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赏析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流浪者之歌赏析范文

流浪者之歌

作者简介: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八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

这首乐曲是一首纯灵感的作品,作品的素材来源于匈牙利吉卜赛民族音乐,是作者根据在不达佩斯旅行期间听到的几首吉普赛旋律写成的,所以它具有匈牙利风格,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渲染手法突出了这个流浪民族浪漫不羁的性格。仿佛可以看到吉卜赛人是怎样地流离失所,又是怎样地在临时驻地欢乐地起舞。因为它倾注着作者的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悲怆、热情、希望、坚韧。堪称是一部刻画吉卜赛民族的音乐杰作 。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乐曲以缓慢和飞快速度轮流出现,来表达吉卜赛民族的这种性格特征。旋律中散发出吉卜赛风格感人至深,.描写了这一民族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演奏技巧得到相当完美得结合。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全曲由四歌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序奏中, 独奏小提琴在G弦上强劲地奏出了用典型的含有两个增二度、四个小二度的吉普赛音乐调式写成的饱满而又带又装饰性、宣叙调般的主题旋律,这个旋律沉重、悲怆、惆怅、凄楚,带有悲剧性色彩,一下子就勾画出了流浪的吉普赛人忧郁又刚强的民族性格。它不仅是序奏的主题,也是全曲的灵魂。听之令人动容,终身难忘!

第二部分徐缓地奏出了流畅、带有倾诉性的旋律,当这一主题呈述后,时而插入快速的华彩段落,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即兴性特点。在这其后又引出了新的音调,作者在这部分里,更加充分地运用了小提琴各种演奏技巧:跳弓、滑奏、双弦、左右手的拨弦及泛音演奏等等,使乐曲成为典型的小提琴独奏曲。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只有14小节,堪称世界上最著名的慢板主题之一,这一部分是根据匈牙利作曲家艾勒梅尔.升蒂尔迈所作歌曲改编而成的一段令人难忘的旋律,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简直是刻骨铭心。犹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千古名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一旋律广为人知

第四部分:急变为极快的快板,与第

二、三部分反差很大,对比强烈,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音符一如冲破堤岸的潮水引领听者走进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运用小提琴高难度技巧演奏出来的洋溢生机的音符,反映出吉卜赛人虽然过着流浪的生活有着满腹的心酸,但却具有热情奔放、开朗乐观的性格,能歌善舞的一面。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顿音奏法所构成的快速节奏的音乐,将音乐推向热烈顶点,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全曲结束时的两个和弦拨奏,有力而干脆,犹如吉普赛人豪放而又兴奋的喊叫声。

第二篇:《流浪者之歌》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2、认识小提琴。

3、了解吉普赛人。

教学重点

体会小提琴在演奏乐曲时的旋律性和技巧性。

教学难点

用小提琴演奏乐曲。

教学方法

欣赏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吉普赛人吗?了解他们吗? 生:„„

师:吉普赛人是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他们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他们用流浪抒写着一代一代的历史,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他们中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吉普赛人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三、新课教学

1、作者简介。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八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2、欣赏乐曲。

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3、分段欣赏。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

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

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这一旋律广为人知。 第四部分

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 有与第

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4、感受小提琴独特的音色,体会小提琴独奏的旋律性和技巧性。

四、小结

《流浪者之歌》总的来说先抑后扬的。前面三部分的悲伤在为最后的激昂酝酿,这使得乐观的主题更能给人以震撼。萨拉萨蒂通过自己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完满的表现了吉普赛人或者说旅行者的感想。其实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流浪者之歌》是为追梦人写的,那些追逐自己梦想的人,不就是一个个成功路上的旅行者吗。路上总会有荆棘,总会有那么个夜晚我们想起家乡,想起最初开始的地方,然后看着自己现在依然一事无成,所执着的依然遥遥无期,这时候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走下去。《流浪者之歌》告诉我们,即使你一直忧郁悲伤,不被人理解甚至看不到希望,只要还有梦想,就像吉普赛人还有他们的音乐舞蹈,就应该乐观的走下去。结果无从知道,也许结果本来就不重要,就像吉普赛人为何流浪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个过程,是这一路的风景,我想,这也许就是流浪的意义吧。

