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2023-01-23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暑期调查报告

桃元村居民收入与支出暑期调查报告 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测绘102班袁坤141001231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点提出,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直接给了农村居民增收打了一针兴奋剂,而农村建设的迅猛发展,对改善和调整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农村建设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很快便遇到了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就此,本人对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进入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根据近年桃元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情况,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桃元村农村居民。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方式。

四、调查时间:2011年08月07日――――2011年08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地域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情况。

六、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桃元村村民收入只有极少部分低于1万元,95%在2万以上,甚至有10%在10万以上的。而且村民收入差距不大。

从收入来源看有55%村民在家或在外务工,由于没有做生意的资本,一些年纪大的在家做泥瓦匠,木工、油漆匠,他们一般是在长期为别人修房子和装修房子,他们的收入一般较为稳定,而且收入还不错,就我们这里来说,一个月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当然是要每天都有事情做)。而青年夫妇和未婚青年只好去一些大城市进城务工。青年夫妇外出打工,一般工资1000—2000元每月。也有技术工人,他们的工资较高可以达到3000—4000至于未婚青年,一般都是初、高中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他们开始的工资也就1500元左右,不会太高。但如果干得出色,他们的工资往往提升得比较快,也会比较高。我们这附近就有好多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的。还有就是养蚕,我们村几乎家家养蚕,而且养蚕有80%认为效益好,有60%为主要收入来源。有少部分村民在家经商,我们这里所谓做生意,大都是出去开店铺,我们镇主要是经营打字,复印,耗材等方面的生意,大部分人还是能养家糊口,也有经营不错大赚了一把的,但做生意是必须承担风险,有时因为某种原因,或是多种原因,而使自己没有赚到钱,却亏了本,这种人如果做的好,运气好的话,一年的收入可能会有五万元左右,但如果亏的话,一次最起码也是一万左右。

村中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麦和玉米。村民人均土地较少,像我们家只有2亩多地,大部分又种桑,所以只有极少数种植经济作物。

大部分村民认为农业种植效益良好。

有60%的村民家庭收入呈持续上升趋势,另外的40%呈时降时升趋势。

家庭开支有95%用于家庭生活开支,40%用于子女教育,30%用于储蓄,还有15%用于工农业生产。而村民中55%没有子女上学,40%有1个在上学,5%有2个子女上学。

65%的村民略有储蓄,30%的村民持平,只有5%的村民入不敷出。而且入不敷出中大多数时经商。

税费改革对村民的促进作用一般,村民一般很少有大笔款项存入银行。

目前村民提高收入的困难有65%认为是缺少劳动力,20%认为是打工收入不稳定,10%认为

缺少资金。

村民有45%认为政府部门比较关心农民的收入问题,其他的认为一般。

七、原因分析

1、劳动力外流严重。这一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物价上涨给农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日常消费及各类开支不是靠单薄的农作物生产可以支付的起的。因而很多人放弃了传统的务农形式而投身外出打工的行列。部分人轻视农业生产,嫌乡贫旧。当然我们对这种现象无可指责,任谁都会被高回报率吸引,且这种养家糊口的方式也在各地区广为认同。但事实证明,外出打工的行列并非想象的吃香。一个人在外需要承担生活所有的开销,养家糊口成了不现实的空想。轻壮年出走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原先的农业由谁来管理?现象表明,老弱病残挑起了繁重的农务。而有些土地也开始荒芜,引起了资源的浪费。指望外出打工推动经济发展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该反思,以这种形势下去,谁来推动经济?哪种形势才能带领民众真正致富?

