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起源与历史

2022-07-28

第一篇:足球的起源与历史

高中历史教案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刘汉伟

12202015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 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 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意识。 2) 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明确法律在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和实行法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确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综合法 【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打出恺撒和屋大维的图像,配乐《Hero》以烘托气氛,创设情境。 “提到罗马除了能让我们想到这些英雄人物之外,还能让我们想到什么„„” (罗马的宏伟建筑,罗马的军队,罗马的法律„„) 提问:宏伟的罗马是因为什么而成就的? 师: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罗马,一方面靠强大的罗马军团来支撑(展示罗马军团在战场中的卓越表现,视频资料《角斗士》片断),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罗马的军队不断进行军事行动,由此而逐渐建立起庞大的帝国。那么如此庞大的国家应该怎样管理呢,这

就需要另一个支柱,即体系完备,法理精深的罗马法。 (打出标题《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国家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罗马法的发展过程。罗马法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奴隶制国家的灭亡而结束,时近千年。 (显示问题:什么是罗马法?)

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我们今天主要就是去了解一下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其主要发展过程如下所示:

下面我们将会以这五个步骤为线索感受一下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提到法律当然离不开案件的审理,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 案例一: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士兵的家人因此把罗莫洛的家人告上了法庭。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是法官,遇到这样的案子你会怎么判? (学生讨论回答) 生1:法官会把财产判给罗莫洛的家人,因为他们都是贵族。

生2:法官应该会根据罗莫洛的遗嘱,把财产的一半给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生3:如果按照习惯法,法官会把财产判给罗莫洛的家人;可是法官如果按照《十二铜表法》来判决就会把财产的一半给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生4:我觉得,怎么判要看法官个人的意志,如果法官和罗莫洛一样是个仁慈的人,他就会把财产的一半给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师:大家讨论的很好,可以根据事件发生的时代和条件的不同,案件的审理过程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我们从这个案例产生的年代来推测,如果这个案件发生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因为当时只有习惯法,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没有成文法,这样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1、习惯法

提问:什么是习惯法? (学生回答)所谓的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其特点是: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习惯法的存在,就成了平民与贵族矛盾的一个焦点,当时的罗马是怎样来处理这种矛盾的?

2、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史称《十二铜表法》。(配合图片)

上面这个案例如果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则会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罗莫洛一半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十二铜表法》是一部成文法,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 习惯法 成文法 公民法 万民法

3、公民法

公民法除了十二铜表法之外还有哪些内容呢?其主要内容包括:(1)十二铜表法;(2)元老院法令(展示视频资料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会议的状况。)(3)元首命令;(4)大法官告示;(5)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为什么要把这些法律内容归于公民法呢?由于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称为“公民法”。 自从公元前3世纪以来,罗马共和国展开了史诗般的开疆拓土的活动,罗马军团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从而成为地中海的霸主(flash展示,罗马疆域的扩张)。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 案例二:

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帕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帕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请问法官会判给克丽奥帕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生1:法官不会判给克里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因为他们不是罗马人。 生2:法官应该会给他们罗马籍,因为克里奥佩特拉与恺撒有婚姻关系,而且她的儿子与恺撒也有血缘关系。

生3:法官不会给克里奥佩特拉罗马籍,因为她是埃及人,是被罗马征服的地区,但是应该会考虑给她儿子罗马籍。因为他也是恺撒的儿子。 那你认为这种现象合理吗?应该怎么解决呢? 师: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问题的产生,大家的观点是不一致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根据罗马公民法来看,罗马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只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所以法官应该不会判给克里奥帕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可是,随着罗马征服地区的扩大,公民法的狭隘性越来越显露,尽管这个案例是一个个案,但是我们也应该能够想象得到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当时肯定不止恺撒这一例,而且,这样的纠纷肯定也会在其它方面,尤其是经济领域中有所体现。这样“公民法”就逐渐演变成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4、万民法

结合罗马的历史变化,分析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其适用范围是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万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由于罗马的版图不断扩大,很多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势必会出现新的矛盾,尤其是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引起了社会动荡; (2)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不断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原来的公民法已经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3)对外战争的胜利,使罗马获得了大量奴隶,由此奴隶制在罗马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就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以稳定统治,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到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5、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世纪末至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其中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个法典。《民法大全》的出现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根据材料分析《民法大全》的核心思想:  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 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 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 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

 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 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

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 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他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 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未成年人也不得参与公务。

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 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 ——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民法大全选译》

从这段节选资料中可以看出该法典中蕴涵着罗马法的一些自然法思想,其实自然法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如理性、证据、公正、平等、思想自由等。(打出“自然法之父:西塞罗”的图片资料和他的思想) 《民法大全》中蕴涵的这些思想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领略罗马法的博大精深,如对证据、公正、思想自由和契约精神的肯定。) 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一:《拿破仑法典》共有3编2281条。

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材料二:“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学生讨论回答) 罗马法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有: (1)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2)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3)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

(4)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法的原则。

(请学生思考讨论)

罗马法的影响为什么如此深远? (1)罗马法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2) 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最强盛的时候地跨三洲,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判无效。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进罗马法的影响。

(3)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4)罗马法的发达是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6、罗马法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影响:(维系帝国)罗马法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它还顺应了经济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帝国还建立了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泽被后世)

(1)是近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2)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3)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4)为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而且对妇女也存在着歧视。 小结:我们看到古罗马的法律对维系当时的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深邃的法理精神和理性的思想光辉也深深的影响到了今天。 。

【探究性课题举要】

 与课本 “资料回放”中屋大维的顾问发出的感叹之事相比,大约1700年以后的中国出现 了“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人口最多时达到三亿,国土总面积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中国的皇帝却没发出类似的感慨呢?  古罗马的法律同中国古代律法的比较 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探讨及其对今天的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启示 „„ 起源 发展

主要内 容

影响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及其作用 罗马习惯法的存在 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民法大全》的编纂 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

按形式划分:习惯法和成文法 按结构划分:公民法和万民法 维系帝国 泽被后世

第二篇: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一章我们要从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说起,一方面考察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

关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形成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社会工作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所举办的慈善事业,形成于资本主义时期。

一、社会工作产生的思想萌芽和思想基础

在原始社会,多数情况下,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主要是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也主要靠习俗来进行调节。在这一时期,只有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而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剥削阶级最初所采取的是压制手段,比如对流浪、乞讨者实施幽禁、鞭打、烙印、切耳、挖鼻等刑罚,或者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蔓延泛滥。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人们无法忍受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便起来造反,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王朝。到了后来,虽然也规定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却很少真正实行。劳动人民憧憬着一个各种社会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社会,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就反映了劳苦大众的这种愿望。

