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读后感

2024-05-13

《归园田居》读后感(共9篇)

篇1:《归园田居》读后感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根据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见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开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吠,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锁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这对于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经典之作。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他可谓是传奇中的传奇,经典中的经典。在现当今社会中,有些人声称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自己是如何的清正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趋炎附势……但谁知道他背地里干了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呢?但正真这样的人也不胜枚举,古有屈原、海瑞、张居正、包拯、周敦颐等;今有雷锋、孔繁森、王进喜、沈浩等。社会在于创造,在于我们去建设她,愿我们的社会拥有明净的天空!

篇2:《归园田居》读后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你日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你常常仰天长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你欣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人间烟火;你崇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舒适;你更向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你的心之所向。

你,便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晋代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在老庄盛行的年代,诗人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便倾心于自然,于是便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他的身上,同时具有到家和儒家之思想。

二十岁时,陶潜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岁月变迁,那年丁母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再度出仕,但却仍眷恋田园,“日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山河更替,诗人动荡于仕与耕间十余年,便心如止水,看透了官场生活。自那时,心怀田园的他,便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也曾心怀天下,热衷官场,可当他独立于浊世间,与那虚伪的官场格格不入时,他便毅然辞官归隐,不问世事。

他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他的田园生活很悠闲、宁静。一排排的榆柳垂在檐后,夏日浓阴,幽静清凉。桃李排列于堂前,仿佛篱前还有一簇簇幽幽香菊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草屋堂前,幽深的小巷不时地传出几声狗吠,鸡在桑树之巅自由地啼鸣。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超尘脱俗的清闲与旷达。

离开尘世,远避喧嚣,是他人生的选择。官场世俗中,他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这让他发觉自己如同“羁鸟”沉溺于尘世,必定让他丧失了未来,于是,他离开了尘世。回乡的孤船映着月辉,他的衣袖随风飘摇。那时,他拥有着几分坦然,几分欢喜,醉饮山中泉,醒拾岩中兰;与鸟对唱,与蝉共吟。他像一位羽化之仙,飘飘然而遗世独立。试问,古往今来何人可与之共言?

现代社会无非只是车马喧,功利横行,追名逐利。陶渊明若在如今寻知己,恐是难矣。现代人的忙碌,使他们没有观松赏菊,饮酒赋诗之雅趣。特别在某些以气干青云自诩之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隐士”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让他们不屑。可我想说,争名夺利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避世隐居则是一种超尘的生活境界。其中之味,各自品尝,只是如今像陶潜般拥有明月般的纯净归隐之心的人日益稀少,可能那是一种后人难矣超越的境界。在陶渊明心中,只有在他心中,那生活才可比仙境,而他的选择,便是一种大智慧。

篇3:《归园田居》读后感

下面从意境、语言、形式、人格四个方面来分析《归园田居》(一)的内在与外在美。

一、意境美

这首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意境美。几乎人人能背、作为全诗经典名句的,是诗中描写农村平常景物的八个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八句诗,三幅生动优美的画面,第一幅画:在方圆十余亩的土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草屋,虽然简陋,却是桃红李白点缀于堂前,榆树柳树荫被着后檐,主人就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真是怡然自得。第二幅画:抬眼望去,不远处的村落朦朦胧胧,依稀可见,袅袅的炊烟悠闲地升起在人家烟囱上,一切都是那样安详、宁静。第三幅画:幽深的村巷中狗吠声远远传来,高高的桑树巅,鸡鸣声清脆悦耳。三幅画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声音,有色彩,整个场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富于镜头感、层次感,有听觉感受也有视觉感受,表现了乡村生活恬静优美、和平、温馨、富于生机和活力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很容易勾起读者美好的回忆,产生心灵的共鸣,情不自禁欲和作者一样归隐田园。