2、农民素质偏低。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村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很少。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不够高。大部分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很多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基本上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3、低保,医疗保险等福利问题。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本质目的是改善百姓的生活。而医疗保险,低保等问题也成了真正惠及百姓的关键。低保问题也并非表面现象那么明朗。许多孤苦无依的老人唯有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过活。日常的营养摄入根本不够,生活清贫如此却无人问津。更有反映所谓的低保并没有落实到实处。由于一些暗箱操作使得农村真正低保的农户没有得到低保而相对富一些的农户却莫名其妙的有权享受低保政策。养老保险的政策也由于投保费用高而未能实施。很多问题村民看在眼里却憋在心里,有不平却不知道提出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政府也只是做了表面工夫,未能真正替群众考虑到所有问题,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4、贫富差距问题。新农村推动了村经济的发展,在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贫富差距甚大。这样少数一批人通过大规模养殖种植或承包农业来发家致富从一开始的小规模经营到后来利用廉价劳动力逐步扩大规模。投资工业带来的巨大利润更是吸引富者集资生产。而贫困户既无资金支持又无知识储备,即使有心致富也无能力集资。虽说一个地区的发展肯定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但事实证明贫富两个极端正在不断扩大,虽说村里一些富裕者兴办工厂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但实际上是压轧廉价的劳动力,不提供技术资金,贫者想富也难。

5、物价上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归结到底一切问题都跟物价上涨有关。我们清楚地看到,菜价涨了,药价涨了,化肥价涨了。农业生产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农户的大部分收入。由于农业投资大,获利周期长,收入微薄,给农户带来了厌农情绪,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上升的物价和停滞不前的收入水平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可以看到农户的购买能力在下降。涨价的一系列变化慢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导致了青壮年外出打工的现象,地区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6、今年小麦价格比去年同期相比高出0.03元/斤,增幅约10% ,但随着需求的变化,又趋于平稳。近期玉米价格保持平稳。一是近期玉米价格走势将主要受制于政策环境和市场供应情况影响。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玉米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预计春节前后我市玉米价格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二是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再创新高。

7、耕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虽然国家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前提下鼓励土地流转,适当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但由于农民的土地保守思想严重,致使土地流转缓慢,导致了

诸多弊端。一是为了种地,致使一部分劳动力滞留农村;二是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造成农机具等重复投资;三是分散种植,不便于管理,不利于发展高效农业。

八、发展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外出务工,能否得到准确的就业信息,尽快找到就业机会,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技能培训方面,目前外出劳动力中,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因此,要更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政府及中介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能力,扩大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规模和投入。同时让农民工与城镇下岗劳动者一样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和培训补贴政策,整合资源,加强力度,以促进农村劳务经济规模的稳步增长。

2、加快推进和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民工参加工伤、养老等保险的人数比例还偏低,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之一是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执法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社会保障覆盖到绝大多数农民工。

3、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农民工在现阶段仍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犯。目前,无论在外省和省内,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工伤得不到救治和补偿、工资偏低等权益受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维权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工会在农民工维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力度,完善劳动纠纷审议处理机制和有关司法程序,加强对农民工维权的舆论监督。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在本县本乡就地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将有效增加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的数量,缓解向大城市转移就业的诸多压力。县域内的转移就业又能产生多种消费需求,进一步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就业增加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良性循环。

5、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植力度。一是要加强政策扶植,各级政府要出台具体的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二是要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增强针对性,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三是要解决农民工创业的融资、用地、信息、生产和销售等服务问题,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四是对返乡创业没有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应尽量安排就地再就业或联系再度外出务工。

6、立足农业特色。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部分人轻视农业生产,嫌乡贫旧的思想等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创造品牌效应,促进农户收入的提高。加强精神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嫌乡贫旧的思想。

7、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8、政府政策应该公开化明朗化。村民应该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些政策之所以难以实施是因为政府没有与村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例如养老保险遇到的阻碍可通过政府的扶持来解决。针对一些贫困户可实行暂时补助的政策,先由政府承担一部分费用,等受助者有能力偿还了再停止补助。实行人性化的政策管理。而低保问题应给予严格的等级划定并适当提高低保费用。

9、贫富差距一直存在但我们可以尝试缩小这一差距。实施互帮互助原则。有经验的成功者可以给贫困者传授经验与技术。而政府应该在技术与资金上给予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有序整合部门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和利用计划、财政、农业、扶贫、交通、民政等部门的优势,为村民创业贷款提供绿色通道。这样可以让创业者无资金方面的顾虑,也可以大胆创业。相关的风险政策也应该及时到位。

10、适当调整物价。物价上涨的问题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一个政策或一个举动就可以改变的。我们只能作出适当调整来缓解物价上涨对民众带来的压力。政府已经在逐步发挥它的作用减轻民众负担,各类补贴补助,限制物价无牵制上涨的政策也正在取得一定成效。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其间政府与市场,民众的合作配合是置关重要的一步。