(一)思想萌芽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大同”的思想。《礼记〃礼运》就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法家则提出了“实利”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实行“九惠之教”(参见李P51或资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等(《管子〃入国》)。道家提出了“无为”思想,反对上“多为”,主张下“有为”(《庄子》),并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老子》)为理想社会的内容。 在西方,古希腊宣扬的是“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共享而得来的,富人要幸福,要控制穷人,就要为穷人提供财富,使穷人有机会获得幸福。而古罗马提倡的是宗教责任观,他们认为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是教义中所包含的一种责任,要使受救济的穷人不因受到救济而丧失尊严,而富人则因为救济穷人才更加显得尊贵。希伯莱人则认为,人们公平地享有社会物质财富是一种正义的观念。公正就是个人按其功劳获得应有的财富,每个人都应公平地享有社会财富。

以上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以及各家各派对理想社会憧憬的思想之中,包含和蕴涵着不同动机的慈善事业以及社会工作的思想萌芽。

(二)思想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从思想上看,这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以及它所提倡的博爱思想,另外还有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直接相关。在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发端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并在启蒙运动中得到新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1)反对神学,提倡人学【神学→人学】(2)反对神权,提倡人权【神权→人权】

-----------------------

第 1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3)反对神性,提倡人性【神性→人性】(4)反对愚昧,提倡理性【愚昧→理性】 (5)反对迷信,提倡科学【迷信→科学】(6)反对神道,提倡人道【神道→人道】

从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主张的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强调的是天赋人权,他们认为一切享有天然能力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

资产阶级这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主要确定的是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神或别的什么为本位;二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因为人道主义是自由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三是政治上的民主主义,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四是伦理上的人道主义,这是指在伦理的层面上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权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部权利。这四个部分就构成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在当时,提倡人道主义的进步意义主要就在于(简单提一下):首先,它直接触发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动摇了中世纪封建统治的基础;第二,人道主义和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它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人”、“人权”、“人性”和“人道”等概念;第四,它弘扬了科学和理性的光辉,促进了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二、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 — — 慈善事业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一)慈善事业的出现

在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由于奴隶和农奴反抗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斗争加剧,这使得剥削者、统治者意识到,单靠镇压不足以维护其统治和社会生产,应该适当的辅之以对穷苦人的恩赐性救济施舍。这个时候,一些社会人士出于对弱者、不幸者的同情怜悯之心,或从不同的宗教观念出发,便开始举办各种不同的慈善事业。

(二)中国的慈善事业

中国的慈善事业起于周朝。在《周礼〃司徒》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以保息六政养万民”,保息六政即“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这六种措施类似于现代的儿童福利、老年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住宅和就业服务等各种福利服务工作。另外,“荒政十二”这样的救荒应急措施也是从周朝开始的(参见李P51)。 在历史上,我国慈善事业的类型有5种:①官办的慈善事业。如乞丐收容所、疯人院、济良所(收容妓女)、感化院(改造罪犯)、残废人习艺场等;②宗教团体办的慈善事业。如由基督教、天主教教会主办的孤儿院、育婴堂等;③同乡会馆办的慈善事业。主要管理外地到京城应考或办事者的食宿生活,资助那些因贫困而流落京城或其他城市的同籍人返乡,为那些客死异乡的同籍人募捐集资,举行殡葬等;④宗法性的慈善事业。由祠堂、宗庙救济贫穷族人,开办义学,资助办理婚姻丧葬等等;⑤私人办的慈善事业。多数以地主、官僚、富商集资举办的善堂、山庄等救济机构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很多,有些全国性慈善团体,它们在各地设立四五百个分会,发展会员几十万,在各大城市举办养老院、残废院、教养院、医院、学校等。

(三)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

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最初主要是由教会发起或举办的。一些宗教教义中就明文规定应救助贫民,认为教士保护孤儿,照顾寡妇,帮助老弱病残者,这些行为不但是教士本身的义务,也是死后免遭天谴而使灵魂得救的一种方法。因此,这种宗教观念便引导着那些宗教信徒们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西方社会比我们国家更有慈善的传统,我想这跟人们所信仰的宗教也有一定的关系。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思想萌芽和基础以及慈善事业活动,社会工作才逐渐衍生出来了。

第二节 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

第 2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从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 德国的“汉堡制”(1788年)和“爱尔伯福制”(1852年),“伦敦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睦邻组织运动--伦敦“汤恩比馆”(1884年)等,都是早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前提的重要实践。之后,西方国家又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产生了福利国家思潮。下面我们对这些内容做一介绍。

一、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The Elizabeth Poor Law”)

我们知道,英国是资本主义起步较早的国家。16世纪初的时候,由于城市中羊毛工业的兴起,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一方面在农村中大量发展畜牧业,变农田为牧场;另一方面,又通过行政手段,实行圈地运动,将大批农民赶出家园。那么,圈地运动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大量的自耕农和佃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后,许多人开始流入城镇,成为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进而被抛向了劳动力市场,其中一些人甚至沦为了城镇贫民和乞丐。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无产者的失业、流浪和贫困问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失业、流浪和贫困现象,英国政府将以往各种有关贫民救济的法规加以编纂合并,制定了1601年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的《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也称为“伊丽莎白第43号法”。 《济贫法》做了这样一些规定,它规定了政府要利用税收举办公共救济事业,确定了教区要为所在地之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的人和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的人准备工作,救济那些无力自理生活的人。济贫法将这些救济的对象分为三类:一是体力健全、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强迫他们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二是无劳动能力、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废者、精神病者以及须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等(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三是无依无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济贫法》采取的救济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方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臵监察人员。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工赈法。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Work House)供男女儿童学艺,教区还义务为有工作能力的贫民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其进行工作自救。(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将救济工作分为“院内救济”(indoor relief)与“院外救济”(outdoor relief)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的先例。(5)规定亲属必须首先负起赡养贫民的责任,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才能给予救助。而且救助对象仅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在该区居住满三年的人。这种以居留权作为接受公共救助的条件,即所谓“亲属责任”或家属责任,到今天还是公共救济中的争论问题。 到了1834年,英国议会对济贫法案进行了三点修改:(1)救济设施必须全国一致,各区应分别联合成立协会,每个协会最少设立一个济贫所,由驻伦敦的委员下乡进行监督,负责拟定章程规则和监督审核账目;(2)济贫所内给予被收容者的待遇应当较一般工作低;(3)原则上只进行院内救济,废除院外救济。这里所做的修改,使得贫民救济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了。此项法案后来几经修订,直到1948年根据《贝弗里奇报告》的建议制定《国民扶助法》之后才宣告废止。