好的诗歌都营造出一种“意境”,陶诗的“境”,不像谢灵运的山水诗那样只给人一幅单纯客观的山水画面,而是引人进入一种境界中去,所以我们读这首诗,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欣赏诗歌画面美(即“境”)的层面上,还应体会作者渗透于其中的“意”。这里,我们不仅能感觉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而且能真切地感觉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反衬出官场的黑暗和不自由,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作者虽无一字写人的活动,透过狗吠、鸡鸣、炊烟,我们却能自然联想起他《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样理想的生活场景,令人无限向往。

二、语言美

黄庭坚评价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评价陶诗是:“平淡出于自然。”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陶诗风格质朴、自然、平淡,则是一致的结论。这些用来评价陶诗的语言,都是很恰切的,陶诗语言平字见奇,淡中有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常常采用白描手法,铺排语少、典故少,渲染物色的形容词更少,精选几个普通的名词、动词,就能营造一种意境,显出不平常的诗意。在此诗中,“榆柳”、“桃李”配上“荫”“罗”两个动词,顿觉“榆柳”“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让人可以想见幽深邃远的村巷那头,谁家的狗儿看到过往的人畜或是听到什么声响,毫无威胁地空吠几声,更觉村居生活的宁静安详;“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上下两句对用叠词,读来音节谐和,琅琅上口,更让人领略到一种悠悠邈邈、隐隐约约、情意绵绵的乡村远景。榆、柳、桑树、鸡、狗这些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顿觉奇趣盎然。读陶诗,好似田野的清风迎面徐徐吹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相隔一千六百年,不须多少解释,我们依然读得懂他的诗句,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中多用平白如话的“田家语”,就好似我们身边的一位老者,把他的所见所感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人感觉亲切、熟悉。

三、形式美

这首诗五言一句,两句一联,一共十联,句式整齐,而且一韵到底,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美。在格律诗出现之前,作者即能如此娴熟地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足见其诗歌创作技艺的炉火纯青。同时,诗歌的首四句和末尾的四句在意思上前后呼应,使得诗歌浑然一体,具有一种结构美。

四、人格美

作者在诗歌开头就直抒胸臆,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本性就是“爱丘山”,大自然的一切才是他的真爱,一个率真自然的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无异于诗人对自己前四十年人生的深刻反思,此时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而且是“一去三十年”(当为十三年),真是追悔莫及。陶渊明他生活作风平易近人,思想品格耿介超拔,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是彻底地、决绝地远离官场,是真心归隐。所以他真心热爱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农作,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身心完全融于大自然,善于发现田园美,描绘歌颂田园美,说的是真言,抒的是真情,是一个坦坦荡荡、真实自然的一个隐者形象。因此当终于彻底回归自然后,他感觉就像笼鸟回归山林,池鱼重归故渊一样,身心得到真正的自由,禁不住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个“复”字,表现了他对重返大自然怀抱的无可言说的喜悦之情,好像遇见老朋友般亲切、温暖。从此中国诗歌文学中一个不愿在卑污的官场曲意逢迎,和那些官员们同流合污,性格傲岸不屈,耿介而又洁身自好的隐者形象,就永远伫立于后代文人们的心中了。他们都以陶渊明为精神楷模,以鄙视权贵、远离官场、啸傲山林、自尊守节作为他们诗歌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李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就是陶氏人格力量的直接体现。

总的说来,此诗不仅具有人格美、意境美这样的内在美,而且具有语言美、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既给人以精神的滋养,又给人以文学的熏陶,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游国恩, 王起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5.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卷)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12.

篇4:归园田居(其一)

误落尘网③中,一去三十年④。

羁鸟⑤恋旧林,池鱼⑥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⑦,守拙⑧归园田。

方⑨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⑩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情调、风度。

③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④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

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

⑦际:间。

⑧守拙:守正不阿。潘岳的《闲居赋序》中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

即善于钻营的人,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⑨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⑩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暗淡的样子。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闲静的屋子。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诗意再现】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读领会】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从而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接下来又描写了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诗人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归田园居》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赏析:徐薇)