第三篇: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

观后感

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

班级:微电子技术一班

姓名:夏瀚涛

学号:200931261185

指导教师:邓晨霞

正文:

在最后一节舞蹈欣赏课上观看了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先生的”流浪者之歌“感慨颇深。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对文艺类的舞蹈不是很了解,更别说在舞蹈中也不算很流行的现代舞了。但是,今天看了流浪者之歌,不知不觉深受感动。让我这一个门外汉也情不自禁的深深的沉醉到其中。

流浪者之歌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第一段 痛苦的昭示

开场时,就被那忧伤的曲调和震撼人心的舞美所吸引。一个僧人,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上面不断地洒下谷物,灯光照在谷物上,谷物似水流从他的光头上流泻,在足下堆积。他应该就是婆罗门之子乔达多·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在他身后是群舞,有男,有女,着素衣,有的手持棍子,在痛苦中挣扎。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如如不动,是世间变幻的写照。

全剧没有一处布景和实景,三吨半稻米便是整部舞作的全部舞美。金黄的色泽,与灯光配合制造出质朴而别致的舞台效果。也许很多时候这几吨稻谷成了卖点,但是我们不仅仅的来看稻谷的,我们要看到稻谷的意味。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开始的时候衣衫褴褛的人们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沙漠的原野,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第二段 自我的鞭挞

演出中另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舞者手中的棍子。棍子表达的是对自我的防护,对外界的敌意。干枯的树干象征着生命的干枯,了无希望,上面绑的铃铛,不时发出清脆的声音,那也许是人心中对希望的呼唤,是对神的呼唤。我注意到,开始一段的铃铛好像是很少的,不是每个都有的,到了这一段好像就每根棍子都有了。是不是对希望对神的呼唤越加强烈了呢?

在舞剧的中期,男人们拿着绿色的树枝抽打自己,让我看得触目惊心。随着他们的自我鞭挞,我的内心也在经受着鞭挞。绿色树枝是希望的象征,是谁不让的生命的希望的希望不能发芽,是人自己,既折磨了希望也折磨了自己。此时我心中只有念头:人的不自律才是痛苦的根源。一切都存因果,此消彼长。自我谋取到眼前的那点利益也不过是截了自己的脚补自己的头这样的蠢事。人的自我是就那鞭挞着希望和鞭挞着自己的树枝,就是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众生的痛苦。

第三段 物质欲中沉溺

那个全身只着一根带子的男人,和一堆稻谷从空中重重砸下。前面的舞者如果说表现都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始终站起跌倒,牢牢地被吸引在大地上,(在人智学中,大地也代表着物质)那么这健硕的男子(肌肉非常之美)定是个富足的人,也许他拥有许多的粮食和黄金。(这里稻谷可以解释成黄金,财富)那么这一段,这个男子也始终贴在谷堆上,他只是挥霍,挥洒那些稻谷抑或黄金,他几乎连向上的力量都没有,他沉溺在这些物质之中。

第四段 爱的力量

到了双人舞阶段。这里男舞者背起了女舞者,向着光的方向前进,前进„„好像整个舞蹈,只有在这里出现了两对双人舞,我理解为,爱的出现。这个爱也

许仅仅是两个人的,爱的对象只有那一个,但这至少是爱。拯救的力量就是在爱的依稀微茫之中。

在此过程中,两对舞者之外还有一个孤独的男舞者,执着棍子盲目地追寻„„,似乎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她。

第五段 心无杂念

不记得顺序了。全场暗淡,没有音乐,唯有僧人静静站立,谷物簌簌倾泻在他的身上。我觉得这是个观照的暗喻:我只是个通道,世界从我身上流经,不来也不去,不多也不少。在这里我也试着作了一下静心:看着谷物在灯光中飘落,听着簌簌流泻的声音,不存一念,天地间只有我独自存在。