济贫法历经了三百多年,就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关系而言,它成为了现代救济工作的开端,对英国、欧洲乃至世界社会救济事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

第 3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济贫法》还对于不同情况的贫民施以不同的救助,使社会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同时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要从事劳动,这样也可以避免刺激一些人的“懒汉”思想。第三,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济贫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作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第四,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总而言之,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严重缺陷:(讨论)(1)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2)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3)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参李P36)。另外,济贫法还以其“惩诫性”、“恩赐性”著称于世。济贫法普遍实施之后,不但没有使有劳动能力的贫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反而使他们沦为永久的贫民。当然,济贫法的问世,还是有它的进步意义,它奠定了英国乃至欧美各国现代社会救助立法的基础,开创了用国家立法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先例。

二、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德国的“汉堡制”(1788年)和“爱尔伯福制”(1852年),标志着有组织的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

(一)“汉堡制”

汉堡为德国的一个工业重镇,自工业发达以来,居民生活悬殊,乞丐和贫民人数日益增多,成为了汉堡市最为严重的问题。汉堡市居民在1765年的时候组织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改良市政管理制度,其中有一部分计划就是有关救贫的行政方案。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贫民问题,1788年汉堡市实行了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将整个汉堡市分为若干个社区,每个社区设监督员1人,赈济员若干人,并设中央办事局,综合管理全市所有救贫的行政事务。它的实施救济的原则就是助人自助,它的宗旨就是设法帮助贫民自力更生,为失业者介绍工作,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将病患者送往医院诊治,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对贫穷者予以救济,并且还募捐资金,建立统一的慈善金库,这种社区型的救助工作被后人称之为“汉堡制”。“汉堡制”实施了13年,很有成效。但到后来,因城市人口增加太快,救济人员不足,逐渐趋于衰微。“汉堡制”被奉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的先驱。

(二)“爱尔伯福制”

1852年的时候,德国的另一个小市镇爱尔伯福(Elberfeld),仿照“汉堡制”进行工作,并予以改进,实行结果,成效显著。爱尔伯福实施的这种救济制度,史称“爱尔伯福制”。这一制度把爱尔伯福全市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每段贫民不得超过4人。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综合管理全段救济工作。赈济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审核求助者资格发放赈济款,并办理段内有关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与管理游民等。同时在全市将每14段分为一个赈济区,每区设监察一人,以领导赈济员,每两周开会一次,报告工作概况。此外还设有中央委员会作为全市的总赈济机关,委员会由九名委员组成,是全市最高的赈济机关,统一支配和管理全市济贫所、医院以及院外的各种救济事项,每两周开会一次。 总的来说,爱尔伯福制主要有以下优点:(1)行政权集中,督导严密,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2)赈济员由当地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志愿工作者担任,且可连任,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能提倡志愿服务精神;(3)赈济员所管区域不大,能对贫民进行周详地照顾;(4)在爱尔伯福制中,消极的救助与协助相结合,可以促使受助者自立,同时也重视预防工作;(5)爱尔伯福制注重家庭访视,这是一种个案工作方法,而划段、区,由地方人士志愿服务,这也很符合社区工作的精神和做法。

(三)新汉堡制

-----------------------

第 4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由于人口的增多,“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渐渐不能适用,于是便促成了1892年的“新汉堡制”的问世。我们在这里简单提一下。“新汉堡制”的特点就是中央比以往更能独立行使职权,废除了分段制度,长期发给赈款,并将受救济者分类,以便处理。总的来说,德国的“汉堡制” 和“爱尔伯福制”的精神和做法,为以后各国探索公共扶助和社会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慈善组织会社在英美盛行。在英国,一方面由于济贫法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失业与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开始特别关心贫民问题,各种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成立。但是,这些慈善组织间缺乏联系与协调,步调不一,重复浪费甚至互相冲突的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索里(Reverend Henry Solly)牧师参考“汉堡制”及“爱尔伯福制”的做法,于1868年建议成立一个组织,来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各种慈善活动。因此,1869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组织慈善救济暨抑止行乞会社”,后改名为“伦敦慈善组织会社”。该会社认为:个人应对自己的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摧毁贫民之自尊心进取心及道德意识,终使贫民依赖救济为生。它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维持其本人的生活,反对扩大公共贫穷救济,特别强调以道德的影响来改变贫民的生活方式,鼓励私人慈善会社的建立及私人对贫民的救济行为。(实施救济的方法可参李P38)

此后,英国和苏格兰的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建立了慈善组织协会。另外,在1877年的时候,美国的布法罗市(Buffalo)也成立了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此后六年,美国共有25个城市成立了“会社”。

慈善组织会社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建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方面,会社促使了社会个案工作的产生。“会社”首创派“友善访问员”(friendly visitors)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依据调查,按照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案件分别做出处理,这其实也是社会个案工作中强调“个别化”原则的做法。

另一方面,会社采取了协调合作的方式使得各个救济机构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促进了各救济机构和慈善组织为社区解决问题,这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伦敦“汤恩比馆”

继慈善组织会社之后,19世纪80年代,英美两国又兴起了睦邻组织运动(the social settlement movement,settlements and neiborhood centers),或者叫社区组织或社区改良运动。睦邻组织运动以社区睦邻服务所的建立为标志,以知识界人士的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调动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为特色,它是社会工作萌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石。

睦邻组织运动始于1884年英国伦敦东部圣犹太教区的牧师巴涅特创设的汤恩比馆。巴涅特(Samuel A. Barnett)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任东伦敦教区牧师,当时该区是伦敦最贫困的教区之一。汤恩比(Arnold Toynbee)是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教徒,满怀热情志愿为贫民服务,立誓消除贫困以宣扬基督的博爱精神,消除人间的不平等。两人志趣相投,尽心尽力于共同的事业。但不幸汤恩比年届30岁便因病去世。巴涅特为纪念亡友的伟大牺牲精神,并为号召知识青年为贫民服务以继承汤恩比的遗志,1884年,他在伦敦东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取名“汤恩比馆”,鼓励学生为贫民服务,并与贫民共同生活,了解贫民生活情形,努力从事经济、生活、文化改革活动。