篇5:归园田居读后感

那么回到田园后的生活如何呢?陶渊明只求开荒于南野,在田园中固守天真本性了。他此刻的心情大概是轻松和欣喜吧。回到家中,拥抱自然,守着方宅土地十几亩,住着茅草房舍八九间,纵使并不富裕,没有奢侈的生活,但陶渊明的心之所向便如此了。简单自然在榆柳遮檐、桃李绕院那清雅、质朴、别致的环境中,生活是对精神的濡养,远远房舍错落有致,袅袅炊烟悠然升起,邻人家的狗的吠叫声,公鸡在桑树颠肆意打鸣。这些小小的细节,尽透着归隐田园的惬意,漫着温柔情怀,也正是陶渊明之所爱。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在这样的.环境中,再无世俗的纷杂忧烦。陶渊明在归隐之地伴青山隐隐、流水潺潺,体悟生命真谛,感受自然的神奇治愈能力,这是实现精神追求后的收获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从官场的束缚中逃脱,回归心之所向的田园,找到自己心灵的寄托,余生的正确归宿。

篇6:归园田居读后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唱,耐人寻味,生命智慧,尽在其中。“归隐”可能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时候暂时逃避,真正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从《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归隐不是逃避,不是矫情,不是无奈,不是无路可走时唯一的选择。

“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恋往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他的归隐是对官场的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岁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和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唯我不变,所求不变,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的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人生因此而圆满。

能够找到心灵归属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渊明也是幸福的。陶渊明的幸福还在于他有个温柔可人的妻子。《归园田居》中并没有刻意写到那个可爱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却在陶渊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现。想想,会有多少人对“不争气”、不求上进、不能把官做得更大进行讥讽、抱怨、责备、甚至怨恨,可是这个女人却一声没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选择,善解人意的安排家里人欢迎辞官归来的陶渊明,让他感到轻松;温酒让陶渊明尽兴,让他感到温暖;处理好家里的各种事务让他无忧无虑……这些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真正要做到,却又是那么不容易。

滚滚红尘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找到寄托自己身心的真正的归属地,找到最适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渊明一样,有一个熨贴的,知心的伴侣。

篇7: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从而体会诗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

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及描写(白描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前一阵子风靡网络的一款游戏,叫开心农场,同学们肯定不陌生。很多玩家都沉迷于自拔不能自己,废寝忘食,甚至有人在凌晨2:00起床偷菜,或者自己到农场除除虫、除除草,可以说吸引玩家的不只是游戏本身,还有的就是这种田园生活的美妙的感觉,玩家后来已不满足于虚拟的空间中玩,放到现实中去。现在每到周末,很多人就会驱车逃离喧嚣的城市去乡外,然后耕作一块属于自己的农场,去感受这种田园风光的宁静与悠然。其实早在1700年前,我国东晋就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为了追求心中的田园梦,自辞官职,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而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开创了田园诗,被后人誉为“隐逸诗人”之尊,“田园诗人之祖”。祖、尊呀很厉害,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二、讲授新课:

(一)知人论世:

1、根据初中学过的诗,回顾一下陶渊明的诗。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他还爱菊花,在《饮酒》中反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勾画出了一副不受外面影响的环境幽静的世外桃源。他淡泊名利,喜欢读书,在《五柳先生传》中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五柳先生”(自号)“靖节先生”(后人)“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在辞官之际,写下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3、时代与生平经历: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式的人物,他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东晋在建国之日起,便处于“王与马,共天下”的事实中,在他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3个皇帝,十个朝代。各路人马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陶渊明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曲折,而且身在官场之中, 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 相机而动, 委曲求全, 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 的确是无可 言表的悲凉。

尽管他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早年的陶渊明却怀有 “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出生庶族的他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中年:直到29岁时才出仕,之后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在42岁担任彭泽县令时,在官第81日,正赶上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整齐齐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晚年:在他辞官的22年中,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并开创了田园诗派。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63年的生命历程。可以说陶渊明政治上的不幸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解词:归——本义女子出嫁,后来引申为女子回娘家,又引申为返回。提问:返回到田园居住,谁要返回?有哪些疑问?

