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分析

2023-01-07

21世纪以来, 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 2017年底, 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7%, 这一现象还将长期存在。目前, 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 绝大部分的家庭只有老人留守在家, 如何解决这些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是我们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打造以医疗、康复、养生、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康养集聚小镇, 为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康复、娱乐等养老服务, 是缩小城乡养老差距, 填补家庭养老逐步弱化空缺的可选之路。

一、康养特色小镇建设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业政策的改革、沿海经济特区的建立、边境城市的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老百姓的生活目标从原始的解决温饱问题到小康生活的不断转变, 对过上高品质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共同追求。同时, 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时期, 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如何“身体健康、老有所乐”成为大家对老年生活的共同要求。

随着国家有关康养政策的实施, 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旅游等诸多业态的康养产业从无到有, 且发展势头强劲, 有了空前的发展。依托区位优势, 建设以康养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能加速医疗与养老、养生、旅游的深度融合,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颐养问题, 分担城市养老压力。

(一) 康养特色小镇的建设, 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 国家非常注重城市的发展, 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为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城市发展水平愈加提升。在经营城市的同时, 各级政府也致力于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 探寻农村的发展路子, 但目前我国城乡差距非常明显, 且呈不断加大趋势。可以看到, 城市人群在生活环境, 在享受城市服务, 交通、医疗、娱乐等方面, 是农村生活人群远远不能比拟的, 农村和城市两级分化更加严重。在这一关键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其内涵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因此, 在一定的区间内, 布局创建一批以康养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是符合现目前国家的政策的, 有利于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农村的全面进步, 缩小城乡差距。

(二) 康养特色小镇的建设, 有利于解决农民就近就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一家一户种田积极性增长, 农村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 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外移。农村劳动力转移, 产业农民逐步变成产业工人, 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随着全球经济的低势走向, 同时国家对沿海的招商引资、民营企业扶持政策的弱减, 很多企业关停或减产, 对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减少, 同时收入也有所减少, 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闲赋在家。实践证明,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58%, 比发达国家的70%—75%差距明显。一方面国家巩固提升现有的城市集群, 另一方面国家也在大力打造经济强镇和特色强镇, 推进城镇化体系建设。借力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 在本地建设一批康养特色小镇, 为返乡农民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空间, 才能就地消耗剩余劳动力, 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务工, 促进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 康养特色小镇的建设, 有利于解决农村留守问题

引领我国经济前行的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三大城市集群, 这些城市开放空间和能量, 带来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向其靠拢。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同时, 也产生了系列社会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不断增加, 健康成长受影响。目前在农村存在教育文化生态环境恶劣, 基层教育薄弱, 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加, 这些群体的人在青壮年时期生活不易, 如今年老多病, 生产生活压力大。城市年满60周岁的老人, 都已退休, 颐养天年。但农村人口在年满60周岁后, 外出打工除了一些简易的岗位, 基本没有务工机会, 这些人逼迫留在农村, 大部分人还要从事生产劳动。由于城市教学资源有限, 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不能与城市户口的孩子一道享受城市教育, 这些孩子只能留在家里, 老人还要承担起隔代抚养和教育的事务, 让这些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反被繁重的劳务和心理负担拖累。加快康养特色小镇建设, 在农旅结合上下功夫, 完善医疗、康复、供给等城镇功能, 一方面能很好的吸引更多农民工到小镇购房定居, 回乡创业, 很好的照顾小孩和老人;另一方面能解决广大农村老人生病治疗、康复养老、学习娱乐等问题。

二、康养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

建设以康养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各地应有所区别, 不能是千篇一律的统一模式。各省、市、县 (区) 地理位置不一样, 资源占有种类不一样, 民族风俗习惯不一样, 存在较多差异。在创建康养特色小镇的时候, 应综合考虑这些不同之处, 因势利导, 打造特色鲜明,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康养小镇。总体来讲, 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一) 健康养老型

人上年纪, 身体机能逐步退化, 身体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病症, 健康尤为重要, 延续生命是基本要求和第一愿望, 那么, 健康养老成为首选。依托国家小城镇建设、健康养老等政策, 以老人第一愿望为出发点, 依托医院、康复机构, 为老年人打造集养老居住、医疗护理、康复理疗、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养老小镇。这些小镇配备完善的医疗设施设备, 配强配优医疗队伍, 在老人生病时能及时救治, 在康复训练时有针对性的计划、在休闲娱乐时有活动空间。这种小镇在运行中能同时带动餐饮、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业态的共同发展。这种模式在四川的攀枝花已取得成效, 并逐步推广开来。

