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究——基于鄂州市的调研数据

2022-10-01

1 引言

在原有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农村养老体系面临崩溃的新形势下, 老人面临老无所养, 老而难养的现实困境。勉强可以维持养老成本的农村老人, 又面临心理需求难以进一步满足的尴尬境地。如何搭建一种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老人, 又能给予其精神慰藉获取心理满足的农村养老模式, 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极大的现实意义。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是一种尊重农村老人传统生活习惯的新型养老模式, 融合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者的优点, 其模式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的帮扶与慰藉, 更加适合解决农村当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政府很难用充足的经费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状况。

由于我国的互助养老模式起步较晚, 关于我国互助养老的研究十分有限。王强 (2013) 以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 利用社会保障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养老模式等相关理论, 分析了目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制约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因素, 提出通过转变观念、丰富互助内容、整合养老资源、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完善法规政策等措施加以完善。赵悌伟 (2015) 利用钻石模型分析探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得出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养老中的优点, 给出完善补充互助养老模式的初步构想, 针对此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农村养老志愿服务、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以及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提升措施。陈静, 江海霞 (2014) 提出应重视老年人群体构成和老年个体需求的异质性, 关注老年人同期群的身心特征, 协助互助小组制定调适互助行为的规范, 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保障“互助养老”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变量与模型构建

互助中心的老人因为其自身的差异, 会极大地影响其在互助中心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本文从个人特征、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和家庭状况四方面来衡量互助中心老人的异质性, 个人特征下设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三个观测变量, 健康状况下设健康程度和自理能力变量, 经济收入下设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变量, 家庭状况下设子女数和婚姻状况两个变量。另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五个维度出发考察老人在互助中心的满足程度。每个潜变量都对应着若干观测变量, 而每个观测变量又有着各自的现实含义。各潜变量和观测变量的设置如下表所示。

3 数据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根据鄂州市公布的《2014年全市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工作检查验收情况通报》, 本次调研选取了湖北省公布的互助养老试点地为调研地点, 具体包括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幸福小区, 考核结果为合格的华容社区、新街社区、楚藩社区的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在互助照料中心活动的各位老人展开。调研共获得了224份问卷, 经整理后获得完整的有效问卷210份, 问卷有效率达到93.75%。问卷也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测。

从性别分布来看, 男性受访对象略高于女性, 但男女基本保持平衡。从年龄分布来看, 65-70岁的老人是互助中心的主要群体。文化程度方面, 老人大多为文盲、小学和初中的文化水平, 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分布较少。婚姻状况方面, 单身的老人和非单身的老人分布基本平衡。在全部受访老人中, 70.48%的老人表示自己未和儿女同住, 约89.52%的老人选择了儿女给予自己的照料一般或不太充足。通过了解到, 老人的子女们大多在县城或较大城市外出打工, 留在村镇的较少。这也反映出了,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农村空心化严重, 空巢老人情况普遍。这部分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是需要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针对互助中心情况评价的问题中, 费用、配套设施分为以4.38和4.10的分数排在老人影响老人满意度的前列。这也不难理解, 老人对价格与费用是较为敏感的, 也追求较高的性价比。其次, 老人参与模式的时间也影响着其参与体验。中心的运营时间、中心占地面积、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数量、角色定位分别以2.56、2.94、2.50、2.94的评分略低于均分3分。

() 异质性指标与需求满足层次。接下来, 我们进一步分析各种异质性指标对老人需求满足层次的关系。本文使用SPSS22.0将异质性指标分别与五种需求层次进行相关性分析, 以期获得变量间的相关性指标。

通过相关分析可得, 除自理能力和老人环境整洁需求、自理能力与老人生活照顾需求、婚姻状况与生活照顾需求三组变量相关性显著外, 其他变量间相关性并不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关系。本文调研的这几所互助照料中心, 并没有采用老人入住中心的模式, 而是老人仍然居住在村内的自己家中, 早上起床后来互助中心休息娱乐。因此, 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在互助中心体现的并不十分明显。自理能力弱的老人, 踏出家门后更需要他人的帮助来使自己处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 因此对生理需求的满足也更为显著。

在安全需求方面, 老人的自理能力不同对安全保障和锻炼需求的影响程度也表现出了显著影响, 老人的健康程度和安全保障指标间也显著相关。这也符合我们常理的心理预期, 身体状况较差、自理能力较弱的老人会更重视自身健康方面的保障, 对这部分老人施以格外的健康关注会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在互助中心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在情感与归属需求方面, 年龄和子女数对子女联络变量的相关性显著, 其他的指标并没有对需求满足情况产生明显差别。对年龄较大和子女较多的老人, 在互助照料时多关注其情感与归属因素, 能较大地提升这部分老人的满意度。

在老人的尊重需求层面, 文化程度和自理能力两项指标和感到尊重显著相关, 健康程度、自理能力和公平对待相关性显著, 文化程度和适当融入显著相关。老人的自身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可能是其产生自卑心态的原因, 因此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对提升老人在互助中心的幸福感也有显著贡献。

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 自理能力和婚姻状况与发挥特长指标显示了显著, 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程度和提供帮助指标显著相关, 自理能力和继续学习之间显著相关。在互助中心的角色分配上, 可以为文化程度较高、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提供志愿者类适当帮助他人发挥特长的角色, 可以在其发挥余热的同时, 较大的提升其幸福感。

4 研究结论

(1) 对于互助中心而言, 尽可能地降低费用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吸引更多老人参与进来、提高已参与老人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互助中心应利用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 在利用好政策优惠的同时, 搭建起社会企业、爱心人士和村民的良好生态圈, 共赢乃至多赢是模式走下去的必然选择。

(2) 在模式中, 不能笼统地“一锅烩”, 而应根据老人的自身异质特点照顾其独特需求。对于自理能力有限和健康状况较差的老人, 对其的平等看待和适当帮助更能提升其在互助中心的生活幸福感。对年龄较大和子女较多的老人, 在互助照料时多关注其情感与归属因素, 能较大地提升这部分老人的满意度。在互助中心的角色分配上, 也可以为文化程度较高、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提供志愿者类适当帮助他人发挥特长的角色, 可以在其发挥余热的同时, 较大的提升其幸福感。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 原有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农村养老体系面临崩溃的新形势下, 农村老人面临着老无所养、老而难养的现实困境, 农村空巢养老成了重中之重。本文着眼于新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老人的异质性特点出发分析影响模式中老人幸福感的各种因素, 探讨如何使模式中的老人生活得更幸福与快乐。

关键词:互助养老,需求层次理论,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干咏昕.中国民间互助养老的福利传统回溯及其现代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7) .

[2] 薛苗.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J].管理观察, 2015 (33) .

[3] 王强.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3.

[4] 赵悌伟.基于钻石模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以济南市苗海村为例[D].山东财经大学, 2015.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下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机APP软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