1、从什么地方返回?(从何而归)

2、为什么返回?(为何而归)

3、返回到那里?(归向何处)

4、返回后如何?(归去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诗歌。

(三)、朗读课文。

1、先听老师泛读,解决生字词,理清诗歌大意。

(五言诗朗读节奏:二一二;二二一;一二二)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并思考以上4个问题。

(四)、解读诗歌:同学们读完此诗,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1、从什么地方返回?(从何而归)

A、请同学们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思考!明确:官场 B、进一步提问:那么诗中诗人把官场比作什么呢?从全诗中来找。明确:尘网、樊笼

C、诗人把官场比喻成尘网和樊笼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从哪儿看出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实为13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落”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久在”显示诗人在官场之久的痛苦。

好,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就是第二个问题“为何而归”的原因之一,那么请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原因之二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2、为何而归? A、从课文那几句看出返回的原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诗人本性喜爱自然。那么诗人“归”的原因就是对官场的厌恶和本性爱自然。

B、提问:怎样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鸟”和“池鱼”呢?

明确: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诗人以“羁鸟”和“池鱼” 自比,“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暗示诗人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样,失去自由。他也像“羁鸟”“池鱼”一样渴望适合自己生存的田园生活。所以诗人要归,而归向何处呢?看第三个问题。

3、归向何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园田)

A、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拙”字。“拙”自谦之辞,这里引申为“原始,本真的”。“守拙”表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过田园生活。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点明了全诗主旨所在。B、(迅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并齐声朗读)诗人回到田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明确:“榆柳荫后檐,······鸡鸣桑树颠。”

我们来看是怎样一幅画面呢,房屋四周有十余亩地,八九间草屋,屋后榆柳成荫,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侧耳倾听,在深巷中有狗叫的声音和鸡在桑树上得意的鸣叫。

板书:看,听。明确:看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听到“狗吠、鸡鸣”。(板书:景语)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常见的事物,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的田园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板书:情语)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提问:诗人面对如此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画面有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看最后几句。

5、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学们看反映作者归隐后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表现了诗人过着一种愉快、喜悦、轻松、自由的田园生活。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使我想起《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体现了虚室有余闲。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同学们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解答,对全诗也应该有一定的把握了。

三、课堂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她的归来,她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在历代文人学士中,和陶渊明一样懂得舍得的诗人很多,李白摆脱污浊官场,唱出了“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成就了“诗仙”的美名;苏轼放弃了污浊官场,在长江边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言,开创了豪放诗派;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所以,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你要做的不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四、布置作业:

1、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2、背诵本诗。

篇8:《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鉴赏文本, 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活泼有序、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真情表达, 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

探究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和解读诗歌内容与情感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3.积累一种方法 (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训练一个考点 (语言运用之对联写作练习)

探究过程:

一.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检查小组自主、合作预习情况, 积累基础知识:

1.注音:羁 () 拙 () 暧暧 () 荫 () 墟 ()

(讨论明确:jīzhuōaìaìyìn xū)

齐读课下注释, 了解和掌握注释内容。

2.文言句式: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讨论明确:对偶句, 定语后置句) ;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讨论明确:对偶句, 省略句) 。

3.本诗的体裁 (形式) 是_____;题材 (内容) 是___。

(讨论明确:五言古体诗;诗人回归田园生活的乐趣。)

4.本诗押韵。 (讨论明确:an)

二.导入新课:

我们看过“农夫山泉”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现在我把它稍微改动一下“农夫、菊花、有点酒”, 我想用它来说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理想与情趣。有人说他是一位荷锄自娱的耕者, 有人说他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 有人说他是一位品酒吟诗的文人;现在我们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1600多年前, 陶渊明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景美、人美、生活美的“桃源社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田园风俗画。

三.作者简介: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互相补充, 共同分享)

陶渊明, 又名陶潜, 字元亮, 东晋田园诗人, 浔阳柴桑人, 自称“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 家世衰落, 家境窘迫。他生活在东晋末年,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政治腐败。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 但未得重用,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 不久就辞官归隐。41岁时, 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84天, 适逢郡里督邮来县, 属吏要他束带接见, 他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辞职归隐。从此结束了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活, 终老田园,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 表现农村风物, 抒写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 情感真挚自然, 诗味醇厚绵远, 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 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 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组诗, 共有五首, 表达了陶渊明的归隐心情以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

四.解读文题: (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解题)

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 以目传情, 以目示意。文章的标题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解读文章内容的隐形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诗眼是哪个字?