(二) 文化养生型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由于地域辽阔, 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儒家文化、释家文化,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 传承不息。还有南北、东西文化的差异;我国有56个民族, 同样各民族文化也有差异, 汉族外, 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各地要深度挖掘独有的宗教、民俗、历史文化, 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 使游客在获得文化体验的同时, 能够修身养性、回归本心、陶冶情操。比如贵州六盘水市, 打造以“传播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博览园, 最具特色的21个历朝历代酒店系仿古建筑, 集合了从史前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 让人可以感受历代王朝的更迭传承。四川甘孜州的色达县佛学静地五明佛学院, 被称为“是个没有尘世繁琐的世界, 是灵魂苏醒的地方”, 很多在紧张氛围中待久城里人为了感受不一样的虔诚信仰, 领略不一样的气息, 都到佛学院去度假旅游。这些地方依托文化产业, 不仅让人们心灵接受洗礼, 又让文旅高度融合, 实现资源变资产。

(三) 疗养养生型

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为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 近年来国家贯彻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们对原生态的环境越来越依赖。在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建设疗养养生小镇, 在容纳高端消费的老年群体, 市场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小镇的建设, 可以依托项目地良好的气候及生态环境, 构建度假养生、温泉水疗、森林氧吧等养生业态。在这方面, 发展较好的如北戴河疗养区, 健康休疗历史悠久, 不但是国家领导人、中外名人的暑期疗养地, 也是群众疗养的目的地, 各级各类休疗院所众多, 在养生疗养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同样, 海南三亚, 冬季成为北方人的度假胜地;湖北利川, 被誉为中国凉都, 苏马荡夏天避暑度假名气更是持续升温。

(四) 旅居度假型

现阶段中国家庭养老逐渐弱化, 更多居住在城市的老人不是常年居住在某一个城市或区域, 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旅居度假中, 在变换的季节中做候鸟迁徙。他们会一边感悟地域文化, 陶冶情操;一边领略自然美景, 享受生活。据统计:2017年从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亿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58.52%, 城市年满60岁的老年人口过亿。针对这么庞大的老年群体, 各地应当做好规划, 以度假地产开发为主导, 建设高端旅居度假小镇, 满足迁徙老人的游购娱、吃住行, 同时提供全方位的康疗及养生设施及服务, 打造旅居名片。

三、打造康养特色小镇建议

建设以康养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内容丰富。这些“小镇”, 可以是原有建筑风格保持较好的建制镇, 也可以是非行政意义上的建制镇。小镇应以功能设施配套, 完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小镇规模不宜过大, 尽量做到短小精美, 各具特色。在规划建设中政府应主动作为, 精准把握康养特色小镇内涵、冷静厘清思路, 认真研判, 规划先行, 要根据各自的特点, 做实做细规划, 一把尺子量到底。在基础设施设备建成后, 要采取试点试运行的方式, 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 使养老服务标准化、精细化。要在土地报批、民间资本参与、财政投入、税费减免、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

(一) 不断加大投入, 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

康养特色小镇的建设, 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把关、政策引导的原则, 把小镇变景区, 田园变公园, 旅居当家住。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 要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上下功夫, 同时各项功能配套。要预留老年人的锻炼、娱乐休闲空间。要量体裁衣, 特别是依托风景名胜景区打造的小镇, 要考虑其承载能力, 构筑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为休闲度假, 长期定居的老人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出行服务。

(二) 加大招引, 寻求政策的最大支持

小镇既然以康养为主题, 那么康养产业涉及面广, 建设成本高。目前各地财力紧缩, 国家也把不准新增地方债务作为硬杠子来要求, 那么地方财力投入有限, 国家项目资金也不多, 必须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康养产业和特色小镇发展, 康养产业属于朝阳产业, 前景广阔, 国企和私营企业对投资康养产业兴趣较高。各地要不折不扣地将国家层面的优惠政策落地落实。可以采取PPP模式建设, 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运营, 群众得实惠, 企业得发展, 合力促进康养特色小镇发展。

(三) 加大培养, 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

康养特色小镇是否具有生命力, 离不开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在老年人健康养护中, 营养与保健、康复训练、中医理疗、老年人服务于管理, 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 2020年养老护理员的数量要达到600万人, 而目前实际还不足100万人。各地要依托大专院校, 增设康养相关专业学科, 有针对性的培养大量的专职人员, 打造专业的护理员队伍。同时要依靠人社部门, 对辖区内的居民开展职业教育和护理培训, 引导本地居民加入到护理员和管理员队伍中来, 使特色小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推动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2016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三大部委联合出文, 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计划到2020年, 通过国家财政奖补, 银行低息贷款融资等方式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通过两年来的培育, 一大批以商贸物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教育科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纷纷登场亮相。但笔者发现, 这些特色小镇中, 涉及休闲旅游的较多, 但真正以特色健康养老为主题的并不多, 如何有效对接国家康养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系列政策, 为健康养老做出示范,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通过对康养主题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康养小镇的类型进行阐释, 并对建设工作提出建议作一探索。

关键词:康养,养老,特色小镇,农村

参考文献

[1] 周宁.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中国民政, 2012 (2) :32-33.

[2] 董红亚.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J].社会科学, 2012 (3) :68-75.

[3] 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调研组.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 (3) :16-19.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下一篇:西部地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