第六段 火的仪式

舞其实每段都是一个仪式,那么在本段中的仪式感就很明显了。爱出现了,火-光明之子也就出现了,这里男女围着火跳舞,我好像出神了,感觉自己好也跳上了舞台和这些舞者在一起祈祷,祭祀。我冥冥中觉得这个场景是如此的熟悉。如果真的如斯坦纳说的:想像的生前的反射。我就该相信这些事情也许真的曾经在我身上发生过。

第七段 谷物瀑布(光的降临)

这段是高潮,突然谷物如瀑布(两排)从上方倾泻而下,灯光辉煌了起来,人们在欢呼。谷物这时犹如暴雨,“暴雨”过后,居然有烟(携带在谷物上的灰尘)冉冉升起,整个就是雨过天晴:蓝色天空里飘着白云。

第八段 背后的耕作者

以上的部分就已经结束了,但是贯穿整个舞蹈我看到了另一个隐藏的地方,也是隐藏的寓意。那就是贯穿整场的那个拿着耙子的默默的耕作者。前面部分的时候,他一直是以人肉背景的姿态出现的,无论民众如何痛苦,找寻„„他都如一个毫不相干的形象独自耕作,那时我就冥冥中感觉,这个人肉背景很重要。果不其然,后半场,这位耕种者独自出现,用耙子在舞台上静心划出了20个同心圆,约30分钟。很多人都会注意到那位一直纹丝不动站了90分钟的僧人,而我对那位耕种者却念念难忘。我在翻看豆瓣相关资料的时候,好像在一个访谈中,林老师说:“在这个舞蹈中僧人和耕种者的地位同样的重要。”

我感觉这个耕种者其实就是僧人,也就说都是修行者,或者说是修行者的一体两面。参禅有止和观两种方法,如果说僧人做的是观,那么这位耕种者做的就是止,一切的痛苦挣扎精神的焦虑都在土地地耕作中停止。

无独有偶。在看影片之前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位修行者要去长途跋涉,准备突破最后的障碍。最后他来到沙漠的边缘,他感觉到自己正笼罩在莫名的空虚中,不管走那条路都是同样的空虚和寂寞。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眼泉水,水珠不断冒出,又重新被沙漠吞噬。同时也有两个不同教派的修行者来到这里。三人在此顿悟。他开始返程,再一次经过曾经路过的一个花园,他停留了下来,有位老人在等待着他,老人说:“如果某人像你那样,从遥远的他乡找到回家的道路,他必然会热爱这温润肥沃的土地。他知道生长的一切必将会死亡,死亡同时也孕育着生命。”流浪者答道:“现在我归顺大地了”。从此他精心呵护她的花园。

不能说这个故事和流浪者之歌是非常契合的,但和舞蹈结合起来看,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流浪的终点是归顺土地,修行的终点也是归顺土地;精神的归属是肢体劳动,痛苦的终结是默默耕种。

耕种者是有福的,纯朴的劳动者是神的厚爱。我记得耶稣诞生的故事中,神就是托梦给两个看上去脏兮兮的牧羊人去祝福的。所以我觉得修行是两面的,一

面是精神的追求,一面是生活的劳作。

感想 :

舞蹈播放结束,但是我还是久久的不能从刚才的意境中解脱出来。之前看过《婆罗门》一书中有下面一段话:“如是我闻。不旅行的人绝无快乐,罗希塔!活在人的社会,最善良的好人也会变成罪人„那么,流浪去吧!

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修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

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随身和他一起移动。那么,还是流浪去吧! “

流浪去吧!多么诱人啊,又多么残忍啊!

可以看出,“流浪者之歌”不只是一场舞蹈表演。它兼容艺术和文化上的多方指涉,却浑然合为一体„美好的台湾舞者以每根筋络,每块肌肉,全然投入地表达一场朝圣之旅中的圣洁感与祈求。

最后,舞到终段,黄金米瀑洒落,带出狂喜。这段超凡亮丽的剧场表现,迷醉着我们的想象力。

当你完全沉浸在这个舞曲中,你只会热泪盈眶。

第四篇: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开始于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 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赫曼?赫塞根据佛传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塞,四十五岁创作出经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又译:悉达求道记),故事主人翁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障与麻疯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盘两千五百年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他感动地叩头顶礼。