讨论明确:诗题“归园田居”用一句通俗的话说, 就是“回农村住”。“归”是诗歌的写作线索, “园田”是归的处所, “居”是本诗的“诗眼”。

五.文本鉴赏: (合作探究, 以点带面, 全面理解)

(一) 、“归”是本诗的写作线索, 我们就按照作者的思路来鉴赏本诗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抒发的情感。

1. 从何归?

讨论明确:在诗中陶渊明以“羁鸟”“池鱼”自比, 形象地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之劣。

诗人迫不及待地想从“尘网”“樊笼”里归来, 透一透新鲜空气, 放飞自由的心灵, 远离官场的污浊生活。

2. 缘何归?

讨论明确:一方面因陶渊明本性难移,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这是根本原因。陶渊明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 有一番“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封建社会只有入仕。但东晋政治腐败, 他无用武之地, 又不愿随波逐流、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 只有选择归隐田园。文中“守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 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因陶渊明深切悔恨误入仕途、受困时长的政治生涯,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这是次要原因。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他身心疲惫, 痛苦至深。

3. 归何方?

讨论明确:文题已经告诉我们诗人就是想“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是本诗的中心句。

“归园田”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居园田”, 过真实的田园生活, 过弥漫着人间烟火与生气的生活。在诗人的眼中, 普通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都是那么恬静、幽美、安详、和谐, 是诗人心之所系。

4. 归如何?

讨论明确:从污浊腐败的官场回到清新祥和的田园, 诗人感到“无尘杂”“有余闲”, 字里行间透露出静心、自由、闲雅的乐趣。在田园朴拙自然的趣味中, 诗人心情舒畅, 乐而不返。

(二) 、“居”是本诗的诗眼, 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讨论明确:诗人“归园田”的最终目的是“居”, 而不是来园田小住几日, 散心解闷。正是因为诗人踏踏实实地居住在农村, 才能有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有草屋、有花树、有村庄、有邻居、有狗吠、有鸡鸣。一草一木、一静一动, 无不与“居”有关。居于此, 陶然矣!

板书设计:

(三) 、探究本诗的艺术手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

1. 形散神聚, 首尾相应。全诗以“归”为线索, 写了“从何归”、“缘何归”、“归何方”、“归如何”等内容, 但始终围绕诗的主旨“居”来写, 形散而神不散。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喜悦心情, 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 使全诗有首尾相应, 结构严谨之妙。

2.情景交融, 意境淡美。在这首诗里, 我们看到的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听到的是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它们互相关联, 水乳交融, 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安详和谐的意境, 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和归隐田园的舒畅快乐。

(四) 、深入探讨, 评价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本心是热爱自然, 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的骨子里就排斥阿谀奉迎、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虽然步入官场, 但总是格格不入, 因此归隐田园, 即使生活窘迫, 甚至缺粮少酒, 诗人也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因为开心比什么都重要。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内心世界, 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当然, 他的归隐, 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造成的;他逃避现实, 不去抗争, 不愿用自己的行动去实实在在地做事, 从现在来看, 有消极的一面。作为21世纪的学生,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踏踏实实地学习, 将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六.根据板书所提供的线索, 来试一试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设想:先抽查背诵, 然后齐背, 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七.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 积累一种方法———古诗鉴赏的最基本方法 (读、解、认、研、找) 。

1. 读全文 (多读几遍, 其义自现)

2. 解题目 (用通俗的话来解读题目———回农村住)

3. 认作者 (了解作者的风格, 清新自然的田园诗人)

4. 研注释 (注释对答题一定有帮助, 如“尘网”“樊笼”等注释)

5. 找中心句 (守拙归园田——厌恶官场生活, 喜爱田园生活)

八.根据对本诗的探究学习, 训练一个考点———语言运用之对联写作练习。

1.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 。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馀闲。