九、结束语

通过对桃元村村民家庭收入及支出的调查,我对农民的现状有更深的了解,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农业、农民是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我深切地希望党和政府能够更加关注这个新农村经济建设项目,在切实解决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新农村将是改革开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篇:2018年关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范文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相关内容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之某镇居民收入情况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第四篇:收入证明(农村居民)

收 入 证 明

(农村居民)

兹证明 (身份证号码:

) 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收到村(队、小组)集体发放的各种股权(股份)收益、分红共 元、被征地补助金共 元、其它( )收入共 元。

上述费用合计 元。

本证明完全真实,本单位同意:如有虚假,愿承担全部法律后果。

经办人(签字): 单 位(签章): 单位联系电话:

日 期: 年 月 日

注:本证明由核对对象所在居(村)委会据实出具,并盖章确认。

第五篇: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小鲁

从1978年改革开始到8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以15%的年增长幅度迅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但在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期间,随着农村改革的剩余潜力逐渐释放和城市改革加快,同时也由于缺乏农村后续改革措施以及某些政策方面的缺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可列举如下:

1.粮食和其他大宗农作物在国内市场的饱和及价格下降。

80年代上半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以及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全国粮食总产量迅速增长,一举扭转了改革前长期以来粮食供应短缺的局面,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没有大的调整,但由于通货膨胀,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粮食价格出现了持续回落。到1990年,粮食定购价格按不变价格计下降到了1985年的78%。

1994年,由于出现了短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和市场价格上扬,促使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按不变价格计算,1997年定购价格比1993年上涨了51%,高于1985年价格20%。同时还实行了粮食生产的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确保本省的粮食供应。这些价格调整给了农民更高的收入预期,鼓励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增加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很快就导致了粮食供应过剩。从1994年到1998年,粮食总产量由4.45亿吨上升到5.12亿吨,大大超过了正常的国内需求;同时由于边际成本上升和某些地方违反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原则分派粮食生产任务,使种粮成本不断提高。

在粮食供应过剩,市场粮价下降,粮食经营部门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实行了粮食购销3项政策,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资金封闭运行,并且禁止私商插手收购粮食。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利益,并扭转粮食经营部门的亏损,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根据过去一个时期的做法,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并没有起到稳定粮食生产和价格水平的作用。即使国家能够垄断粮食供给,由于无法垄断需求,仍然很难做到保持粮食供求的平衡。相反,由于统一定价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动,常常容易造成粮食供求之间的脱节。这恐怕是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尽管由于2000和2001年连续两年粮食减产和出口增加,粮食胀库的压力已经减弱,但看来数年来累积的粮食过剩还未完全消化。加上因进入WTO带来的粮食大量进口,价格水平不会有大幅度的回升,对小麦、玉米等主要品种来说反而有可能因进口增长而继续下降。由于为加入世贸组织所作出的承诺,我国在2002年的粮食进口配额(关税税率仅为1%)为1831万吨,到2004年将进一步达到2216万吨,这大约相当于国内商品粮市场容量的12%左右。加上非配额的大豆等产品的大量进口(大豆关税税率仅为3%),粮食进口正在大量增加并可能在未来数年内继续增加。这将阻碍粮食市场价格的回升甚至继续压低市场价格,势必导致主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收入下降。在此情况下,如果国内粮食收购继续实行保护价格,鼓励农民种粮,势必加剧粮食供给过剩,使市场粮价进一步下跌和大幅度的供给震荡。因此,顺应“入世”潮流,放开国内粮食收购市场,已是势在必行。当然,在粮

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国家保持一定的粮食储备,并通过平买平卖、调丰补歉的方式稳定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同时在短期内,也应当考虑在世贸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农产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给农民较充足的时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防止进口冲击对农民收入造成过大的影响。

目前若干粮食品种和主要粮食销区的粮食价格已经放开。随着粮食收购价格逐步放开,今后促使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向应当转移到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市场需要的、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生产,特别是要根据我国土地紧缺、劳动力过剩的特点,开发劳动密集度高,而土地密集度较低的产品,例如畜牧和养殖业产品,高营养、无公害食品,推动这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村科技推广和产前产后服务工作需要加强。