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这样就诞生了我们今天所能观赏到的舞蹈《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绝对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编舞者将三吨半稻谷搬上舞台,让我们得赏一场稻谷的盛宴:谷泉、谷河、谷雨、谷瀑、谷丘,及至满满一舞台金黄的稻谷。编舞者以乔治亚民谣作为配乐,那音乐雄浑,低沉,沧桑,长河一般的音符,蕴藏着无比的坚韧和力量,与舞蹈浑然天成。而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舞者,他们的一出场就让人震惊,让人感受到了求道之途的苦难。

一束细密的谷泉,从天而降,汩汩落在一个扮作僧侣的舞者的光头顶上。随后的90分钟里,他一动不动,合掌而祷,接受着稻谷(圣水)的洗礼。从高空垂直落下的稻谷,簌簌敲击着他的头顶,再飞溅到他指尖,再弹起,焰花一样美丽的弧线,绽放,落下,缓缓堆积在他脚下,小山一样。灯光下,粒粒稻谷本身就是舞蹈。金黄的,带着声响,线条流畅,路径华丽,亦动亦静。

沿着稻谷堆成的蜿蜒的圣河,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挣扎、跋涉、祷告、祭祀„„他们的舞蹈,虔诚、神圣、充满仪式感。那一次次扑向稻谷,或者翻滚、跳跃、旋转、鞭笞,都给人极大的震撼。他们肢体的动作,又是那样的由内而发,像是不可遏止的本能,全不是为舞而舞。

还有那个整场只与耙子为伍的舞者,将满台的稻谷一圈又一圈地耙出一个巨大的圆。耙这个圆,足足用了24分钟。那是何等的气场?从近景中看到舞者淋漓的大汗,再观他的专注疑重,无不让人惊叹。

《流浪者之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什么是沉思冥想?什么是躯体舍弃?什么是持戒奉斋?什么是屏息呼吸?那是从‘自我’中一种短暂的飞离、从生命的苦痛中一种临时的逃避;那是对生命痛苦的一种缓和、对生命愚行的减轻。”这是赫尔曼·黑塞 在小说《流浪者之歌》写的话。看完了林怀民编导的舞蹈《流浪者之歌》,我开始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流浪者之歌》正传达了一种忘我,一种生命痛苦的解脱。而这种忘我这种解脱,一方面需要精神的追求,一方面需要物质的劳作。

第一段---痛苦,那个僧人,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上面不断地洒下谷物,从他的光头上流泻,在足下堆积。他应该就是乔达多·悉达多,就是流浪的修行者。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 岂一个忘我可解?

飞流之下静定禅立,其中的定力和坚韧,自不待言。他在流动的稻谷中坚守着静,坚守着念,以不变应万变,愣是成了整个舞台上最牵缠人心的一角,也让人心生敬意。

在这段,那几吨稻谷自然也会成为卖点,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物质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开始的时候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这让我想到,物质上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永远抓在手中,若没有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只是在沙漠痛苦地穿行,看不到尽头是什么,看不到希望在何处。

第二段---自我的鞭挞,这一段中的男人们拿着绿色的树枝抽打自己,让我看得触目惊心。随着他们的自我鞭挞,我的内心也在经受着鞭挞。绿色树枝是希望的象征,是谁不让生命的希望不能发芽,是人自己,既折磨了希望也折磨了自己。这让我想到人的不自律是才是痛苦的根源。我们时时破坏自定的规则,嘴上嚷着要遵守规则,需要规则,要有社会公德,却不自律,亲手去破坏它们,使它们形同虚设,毫无意义,最后还在一味地抱怨,不满那些自己造成的错误。我们时时违背自己的良知,我们明明知道善的立场,却又不由自主地走到另一边,最后遭受恶果,深陷于痛苦中不能自拔。

一切都存因果,此消彼长。自我谋取到眼前的那点利益也不过是截了自己的脚补自己的头这样的蠢事。人的自我是就那鞭挞着希望和鞭挞着自己的树枝,就是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众生的痛苦。我们要从痛苦中解脱,就需要忘我,需要先自我解脱。

