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

2022-10-01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

1.1 不良贷款占比偏高, 潜在信贷风险大

不良贷款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扰国有银行的难题, 但是国有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 采取严格措施控制资产质量, 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降”。尽管如此,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无论是余额还是占比都高于世界公认水平之上, 四大国有银行与国际上同类银行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严重影响了其盈利能力。

1.2 商业银行资金运营渠道单一,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集中

在信贷风险中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 商业银行资产投向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于贷款。同时, 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重不大, 银行的资产运营渠道过于单一化。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占比大多都在90%以上, 这部分收入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资产一旦出现风险, 使银行经营的风险以信贷风险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 严重影响银行生存和发展。

1.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日趋集中, 信贷风险增大

我国短期贷款主要是工业贷款及商业贷款, 二者合计几乎占全部短期贷款的一半, 而投向私营及个体和三资企业的贷款比重过低, 二者加起来还不足十个百分点, 投向乡镇企业的贷款也不多。信贷过度投向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 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不甚合理, 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一些行业, 信贷风险增大。

1.4 产能过剩严重, 潜在引发信贷新风险

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12月份通告当前国内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对商业银行而言, 产能过剩不但可能诱发信贷风险、新增不良贷款。由于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多数是集团企业, 在前几年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众多商业银行竞相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企业, 使其银行信贷资源在这些企业行业中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银行业, 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 其承担的信贷风险增大, 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外因

2.1.1 政府的指令性贷款和政策的制约

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 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有所好转, 但这种现象仍比较普遍。如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必须对企业等技术开发、进步提供贷款支持, 且贷款利率很低;为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对贫困地区提供扶贫贷款等等。这些政策性贷款由于受政府命令的影响, 一般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 借款人对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都缺乏足够的严肃性,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 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1.2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和信用缺失

企业和银行之间是“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关系。事实也表明: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是由企业经营原因导致的。社会信用的缺失会产生道德风险。企业在注册资金上造假, 在会计报表数据上造假, 骗取银行贷款, 并以各种形式拖欠、逃废银行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有些企业赖账思想严重, 企业之间相互大量拖欠形成难以解开的债务链, 无法回笼资金偿还银行贷款。

2.1.3 金融体系不健全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但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 而且不利于商银行深化改革和运营效率的提高, 最终不利于银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利率管制问题。

2.1.4 法律机制不健全

法律体系不健全, 导致金融市场极不完善和规范, 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法律机制的不健全, 还表现在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 使商业银行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2.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因

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完善, 水平不高是形成信贷风险的重要内部因素。从制度体系上看, 内部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从管理体制上看, 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意识不断增强, 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但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 仍有缺陷, 主要是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 缺乏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分析工具不科学;各种风险管理综合协调程度不高, 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缺乏独立的风险监控程序, 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从经营机制上看, 决策机制不健全, 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 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充分制度化。

3 商业银行应对信贷风险的对策

3.1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或提高资本充足率仅仅是浅层次的改革, 而更深层次的改革应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约束机制。其基本要求是, 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这是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根本途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就是建立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相适应的金融产权制度, 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得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 实现政企分开, 产权明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另一基本要求。继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上市之后, 2006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先后上市。通过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帮助解决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资本金不足问题, 实现产权股份多元化, 对化解信贷风险有重要意义。

3.2 加强银行内部管理

为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 应从注重银行内部管理入手, 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完善审贷分离制度,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贷后管理, 进行贷款跟踪。总之, 完善内部控制, 防范内部风险, 加强全程控制, 实现从以补救为主的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控制转变, 从而提高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

3.3 加强信贷文化建设

信贷文化是指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做好信贷工作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相对照而言, 强有力的信贷文化能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大力提高信贷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树立信贷队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通过对员工思想道德教育, 帮助信贷人员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形成“一心为公、敬业奉献”的信贷文化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提高信贷队伍的业务素质, 使信贷人员充分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提高贷款风险的分析、判断能力。

摘要:近年来, 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直是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 因此,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现状介绍的基础上, 分析了信贷风险的成因, 并提出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 张云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分析[J].甘肃农业, 2006 (12) .

[2] 郦国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 2006 (11) .

[3] 范昕昕.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 2006 (22) .

[4] 刘澜飚, 王博.国有商业银行处置迟缓现象分析[J].金融研究, 2006 (3) .

[5] 赵洪丹, 李海红.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J].时代经贸, 2007 (88) .

[6] 吴小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8 (7) .

上一篇:基于NGN网络几种测试的探讨下一篇: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究——基于鄂州市的调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