汤恩比馆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其特点有四:(参李P39)

-----------------------

第 5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1)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2)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的实际需要而工作;

(3)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4)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这些具体做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表现的精神很快成为了许多地方争相效仿的对象。汤恩比馆成立以后,睦邻组织运动迅速推广,它不但成为了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一种新潮流,而且也引发了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其中尤以美国最为发达。美国最有名的社区服务中心是1889年由琼〃亚当斯(Jane Addams)女士在芝加哥创立的“霍尔馆”(Hull house),它对芝加哥市民生活的改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美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到1939年,全美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已经达到500多所。

可以说,睦邻组织运动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它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由工作者深入社区,发现社区需要,了解社区居民,发动社区力量,为社区服务。它对于现代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五、德国的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那些局部的、地方的、补救性的措施已渐渐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西方国家政府举办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事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现代社会工作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

德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约40年内,就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19世纪下半叶,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形势下,社会主义政党出现在德国政治舞台上,无产阶级组织的力量相当强大,而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则相对软弱。首相俾斯麦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他希望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拉拢工人队伍,借以赢得工人对国家政权的支持,阻止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他积极推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法案,并颁布实施。

1883年,创立强制劳工保险和疾病保险,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规定由雇主负担1/3,雇员负担2/3的费用,用以支付雇员在生病期间的各种医疗费用。

1884年,创立职业灾害保险,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规定雇员因工受伤,由雇主负担其全部医疗费和生活费。

1889年,创立残疾与老年保险,颁布《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规定雇员因年老不能劳动,其老年的生活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平均负担。

这三项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从此产生了。德国则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后,德国又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保障措施。此后,欧美很多国家也先后纷纷效仿,相继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工人社会保障体系。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国家通过制定法案或政策,执行对社会福利的管理,使作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社会福利行政开始登场。

(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比较规范的活动空间,从事福利服务的提供,并在这一过程中验证、提炼和发展具体的专业方法。

总的来说,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为无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了福音,而新的制度的有效运作又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制和方法,这就使得社会工作脱颖而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随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

第 6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利制度的建立,社会工作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造福于民的不可或缺的职业。

六、“福利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41年英国大主教威廉〃邓普(William Temlpe)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公民与教徒》(Citizen and Churchman)中。他创立了“福利国家”这个概念来取代“权力国家”(power state)。而“福利国家”的总设计师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与社会活动家威廉〃贝弗里奇(W. Beveridge)。早在一战爆发前,贝弗里奇就曾帮英国政府设计起草过失业保障法案,该法案于1911年颁布实施。1942年11月,贝弗里奇向英国内阁提交了《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的长篇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全面实施社会保障措施以重建家园。这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贝弗里奇报告”。报告提出了要在战后重建英帝国,必须铲除“五害”(疾病、贫穷、愚昧、怠惰和匮乏),同时,须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措施,包括失业、老年、职业伤害、遗属等保险项目和家庭津贴等。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建议是,英国应首先推出面向城乡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分种族、信仰、财产状况,只要达到规定的年龄,就有权享受一份退休金,安享晚年。

总体上看,“贝弗里奇报告”为二战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做了理论上的架构,也为福利国家描绘出了初步的模型。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此后,瑞典、法国、丹麦、挪威、联邦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直升飞机救援,没有暂住证也可以看病)等先进工业化国家也纷纷按照“福利国家”的模式重建并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先后成为“福利国家”。除西欧、北欧国家外,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也效仿“福利国家”构建了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有四个:(1)项目齐全;(2)标准较高;(3)国际化;(4)全民化。(可参李P44)在1945年至1973年这段被西方称为“辉煌的30年”中,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西方各国普遍实施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普遍化政策,也潜伏着种种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危机。1973年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之后,各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潜伏的危机日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为此,各国都开始对其福利体系进行改革,目前还在进行中。

“福利国家”的出现,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主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使得社会福利行政得到空前的发展;第二,社会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受到空前的重视,其提供服务的专业方法得到认可和发展;第三,社会工作由主要面向弱势群体的专业开始成为面向全体国民的专业。

七、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

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慈善事业开始向社会工作转变。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农民破产、工人失业,贫穷、流浪、盗窃、卖淫、赌博等社会问题日益增多,社会本身已经提出了对治理这些病态现象的责任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慈善事业显然是不能适应客观要求的,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1862年由英国社会人士所组成的伦敦赈济会,超出了纯粹个人慈善的范围,摆脱了传统宗教的施舍观念。他们和其他一些民间慈善机构开始共同考虑通过专业教育,建立专业体制。此后,美、英、德、法等国由举办慈善学校转变为创建社会工作专门学校,这一现象的出现成为慈善事业转变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标志。

发生这样的转变,在本质上是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实践为基础的。英、美等国的睦邻组织运动,德国首相俾斯麦社会保险制度的推出,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社会安全法案的颁布和实行,英国贝弗里奇社会保障计划的实施和推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工作-----------------------

第 7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的发展和扩大。

相对于慈善事业来说,社会工作是社会文明更大的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思想。在社会工作中,既包含了社会救济事业,又包括了更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福利事业,其中不但有各种补救性的援助措施,还发展了改善社会生活、预防社会问题的专门技术和专业管理方法。社会工作虽然起始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历史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管理的一大进步,它为不同制度的社会在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上积累了经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已经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E〃芮奇蒙德(Mary E.Richmond)出版了《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一书,该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因素在了解个人行为时的重要性,把医学知识也应用到了社会工作专业中来,使得社会工作向多学科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的基本宗旨就是要促使社会工作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使社会工作的技术成为一种可以传递的技术。该书的出版无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正式起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1.专业方法的发展(个案、小组、社区)

在1917年,玛丽〃E〃芮奇蒙德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以后,她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书,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开始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在30年代中期(1936年)以前,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主要就是指“社会个案工作”。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向社会工作领域的渗透,社会工作者开始关注案主个人经验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案主早年生活经验对当前行为的影响。这个时候的社会工作者不再只是关心贫民的慈善布施者了,而同时也成为了关注并能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或心理病症的“社会医师”了。