第三段,一个全身只着一根带子的几乎裸体的健硕男人,和一堆稻谷从空中重重砸下。前面的舞者如果说表现都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始终站起跌倒,牢牢地被吸引在大地上,(在人智学中,大地也代表着物质),那么这健硕的男子(肌肉非常之美)定是个富足的人,也许他拥有许多的粮食和黄金(这里稻谷可以解释成黄金,财富)。那么这一段,这个男子也始终贴在谷堆上,他只是挥霍,挥洒那些稻谷抑或黄金,他几乎连向上的力量都没有,他沉溺在这些物质之中。

那些穷人因为难以得到物质的满足而挣扎痛苦,而那些物质富足的富人们,他们沉浸在物质之中完全难以自拔,完全丢失了精神上的支撑,成为了精神上的乞丐,真正的乞丐。这不正是对我们现实中那些本末倒置、追名逐利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摸爬滚打地,而身心疲惫的人们的一种警告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却忽视精神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意义,物质只会让我们沉迷难以自拔,精神才能让我们忘我,以摆脱物质的痛苦,得到解脱。

第四段---双人舞(爱的力量),这里男舞者背起了女舞者,向着光的方向前进,前进„„好像整个舞蹈,只有在这里出现了两对双人舞,我理解为,爱的出现。这个爱也许仅仅是两个人的,爱的对象只有那一个,但这至少是爱。拯救的力量就是在爱的依稀微茫之中。在此过程中,两对舞者之外还有一个孤独的男舞者,执着棍子盲目地追寻„„

这让我想到爱的力量,爱给我们带来了陪伴的温暖,心灵的慰藉,让我们有了责任,有了动力向着光明,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而那些找不到爱的人就只能孤独地盲目去追寻人生,找不到方向和希望。所以我们需要爱,需要爱去让我们摆脱求道路上的困难。

以上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几段,还有就是那位当所有的舞者都来谢幕,包括那位无论是喜是悲也如如不动的僧人也来谢幕时,依然默默在谢幕的舞者后面拿着耙子耕作的耕耘者。他一直是以人肉背景的姿态出现的,无论民众如何痛苦,找寻„„他都如一个毫不相干的形象独自耕作,那时我就冥冥中感觉,这个人肉背景很重要。果不其然,后半场,这位耕种者独自出现,用耙子在舞台上静心划出了20个同心圆,约30分钟。

我感觉这个耕种者其实就是僧人,也就说都是修行者,或者说是修行者的一体两面。参禅有止和观两种方法,如果说僧人做的是观,那么这位耕种者做的就是止,一切的痛苦挣扎精神的焦虑都在土地地耕作中停止。流浪的终点是归顺土地,修行的终点也是归顺土地;精神的归属是肢体劳动,痛苦的终结是默默耕种。

耕种者是有福的,纯朴的劳动者是神的厚爱。那些我们现代人看起来蠢笨之极的手工劳动:木工、缝纫、烹饪、园艺耕种„„正是能把我们的精神的焦虑、飘忽的头脑深深植入大地的途径。这让我觉得修行(即忘我,从苦难中解脱)是两面的,一面是精神的追求,一面是物质的劳作。

《流浪者之歌》通过舞者们的的肢体动作呈现的是求道之旅,由此岸向彼岸的旅程,集祭祀、膜拜、修为、朝圣等等宗教仪式于一体。苦难的生命,朝圣之路就是生命之旅。求道,缘自信仰、渴慕,是精神所需。而代价,却必定是肉体的痛苦。舞者压低身姿、缓行慢舞,迟滞、痉挛、抽搐般的舞姿,沉重的呻吟或者吐纳声,皆为呈现求道之途的苦难。最终在那飞流直下的谷瀑、倾盆谷雨,带着巨大声响的壮观中,求道者们得到了光明,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在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流浪者的终点是什么。是忘我,是解脱,是摆脱苦难,是走向光明,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向那群衣衫褴褛的男女那样在物质中挣扎,而是像那个僧人一样追求精神,向那个耕耘者一样通过物质的劳作释放痛苦,这样我们才能得道,才能走向光明。