2.近几年全国及各省 (市) 高考题中, 设计对联考题的不少。对联题目的得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形式:上下联字数相等, 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词组结构相同。

B内容:上下联意义相关 (相近或相对) 。

C平仄: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 (第三声或第四声) , 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 (第一声或第二声) , 即“仄起平收”。

3.按照上面的ABC三个要求, 你认为本诗中的对偶句, 哪两句可以算作对联?并试拟一横批。

讨论明确:上联———方宅十余亩 (mu)

下联——草屋八九间 (jiān)

横批——陶然居

4.练习:请互相讨论, 补写出下联;或选一个节日, 自拟一副对联, 然后交流。

中秋——上联:几处笙歌留明月

下联:

国庆——上联:山河十月秀

下联:

上联:年年国庆, 庆祝新胜利

下联:

参考答案:中秋:几处笙歌留明月万家萧乐贺中秋

国庆: (1) 山河十月秀祖国万年新 (日月万年春)

(2) 年年国庆, 庆祝新胜利岁岁笙歌, 歌唱大丰收

(3) 中华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炎黄子孙德才兼备立奇功

九.设计后记:

篇9:“归园田居”

关键词:嵇康 养生 “归园田居” 上班族

嵇康养生论综合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思想,形成了自己形神供养的养生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以追求精神自由为目标,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通过嵇康养生论视角来审视上班族回归田园生活的现象,形成一种古人的生命哲学和现代人的人生观的碰撞。

一、回归自然的倾向

嵇康的养生思想主要是体现在他所著的《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以及部分诗歌中。在著述《养生论》过程中,在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斗争中,嵇康面临的困境却使他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另辟蹊径。

正因为当时曹魏政权已到了寿终正寝的局面,老谋深算的司马氏逐步掌握了大权,正始名士也由于政治、社会及自身成员的原因趋于瓦解,于是司马氏集团打着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诛除异己,把名教变为残酷毒辣的权力争夺工具。面对现实情境中的政治打压,只有服从于当权者的统治才能有继续生存的可能,这便是众多士人无可奈何的保身之道。就连嵇康的亲兄长嵇喜,密友山涛,也不得不违心背性投靠司马氏。但刚肠嫉恶的嵇康与阴毒诡诈的司马氏是两相对立的,他顶着巨大的政治、精神压力傲然不仕,陷于黑暗现实困境中。另一方面,嵇康是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其六言诗《知慧用有为》中写道:“法令滋章寇生,纷然相召不停,大人玄寂无声,镇之以静自正。”说明他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虽“法令滋章”,但若有“大人”出来推行“镇之以静”的政策,这个理想有实现可能性。但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嵇康的精神支柱逐渐崩溃,他的思想经过痛苦的演变过程,进而在转向自然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在封建社会中,名教是一种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人们只能把它当成既成的事实来接受,在它的规定下参与社会生活。”[1]与封建社会截然不同,现代社会中只要在法律范围内人们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思想倾向,思想文化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的时代给予人更多施展才华,圆梦理想的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上班族而言,这一群体面临的压力和束缚十分巨大。工作上来自于上司、同事、自身各方面的要求令上班族应接不暇,家庭生活中住房、日常生活、家庭成员关系也是纷繁复杂,上班族在社会舆论中的风口浪尖更让他们手足无措。在没有政治压迫的环境下,面对以上复杂的现实情况,一些上班族选择从纷乱繁杂的城市移居到相对安静祥和的乡村小镇展开自己的新生活,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大地解放。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对现实的规避,隐约透露出一些隐逸意识,因此在这方面与嵇康回归自然的养生思想有契合之处。也可以说这样的抉择,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另类生存哲学。

二、养生思想内容对“归园田居”阐释的合理性

嵇康的养生思想并不只是狭义上的颐养天年,祈祷长寿的养生之道,而是对如何更好地调和现实与理想关系所做出的主观反映,所以相对比而言,上班族的“归园田居”的选择也是他们对现实情况和理想人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一)回归田园,寻找理想的精神世界——形神相亲, 表里相济