就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发展而言,芮奇蒙德的思想是个案工作诊断派的起源。而汉密尔顿的思想(G. Hamilton)也为个案工作心理分析奠定了学理基础。在个案工作中颇具影响力的功能派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个案工作中另一重要派别即问题解决派的形成则相对较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关于这些派别的具体内容在个案工作方法中有详细的叙述。 在个案工作方法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20世纪20年代,团体工作也就是小组工作,开始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同时团体工作的理论构建也在积极地进行之中。到30年代时,小组工作开始形成并逐渐受到重视。柯义尔(Grace L. Coyle)在1930年出版了《群体的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 in Organized Groups)一书,奠定了团体工作的学理基础。直到40年代中期(1946年),团体工作才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开始被当作和个案工作同样重要的方法看待。

另外,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起初它只是一种服务于个案工作的间接方法,后来社区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团体,并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去解决社区中的问题,但其方法的形成以及获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地位相对要晚些。1939年莱恩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提出研究报告(即著名的“莱恩报告”),认为社区组织这一有着悠久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代表着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这样,到了1950年的时候,社会组织正式被列为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直到60年代,社区工作才正式得到普遍认同,被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与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同样重要的一个基本方法。这样,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方法的地位正式得以确立。此外,社会福利行政以及社会工作研究也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工作界的重视。社会工作正日益走向高度专业化。

2.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救助-发展)

-----------------------

第 8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我们知道,最初,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已出现的社会问题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它主要扮演的是补救者的角色,其任务就在于诊治受助者的问题。这在个案工作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者愈发感到单独的治疗型的社会工作是十分被动的,于是预防问题的出现开始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这是社会工作的目标模式变化的一个方面:由治疗到预防。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最初关心的是眼前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践,社会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不但应该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所面对的问题,而且还要从长计议,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避免其再次陷入困境。这就是:由救助到发展。

这样,治疗—预防,救助—发展也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工作思路。社会工作不但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而且要特别注重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这就使得社会工作的目标追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然,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不仅由其任务变化所引起,而且与心理学、社会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种转变也反映了社会工作者对助人过程、对受助者的角色以及社会工作功能的新的理解。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古代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思想与实践

(一)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早在古代社会,人类思想史上就产生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比如 1.《礼记*礼运》记述了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社会福利主张(略) 2.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对人民爱护,并采取保护措施。包括:

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从中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5)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6)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3.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指出人与人之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要互相爱护,社会才能向前发展。 4.荀子的“富民”理论

荀子的“富民”理论,主张只有人民过着幸福安乐的日子,国家才能富强起来。他的主要观点有三:第一,思富而弃贫;第二,富民是反“均平”的必然;第三,富是人同自然长期斗争不断积累的结果。

5.管子的“九惠之教”(略)

-----------------------

第 9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以上这些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仅仅是一种超时空的幻想,但这些美好的愿望和有价值的思想对我国后来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慈善事业和救助工作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十分重要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古人的这些思想可以被看成是现代的老人福利、儿童福利、社会救济、医疗保健、婚姻咨询、健康服务、贷款扶贫、就业服务、烈士祭祀、社会安全等思想在历史上的最初的萌芽。

(二)我国古代社会救助措施 1.周代的“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

在周代,曾提出过“保息六政”的治国安民方针,我们在前面也提过,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这类似于现代的儿童福利、老年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住宅与就业等各种福利服务。

“保息六政”实际上是正常年份特别是升平时期的社会福利措施,而遇到荒年,则有另外一些救荒应急的措施。“荒政十二”分别是:(1)散财---给饥民以粮食;(2)薄征---减免租税;(3)缓刑---减免刑罚;(4)弛力---减除徭役;(5)舍禁---解除山林之禁;(6)去几---撤除关卡;(7)省礼---减少吉礼;(8)杀哀---节约凶礼;(9)畜乐---闭藏乐器而不作(10)多昏---不备礼而婚配者多,则男女相保;(11)索鬼神---祈求保护百姓;(12)除盗贼---为民除害,安定民心。

2.汉代的“仓储后备制”

从济贫制度来看,影响最为久远的是汉宣帝所设臵的“常平仓”。常平仓是“常持其平”的意思,这说的是,官府在谷贱时以较高价买入储存,谷贵时以低价售出,救济百姓,帮助百姓平安度过荒年。

常平仓正式确立了我国的仓储制度,在后来的隋、唐、宋、明等朝代还出现了“义仓”和“社仓”等不同形式的仓储制度。仓储制度是一种实行较有效的济贫制度,它与现代的社区发展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相当契合。

3.宋朝的“乡规民约制”

在我国古代社区组织中还存在一种乡约制度。所谓“乡约”,就是指同住在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我国的乡约始于北宋的“吕氏乡约”,明朝的王阳明先生也定有“南赣乡约”,从自动自发、组织教化以及结合政统等三方面来看,我国的乡约制度均符合现代社区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可以称之为是现代社区发展的典范。

总的来说,在我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都有着一些不同形式的慈善工作的制度和措施,但是,早期的救济事业多以临时抢救的救荒事业为主,经常性的贫民救济及其他的社会福利事业很少,并未能够形成一种普遍的制度。

二、我国社会工作的曲折发展过程 1. 社会工作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事业产生,这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救济事业向科学的社会工作的过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2.20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工作

在这一时期,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团体相继成立,一些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在实践方面,乡村建设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晏阳初领导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梁漱溟领导的邹平村乡村建设实验区等。 3.20世纪

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工作

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实践我们分两部分来介绍:

国统区的社会工作:在社会行政方面取得长足进步,1938年成立了赈济委员会,接着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内设立社会组织部,于1940年改为社会部并改隶行政院,成为民国以来政-----------------------

第 10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府设臵最高社会行政管理机构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除直接举办少数社会事业外,主要是监督和管理私人办理的福利事业。