2.乡镇企业增长缓慢,融资渠道不畅,劳动力转移停滞

80年代,乡镇企业产出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10%。尽管其发展速度在90年代明显放缓,20年来还是吸收了1亿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成为当时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带动因素。

据2000年农村家计调查,农村居民第

二、三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4%。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在90年代后期已进入了相对停滞阶段,其就业人数1996年曾达到1.35亿人,1998年下降到1.25亿人,绝对下降了近1000万人。以后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到2000年仍只有1.28亿人,还没有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市场竞争加剧,一般产品市场相对饱和,是许多低技术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一些地方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减少了企业冗员,也是就业人数下降的一个原因。目前看来乡镇企业发展已经不再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因。

乡镇企业发展的停滞还有若干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融资机制方面的原因。80年代,乡镇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这是它们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进入90年代后半期,多数乡、村办集体企业已经改制为个体、私营或股份制企业,在贷款方面不再得到农村基层政府的支持;而同时银行的融资约束明显加强,特别是在市场前景不明朗、风险增加、利率又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大银行对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兴趣大大降低。

银行商业化是改革的方向,而小企业贷款难也是各国都存在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国特别严重,这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首先,由于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高于对大中型企业贷款成本,利率一刀切就使小企业贷不到款。目前虽然允许某些贷款在一定程度内浮动,但浮动范围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贷款利率市场化虽然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将为效益好的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其次,地方性、社区性的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在对小企业贷款方面会比大银行更有竞争力,因为它们在获得当地小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方面比大银行有更多的优势,其他经营费用也更低,因此贷款成本可以降低。但由于担心出现金融混乱,对建立非国有金融机构一直有严格的管制,使之一直没有有效地发展,从而也使农村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严重受阻。

为避免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是必要的,但同时应当积极推进金融部门多元化发展。今后,改革金融体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开辟地方性和社区性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将有利于继续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进展不畅

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城乡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壁垒开始打破,我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有了第二条出路,即向城镇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不过,迄今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只有36%,明显低于大多数与我国处在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特别是大中型城市数量有限。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滞后,城市容量相对有限,加上许多城市仍然对农民工进城实行种种限制或歧视性待遇,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一直没有取代乡镇企业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增大。但由于城市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剧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遇到了新的阻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城市化是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在我国,城市化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加速城市化建设将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因此,在促进城市化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将政策着眼点从限制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转移,转换到为这种转移提供更多的服务以促进这种转移;同时也需要作好城市规划,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包括开放和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并切实改善城市的投资软环境,推进市场化和法制建设。

今后几十年,我国8亿农村人口、3亿农业劳动力中的大部分将会逐渐转移到城市中来。当然,目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不能适应城市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多数只能进入需要非熟练劳动力的行业,这造成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错位,因此需要尽快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和城乡职业培训,以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

4.农民负担加重

长期以来,农村“吃官饭”的人口不断增加。这些人员基本要靠农村基层财政来负担。超过财政负担能力的部分,各地方只有通过向农民税外收费来解决,农民负担因此大大加重了。农村县级需要财政负担的党政机构和人民团体一般包括政府、党委、纪检、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若干套常设机构,通常还会有若干临时性的办公机构,这些机构一旦成立,不管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都常常会长期保持下去。每次机构改革在削减了部分机构和人员后,经常都会再次膨胀。乡镇一级机构设置也类似。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成为这样的途径,这使许多地方农村教师队伍庞大但素质偏低,成为地方财政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目前设计的农村费税改革很难切实推行,农民负担也很难真正减轻,最终将影响社会安定。

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靠经济发展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对基层党政机关和农村教师队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赖于强有力的党政机构改革,切实精简不必要的和重叠的党政机构和多余的人员。为了保证这种机构自我膨胀的趋势不会死灰复燃,保护广大农民的基本权利,保证基层政府决策与管理的公正性、透明性、民主性,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基层政治体制,更广泛地引进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使农民恢复对基层政权机构的信任。

上一篇: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下一篇:农产品展销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