上班族在此的定义范围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他们的工作地点基本上是在城市里时尚气派的办公大楼。当然他们没有财富前沿的那一类人收入那么丰厚,但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确实比在外风吹日晒,劳力打拼的“蓝领”们要理想得多。那么“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对于上班族而言到底具有何种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结果来探讨,有近半数认为是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有近四成认为是赚钱之道,其余的认为工作就是生活。但上班族也有自己的无奈和彷徨。上班族的确是实现了一定的自我价值,但也渐渐成为了工作的奴隶,他们的肉体和精神几乎是机械运转,所以他们也逐渐开始疑惑这些价值的实现对于自身而言是否是真正需求,因而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释放身心,找回本真的地方,那么村镇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村镇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是更贴近自然的。

如果说这种回归田园的选择是对生活的一种新的探索,在这条道路上先贤嵇康给上班族们指明了方向。重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追求身心两全是嵇康养生心理学思想的主旨, 他继承了《淮南子·原道》:“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以及《太平经》中“保养精神,故能长存”等思想,集中地论述了精神心理与养生健体的密切关系[2]正如嵇康所言:“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衰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3]用国家与君王的关系来比喻精神对形体的操控力最为形象不过,从中也透露着嵇康对明智君王能管理国家的美好希冀。嵇康可谓找到了治国之本和养生之本的共通性。他接着说道:“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 安心以全身。”[3]在此嵇康是将养生放在了精神和形体两种关系中的第一位。他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要知道肉体是依靠精神来支撑的,而精神则是依托肉体而存在,正因为肉体和精神的相互共生关系,所以要养生就要修炼自身的品性,使内心平静,才能做到二者都保养。而当精神层面出现问题,也就是“神躁于中”时,那么这个时候“形”则会容易“丧于外”,“形丧”并不是肉体的消亡而说的是肉体受到的损害。当上班族逐渐成为工作奴隶时,不仅是他们的肉体受到迫力,精神上的迫力更是无法释放。选择回归田园,放下繁琐工作,使自身精神得到静养,肉体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二)逃离欲望都市,寻找心灵的安稳愉悦——去欲顺性,清静虚泰

嵇康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养生的真谛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这主要是体现在:“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彊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也就是说因知道贪求名位有失道德而不去追求,并不是心有欲念而强行禁止自己。知道口腹之欲有害性情,所以弃而不顾,也不是原本贪求而后强行控制自己。真正做到外物因牵累心灵而不存于内,神气因纯净洁白而独著于外,心胸开阔豁达没有忧患,神态安详娴静没有忧虑。[4]“知名位之伤德”“识厚味之害性”实质就是反映了嵇康提出的“清虚静泰”、“节欲顺性”的观点。“厚味”是屈从口的欲望,过分追求只会导致病从口入,在这一点上确实是有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思想的精髓,嵇康主要还是劝诫人们知晓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不是完全抛弃,只是让膨胀的欲念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不给自己造成痛苦和灾难。

以此观上班族,发现他们在物质追求、社会价值方面都有自身不同的期望值,诸如名利、身份、金钱等,然而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危机感、恐惧感加速了内心膨胀的恶性循环。嵇康承认“嗜欲出于人,而非道德之正”,这些欲望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却不符合道德规范和养生要求,这些欲望也是他所定义的“性动之欲”。 那么对于这些“性动之欲”就要顺应自然之理的前提下,使之得到合理满足,而不能无限纵欲。那么当上班族寄予依靠外物来达到内心的愉悦,在都市潜在强大诱惑的包围下,这些来自外界欲望和内部情绪各方面的损害和困扰使得他们在负重的泥潭中深陷无法自拔。那么逃离都市,转移欲望的牵扯,也可以算是他们的一棵救命稻草了。