苏区的社会工作: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成立了解放区救济总会,在解放区救济总会指导下开展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民工动员、支援前线、社会教育、社会改造、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4.在抗日战争时期及二战结束后的社会工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跟国民党合作,进行了大量的战地服务、救济难民、救亡宣传、慰问将士等方面的工作。一些进步组织如“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的社会工作十分活跃。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区救济总会和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共同接受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募集的大批救济物资,分别在所管辖的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救济工作,这些都为新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5.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社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工作学的研究和教学虽然停止了近30年,但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从未间断。194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取缔存在了几千年的娼妓、流氓等游民活动,先后封闭了全国所有的妓院,瓦解了全国的流氓游民组织据点,在各地设立920所生产教养院,广泛开展了收容、救济、改造妓女和流氓等游民的工作(妓女们吃白面,老百姓吃粗粮,妓女们的生活还是降低了,为他们的性病花费了很多钱)。从1951~1953年,44万余名集中起来的妓女、流氓等游民,全部被改造成为新人,并得到安臵。人民政府在全国城乡普遍开展了禁烟禁毒的群众性运动,封闭烟馆,禁止种植鸦片,收缴毒品,组织吸毒者戒烟,在3年内各地400吸毒者陆续戒绝。人民政府还开展了对革命烈士及其家属、革命军人家属、革命残废军人、牺牲病故军人、伤亡的工作人员和民兵、民工等,分别给予表扬、抚恤、优待的活动,开展了对复员军人的安臵和群众性的拥军优属工作。同时,人民政府还担负了繁重的救灾任务,遣送、安臵城市中的灾民、难民,对城乡贫民开展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工作;整顿、调整、改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1600多个救济福利团体和419所旧慈善机构,把它们纳入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轨道。195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创建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了多项职工福利工作。以城市的区、街、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乡、镇、村为基层社区,开展了各项社会服务。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工作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后,社会工作具有了建设性的特色,更多地发挥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功能。突出的表现是依靠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在各地普遍开展多种社会福利事业。城市原有的各类生产教养院,在基本完成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的社会问题的历史任务以后,分别改为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精神病福利院。以安臵残疾人就业为任务的各类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在城市组织生产自救的基础上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农村广泛地对鳏、寡、孤、残实行“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烧、儿童保教或老人保葬)的福利制度。同时,开展了城乡的优抚安臵、防灾救灾、社会救济、婚俗改革、民间纠纷调解、对流浪人员的收容、遣送、安臵等工作。社会保险经过统一规定退休、退职办法,整顿了劳保医疗制度,规定了精简职工保险待遇,还规定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等几方面的措施,得到了改进与发展。 7.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社会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集中表现为以多种社会服务的形式结合成社会工作的有机整体结构。主要内容有:70年代兴起的以个案工作为形式的扶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社会救济;到80年代,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即以社区发展为主要形式,结合有关部门、团体包干负责支援的形式,对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瘠山区和其他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个体(结对子)的扶贫-----------------------

第 11

页--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相结合。社会福利由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开始扩展为全市、全区、全乡的社会福利网络;或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企业、各类扶贫经济实体和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依托的社会福利网络,开展多项目、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具体内容,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当然,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实施范围不广,与国情、国力和现代化要求不适应等,由于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所以这就更需要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培训、研究和推广势在必行。

考察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两种并存的发展趋势,一是国际化发展趋势,是指社会工作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各国在社会工作的理论、内容、方法上也趋于接近,国际社会工作交流更加频繁;二是本土化、民族化发展趋势,是指各国社会工作者,都在着力研究这个起源于西方社会,植根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以作为本国、本民族开展社会工作的借鉴,创造适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社会工作。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发展趋势,似乎相互矛盾,但从实质上看,这两种发展趋势展示了社会工作在当代的空前繁荣。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风险,对整个世界所有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民族、地区所造成的震荡,较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初期,要剧烈,要广泛,要深刻。正如奥雷利奥〃佩西所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能在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两极间的结果将影响的不仅是几个地区和几个民族的未来,而是全人类的命运”。现在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充满风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必然激励着社会工作的繁荣,而它的繁荣也证明了社会工作是一个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为人类创造幸福、促进社会发展的专业。

因此,我们应当紧紧跟上形势,牢牢把握机会,加快我国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

第 12

页--

第三篇:论述五人制足球的起源和发展史

论述五人制足球的起源和发展史 五人制足球起源

五人制足球的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南美洲,那是社会最低层穷人孩子的唯一娱乐。四块砖头摆两个门,一大群光着脚丫的穷小子,在街头巷尾,在每一块空地,在沙滩上进行龙争虎斗,尽情地享受足球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有一个美丽的憧憬,期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职业足球选手,能够吃上牛奶三明治和穿上长裤子。就是这样的环境,一批又一批风华绝代的球星横空出世:贝利、加林查、肯佩斯,还有马拉多纳。

五人制足球发展

五人足球运动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其比赛的方法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 同时其趣味性、灵活性的特点也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现在,无论是在欧洲、美洲、还是在亚洲,几乎全球的爱好者都热衷于这项运动。

自诞生之日起,五人制足球(Futsal弗特塞尔)就在整个南美洲, 尤其是巴西受到普遍的欢迎。

1989年国际足联开始正式把五人制足球(Futsal弗特塞尔)纳入管理范围之内,成为其主管团体。为了使五人制足球(Futsal弗特塞尔)更利于发挥运动员的能力,并且提高其比赛的观赏性, 国际足联制定了一整套针对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新规则。

目前大多数国家已经不再把五人制足球(Futsal弗特塞尔)当作一项非正式、非官方的小型足球看待了。它已成为了世界上普及最快的体育项目之一。 五人制足球发展历史

1936 首套适用于五人制足球的通用规则在巴西圣保罗公布。

1949 首届五人制足球少儿锦标赛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

1954 首个五人制足球的官方组织--五人制足球城市联盟在里约热内卢成立。

1955 圣保罗建立五人制足球联盟。

1956 首届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在里约热内卢开幕,共有42个支队伍参加了比赛。

1958 巴西体育联合会决定把五人制足球设为官方体育运动,并且在巴西各州进行推广。

1959 首届巴西五人制足球全国锦标赛举行。

1965 首届五人制足球国际竞赛举行,巴拉圭队捧得首座美洲杯.

1971 随着五人制足球的影响力不断从南美洲迅速扩展,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 一个专门管理这项运动及其锦标赛的机构在巴西诞生。这个机构就是现今为世人熟知的国际室内足球联合会(FIFUSA, 出自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国际室内足球联合会的首任主席是日后成为国际足联主席的乔·阿维兰热。

1965-79 期间举行了六届美洲杯比赛,均以巴西队的夺冠而告终。

1980 巴西队继续着它在五人制足球比赛上无人能敌得神话,取得了首届泛美洲杯的最终胜利。

1982 首届五人制足球世界锦标赛在国际室内足球联合会的支持下在巴西举办,巴西队又一次赢得了冠军。包括很多日后成为11人制足球场上的巨星如贝利、里维利诺、法尔考和济科在内的在这次比赛中展示了其高超的球技,而这些球技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五人之球场上训练出来的。