第五篇:《流浪狗之歌》教学设计

绘本描述

《流浪狗之歌》是一本寓意深远的无字图画书。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最佳童书插画奖,美国《父母选书》杂志图画书金奖,美国号角杂志童书银奖。 作者简介 编者:(比利时)嘉贝丽·文生 嘉贝丽·文生(1928-2000),原名莫妮克·马丁(Honlque Martln),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毕业于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后主要从事美术创作。 教学目标:

1、阅读绘本材料,通过倾听音乐、观看绘本、诉说感悟、写场景、感悟它流浪之旅。

2、看绘本,配文字。培养学生细致的读图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阅读中体验小动物孤独的旅程,懂得关爱小动物。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投入感情看绘本,引导学生看图、想象、体悟,走进动物物的内心世界,为场景配文字。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验小动物孤独的旅程,懂得关爱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没有文字的书吗,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同来欣赏一本无字的书《流浪狗之歌》。你会得到种阅读有字书籍得不到的快乐。 播放绘本

1、看绘本 介绍绘本:《流浪狗之歌》是一本寓意漂远的无字图画书。一辆在公路上飞驰的汽车,“嗖”的一声扔出一只蜷缩的老狗,狗拼命的追赶那载着它梦想,载着它希望的车奔跑,可它追不上,成为了一条流浪狗,开始了它新的生活。。 【设计意图】:了解什么是绘本及绘本的中心。

2、板书课题《流浪狗之歌》

3、齐读书名《流浪狗之歌》。

二、配乐再看绘本

她以流畅利落的笔调,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它去过原野、去过海边、去过山谷、去过喧闹的都市,

1. 哪一幅画面打动了你,看后谈谈感受? 2. 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孤独、寂寞、无助„„.. 选一幅场景: 温馨提示:

(1)生说感受。(初次感受)

(2)回顾故事内容:看看图,哪一幅画面感动了你。

【设计意图】音乐能够很快的把学生带入忧伤、惨淡的氛围中,能够更好的体会动物的悲伤心情。

三、三看绘本,品析场景。 选四幅画面,分享感悟 (1)看背影的场景: (2)矗立沙滩场景: (3)独坐山顶场景: (4)与男孩相遇的场景

【设计意图】删繁就简,感悟“忧伤——快乐”的情感变化。阅读教学注重合理取舍,在这次绘本阅读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重点,对多达54幅画面的阅读内容,做了合理的取舍。我着重选取了其中的4组图片。

四、串联故事

1归纳故事主要内容。

在一个偏僻的马路上,透过车窗扔出 “嗖”的一声扔出一只蜷缩的老狗,狗拼命的追赶它的主任,可一刹那间留下的只是轮胎淡淡的印痕,那载着它梦想,载着他希望的车渐渐地消失在了地平线的前方,开始了它新的流浪生活。

2、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再谈感受)

五、总结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阅读了一本耐人寻味的绘本——《流浪狗之歌》是一本寓意漂远的无字图画书。人人都对这只狗,甚至对这个流浪儿视而不见,只有他们,最后看见了彼此。关注流浪狗,关注流浪人,流浪永远都是一个沉重而感伤的话题。生活中有许多的无字绘本希望我们用心去洗洗品味。《大拇指》《爱心树》《小鸡和狐狸》

六、作业:小组合作交流,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七、板书 流浪狗之歌

孤独

寂寞

无助

关爱动物

五年级借景抒情练习

——《流浪狗之歌》绘本写作

杭州市天长小学

蒋军晶

教学目标:

1.在为无字绘本配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借景抒情,练习环境描写 2.在为无字绘本配文的过程中感受写作要把握基本的写作基调 教学思路:

1.第一遍“观看”无字绘本《流浪狗之歌》,交流阅读感受 2.第二遍“观看”无字绘本《流浪狗之歌》,观察重点画面 3.如果给无字绘本配上文字,你会选择给哪一幅图配文

4.师生共同为其中一幅图配文,交流合作中分享写作“技巧” 5.学生选择一幅图独立写作 6.分享、点评

上一篇:历史导言课教案范文下一篇:离婚的一般程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