从城市到村镇,上班族们逃离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每天面对自然之景,体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是一种嵇康所推崇的“用智遂生”的生存方式。因为要控制“性动之欲”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理性的指导。“节欲顺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欲望,前文已有阐述,也就是说上班族回归田园后的悠然自得,清淡静谧的生活并不是毫无所求,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活也是内心的一种向往,也是一种欲望,因而需要他们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智慧来取用物质生活资料。相较城市而言,在村镇这种颇有自给自足意味的获取途径少了竞争的压力和束缚,这是可以用是否达到内心的自然“意足”来衡量生活质量的。

(三)远离快餐垃圾,寻找舌尖的山珍海味——服食养身,远害存宜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上班族们处于麻木工作和拼命找寻休息空间的矛盾中。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的推波助澜下,“快餐文化”席卷而来,但在不知不觉中牺牲掉了人们的健康。面对城市的饕餮盛宴,面对日益增多的快餐连锁,他们早已不厌其烦。乡村的饮食更多的是就地取材,食材、水等受污染的程度很小,添加剂、防腐剂等食品安全危险品也不会存在。再者一些城市少见的野草野菜却是乡村饭桌上司空见惯的,还有从种植、收获、加工整个过程都是“自力更生”的经历,让上班族们充满了新鲜感,也多了几分情趣。这也是他们倾向于回归田园,找寻乡土风味的主要原因。在一些调查报告中也说明了,回归田园的饮食方式确实让很多上班族的健康问题得到改善,由此可以见得服食养身的重要性。

在嵇康的养生理论中,服食养身是也极其重要的。嵇康相信“上药养命,下药养性”,曾“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在《答难养生论》中提倡服食“流泉甘酸,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之类。在《代秋胡歌诗七首》中称康写道:“授我神药,自生羽翼。”这里的神药,就是指“服食”。虽然所说的服食养生主要是服食散药为主,当然服食丹药方面要辩证看待,过于仙化的饮食方式与现代生活并不一定契合。但是嵇康主张“蒸以灵芝,润以醋泉,稀以朝阳,绥以五弦”的辅导之法也还是具有很多启示意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食材新鲜程度、无化学成分的要求上,能满足这些要求最直接的来源也是在乡村,由此看出饮食也是一门生存的大学问。

三、“归园田居”与现实的矛盾性

上班族放弃城市,转移到村镇,享受着身心自得的悠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乡村的另类小资。虽说是暂别了繁重的工作,避开了激烈的竞争,争取到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田园式的慢生活需要在计划前就有足够丰厚的物质条件。在没有任何物质支撑的前提下,完全地“归园田居”那是十分艰难的。那么“归园田居”只起到了暂时的“镇痛”作用,在没有了更多“资本”运转后,又要回到城市,这样的反复有可能会激发人内心更大的苦痛,这便是“归园田居”与现实状况的一个矛盾。

这与嵇康思想的转变颇为相似。嵇康的养生思想体现了他调节现实与理想矛盾失败后追求的一种生命阐释目标,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基础上,不是自然与名教的对立,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嵇康、阮籍虽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由于出身大家贵族,他们所受的教育仍为礼教之熏陶,根本仍从礼教中来,他们的学说乃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放达,而不只限于外表也。”[5]嵇康将人的欲念归结为养生的“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即养生的五大天敌:名利、喜怒、声色、滋味、思虑。但就现代人的生活状况而言,想要克服这“五难”很难做到,也很难逃出养生与现实的矛盾性的怪圈漩涡中。

另一个矛盾所在就是“”归园田居”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部分上班族通过驻地转移实现了身心的释放,但是对于整体而言,这样看似隐逸的思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有可能会把一种悠闲的慢生活方式寄托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中,那么对城市发展也有不利。实际上,根据前文所述,能够调和矛盾的方法主要还是来自自身能够保养精神,在精神境界上使自身得到解放,而不是只专注于生活区域的选择。“归园田居”是一种养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参考文献

[1]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4.

[2] 吕锡琛.论嵇康“安心全身”养生心理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0(1):22.

[3] 嵇康.养生论[A]//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5,146.

[4] 吴晓峰.在养生中体味理想人生境界——《文选》嵇康《养生论》中的自然养生观[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

上一篇:压疮专科护理小组工作职责下一篇:构筑信赖关系的感想