1983 美国五人制足球协会成立。

1985 在西班牙举办的第二届五人制足球世界锦标赛上,巴西队在此问鼎世界冠军。

1988 第三届五人制足球世界锦标赛在澳大利亚举行,巴拉圭最终夺冠。

1989 随着五人制足球的快速普及和迅猛发展,国际室内足球联合会已无力掌管日益繁杂的事务,国际足联适时接管了相关的管理权, 成为五人制足球的主管团体。国际室内足球联合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国都顺利转入国际足联,成为其成员,并同意引入新规则把小球的诸多种类融合成现在的公众所熟知的五人制足球中。真正意义上的五人制足球由此诞生。

同样是在1989 年,国际足球联盟接手后的第一届五人制足球世界锦标赛在荷兰举行,众望所归的巴西队再一次夺冠。

1992 国际足联五人制足球世界锦标赛在中国香港举行,冠军仍是巴西队。

1996 国际足联五人制足球世界锦标赛在西班牙举行,冠军依然巴西队。

2000 第四届国际足联五人制足球世界锦标赛在拉丁美洲的危地马拉举行,西班牙成功取代巴西,成为本次比赛的冠军。

2001 欧洲足球协会联盟主办的第二届五人制足球欧洲锦标赛举办。

2004 第五届国际足联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在中国台北举行,西班牙卫冕成功。

2008 五人制足球将会在中国得到全面推广。

2009中国室内五人制足球国际邀请赛在杭州举行。参赛的队伍有中国、日本、伊朗、荷兰。

第四篇:足球起源地开发思路

关于“足球起源地”开发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对于淄博旅游以至整个淄博城市发展来说,淄博临淄被国际足球认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前有必要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大思路、大策划、大手笔运作,尽快实现淄博旅游的新跨越,并进而为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做出贡献。

一、“世界足球起源地”对我市旅游开发乃至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的“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时代,大众认同的魅力名片是征服游客、营销城市的第一环节,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则是旅游发展之魂、城市文明之本。“世界足球起源地”的确认,意味着淄博有了一张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和一个升值无限的人文富矿,其价值怎么评价也不过分。

首先,“足球起源地”是淄博展开足球营销、体育旅游的世界级垄断性资源。现代旅游已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旅游,体育与旅游同样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你中有你,我中有你。而在体育赛事中,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和最吸引眼球的体育富矿,站在足球背后的是数以十亿计球迷的鼎立支持,从来被誉为“体育营销皇冠上的明珠”,是发展体育旅游、提升城市品牌的绝佳目标。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认定,“足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和音乐,从中国的临淄起源并从那里发展成为世界最具魅力的运动!”这一认定,既是足球文 1 化寻根的客观需要,客观上讲也是国际足联越来越将目光投向世界上球迷最多、潜力广阔的中国,试图寻求深度开发这一发展空间最大的足球市场的有力信号。在中国与世界足联互相借重、展开战略性合作的历史大背景下,我市自觉充当中国与世界足球的文化连接点和便利交流平台,充分整合全国、全世界足球界的资源为我所用,顺势而为,借力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其次,“世界足球起源地”品牌是盘活带动淄博旅游资源的最佳切入点。淄博发展旅游的资源丰富,如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丝绸之乡等亮点很多,但由于自身资源特点及开发思路的局限,目前缺乏具象化、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景区作为体现形式,难以成为大众旅游消费的热点,使得目前专家学者评价高,普通游客认同少,“叫好不叫座”。齐文化虽博大精深,但影响主要集中在东北亚、东南亚、港澳台等地区,而足球是当今世界第一运动,大众认知度高,无论是在南美、非洲,还是欧美都有着十分浓郁的足球文化。旅游开发,重在变虚为实,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生动具体的景点景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世界足球起源地”以其独有的权威性、排他性、唯一性,构成淄博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也是淄博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世界足球起源地”品牌体现了城市特性的差异化,是淄博发展旅游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魅力所在。正如奥运发源地与希腊文化的关系一样,未来淄博可以借鉴希腊旅游发展经验,以体育开路,以精美景点为依托,以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底蕴,虚实结合,给游客以全方位的体验与震撼。打好“足球起源地”这张牌,踢出一记漂亮的“世界波”,完全可以激活足球这个大众化的卖点,吸引来亿万球迷的目光,一举盘活淄博旅游全局。将来齐文化作为我 2 市的主打品牌就是穿起聊斋文化、陶瓷文化、商埠文化、秀美山川等“宝石”的“金链”,而“足球起源地”作为旅游切入点和核心吸引物,就是项链上最耀眼的那颗钻石。

再次,“世界足球起源地”具有走向产业化和休闲经济的广阔空间。在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进入了经济视野。在旅游方式方面,现代休闲旅游业正在从“到此一游”式的初级旅游方式向体验型、休闲型旅游方式转换。在全球化和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组织的重视。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申办竞争的激烈,也可以看出体育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影响。足球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足球产业在中国刚刚开始,目前还很不成熟和完善,但未来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从文化、旅游、体育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发展休闲经济,振兴足球产业,这将是我市未来前景无限的“无烟工业”。

几年来,我市及临淄博围绕着打响“世界足球起源地”这张名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今后做好这篇大文章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还应看到,目前无论是宣传力度、景区依托、足球土壤、开发机制还是产业化程度,都还远远不够。真正打响 “世界足球起源地”这个金字招牌,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收入和产业效益,还面临时相当多的瓶颈制约。

二、“世界足球起源地”下步开发构想

“世界足球起源地”作为一个品牌资源,关键在开发,在走向产业化,这是其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所在。发掘足球起源地,客源市场是球迷,全国有上亿球迷,全世界有数十亿的球迷,把球迷作为我们的客源,前景十分广阔。围绕吸引球迷,做大客源市场,要系统地抓好 3 足球起源地系列旅游产品开发。总的设想,集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之力,从政府推动更多地转向依靠市场推进产业化发展上来,统筹考虑,合理布局,以国际化的视野、理念和更开放的文化视角经营,发挥蹴鞠与足球文化、产业的龙头作用,不断拉长拓宽产业链条,把淄博打造成足球文化名城和世界足球的圣地。

一是进一步加强蹴鞠文化、足球文化的研究挖掘与宣传普及。文化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整合市内研究资源与“借智”相结合,继续组织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组织开展对足球起源地的深入研究,重点研究发源于古代齐国的蹴鞠是如何流传到欧洲,又是如何演变为现代足球的,发掘丰富多彩的蹴鞠文化、足球文化。加快申遗工作步伐,尽快将齐国蹴鞠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并协调国家教育部将“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等内容写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不断提升放大足球起源地的影响。

