赵翼就曾经说过:“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如果不注意“真炼”,一味追求字面的奇险,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古代诗人不乏这样的例子。清代诗论家袁枚所著《随园诗话》中记载了一则“扶南三改《周瑜墓》诗,而愈改愈谬”的故事。故事中说,有个叫扶南的诗人,年轻时写过一首题为《周瑜墓》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看来还比较工稳。可是到了中年,他却把两句改为“大帝誓师江水绿,小乔卸甲晚妆红”。字面似乎雅了一些,但却显得牵强。到了晚年,又把它该做“小乔妆罢胭脂湿,大帝谋成翡翠通”。袁枚不禁斥之曰:“真乃不成文理!”过分雕琢,弄巧反拙。我们应当引为殷鉴。(待续)西风瘦马文/铃歌编辑

第二篇:古代诗人的风格及诗歌语言风格特点

古代诗人的风格(举例)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 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幽寂静穆;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常见诗歌语言特色与风格

1.平易: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S226;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S226;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0.洗练:语言表达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 “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道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杰出的诗人在创作中往往形成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幽寂静穆,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以及(孟)郊寒(贾)岛瘦和“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

第三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一、鉴赏散文中的句子的角度:

结构上:扣题,引出,开门见山,总领,总结,首尾或前后呼应,承上启下,铺垫,伏笔。

内容上:本句内容概括,突出主旨 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虚实、动静、联想与想象。 散文的语言特点:

朴素自然美:口语化,方言色彩。朴素无华,亲切感人,充分展示作者的情感。

含蓄美:含义丰富深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哲理,借景抒情。) 音乐美:(叠词、句式上整句为主或整散结合)节奏明快,音节和谐,富有韵律,给人以音乐美。

绘画美:(多种修辞,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 典雅美:(文言词汇多,引用或化用古人诗词)语言典雅。 诙谐美:幽默 简洁美:短句子。

细腻美:细节描写或表现情感细腻。

二、标题的好处:有好几种作用,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一般作用有: 第一,作为全文的线索 第二,点明主旨 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 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

第六,虚实结合的含义。有的标题是有多层含义,字面的和深层的。

第七,标题也反映作者感受,奠定情感基调。 第八,小标题。作用:格式新颖条理

1 清晰.能够很好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反复:同样的词语,同样一句话连继或间隔地在文章中出现,叫反复。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间隔反复还能前后呼应,使结构整齐。

四、开头的作用

1、点明文章主旨。 2、定下文章感情基调。 3、引出下文。

4、交代写作意图。 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6、写景为了渲染气氛。

7、介绍人物。 8、抒发感情。

9、与结尾相呼应。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6、如果开篇是倒叙,那么,首段还兼有设悬念的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碰到景物描写,我们如何全面理解、准确分析其表达作用呢?

首先,我们应从思想内容上考虑。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比如《春夜喜雨》,

2 诗人精微描摹润物的春雨悄悄降临的景,以抒发诗人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之情。

二、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

三、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

四、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

五、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

其次,要从结构思路上考虑。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种作用一般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果树园》开头集中笔墨写果园明丽宜人的晨景,为全文定下欢乐的感情基调;而《故乡》开头的描写,定下的基调则是灰黯的。

二、起线索过渡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段落衔接处。《听潮》就是以潮涨潮落的景色变化为线索的。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景物描写一般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小说、戏剧中较常见。《碑》一文中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就将故事不断推向高潮。

四、暗示人物命运

五、另外,还应兼顾到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描写常常使语言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当然,有些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元的,这时我们要作综合分析。比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当时的悲凉心情和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又交代了背景,揭示了中心;还为全文定下了灰黯的感情基调。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归纳整理,我们也就不难准确分析、全面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是否借景抒情。 是否绘声、绘形、绘色。

是否从多种感官描写。

是否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 是否虚实结合或以实写虚。 是否联想与想象。

是否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里到外,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或顺序相反。 是否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修辞。

语言上是否有朴素、含蓄、音乐、绘画、典雅、简洁、诙谐、细腻等特点。

第四篇:公文的语言特点

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庄重、准确、朴实、精炼、严谨、规范。这些特点具体体现在公文词语、公文语句、公文表达、公文修辞中。

公文词语的选择

在选择词语的过程中应注意: 认真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使词语的意义符合客观实际;注意分辨词语的感情色彩,以正确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注意词语声音和语调对语义的影响,以提高表达效果;注意词语间的正确搭配,遵循语言法则;注意公文具体使用场合对词语风格的要求,维护公文的严肃性及强制执行性;注意针对公文具体收受对象的特点选词,以“有的放矢”便于理解和执行;注意根据公文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物的特殊性质选词,以获得更加鲜明直接的表达效果;注意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选词,以维护公文的完整有效性;注意根据文种的不同特点选词,以保证语言得体而有力;注意词语的规范性,以提高公文沟通的效果,扩展沟通的范围。

公文中特殊事物和概念的表达要求

在对公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和概念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除了必须遵循一般的语法规则、逻辑规则之外,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要求。其中特别需要注意:时间的表达;空间的表达;职务、姓名的表达;数量的表达;范围的表达;程度的表达;语气、神态的表达。

公文修辞

公文修辞在其所追求的效果方面,重准确鲜明、质朴平匀、精练顺达,反对含糊暖昧、繁冗堆砌、轻浮造作,重内在美而不只求形式美;在修辞手法方面,以消极修辞手法为主,以积极修辞手法为辅,重在选词炼句及章法方面下功夫,审慎使用修辞格。