二是高水平打造世界足球文化中心。鉴于足球起源于临淄,但文化遗存太少的实际,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开封市以 “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开发 “清明上河园”,西安市依托唐代文化资源巨资建设“大唐芙蓉园”,分别成为当时旅游的标志性工程和创收热点,值得很好借鉴。设想通过积极公关,争取国家体育部门、中国足联的支持,全力做好亚足联和国际足联的工作,在临淄规划建设世界足球博物馆,内设中国古代足球馆、欧洲馆、美洲馆、亚洲馆、非洲馆、英国馆、巴西馆、德国馆等,设立巴塞罗纳足球俱乐部馆、AC米兰馆等世界知名足球俱乐部馆和贝利馆、罗纳尔多馆等世界足球名人馆,建足球名人腊像、足印,游客可在博物馆看到他所心怡的足球明星及相关纪念品。规划建设世界足球村、足球起源地纪念广场等,用 4 城市雕塑、标志性建筑、标志性符号等手段突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形象,结合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开辟小型足球场地和安置蹴鞠活动设施,全面展示世界足球文化,将临淄打造成世界足球文化的展示中心。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步伐,作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符合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地,为举办各种赛事提供场地保障。争取将蹴鞠运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进行集中展示。争取国际足联支持,将世界杯火种采集地及火炬传递仪式出发点设在临淄,吸引世界的目光聚焦淄博,吸引各国的游客、球迷来淄博探源,强力提升足球起源地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淄博临淄打造成足球发展的乐园、运动发展的乐土和世界足球人士神往的足球文化圣地。

三是推动蹴鞠文化产业化。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可以再生的,有永续利用的价值。鉴于我市足球土壤不够丰厚的现实,应首先巧打“蹴鞠”牌。组织力量发掘、研究、整理蹴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制定蹴鞠的游戏规则和竞赛办法,旅游、文化、体育部门联合攻关,健身、娱乐相结合,复活并发展这项为中国带来了2400多年快乐的古老运动,推广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从久远的传说走向大众的游戏,再次将临淄以至淄博变为蹴鞠运动的天堂,成为淄博旅游的一大亮点。将蹴鞠运动辐射至国内古都、历史名城,进而走向全国、全世界。在全市中小学开发和普及蹴鞠文化,在齐国故都里面建设一个蹴鞠的比赛场,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大赛。国内与开封、杭州、西安等历史名城联系,搞蹴鞠国内联赛,作为推动古城旅游的一项重要表演性及参与性活动。加强与日本、韩国等民间蹴鞠文化交流,邀请举办蹴鞠表演赛等活动。加大对蹴鞠系列产品或纪念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把以蹴鞠为题材的系列产品开发与齐文化旅游和当地的 5 特色工艺产品结合起来,将临淄打造成蹴鞠和足球文化的传播中心。

四是积极振兴足球产业。充分发挥足球起源地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与足球名城、名俱乐部和足球产业界人士的沟通联络,推动我市足球产业的快速膨胀。积极参加亚洲足球“展望计划”,提高足球起源地的体育文化氛围。争取国际足联支持,邀请布拉特、维拉潘、贝利、马拉多纳等许多世界知名球员、球星来淄博举办“世界足球冠军回故乡友谊赛”等权威性、轰动性的足球赛事和大型主题活动,让淄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建议市里出资资助或我市一家知名企业冠名国家女子足球队,在队服上印制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加强与鲁能泰山足球队的战略性合作,争取将鲁能泰山足球队的中超联赛或“足协杯”主场放到临淄。目前我国的国内联赛和足球产业化处于一个相对低潮时期,形势严峻,但也降低了介入成本,建议推动市内优势企业择机进入,组建我市的高水平足球俱乐部,营造国际体育交流平台。通过国际足联协调,争取得到世界著名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名星授权,开展世界著名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名星相关纪念品、工艺品的经营,做大做活足球产业,做出旅游经济大效益。

三、足球起源地开发的保障措施

世界足球起源地是高品位、高级别、具有垄断性的上乘资源,其开发、经营和管理,必须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来推动、科学有效地政策措施作保障。

一是建立组织协调机制。争取省政府成立世界足球起源地开发机构,加强对足球起源地开发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开发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里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安排专门力量,积极靠上做好对上联络、汇报和争取工作。

6 二是加大扶持推动力度。争取将足球起源地开发作为全省文化旅游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像申办奥运那样积极争取国际足联、亚足联及国家体育、旅游等部门的支持配合。聘请高手和名人高起点编制足球起源地开发规划,超前研究和谋划足球起源地开发建设,制定扶持发展政策措施,让“足球起源地”这个优势品牌进一步放大。

三是设立中国足球振兴基金。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引导省内外大企业及亿万球迷参加,在淄博设立中国足球振兴基金,一方面支持足球起源地足球设施建设、项目开发和活动举办,另一方面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中国足球事业发展。

四是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将足球起源地系列开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招商项目,列入省、市招商项目计划和招商重点,编制项目招商手册,采取行之有效方式和方法,向国内国际金融界、企业界宣传推介,进行更大规模的足球开发招商,实现足球起源地开发的新突破。

第五篇:丁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丁氏

历史来源:

「豆源出:

一、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分封诸侯,姜太公望受封于齐。其子伎,死后谥号为丁公。其后遂以侗为氏。

二、据《三国志孙匡传注》云:三国吴时,孙权因其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三、出自西域回族姓。伊斯兰教穆斯林本无姓氏。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鹤年,其曾祖名阿考丁,祖父名苦思丁,父名职马禄丁,从兄名吉雅谟叮其后汉化,遂以丁为氏。

家族名人:

丁密

东汉岑溪人,字靖公,以孝顺而知名,父母亡故,在坟边筑屋守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抵屋旁小池,见人而驯伏,时人以为是其孝行所感应。

丁令威

西汉辽东人,传说曾学道于灵虚山,后化作仙鹤归辽东,停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仙鹤徘徊于空中,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冲天直上而去。

丁复

汉初人,随高祖刘邦举兵于薛,后助高祖平定三秦,破项羽将龙且于彭城,官大司马,封阳都侯。

丁允元

南宋常州人,字叔中,淳熙(公元1174-1189年)间任少卿,后因忠谏贬官潮州太守,拨田租兴学养士,筑桥利民,百姓名宦祠祀之。

丁兰

东汉河内郡人,少年母逝,用木头雕母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用手杖击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被捕。传说告别木像时,像为他落泪。

上一篇:最全户外烧烤攻略下一篇:招聘宣讲会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