公文专用词语

由于表意和表现特殊色彩的需要,公文中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这些词语词形确定,词义精确特定,用途稳定专门,并为从事公文工作的人们所熟悉,它们就是公文专用词语。正确地使用公文专用词语可使写者顺手,读者便当,保证表意精当得体,理解精确周严,可提高制发和处理公文的质量与效率。依照具体用途的不同,公文专用词语可被划分成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称谓词语、领叙词语、追叙词语、补叙词、承转词语、祈请词语、商洽词语、受事词语、感盼词语、令知词语、告诫词语、见解词语、判定词语、时态词语、目的词语、报送词语、颁行词语、核查词语、结尾词语等。

公文语言表达的简化

简化公文语言表达的方法主要是: 取消、压缩、替代、合并。

公文中避免歧义的一般方法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文件中,歧义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语病,它将使作者与受文者对文件内容无法建立一致的理解,无法实现沟通目的。因此,必须避免歧义的出现。

歧义的出现是有规律的。

消除歧义的主要途径是语言变换;禁止滥用省略;在语句中增加必要的限定修饰成分;禁用夸张、拟人、反语、双关等修辞格;语调一般不附加语义,必须附加时用标点符号作为辅助表达方式,保证语句含义单一明确;以上下文提供尽可能充分的语言环境。

第五篇:演讲的语言特点

要了解演讲的语言的特色,让我们先来了解下演讲的性质,演讲说白了就是一种是以宣传鼓动为目的,带艺术性的严肃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演讲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出,演讲是一种以宣传鼓动为目的,宣传并让听众接受某种观点的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既然要有鼓动的效果,其语言特点肯定不同于一般的的语言表达。

演讲的性质决定了演讲与朗诵存在很大的不同,演讲与朗诵的范畴不同,演讲属精神实用艺术,侧重于宣传鼓动。朗诵属表演艺术,侧重于欣赏演讲的选题有很强的现实性、时代性。朗诵的材料有很大的超越性。演讲讲究激情,其语言有特殊性。有生活化的舞台语言,有舞台化了的生活语言,演讲一定要有激情点(高潮)。朗诵追求意境,其语言属舞台表演语言。

而演讲更不是一般的报告,内容上,报告注重政策性、权威性、指导性。演讲注重典型性、鲜明性;语言上,报告要求朴实,感情表达不要求大起大落,基调平稳。朗诵必须要有起伏。演讲不是表演,是表现,要注重控制情绪,最好的演讲员是他的眼泪在眼匡里,而听众的眼泪在脸上。

既然演讲不同于朗诵,又与一般的报告存在很大的不同,那么演讲的语言特色到底是哪些呢?

演讲具有其特有的手势语言。手指语言:“大拇指”动作一般表夸奖、很好,但有时表高傲的情绪;“十指交叉”一般表自信、敌对情绪、感兴趣:“抓指式”一般表控制全场之势:“背手”可给自己壮胆,镇静,也表自信,但对有的人是种狂妄表现:“手啄式”表示不礼貌的动作,本身就有一种挑衅、针对和强制性。以上都要看具体环境和当时面部表情。手掌语言:“向上”表示诚恳、谦虚:“向下”表提醒、命令:“紧握伸食指”带有一种镇压性:“搓掌”表期待,快搓表增加可信度,慢搓表有疑虑:“手掌向前”表拒绝、回避;“手掌由内向外推”表安慰、把所有的问题概况起来:“劈掌”表果断、决心。手臂语言:“手臂交叉”表防御:“交叉握拳”表敌对:“交叉放掌”表有点紧张并在努力控制情绪:“一手握另一只手上臂,另外一只手下垂”表缺乏自信。

演讲更有其极富特色的眼睛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嘴巴可以说话,眼睛不能说话,眼睛的奥妙,在于它是真实的。可以编出一千句、一万句谎言,却不能遮挡眼睛的真实性。眼睛注视用得多的有三种:(1)凝视。集中目光看对方,如果是公事,目光限制于前额到双眼,使人感觉你很诚恳认真;如果是社交,就看双眼到嘴三角区;如果是关系非常亲密的朋友,就看双眼到胸。(2)环视。眼睛向前然后有目的的扫一下,好处是使所有听你讲话的人都注意了你,不觉得你在和他(个人)交流,能较全面地了解听众的心理反映。而且可根据你的环视随时调整说话的节奏、内容、语调,把握说话的主动权控制住。(3)虚视。就是似视非视,演讲就需要这种虚与实的目光交替,“实”看某一部分人,“非”看大家,演讲要作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演讲的又一大语言特色就是其表情语言了。表情语言。每个人都有面部表情,脸上的每个细胞、每个皱纹、每个神经都表达某种意愿、某种感情、某种倾向。面部表情是最准确的、最微妙的人的“晴雨表”。人的面部表情贵在四个字:自然,真挚。面部是思想的“荧光屏”,演讲的面部表情一般要带微笑。

演讲还要保持口语的朴实风格。演讲稿必须是叙述型口语化的。这种风格的语言平易、上口、入耳、便于传播。演讲是“讲”给别人“听”的,这种“双边活动”要求“讲”与“听”中间不能有梗阻。而讲的声音是短暂易逝的,要想让人听准、听懂就得说听众熟悉又经常讲的语言,且要用一口气说完的短句。

演讲作为一种高级的口语表达形式,对语言的要求极高。认识和了解演讲语言的语体特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驾驭这门古老而崭新的传播艺术。

上一篇:收费站设备维护范文下一篇:诗歌鉴赏有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